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人文科学 >

道德判断的认知神经机制

  摘要:稳定的人类社會离不开健康成熟的道德体系的支持和维系。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人们对道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已有研究发现道德判断不是由某个特定脑区负责,而是分散在大脑各处的众多区域相互作用的结果,涉及到情绪功能系统、认知功能系统及心理理论系统。针对这些不同系统相互作用的模式,研究人员已提出了社會直觉理论、双加工理论、事件一特征一情绪复合模型理论等理论模型。尽管目前研究已取得许多成果,仍需要研究人员采用更加综合的研究手段,把认知神经科学方法和传统心理学研究手段结合起来,从而逐渐解开道德的神经基础之谜。
  关键词:道德判断;神经机制;情绪;理性;心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B8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3)03-0081-06
  一、引言
  道德指一系列引导社會行为的价值观念和传统的集合。一个典型的道德价值观实例就是人们尽量避免伤害他人。哲学家通常把道德分为“描述性”和“规范性”两个类型。描述性道德是存在于特殊社會和群体之间对其成员的行为具有权威性约束和管理的一组观念和传统的集合。描述性道德涉及精神纯洁、服从权威及对群体的忠诚[1]。规范性道德是跨越人类社會所有种族和群体而存在的要求所有理性人类必须遵循的行为和规范。规范性道德比描述性道德更原始,也更基础,它关注的焦点主要在于拒绝伤害和公平性,同时也包括道德的其他方面[2]。早在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哲学家们就开始探讨是否存在比描述性道德规范更通用的道德规范形式,它们不會因为社會群体、宗教、甚至法律体系的不同而有所变化[3]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作为具有文化特异性的描述性道德研究因影响其内部效度以及外部效度的各种问题而遭遇冷落,发展缓慢。另一方面,规范性道德因其普遍存在,研究方法客观成熟而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针对它们的心理学研究也相应的比较全面和深入。2007年,Haidt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结合认知神经科学、进化心理学、神经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指出道德领域的研究应该包括五个方面:拒绝伤害、公平性、忠诚、服从权威、精神纯洁。在这些领域中,从规范性道德角度人手的拒绝伤害和公平性研究尤其受到心理学家的青睐,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认知神经科学兴起后,以拒绝伤害为主题的道德判断神经机制的研究更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道德判断是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研究道德问题常用的一种方法。研究人员呈现给被试一段文字陈述或者图片,对某个道德场景或道德内容进行描述,要求被试针对所了解的内容做出某些相应的判断,比如回答是或者否,或者对故事主角行为的认同度进行评定等。经典的道德判断范式包括自苏格拉底时代留传下来的道德两难故事[4]以及Young根据意图和结果两个被试内操作变量编写的道德场景[5]等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已经取得了瞩目的研究结果。
  二、道德判断涉及的认知神经系统
  道德判断研究的哲学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成为心理学的热门话题开始于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实证研究。皮亚杰与追随其后的科尔伯格均相信儿童认知发展极大影响其道德水平的发展,使得道德判断研究领域中理性占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人们对情绪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却知之甚少。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发展起来后,研究者有了更可靠的工具和方法研究情绪,并首次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发现了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有关理性和非理性在道德判断中的功能作用及相互关系的讨论方兴未艾,各种解释虽有明确的差异,却都建立在同一个基础之上,即道德判断涉及的认知神经系统。总结以往的研究结果,道德判断主要涉及情绪功能系统、认知功能系统以及归因系统。
  (一)情绪功能系统
  人们普遍认为人类情绪功能系统脑区主要集中在皮层下(subcortical)组织以及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包括杏仁核(amygdala)、腹侧纹状体(ventral striatum)、下丘脑(hypo—thalamus)、前部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前部脑岛(anterior insula)、眶额叶皮层(orbitofrontal cortex,OFC)、腹内侧前额叶(ventral media prefrontal cortex,VMPFC)[6]。已有研究成果证明,道德判断过程中所涉及的情绪功能系统主要包括AGC、OFC、VMPFC以及amygdala。
  VMPFC与皮层下各情绪中枢均有投射联结。最早关于VMPFC对人类社會道德判断存在影响的报告源于研究者对一个名为盖奇的前额叶受损病人的异常社會行为的调查。Damasio认为VMPFC受损可能會引发病人产生精神变态行为,而VMPFC在人类生长早期的异常发展可能會因为与社會行为相关联的惩罚和奖赏躯体状态无法激活而造成初级的精神变态[7]
  认知神经科学兴起后,研究者让被试阅读一些涉及或不涉及道德问题的文字陈述,同时扫描被试功能磁共振图像,发现相比不涉及道德问题的陈述,当被试阅读涉及道德问题陈述时,VMPFC(包括左侧中部OFC和中部布洛卡第10区)的激活程度會显著更高[8]。而当呈现给被试看的文字陈述改成图片场景时,道德场景相比于非道德场景仍然引发了更大的VMPFC(尤其在右侧中部OFC和额中回即布洛卡区第10、11区)激活[9-10]。Greene和同事把道德两难故事分成了具有高情绪显著性的涉及个人的道德场景和具有更低情绪显著性的不涉及个人的道德场景,并发现被试阅读可以引发强烈情绪的涉及个人道德场景时,VMPFC(布洛卡区第10区中部)的激活程度不但显著大于非道德场景,也在统计上显著大于不涉及个人的道德场景[11]。针对VMPFC受损病人的实验也为道德判断神经机制研究提供了更直接和充分的证据。相比偶然伤害的情况,VMPFC受损病人會反常地更宽容地看待伤害未遂的情况[12],在面对道德两难的选择时也會比常人更加功利[13]


更多人文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道德判断的认知神经机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rwkx/3804.html

相关专题: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个人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上一篇:基于学习者差异诊断的教学目标刍议
下一篇:计算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科学的共同机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