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通信论文 >

生产性服务制造业论文

一、生产性服务的内涵与特征

通过专业化服务保证制造业生产过程的连续、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技术水平的进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建立在市场经济不断成熟和社会分工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具有专业化、知识化、高附加值的特点,其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最好体现。从产业链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涵盖研发、设计、融资、物流、采购等多个环节,根据服务性质不同,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符合新一轮世界工业革命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大趋势,也是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生产性服务业将以其专业化、智能化、高度分工的特点成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

二、加快生产性服务发展是产业发展的趋势所在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符合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根本方向。当前,新一轮产业革命已经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分布式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工程等领域初现端倪,信息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与第二产业紧密结合,制造业由以自动化技术为核心向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转变,制造业发展将越来越离不开信息、金融、物流、咨询等方面相关配套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从劳动力、资金、决策、流通等制造业发展重要环节来看,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技术的普及将使劳动力资源对制造业发展贡献相对减少,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将为企业生产决策提供重要信息支持,金融服务的发达程度将直接决定制造业企业融资的难度,而物流业的发展程度也是影响企业流通成本高低的重要原因。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后发国家经济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分别是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财富驱动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产业升级主要表现为向产业链的高端转移、产品技术更新换代、创建新产业三个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在这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产业链附加值较高的设计和销售环节由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技术更新换代主要通过智能制造、信息化等新技术的普遍应用和管理咨询、经营分析等生产流程的全面优化,互联网金融等新兴生产服务业本身就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智能化、信息化改造是加快产业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驱动的关键所在。众多生产服务性企业共同形成产业发展的完善服务体系,并为社会提供大量知识型、较高收入就业岗位,培育相当数量的中等收入阶层。在生产率提升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专注于产业链特定领域服务,通过提供财务、咨询、设计、物流等专业性较强的服务将企业生产各个环节连接整合,企业购买外部专业服务成本明显低于由企业内部提供,有利于企业专注于产业链中竞争优势较强领域,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升。在附加值提高方面,国际产业链分工附加值符合“微笑曲线”规律,处于曲线两端的研发设计和市场销售端往往获得大部分利润,而生产制造环节的附加值较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进入高附加值领域的必然途径。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完善市场环境的重要抓手。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生产服务业破解信息不对称壁垒、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减少经济运行效率损失的能力将进一步凸显。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很大原因是因为银行等资金供给方缺乏必要的企业信用及经营情况信息,随着数据分析能力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通过历史数据及实时经营数据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并出具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报告的第三方数据分析服务公司已经出现,银行可以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对企业进行合理授信,从而实现企业、银行、数据分析公司的多赢局面。同时,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新型服务业也以便利的交易方式、较低的服务收费和交易成本、更好的服务体验,成功地释放市场消费需求,为社会创造大量就业。

三、制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国第二产业大而不强、多而不精,处于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的中低端,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较低,对新一轮产业革命大背景下生产各环节的智能化、模块化、专业化趋势认识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制造业内部生产性服务由市场供给的过程刚刚起步,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产业链高端转移、带动产品技术更新换代、创建新兴产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仍未得到充分认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两条腿”、“两张皮”现象突出。

(二)体制机制环境僵化。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制度环境尚未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土地、财税、融资、审批等瓶颈制约因素较多。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建立,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支撑能力不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自身研发能力较弱,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资金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待加强。

(三)新兴商业模式的应用推广不足。一些新兴商业模式对改善制造业发展市场环境具有明显作用,但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有待大规模推广应用。目前,新兴商业模式的规模化和系统化趋势正在形成,对就业和经济带动作业也逐步得到显现,但新兴商业模式的发展应用需要企业、银行、政府等社会各方面的接纳和支持,综合发展环境仍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国际产业竞争激烈。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和投资准入的放宽,国际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将更加积极地进入我国制造业服务市场,可能在管理咨询、数据服务、商业设计、会计审计多个领域取得领先优势,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造成较大冲击。未来,贸易自由化趋势将继续深化,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对我国生产服务业企业加快提升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和挑战。

四、促进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发挥好市场主体地位方面,应进一步放宽信息通信、贸易流通、中介咨询、金融服务等领域市场准入,尊重企业首创精神,支持互联网金融等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集成应用,支持民间资本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投资,鼓励制造业企业以投资参股、战略合作、混业经营等多种方式带动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展。在发挥好政府支持引导作用方面,要抓紧出台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落实支持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严格规范审批行为,加强企业服务,逐步形成支持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

(二)加快推进财税金融土地等相关领域改革。逐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通过完善企业征信体系、健全融资担保机制、发展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增加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上市规模和企业债券发行规模。进一步深化税收制度改革,稳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增值税征收范围,对不同行业实施差别化税收优惠政策,通过研发费用扣除、投资购买设备抵免等方式,实现税后优惠与税前调节相衔接的多样化税收优惠模式。比照工业用地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土地需求。

(三)发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综合产业园区集聚发展效应。出台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同步发展政策措施,鼓励在产业园区内配套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孵化区,支持制造业产业链与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整合,强化产业园区的综合集聚效应。深化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建立与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相对应的创新链和服务链,促进制造业系统性创新和升级。

(四)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制造业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加大研发合作力度和投入力度,完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科研成果向市场应用转化的良好环境,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资本化、产业化。积极引进先进实用技术和商业模式,加强符合我国市场需求特点的技术改造和模式创新。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积极吸引优秀海外人才归国创业。有序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国际外包转移,结合新一轮扩大开放战略部署,支持具有竞争优势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

作者:林楠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更多通信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生产性服务制造业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txlw/148269.html

    相关专题:江苏易地人防建设费 代写代发职称论文


    上一篇:高校教务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下一篇:三维动画还原技术对古建筑的应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