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人文科学 >

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养探索

一、职业院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

(一)职业院校对人文素养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人文学科类教师处境尴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强调了教育的目的。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高等院校普遍开始注重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努力加强学科交叉与渗透、融合,比如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开办选修课程,鼓励第二课堂活动等,但此项工作依旧进展缓慢,且不够深入,多形同虚设,人文素养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因此,人文课程多被列为选修课,列入必修课的课程主要是教育部要求的“两课”教育,其他基本上为考查课,课时少,内容不够丰富,开设的随意性极大,不普及,难以深入有效的开展,远没有构成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学校的不重视,无法调动人文教师的积极性,造成作为职业院校弱势群体的人文学科类教师的自我价值感普遍较低。

(二)职业院校教师人文素养参差不齐

总体来说,职业院校的教师由承担人文社科类教学任务的公共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实习实践教师三部分构成。一方面,公共文化课教师承担着学院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他们在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把握上更有优势,但是由于职业院校对人文素养认识的偏差,此类课程在教学体系中处于边缘化或半边缘化的状态,相应地,人文社科类教师的工作地位也不高,不受重视,甚至有些人认为此类课程可上可不上,也可随意发挥,无需精心准备,由此,人文社科类必然会师资力量不足,课程建设力量缺乏,教学效果不理想,科研活动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和实习实践教师普遍掌握较高的专业知识,但是他们的观念还停留在“传播专业知识”这样一个传统的模式中,对职业院校教育的目标还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对自己的角色和职能进行重新建构,这使得人文素养无法在专业知识中进行渗透。

(三)职业院校教师人文素养缺失

第一,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对于职业院校的教师来说,很多教师往往只关注其专业素养,很少重视自己在人文社科类等方面的知识储备,而公共文化课教师则只熟悉自己的专业领域,对于更广泛的文化素养难以保证。现今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专才,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为重要,教师人文素养的缺失不仅会限制自己的发展,也会因无法提供广阔和宏观的文化视野、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丢失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教学和研究等深层次的发展。第二,功利思想大行其道。当今社会,市场经济趋利主义、功利价值观也蔓延到高校,教师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思想观念出现偏差,以经济价值的实现作为奋斗目标,把时间和精力投注于教学之外的可以快速产生经济价值的事务上,弱化教书育人的本质,敷衍教学,对学生的成长缺乏真诚的关心,重权术轻学术,缺乏高尚的人格,缺乏责任感,真教学和学术研究被迫让位于行政化的取向,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到灌输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职业院校教师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原有的教育体制导致知识结构的单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工具理性”教育观盛行,这种全盘接受苏联专业教育的模式,造成大部分高等院校变成单科性发展,院系设置上偏重理工等实用专业,过分突出专业及专业方向的特殊性,人文社会学科被减缩压制,专业越办越细,口径越来越窄,结果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学科之间无法正常交融与渗透。

(二)功利化价值观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越来越深入,市场经济趋利主义的思想也蔓延到高校,经济效益成为了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教师更多地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可以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领域,忽视敷衍正常的教学过程,更谈不上关心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学术研究方面,从课题的选择、研究过程到结果的处理,都渗入了过多的功利因素。另外,在职称评定上,强制要求论文,数量重于质量,论文比其他文学等作品和成绩更受认可,等。由此,人文素养教育必然流于形式、束之高阁,也弱化了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教师的人文精神无法得到发扬。职业院校的教师亦如此。

三、对策研究

(一)增强专业教师人文素养知识的存储量,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

除了保证自己的教学工作量,做好自己的课题研究,还应保证专业教师每年学习不低于一定课时的人文素养知识,无论是哪个专业的教师,都应储备足够的人文知识,因为人文知识是文化底蕴和基础,广泛阅读人文书籍,品读文化经典,并将储备的人文素养教育应用到专业教学中,结合专业知识,传递对世界、对人生的思索,传递真善美,传递积极正能量,以此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专业教师以自己专业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掌握的同时也受到人文知识的熏陶。高校专业教师人文素养的存储,除了接受培训、自发阅读外,还可增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组织多种多样的人文教育社团、活动,进行人文知识经验的交流与分享,激发汲取人文知识的兴趣,陶冶人文情感。

(二)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自我提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也会体现出他自身的人文素养,学生视老师为榜样,在生活中会有意无意地以教师为标准,因此,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很有必要。但是,人文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除了有组织的培养外,它还需要教师本人积极主动地有意识有目的的去积累,以此将人文知识内化为潜在意识,外化为外在行为。第一,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在教育的广阔田野里,教书育人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想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潜能的唤醒者,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习得人文知识,研修人文经典,提高文化底蕴。第二,教学过程中上以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和知情意的共生共长为目标,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教学内容上要基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除此之外,还可以从营造人文校园、人文环境开始。校园是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主场地,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致力于打造人文素养浓厚的校园,以推动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四、结束语

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水平,他们是大学生素质教育顺利进行的保障和基础。但是现今出现在大学校园里的一些不良现象,也间接反映了高校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有待提升的空间,如职业院校对人文素养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人文学科类教师处境尴尬,职业院校教师人文素养参差不齐等现象,这一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的,既与中国现有的教育制度有关,受社会、经济、历史等各方面因素有关,也与教师的个人素养有关,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关制度的保障和完善,也需要高校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这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不断的探索和改进。

作者:张伟敏 李慧静 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人文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养探索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rwkx/115260.html

    相关专题: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 医学论文投稿


    上一篇:生土民居景观适应性论述
    下一篇:区域创新中人力资源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