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历史学 >

节日与节气

端午节(2014年6月2日)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文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五月节、天中节等。端午的“端”的意思是“初”“始”,午与五音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亦为午月,所以初五也成为端午。因为“午时”是“阳辰”,所以也成为“端阳”。 
  从唐代诗人文秀的诗中,我们可以知晓有关端午节起源的最流行的说法,端午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投入汨罗江。端午起源于屈原的说法早在东汉末年便被记录下来,东汉末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瘟),亦因屈原。”说的是端午节系彩线的习俗起源于屈原。 
  除了系五彩线,端午节还有吃粽子、赛龙舟、迎鬼船、戴艾蒿、带香包、挂葫芦、驱五毒、喝雄黄酒等习俗。 
  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浴兰节”,荆楚一带流行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或是用来针灸。据说这种艾草,在针灸的时候别具疗效。一般人则将艾草扎成虎形,或是剪裁为小虎,再粘贴艾叶于其上,在端午节时配戴。江苏淮安等地,将菖蒲、艾叶等香草,放入锅内煮水,称为香汤,用这种香汤洗澡擦身,祈求避灾祛邪。 
  吃粽子是端午节最流行的习俗。晋代周处《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粘米,以粟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秋蓼,名曰俎龟黏米,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包裹未(分)之象也。龟表肉里,阳内阴外之形,所以赞时也。”《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记载唐玄宗时:“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巧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行此戏。” 
  端午节竞渡的习俗源远流长。南北朝梁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提到端午节这天“竞渡,采杂药”。到了唐朝,竞渡使用龙舟,并且有夺标的制度。唐代竞渡主要在江南,有《竞渡歌》写道:“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唐代诗人骆宾王在《扬州看竞渡并序》中这样描述竞渡: 
  夏日江干,驾言临眺。于时桂舟始泛,兰棹初游。鼓吹沸于江山,绮罗蔽于云日。婵娟舞袖,向渌水以频低;飘扬歌声,得清风而更远。是以临波笑脸,艳出浦之轻莲;映渚蛾眉,丽穿波之半月。靓妆旧饰,此日增奇;弦管相催,兹辰特妙。 
  清代李斗在《扬州画舫录》记录了乾隆年间扬州瘦西湖湖面上龙船竞渡的壮观场景: 
  龙船自五月朔至十八日为一市。先于四月晦日试演,谓之“下水”;至十八日牵船上岸,谓之“送圣”。船长十余丈,前为龙首,中为龙腹,后为龙尾,各占一色。四角枋柱,扬旌拽旗,篙师执长钩,谓之“ㄢ头”。舵为刀式,执之者谓之“拿尾”。尾长丈许,牵彩绳令小儿水嬉,谓之“掉梢”。有“独占鳌头”“红孩儿拜观音”“指日高升”“杨妃春睡”诸戏。两旁桨折十六,前为头折,顺流而折,谓之“打招”。一招水如溅珠,中置戽斗戽水。金鼓振之,与水声相激。上供太子,不知何神,或曰屈大夫,楚之同姓,故曰太子。小船载乳鸭,往来画舫间,游人鬻之掷水中,龙船执戈竞斗,谓之“抢标”。汉有以土瓶实钱果为标者,以猪胞实钱果使浮水面为标者,舟中人飞身泅水抢之,此技北门王哑巴为最。迨端午后,外河徐宁、缺口诸门龙船由响水闸牵入内河,称为客船。“送圣”后奉太子于画舫中礼拜,祈祷收灾降福,举国 
  若狂。 
  江西一带因当地水浅,不能进行龙舟竞赛,当地做旱龙舟,用来登高,游街,俗称“迎鬼船”。 
  端午节挂葫芦的习俗源于唐朝末年,相传黄巢军队劫富济贫,为避免错杀好人,定下以葫芦悬挂门前为标记,此后形成习俗。 
  芒种(2014年6月6日) 
  每年6月6日或7日,是芒种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 
  古人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他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南朝梁代崔灵思《三礼义宗》说:“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芒种节举行祭饯花神之会。”因为芒种节交近农历五月间,故又称“芒种五月节”。《红楼梦》描述了为花神饯行的场景: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夏至(2014年6月21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 
  《礼记》云:“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现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被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民间有夏至吃面条的说法,俗语说“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作为古代节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史》记载:“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到了清朝,《清嘉录》说“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


    更多历史学论文详细信息: 节日与节气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lsx/4338.html

    相关专题:交通安全论文 杂志投稿


    上一篇:曾昭燏:高才短命人谁惜
    下一篇:在民国怎样考公务员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