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综合经济 >

学校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路径

一、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作用

我国的义务教育是对中小学的学生进行保障性地教学,其资源的核心在于均衡,重心在发展,以教育资源作为衡量的指标,对教育的办学经费、师资配置及办学要求都要按照均衡发展的宗旨进行提供。它是保证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是体现义务教育普及的前提,是以普及和公平作为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在同一水准的情况下,实现全面而均衡地发挥教育功能,保证全国教育体系建立和谐、互助的关系,消除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差距。从终身学习的观点看,义务基础教育的学习均衡发展的建构,为学生的知识发展和全民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投入到基础教育活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要在教育环境以相对均衡化的形式来分配,从而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每一名学生在有限的教育资源里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质量与效率,平等地接受优质教育,从而提高我国的整体基础教育质量。

二、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现状分析

从我国的基础教育现状看,基础教育资源投入的财政收入与总投入的比例比较,只占据很小部分,基础教育的育人思想跟不上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规划,尤其是农村学校,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薄弱区域。

1、区域性教育差距使学校基础资源失衡。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基础教育资源的总体水平都不高,东部与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发展极不均衡;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的教育资源远远高于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

2、城乡之间的基础教育资源失衡。无论是从教育校舍、辅助教学设施等方面,还是教师素质及教育机会,城市基础教育优于农村的基础教育资源,资金的投入规模也有明显优势,教师的流向高过向农村的流向,使基础教育资源出现两极分化。

3、校际、群体之间的基础教育条件存在着差异。各所学校之间的基础教育资源存在着明显的极不均衡状态。经济收入造成的贫富差距引起了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不均等,“重点学校”的制度,加剧了学校之间的等级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差异,“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师资人员配置及教学设施的优劣,都存在着严重不对等现象,“择校”现象仍旧十分突出。

4、教师和学生的资源质量分布不均衡。在东部或大中城市的教师资源集中而富裕,享受到的教育福利及教育信息等都有极大的优势,但在广大的农村或经济落后地区的教师资源极其贫乏;学生的基础教育资源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都得不到保证,在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学生得不到较好的教育质量,造成城乡基础教育质量的不平衡。上述这些原因,使得教育结构的失衡,导致教育功能的异化,严重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全面地发展,不能达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

三、学校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路径探讨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路线指引下,提高基础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要实现学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鼓励学校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特色的发展道路,有效借鉴不同区域、不同校际的优秀管理模式,实施优势互补、独具特色的教学之路,不断推进和深入教育改革,全面实行素质教育。

1、不断调整基础教育资源的投向结构;均衡发展并不是词义上所说的完全均衡,不是对所有项目简单的“一刀切”,而是根据各地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有的放矢地对学校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政府在财政拨款方面,实施“弱势补偿”政策,对基础教育资源薄弱的地区和学校进行大力的扶持,尤其是对偏远农村的义务教育进行倾斜。在教育经费上给予特殊的照顾,给农村教师的培训及活动经费的拨入及时到位,体现资源“公平”原则。同时,在其他配置方面要加大对普通中学的投入,相对减少重点学校的支出。对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尽量保持和城市教师一样的工资,获得同样的薪酬待遇,还制定优惠政策和特殊政策,以激励教师的从教信心。如:从城镇重点学校到农村学校轮岗任教,在评定教师职称时,同等条件的城镇教师,优先考虑农村轮岗教师;轮岗两年的教师,可以破格评聘高一级职务,享受高一级教师津贴;从而吸引优秀师范毕业生和其他领域的人才前往,以此缩短城乡或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差距,有利于农村教师的稳定。

2、积极进行基础教育资源的内部整合;在学校内部,优化学校的整体布局,将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以此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在“重点学校”与“普遍学校”的资源要进行有效地调整,不能以牺牲非重点学校的发展而提高重点学校的升学率为代价,加剧两类学校的差距,使学校体制内部出现配置失衡。如:不少地区通过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扩大学校土地规模,教学场地与设施的添置,对强弱学校资源实施有效地合并等策略,实现基础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教育督导能力得到加强,对薄弱地区的教学进行针对性地改造,提出了明确的量化要求,制定了具体的发展标准,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让学生在同等的学习条件下受到同样的教学资源,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3、改善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合理划分基础教育的事权。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要分清义务教育和公共教育,对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投入要有所增加,同时,对农村和薄弱地区的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要加强。关注各级教师的教育素质,进行再培训制度,使农村和薄弱地区学校教师的素质与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标准相适应,提高教师素质,打造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都符合义务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在教育网络设备建设中,保证薄弱地区的网络建设,利用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对农村及偏远地区的教师与学生进行基础教育,将当今社会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在每个角落进行扫描式的辐射,促进基础教育资源到达每一个角落,“教育无死角”的目标就会实现,使教育发展的新内容在城市及乡村的学校得到及时的了解和贯彻,也可以对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内容进行有效地反馈。

四、结束语

对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资源的梯度差异还存在,要从社会的隔离和政策的倾斜上下功夫,取缔这种不公平的取向,使社会价值公平趋向平衡,从而缓解我国政治体系的稳定,社会体系的压力减弱。通过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达到基础教育公平,使“择校”、“赞助费教学”现象失去它的效力,切实保证健康、学校内部质量都满足社会群众的教育要求,从而推动学校的自主办学职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陈钟华 单位:江西高校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更多综合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学校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路径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zhjj/156913.html

    相关专题:供应链成本分析 工程图学学报


    上一篇:铁路通信设备防火防雷策略
    下一篇:引水式电站金属结构设计探索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