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 >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共3篇)

第一篇:高等职业教育普通化

一、高等职业教育“普通化”的必要性

当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加快,经济转型的加速,以及受教育者对提高学历层次和拓展发展空间的迫切要求,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转向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首先,现有的职业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科技进步的要求。现有的职业教育过分侧重应用性职业技能训练,强调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技能课服务。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多半是只能适应机械工业时代的技术工人,而难以适应信息自动化时代的要求。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以往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养成的技术尤其是重复性技能,正在和已经被自动化设备所取代,越来越多的以手工作业为代表的技术处于被淘汰的境地,亦即传统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已受到严重挑战。其次,经济转型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从根本上说,经济转型主要是指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以及适应信息自动化时代要求的新经济体的生产,这就对职业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劳动者不能是只具备单一技能的技术工人,而是应具备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劳动者要具有胜任一类职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的能力,即对基础性技能和共同性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劳动者需要完成从职业劳动者向知识精英的转变,以及对方法运用以及设计、规划乃至研究开发新技术等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再次,受教育者对提供学历层次和拓展发展空间的要求渐高。职业教育之所以长期缺乏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是因其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脱离及其过于职业化的培养模式,使受教育者失去了学历提升的机会,缺乏在职业岗位上提升的空间。在接受教育的层级已成为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庭社会地位之标志的当今社会,在职业岗位之间的转换已开始常态化的今天,改变以一技之长为目标的终结式职业教育模式,完善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充实基础理论,扩展文化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历提升和职业发展空间,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此外,就国家发展层面上来说,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转型,也迫切需要培养出高素质并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对iPhone多数人都不会陌生,但其背后的利润分配则令人震惊:苹果公司从每台手机中赚取187美元,从事硬件生产的美国、日本、韩国、台湾共得到187美元,负责组装的中国大陆只拿到6.54美元。这组数字形象地说明了品牌创造、资源整合与制造车间金字塔式排列的事实,即处于金字塔最低端的加工制造业不仅受制于人,而且利润稀薄到近乎可怜的地步。要走出制造车间的困境,需要鼓励创新意识,建立创新性国家。而创新性国家的建立,从根本上说在于教育模式的改革,通过基础性的素质教育,开发脑矿资源,发展脑矿经济。

二、高等职业教育“普通化”的可行性方案

高等职业教育“普通化”的改革,主要是借鉴普通高等教育中注重拓展文化视野、强化基础知识和理论之所长;在此方面,瑞典的综合高中模式具有参考意义。该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强化普通文化课和职业基础课教学,摆脱传统职业教育的狭窄性和过于专门化,使之成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基础性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中,瑞典语、英语、公民学和体育等普通文化课,以及数学、物理、化学、速记、打字和职业指导等基础课程,所占课时比重大,且跨越两个学年。此外,还设有第二外语、音乐、图画、手工、心理学、消费知识等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高等职业教育“普通化”改造过程中,基础课教学任务会大幅增加,因而该计划适于在四年制本科高职院校推行,或办学条件较好、师资力量较强的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后更适于接受这种改造。具体方案:一是增加公共基础课的比重,包括英语、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历史概论、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公民教育。这些课程在性质上属于通识类基础课,类似于瑞典综合高中模式中普通文化课。增设此类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扩展受教育者的共同性知识和文化视野,激发思维潜能,提高综合素养,奠定学生继续深造和向知识精英转变的文化基础。二是强化专业基础课教学,除根据专业需要设置跨学科的技术性基础课目外,还要根据学科门类,遵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增设专业基础性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能适应不同职业岗位的需求。三是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开设跨学科的选修课程,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进一步拓展知识视野,同时注重方法运用和规划设计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该方案在推行过程中并无技术性障碍,一是普通高校中并不缺少类似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只需稍加改造即可应用;二是能够胜任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师资充裕,且这方面教学经验模式也不在少数。主要问题在于:高职院校的基础理论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与普通高等教育仍有区别,即其其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亦即该方案在拓展受教育者的发展空间外,还要着眼于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的侧重点,尽可能地与专业课和技能课有机结合起来。职业教育一向重视实践教学的特点,也决定了改革方案同样应贯彻于这一环节。在此方面,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双重训练制”具有借鉴意义。这项制度的特点:一是专业实践与基础教学结合在一起,二是以师徒制强化实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体模式为:学生在企业接受实际操作训练的同时,还要到学校接受专业知识和理论的教育,并以企业训练为主,学校教育为辅;通常是学生每周三天半到四天在企业工作,一天到一天半到学校学习。实训期间,企业不仅提供专门的培训设备和车间,还有专业人员以师傅的身份予以指导。在借鉴这一模式、强化专业实习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还可参照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实行的年度四学期制,即每学期在保证基础教学的前提下,增设2-3周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为“小学期”。具体方案:在第一学年的两个小学期,配合实地参观考察,由专职教师讲解职业岗位实务;第二学年的两个小学期,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介绍职业实务,辅之以非固定的专业见习;第三学年的两个小学期,组织学生熟悉专业实习环境,并由实习单位专业人员现场介绍操作要领;第四学年教学与实习的安排与前三学年则相反,即两个大学期集中展开专业实习,小学期时回到学校总结专业实习得失,在教师指导下理解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要点。对于未升本科的高职院校,最后一学年的安排可提前到第三学年。该方案的目的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反复连接,即经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多次往返,在巩固专业知识和强化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知识、社会和职业的认识,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奠定向复合型人才和知识精英转化的基础。这种实习模式与传统专业实习不同的是,它并非单一的技能训练,而是一个知识应用、消化与再创造的过程,所以教师的全过程辅导和高端专业人才的跟踪式指导至为关键。因而在见习和专业实习阶段,可采用专职教师与专业人员双重指导的“双师制”,即专职教师除负责实习报告撰写的指导与批阅外,重点负责对理论与实践连接环节的把关,特别是方法论的运用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思路的凝练;专业人员除以师傅的身份指导实务和操作外,还要注意提示实践的来龙去脉及其与知识和理论的关系,与专职教师配合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赵庆国 单位:菏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第二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1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1.1改文凭论为证书论

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现在的文凭论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是非常不利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在培养高级技能人才。那么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应该用一定的时间学习综合知识,更多的时间是通过教师的辅导,让学生考取更多的专业证书。只要有比较好的专业证书,在社会上找工作比拿文凭好找得多,并且工资待遇也高得多。例如,一个持有高职文凭的学生,工资待遇绝大多数在二千元月薪左右,而一个注册会议师等证书的可以高达二万。

1.2改专业学习为根据自己喜好自主选择学习

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招生的时候就确定了学习在校期间学习什么,不管喜欢不喜欢都只能学自己的专业。所以,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提不喜欢的,他们在校期间根本没有认真学习。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不设专业,在各职业学校,设立证书辅导班。学生只要通过综合知识的学习后,就用他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证书技能学习。

1.3改革招生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到高等职业学校学习

高等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培养社会新的技术人才,也就是通过对没有参加工作的学生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另一方面,还要对企业在职人员进行职业技能提升的教育。只有两个方面的结合,高等职业教育才能真正达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2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具体办法及收费方式改革

2.1通过立法,具体规范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通过立法,规范高等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只有通过立法,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教育对象、教育方式、经费保障、就业措施等。现在把高等职业教育纳入的是高等教育的范畴,所以,适用的是高等教育法。而高等职业教育与其它高等教育有明显的区别。必须单独通过立法,来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立法的主要内容一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主体地位,这与高等教育法相同,保持不变就可以。教育的对象,就应该包括在校高中毕业生通过考试等方法招录和在业职工的技能提升培训。教育方式应该是综合知识学习和技能水平的培训与考核。经费保障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就业措施非常重要,现在我国大学生毕业生较多,而就业难度相当大,临时就业的学生占相当高的比例。造成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2.2建立规章

这里所说的规章包括学校本身的规章和政府、社会的规章。学校的规章主要是保障教学的规章,这里不多论述。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或者高等教育来说,现在最重要的应该是政府、社会建立高等教育的招生、教学、经费保障、就业等的规章。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其实,高等职业教育涉及面将来远超过其它高等教育。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政府部门要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保障体系、教育成果考评体系、就业保障体系等三大主要体系。经费保障要在法律的基础上落实政府、个人、企业等的相应责任的落实。教育成果考评体系与就业体系的建立对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公平、公正是它的主要特征。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考评体系和就业体系,也就需要以国家的名义建立国家人才库。通过人才库的建立,不但可以考评各职业学校教育成果,也可以通过制度保障就业,以达到我尽其才的作用。通过各学校一年有多少学生进入了人才库,各等级进行评分,总分就可以作为评定标准。规定政府部门、各国有单位、国有企业需要录用人员,必须在人才库里选录,并且制定相应的标准。这样不但可以公平、公正的用人,也可以让学生在学校期间认真学习。

2.3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体系

虽然是建章立制里提到了这个要求,由于涉及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所以,专门重点论述。我国现在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主要靠国家、学生两方面的费用保障,社会捐赠非常少。而国外职业教育费用保障主要靠企业。在法律方面就规定了企业应该承担这笔费用。所以,我国也应该从立法上规定企业应该承担的培训费用。通过立法和规章、规定企业每年应该有多少人员接受培训、应该承担多少费用,或者以税收的名义专门提取这笔费用。整个高等教育的收费应该是两头少、中间大。高等教育应该分为人才教育、提高教育、技能教育。所谓人才教育,就是专门培养国家的高级人才。提高教育,是对于有需求、有能力的家庭提供子女知识提高、便于就业的一种教育,形如现在的三本。职业教育就是培育技能的教育,这部门人群应该是最多的,涉及国家稳定。所以,人才教育、职业教育主要应该由国家来承担费用,学生收费应该尽量减少。向学生收取的费用可以分为综合学习费用和考证辅导费用。考证辅导辅导费用应该有一个标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浮动。高等职业教育是将来受教育人员最多、最有发展前途的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必须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下决心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让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作者:程萍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张危机

1.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供给的潜在危机

规模扩张对高等职业教育主体的组成结构进行了洗牌,把中等专业学校推向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阵地。截至2003年,全国省厅级单位所属的中等专业学校基本完成了向高等职业学院的转轨升级,一些省会城市直属的中等专业学校也相继完成了合并重组高等职业学院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形下,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供给无疑会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师资、实训资源和教材问题。首先,是师资问题。师资问题的突出表现是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学历和学位层次较低(突出的问题是中专留校任课的教师比例过大)、职称结构不能达到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标准,能够满足正常高等职业教育的“双师型”师资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第二,是实训资源问题。1999年以后,由于省厅级单位所属的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学院后,隶属关系转为省属(教育厅)管辖,因此与行业企业基本脱离了原有的合作关系,其结果不仅造成了实训(践)教学资源的青黄不接,而且也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再加上由于规模扩张开设了大量的新专业,更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训教学资源问题雪上加霜。第三,是教材问题。1999-2003年期间,大多数由中专校升格的高职院校都举办五年制、三年制(还有两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不同学制学生使用相同学制大学专科教材的情况普遍存在。在教师资源、实训教学资源和教材资源都处于供求失衡的状况下,高等职业教育要想脱离普通高校压缩饼干的办学模式,可想而知是一道很难解开的难题。

2.生源质量和教学水平下滑的潜在危机

1999年以前中等专业学校的平均招生规模在1000人左右,许多中专校还低于1000人。1999—2003年期间大多数升格为高职院校的职业学院,招生规模成倍增长,导致2002-2003年度的生源“大战”。在这期间,一些高职院校高考招生的分数线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分数线的一半,中考实际上已经免试入学。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高职院校还是要开展大规模“市场营销”策略的招生工作。一些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市场营销”,实际上已经跨越了高等教育招生工作的道德底线,虚假宣传、招生回扣现象屡见不鲜。生源大战使得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出现了严重失衡的局面,再加上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严重滞后,教学过程应试痕迹浓厚、缺乏自身的办学特色,因而使得教学质量得不到必要的保证。客观地说,那个时期为了生存和发展,一些高职院校不得已用学历文凭吸引生源,用学科教育模式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但是,导致了那个特殊时期教师教不会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听不懂教师的授课内容,毕业生就业与所学专业严重偏离的严重后果,则对后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带来了诸多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克服的潜在危机。

3.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式转型的潜在危机

1999-2003年期间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扩张,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然而规模扩张而带来的数量增长并不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来说,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张而带来的只能是诸多的不稳定因素。从发展的意义上讲,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当体现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办学质量、社会声誉、毕业生充分就业水平,教育资源优化和充分利用的内涵发展。而通过规模扩张给高等职业教育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必然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首先,这个挑战来自高等职业教育在学科型、技术型、技能型和专业型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之间的科学选择;第二,这个挑战来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稀缺,原中专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后行业企业退出,为之而带来的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双重压力;第三个挑战来自高职院校教师资源自身结构升级、高层次师资以及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大量引进所需进行的人事制度改革;第四个挑战来自高职院校构建和制订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和发展战略问题。然而要战胜来自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诸多挑战的必要前提,是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不适应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公益性和行业企业社会化大生产利益最大化取向之间的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矛盾的特殊性问题;高职院校封闭式运行与职业教育资源需要实现社会化配置的自相矛盾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在1999-2003年的时间周期内,对于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还没有做好内涵发展的充分准备。

作者:李生京 单位: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行政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共3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xzgl/110077.html

    相关专题:职称论文 加拿大移动运营商


    上一篇:高校工业设计论文
    下一篇:绿色食品产业的协同发展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