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自然科学 >

高校教师入职指导思想问题与对策探微

一、入职教育的指导思想

关于教师入职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及价值取向,学者们做了较多研究。任学印提出了教师入职教育应遵循本位性、时间性、发展性、综合性、个性化、经验性和协作性等原则。[3]杜静通过对教师入职教育理论动因的分析,对入职教育的功能进行了定位,同时通过总结,分析了世界各国教师入职教育的价值取向,即指导思想,并总结了四种取向类型,即道德取向、技能取向、情感取向和文化取向。[1]每种取向或思想所强调的重点不同,但都对此种取向下入职教育应实现的目标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说明。综合各种理论学说的特点,笔者认为高校教师入职教育的核心思想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如活动的主体、教育的形式、时间的长短、指导的内容等,每一个方面均会对入职教育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些方面的重要性是否相同,入职教育需要抓住的最核心思想应该是什么?笔者认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就是转变受教育者的观念,完善其人格。转变观念就是使接受入职教育的新教师树立职业意识,明确自己的身份,以达到尊重自身岗位的目的;完善人格就是通过入职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明晰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责任意识,进而规范自身的言行,使自己具备对学生言传身教的能力。该指导思想的最终目的,就是引导那些具备一定基础素质,初步了解教师工作特点的新人进入正确的职业发展轨道,使其成为能够胜任教师岗位,并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应从三个方面对高校教师入职教育进行剖析,及“德”、“情”、“能”。“德”是指分析并讲解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新教师的责任意识,使其对所要从事的岗位的价值和特点有明确的认识。“情”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培养新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文化认同感,使其逐步接受教师的文化内涵;二是调动新教师的积极情绪,为使其顺利上岗提供情感动力。“能”是指从技术上对新教师进行辅导,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演练使其尽快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其中“德”的树立是基础,在有“德”的前提下才可以铺开“情”,有了“情”,才有动力吸收“能”,而“能”的提高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增强对“德”和“情”的认同。

二、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入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校教师入职教育起步较晚,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提高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和考核体系逐步完善,并积累了一些可靠的经验,形成了一些较好的模式。但是从教师岗位意识的培养和职业发展角度看,我国高校新任教师的入职教育还有不少待改进的地方。

1.观念不准确

新教师在入职后,最重要的工作应是培养岗位意识,明晰自己的职责,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而现实的情况是各种新的、复杂的问题接踵而至,用那些在校园阶段学到的理论知识根本无法解决。入职教育本应通过指导和培训使新教师正确对待这些问题,采取正确的方法去解决,但实际情况是新教师任职的学校为了让其尽快适应教学工作,急于将各种教学技巧传授给新教师,对岗位的认识、责任的培养则是简单带过,使入职教育成为让新教师尽快适应学校教学的例行公事,而最重要的核心问题并未在入职教育时引起新教师的重视,导致新教师只能在正式上岗后自我摸索。这个问题的存在说明了在当今社会功利思想盛行的条件下我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价值认识发生了偏差。

2.实施不系统

虽然教育体制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但我国的入职教育目前仍具有行政化的特点,一方面相关制度缺失;另一方面现有的制度不够科学,入职教育培训的内容程式化严重,造成入职教育与其他环节脱节。很多时候虽然有指导教师的传帮带,但系统化、规范化的程度不够,也很难适应新情况的变化。

3.方式不灵活

目前我国教师入职教育主要采取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的形式。集中培训多是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专家讲座的形式介绍相关的职业规范要求或者教学常规。这种方式的特点是课堂化、理论化、实践少、互动少,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特点,接受培训的新教师往往作为上岗前必须的差事来应付,因此培训效果会大打折扣。校本培训是目前新任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由新任教师所在学校指定指导老师,以师带徒的方式对新教师提供指导。但是由于受到各学校师资力量的限制,以及具体标准和职责的不统一,这种方式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培训效果参差不齐。

4.保障不到位

我国新教师入职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少经费和政策的支持,各校标准不一,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虽然各高校为使新入校高校教师在试用期内尽快适应教学工作需要而设置了培训计划,但培训时间如何保证,相应的场地、设施、资金是否落实到位均无明确的安排,实际运作过程中的随意性很强,这就使高校教师的入职教育往往只限于纸上谈兵。

三、完善我国高校教师入职教育的对策建议

1.改进对入职教育的认识

对新教师的入职教育不是要逐个解决其在上岗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而是要引导和帮助其适应岗位的要求,树立从事教师职业的信心。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摒弃入职教育就是“速成班”的观念,把解决受教育者思想上的问题作为指导原则,从“德”、“情”、“能”三个方面改进对入职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引导高校新任教师进入正确的职业发展轨道,逐步使其满足所在岗位的要求,并可以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

2.系统化开展入职教育

教育主管部门应本着“培养岗位人”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入职教育的制度,使入职教育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一方面,无论是集中培训还是校本培训,都应对培训的指导思想、内容、方式、评价体系作出详细的规定,并严格监督实施。此外,对于高校新教师的考核标准应该进一步明确,对以卷面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要加以改变,为新教师多创设培养临场发挥能力,应对实际教学问题的环境。[4]

3.创新入职教育的方式

高校新教师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并具有独立思想的人,具有较强的自我认知和学习能力,因此在入职教育的方式上,应逐步摒弃应试教育的模式,改变理论化、少实践的、呆板的课堂模式,引入专题讨论、情景模拟、网络互动、同行交流等方式,提高新教师在入职教育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的增强入职培训的效果。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教师入职教育的经验,如美国对新教师进行的职前评估,可有效的帮助新教师对自身在教学、专业认知能力方面形成清晰的认识,也有助于培训者制定更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5]澳大利亚的指导教师制度要求指导教师也要接受培训,以便更好地承担起指导新教师的责任,同时也会得到相应的报酬。另外,新教师在参加本学校的入职培训的同时,也可以参加其他学校组织的培训。[6]

4.加强对入职教育的时间和物质保障

为保证高校新任教师顺利的完成入职教育,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联合相关政府机构出台相应的高校教师入职教育保障措施,保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保障,集中培训的时间应有严格规定,不得减免;校本培训必须落实培训时间和培训计划,培训情况要求有正式记录,并由专人负责保管。二是物质保障,入职教育和培训应有相应的资金、设备、场地等硬件支持,具体落实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共同完成。

作者:田先芝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更多自然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教师入职指导思想问题与对策探微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rkx/138915.html

    相关专题:swot分析案例 跨国并购文化整合


    上一篇:油田井场设施优化设计研究
    下一篇:历史建筑概念析论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