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科学报 >

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民族音乐论文

一、民族音乐的内涵及教学意义

(一)民族音乐的内涵

我国是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经验,从而使得我国文化整体上呈现出绚烂多姿的特色。所谓的民族音乐,在广义上而言它是指一个民族在发展中所创作出的所有音乐,如果站在国家的角度来理解,我国56个民族中所有的音乐都可算作我国的民族音乐,包括古代的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传统音乐以及现代的新音乐等。而狭义上的民族音乐则是指我国传统的民间音乐,主要可分为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歌、戏曲音乐以及说唱音乐五大类。

(二)中小学校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

民族音乐教学是中小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教学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有利于了解历史和民族文化民族音乐以音乐的形式体现出的是民族独有的背景文化,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可以使学生对某个时期民族的发展历程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以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光明行》为例,此曲创作时间为1931年,正值我国处于风雨飘摇的忧患时期,内有各路军阀混战,外有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人民生活之疾苦作为现代人是无法体会到的。而刘天华的《光明行》在当时山河大地遭受蹂躏的环境下,却没有流露出悲观的情绪,反而以一种振奋人心、生气勃勃的曲调来鼓舞国人的士气,恰似一首黑暗、绝望中的呐喊高歌。又如古琴曲《精忠词》,表现的是民族英雄岳飞慷慨激昂的民族之爱与精忠报国的高尚信念;我们可以感受到民族英雄岳飞慷慨激昂的国家之爱与精忠报国的决心;通过《阳关三叠》可以淋漓尽致的再现唐朝诗人王维与友人临边时悲愁的情感。作为听众,在学习了类似的民族音乐的同时,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来对民族的发展历程和文化背景有着深刻而全面的认识。2、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性阶段,在当前中西方文化激励冲突、碰撞的复杂文化背景下,学生对于文化的主观辨别能力是很差的,需要有专业的教育家来对其进行指点,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向着真、善、美的价值观发展,从而远离商业流行音乐及电影、杂志中的一些庸俗、浮躁的误区。这个过程中,民族音乐作为历史沉淀出来的文化精品,其中的美学元素、价值观念都是经过几代人肯定与认同的,对于青少年思想成长方面而言无疑将会有着积极、健康的影响。如在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中,作者阿炳将长年的辛酸社会生活与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在曲目中形成了统一,使得曲目整体上哀而不伤,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作者的博大胸襟与统一的美学观念。因此在中小学积极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可帮助学生完善正确的价值观念。3、培养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支撑民族发展和成长的基石,而我国的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起到了传承民族精神的作用。因此,在中小学生当中深入开展民族音乐教育,让学生通过音乐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来认识民族精神,继承团结友善、勤劳勇敢、热爱和平的民族信仰,无疑是健全素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有力手段,更是民族精神得以传承下去的保障。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民族音乐教育现状

(一)校方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多数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和获得外界的认可,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有针对性的考试教育方面,而对于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教育认识程度淡薄,没有充分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具体体现为:①许多中小学校每周只象征性地开设两节音乐课程,而在音乐教学方面比较笼统,没有专业的民族音乐教学观念;②教师自身的专业音乐知识匮乏,没有经过专业的考核也缺少实际教学经验就可以上岗,这在以老师为主导的课堂上教学过程中效率无疑是非常低的。尤其是在广大县城和农村地区,教育部门管理、考核制度宽松,许多学校因资金和主观意识问题,甚至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而是以语文教师“客串”,或是社会人员兼职教授音乐,导致教学质量差。③教师手中可利用的民族音乐教学资源较少,主要以音乐教材为主,形式过于枯燥、单一,缺乏对地区性民族音乐文化挖掘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感到力不从心。

(二)教师专业素质问题

多数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中,表现出的整体专业水平较高,有的教师还在专业性的声乐比赛中获奖,但相比较而言民族音乐知识则了解的有限,尤其是传统的京剧或地方性戏曲多数人都不懂得欣赏,甚至一听到类似的声音就烦躁不已,认为那是过了时的旧文化。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有:“3-6年级的学生每学年能够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片段,7-9年级的学生每学年能够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1段。”如果作为民族音乐教师自身都不会唱地方性戏曲和京剧,则新《课标》根本就无法得到落实,逐渐的我国传统的国粹文化也就会出现年龄断层现象。

(三)教学技巧方面的问题

在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多数教师以应试教育的理念来给学生灌输知识,这样导致教学的手段只重视音乐技能,而忽视了民族音乐形式下的审美体验和丰富情感,使得教学结果流于表面化而缺乏情感深度。最理想的民族音乐教学,在于既能够使学生把握到音乐形式背后的美学观念,又能够掌握高超的演奏技巧,使学生能自主的通过音乐来表达美,抒发内心的情感。但对于中小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无疑是要分清楚主次的,以笔者个人经验来讲,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之下,民族音乐所表达出的美感刚好是缓解压力的一种有效的渠道,因此应当先从帮助学生理解民族音乐中蕴藏的文化和美学理念入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才是专业性的声乐技能教授。但目前许多中小学校都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在民族音乐教学方面,不仅没有缓解学生的压力,反而以考试排名、表演评奖等形式在技能方面大做文章,加重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这与民族音乐的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四)学生心态方面的问题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饱受诟病,新的教学观念应当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做起,达到“学生主动学习、老师从旁辅导、解疑”的目的应当是各专业教学的最理想效果。但在目前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当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对民族音乐保有逆反的心理,认为民族音乐“很土”、难听,唱出来没有面子。这种现象主要源自于主流的商业化流行音乐的冲击。流行音乐被称作“快餐式”音乐,其主题多为情爱、伤感、叛逆,这也正迎合了青春期中小学生的心理,久而久之便左右了他们价值观念的形成,使得中小学生过早地出现功利心强,未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浮躁心态。因此民族音乐教学从这个角度来讲,更像是小树苗成长过程中周围的支架,其目的是为了帮助树苗的茁壮成长,避免被风吹歪或刮倒。

三、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有效途径

(一)加强校方和教师的重视

中小学生民族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首先应当从校方着手,加强对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大投入资金完善教学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如用少数民族乐器来引发学生的兴趣,采用新型多媒体教学来取代传统课堂讲课等形式,丰富教学的手段。其次,加强专业教师的素质,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专业民族音乐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教授经验,对于县城地区或偏远山区资金不充裕的中小学,可聘请民间艺人入校讲授民族音乐文化和乐器的演奏,还有的农村中小学通过教育部门的协调,实现了与城市资源的共享,即通过远程教育的手段分享城市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的资源。最后,重视民族音乐教学应从情感、美学、价值观等教学角度着手来予以重视,而并非要制定出严格的技能考核手段来加重学生的负担,从而避免民族音乐教学落于表面形式的现象。

(二)拓展民族音乐课外教育

拓展民族音乐课外教学活动,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拓展课外教学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是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辅助学生对于民族音乐内涵理解,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一个过程,其具体形式如:①定期组织中小学生进行经典民族歌曲、民族乐器演奏及戏剧曲艺等才艺表演,对参赛者全部给予口头和形式上的奖励,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带动学习的积极性;②校方可定期邀请知名民乐专家或民间艺人来校内进行音乐讲座,并通过现场表演技能、口头讲授创作典故、学生参与表演等形式与中小学生展开互动,在快乐中学习民族音乐文化;③校方积极组织中小学生有规模的参加当地的民族音乐文化节,民族艺人故居,民族乐器展览会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

(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应当改变课堂讲授中教师为主导,学生能动性低的弊端,让学生各部分器官都跟着动起来,调动其活跃的思维和兴趣,这样能加深理解程度和印象。①视觉效果熏陶。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些实物图片、录像等视觉材料,在课题中为学生展示,引领学生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在小学教材《彝家娃娃真幸福》讲授时,以多媒体或图片形式展示彝族人的生活场景、服饰、特色乐器、民间歌舞活动等,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彝族歌曲有充分的文化理解。②听觉效果熏陶。以音像资料来丰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学习《草原风情》时,教师可播放《牧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相关背景的歌曲,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草原的壮阔与美丽。③肢体表演的熏陶。通过肢体语言让学生动起来,可充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如学习东北民歌《小拜年》、《摇篮曲》时,教师可预备手绢、红绸等道具让学生学习二人转的边唱边跳风格。在学习藏族歌曲《走进西藏》时,搭配典型的藏族锅庄舞,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体会载歌载舞的融洽民族气氛。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今天,吸收西方文化中的优势固然没错,但不能因此就忽视了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而中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在他们当中积极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充分挖掘现有的教学资源,改善传统的教学手段,提高民族音乐教学的质量,让中小学生真正能从民族音乐中感受到民族文化中的博爱与良知,应当是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举措。

作者:林冰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更多社科学报论文详细信息: 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民族音乐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kxb/127732.html

    相关专题:证券投资风险与防范 中国金融监管


    上一篇:写导游词教学设计论文
    下一篇:自然资源损害侵权救济与拓展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