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科学报 >

地铁艺术风亭设计策略论文

一、风亭的主要功能

风亭作为地铁排风换气的地上重要的辅助设施,主要包括:新风亭(通过风机为地铁车站输送新鲜空气);排风亭(通过推力风机向外界排放地铁车站内的空气);活塞风亭(起到活塞作用,形成正负压,通过活塞风亭向外换气,从而达到交换空气和排出列车运行产生的余湿余热的目的)。在风亭的设计和建设中,往往是将冷却塔合建,以一起节约用地和提高效率。风亭主要的功能是排风、散热、除味、平衡风压、注入新风和冷气。按建筑形式划分,地铁风亭可分为与周边建筑合建、独立有盖、敞开无盖等几种形式。依据功能的不同,风亭构筑物的视觉体量不同,但共同的特征是体量较大、浅灰水泥色、沿街面、素水泥、实体、立面有风洞、部分顶部有冷却塔,非规整形态。风亭在整个地铁设施中对地下空间、列车、设备人员流动及防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风亭设计的总体思路

风亭作为地铁建设地上附属物由地上延伸至地下,特殊的功能需求使其出现在城市交通的重要节点。对风亭的艺术化处理,是将原本影响城市视觉景观的构筑物,转变为区域内的视觉焦点,传递赋予内涵的文化,成为使公众有所受益的公共艺术品。在满足通风功能的同时,采用“消隐”的方式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或采用“地标”的方式强调区域特征,起到标识的作用;或结合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向,与城市景观相协调。这些视觉景观形态的研究与实践是地铁建设中主要的景观课题。国内现有的地铁城市在处理风亭时基本采用“消隐”的方式,即通过植物或材质等工程手法处理,使之与周边环境相适应,以削弱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但在武汉地铁2号线艺术风亭设计中,针对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区,以凸显“城市风景线”公共艺术品的思路进行了创新,将地域文化和城市精神融入设计,提出“一线一景,文化推广,艺术介入”的设计理念,以艺术化设计构想,形象把握城市精神精髓所在,展示现代城市面貌。生活在城市中,城市的文化赋予城市景观特有的气质,公众对城市交通景观富有浓厚且特殊的感情。通过研究各站点区域文化特征,提出特色站点一站一景的设计模式,打破传统工程式建设的老教条,形成新的景观形式,塑造出新的城市风貌。

三、艺术风亭形态的设计策略

1.基于生态隐喻的设计策略

生态隐喻的策略关注城市生态,包含对自然环境、动植物高度抽象的概括手法,利用阳光、风能、热能、水利用的技术手法,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隐喻手法。阿诺德•伯林特在《环境美学》中讲到:“艺术与自然都包含一种无所不包的体验类型,这种体验需要涵盖性的理论来容纳它。”[3]城市不断发展、扩张,土地价值增长,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城市公共绿地逐渐减少,人们也渐渐模糊了人们对大片林地的印象,但内心深处却是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在城市发展的同时,环境应以映射的方式随之“生长”以达到平衡。运用抽象信息的视觉艺术表现旨在让公众结合自身理解,产生共鸣,共同关注生存环境改变所存在的问题。武汉2号线街道口站1号出入口风亭方案“森林之歌”的设计理念取自“树木”的抽象表现。以树的剪影方式制作风亭表皮,采用几何抽象的构图勾勒树形轮廓,树枝的穿插、叠加丰富而多变,树的主形用银色镁铝合金材质,副形以金灰色彩铝格栅为背景,既满足通风率达到80%的功能需要,又造型美观。以装置的方式表现对自然的认知与尊重,使受众从中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森林之歌”艺术创作一直在思考,城市主要交通干道路口较大体量的构筑物如何向公众传递共同参与的理念和进行引导性的启发。树干的剪影和十种树叶疏密有致的搭配,以装置的表现方式,隐喻在城市“生长”的同时,也要关注自然的同步“生长”。(图1)王家墩站风亭以“树叶”为基本形态进行抽象及立面艺术化剪裁排版,树叶翩翩落下后一层层叠加的艺术效果错落有致,犹如一首绿色交响曲。循礼门站的“绿色魔方”将绿化系统进行空间拓展,形成立体效果,使受众从中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抽象化的自然景观和启发性的人文景观完美结合,形成别具一格的城市风景线。

2.基于历史文脉的设计策略

历史文脉的策略是关注地域文化,追根溯源,延续历史传承,根据地名故事扩展,唤起人们对地方文化的记忆和怀念。城市的快速建设,信息的动态更新,割裂了人们对生活在这个地区的历史记忆序列。城市肌理被“撕裂”还可以通过环境来平衡,但人们的记忆碎片很难梳理和再现。城市需要记忆,记忆的片段通过故事口述传承和文字记载。以风亭作为历史文脉传承表现的载体,以艺术形态结合历史故事,为公众讲述曾经的辉煌,来激发当下勇于创新发展的动力。城市景观能够塑造城市形象,提升环境品质,体现区域特色,它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地铁地上风亭作为城市景观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其设计不可能游离于城市景观之外,更不应与城市景观矛盾,而应从区域人文环境特色中汲取灵感,使之和谐融入城市整体。武汉2号线积玉桥站的“积玉桥”泛指武昌解放路北端以东之中山路南北两侧地带。据史料记载,积玉桥附近原来确有一座桥,每年夏季湖水上涨时,附近的居民就在桥孔处捕鱼捞虾,所捕之鱼多为鲫鱼,遂称此桥为“鲫鱼桥”(建于清光绪年间),并泛指附近之地。后来,这里成为运送铸造铜元(清末民初以来所铸各种新式铜币的通称,俗称铜板)材料的车辆至铜元局的必经之地,便取“堆金积玉”之意,将“鲫鱼桥”谐音雅化称为“积玉桥”,作为片区名称则沿用至今。积玉桥风亭的“鲫鱼跳跃”,源于地名掌故,以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变形、抽象化处理之后的再呈现,对历史进行追忆,在设计过程中展示地方文化底蕴,充分挖掘了“积玉桥”地名的历史文化渊源。方案中以“鱼”为题,手法上运用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对地面风亭等构筑物进行了艺术化的造型创作,与花坛中动态鲜活的“鲤鱼跃龙门”的艺术小品雕塑呼应,使得此建筑在整个大环境中脱颖而出,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令人犹如置身中国民间艺术展览馆。前往2号线积玉桥站乘车时,会发现这里的地面风亭造型别有一番风味,“两只鲤鱼正跃跃欲试跳龙门”。(图2)

3.基于文化标志的设计策略

文化标志是对区域标志性风亭功能的拓展,根据周边主体标志性建筑物,强化标志性、象征性,加强公众对地域的认知度。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关于意象的内容涉及标志物的强化,一个充满活力的标志物的基本特征就是其唯一性,即它与周边的关系、与背景形成的对比。[4]城市的同质化发展,使人们对城市元素模糊,而人对区域的意象需要明确标志物的存在,来引导、强化区域的特殊个性和标识功能。武汉2号线宝通寺车站位于珞瑜路上,宝通寺对面,沿武珞路布置。车站为两层,地下一层为站厅层,地下二层为站台层。宝通寺站属于装修特色站,有一面菩提树造型的墙,意在让人们在忙碌之余停下脚步,沉静心灵。该站4号出入口及风亭经过特别设计,凸显古典建筑及佛教特色,与附近的宝通寺相呼应。车站东北侧为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西北出口是宝通寺,南侧是武汉亚贸广场。在宝通寺站的风亭设计中,采用佛教禅宗里较有特色且内涵丰富的佛掌形态作为整个设计的核心元素,用特殊的工艺做出镂空佛掌,表面通过喷漆装饰,再将大小不一的佛掌镶嵌到金属榫卯搭建的具有韵律感的风亭外框中,意为“佛手”送“福寿”,向市民传达了福寿安康的精神。(图3)

4.基于公众参与意识的设计策略

地处繁华的商业地带的城市公共艺术,或与所处公共建筑的功能有关,或与城市的形象含义有关,亦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它处于公共空间中,满足广大人们共同的审美意趣,所以现代的公共艺术创作一般由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这也体现了公众意识。武汉4号线王家湾站地上风亭的概念设计采用艺术剪影的方式来隐喻公众参与性。剪影是从中国古老的皮影戏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剪影者运用物体投影造型和全息对应的特殊规律,融合自己的感受,给对象以艺术的夸张,挖掘其内在的幽默美和含蓄美,使其成为高度概括的逆光造型。用黑纸剪影,白纸做背景,对比强烈,简练典雅,给人以美的情趣、美的享受。剪影作为一种艺术活动,在欧洲国家街头、公共场所屡见不鲜。在与其他艺术的交织融合过程中,剪影逐渐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根植于人们的生活,被大量应用,更和其他的艺术形式相结合,表现一定的设计主题。每个来到商业圈周边的人,肯定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群小伙伴,朋友、亲戚、家人等等。设计将各种人物的剪影作为风亭的主要表现形式。风亭附近为人流量比较集中的区域,乘坐地铁的人和来休闲逛街的人都会路过或者坐在风亭附近休憩,风亭附近可以说是一个商业小广场。而风亭就相当于是一个广场的小雕塑,在给地铁通风换气的同时,让人们去欣赏它艺术的一面。将人物关系的艺术剪影作为风亭的表现形式,引导公众找到对应的关系图,这种过程想必是有趣的,就好比如果有一面镜子在面前,大家都会情不自禁地去找镜中的自己。这个设计深刻地用艺术剪影的形式去体现公众的意识,将公众意识纳入到设计创作之中。

5.基于区域特色的策略

区域特色集中体现区域形成规模的产业和街道属性,是把人们潜意识中的形象以固化实体为载体进行体现,以标志性符号元素来表现。区域的特色在于可识别性,是我们的心理成分中起作用的最基本的力量之一,是创造和保持我们的可识别性的需求。对于归属和识别自己专有场所的需求,在任何地方都可通过将场所个性化的行为得以表现。[5]武汉2号线广埠屯站最大的特色就是对其地面设施群进行艺术化处理,使其白天酷似一座城市雕塑,夜晚则会展现出流光溢彩的视觉美景。经过对周边环境特色的综合分析,广埠屯站试图融入更多广埠屯特有的电子文化,以达到体现站点文化和提升城市形象的目的。而广埠屯地铁站地面设施较多,其中包括1台冷却塔、3座风亭、1个紧急疏散通道。这些设施一字排开,连成一线,形成了一片长约50米、宽约7米、最高12米的设施群。简陋、粗糙的形体裸露于街道中,其庞大的外形、冰冷的色彩对行人的视觉与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拉开市民与城市的距离,破坏了城市景观。而设计首先将这些设备连为一个整体,内部通过钢结构支撑搭建起整体骨架,外部以铝板形成表皮,再通过内藏LED灯管的形式展现电路板结构所特有的符号语言,使整个站点的设计取得速度感与方向感,高低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白天,其巨大的尺度仿佛一座坚挺的城市雕塑,守卫着城市的祥和安宁;夜晚来临,华灯初上,不规则的长条状灯带展现出绚丽的色彩,带给市民最大化的视觉冲击与享受,斑斓夺目的灯光变幻也象征着整个城市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6.基于表皮重塑的策略

表皮重塑是对现有混凝土风亭采用多种材料艺术化包裹,或反映时代主流文化,或主题明确,或诠释城市精神。表皮重塑中的视觉问题,关系到城市街道景观的格局,也是公众视觉思维的逻辑性表达。被称为“思维”的认识活动并不是那些比知觉更高级的其他心理的特权,而是知觉本身的构成部分。[6]表皮的重塑是视知觉的再感知,它在风亭的设计中是运用再感知来传递公众在特定时代的审美情趣的需求。武汉2号线杨家湾站位于洪山区虎泉街与雄楚大街交叉口,沿虎泉街设置。车站北侧为中国五环化学工程总公司及其家属区、华师一附中初中部、保利华都,南侧为商住区。车站为地下二层岛式站,近期设置3个出入口。在这里的风亭等地面建筑物造型设计中,通过不锈钢立柱、镂空花纹等,打造成类似“水立方”立体造型。站点以“花瓣”为基本形态元素进行抽象及立面艺术化的剪裁排版,塑造了圆润的外形。通透的外部框架设计让乘客能够在站内一览美丽的都市景象。穿孔弧面板和玻璃挡板则保证空气流通,满足采光和通风的功能要求。(图4)

四、地铁艺术风亭的展望

从艺术和人文的角度来审视和建构当今的轨道交通环境,不仅是政府部门、设计师、艺术家的课题。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的大众审美水平必然会逐步提高,公共艺术品的品质也必然要提高。地铁延伸到哪里,人流就会到哪里,财富就会开拓在哪里,艺术创新就会绽放在哪里。地铁风亭建筑设计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应根据不同城市、不同线路、不同站点的各自特点,并结合周边环境景观等条件,多个方案比较,做出合理的设计,并以总体的角度进行研究、规划,使地铁风亭与城市景观更融合,并在艺术形式上采用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为人们的视觉带来享受。人流量注定了地铁站的风亭不可能只是单一地作为地铁的地上辅助物,它的排风换气功能更注定了它必须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去让公众接受它很显眼地矗立在一个繁华的地带,是实用和艺术化性质结合的城市公共艺术。城市公共艺术在当今城市建设以及改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置于某一空间环境的城市艺术品必然有其意义。整个设计创作过程探讨艺术介入城市、文化融入生活的可能性,寻找一条将人文景观、工程模式、艺术手法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将地铁基本功能、区域文化特征、艺术设计手法三者综合考虑,以求实现技术、文化与艺术的共同促进与发展。

作者:吴珏


    更多社科学报论文详细信息: 地铁艺术风亭设计策略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kxb/126923.html

    相关专题:财务管控 代写文章的网站


    上一篇:图书馆网络素养教育论文
    下一篇:生态工程建设的思考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