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儒家文化精神与价值观分析

摘要:自两千年前孔子开创儒家学派,儒家文化经既历过焚书坑儒的没落消沉,也经历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无比辉煌。千百年来的跌宕起伏没有使儒家文化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直到今天,依然代表着一种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位置。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有义务和责任继承并发扬儒家文化。本文主要从儒家文化的精神和儒家文化的价值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儒家文化深入研究。

关键词:儒家文化;精神;价值观

千百年来,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在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可以说,儒家文化影响了整个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性格养成,直到今天,儒家文化依然渗透在中国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开始关注中国。而作为中国精神和价值观引领的儒家文化也备受世界瞩目。在世界各地兴建而起的孔子学院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儒家文化的精神

儒家文化精神的基础是“和”。这种“和”包含在世间万物的发生发展之中:自然界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和”,人与自然界共处之中的“和”,人与人在沟通交往中的“和”,人类的皮囊外表和思想精神的“和”等等。这些“和”的概念经过几百年的沉淀被一代代大儒研究、继承、发展,最终被总结归纳为“天人合一”。虽然儒家所衍生出来的各个分支对“天人合一”理解的角度和论证的方法不同,但究其本质都是秉承着“天”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人在天地之间获得生存发展,领会生命真谛,陶冶个人情操,感悟人生价值。在儒家文化所推崇的“天人合一”中,人与世间万物是平等的关系,既不是人类无节制的向自然界贪婪索取,也不是人类过度崇拜自然一味俯就[1]。除了儒家所说的“天人合一”,“天”和“人”本身也是“和”的体现。这里的“天”所指的不是天空,而是天地世间的万物。所谓“天”的“和”,即世间万物的相生相克、生命的生老病死、天象的四时交替。世间的一切小到一个个体,大到整个天地之间,无不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终而复始的循环往复。正如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此外,“人”的本身也体现了“和”的概念。对人类来说,人的个体会经历从出生到衰亡的过程,但对整个人类族群来说是整体中不断的出现新生和死亡,正是在这种“生”与“死”的交替的和谐之中人类这个大的族群被延续了下来。此外,人与人之间也体现了“和”的概念。儒家思想尊崇“礼”,制定了维护“礼”的三纲五常,规范了社会等级,使人与人之间存在了地位差别。但是正是这样一个充满了规范的社会,也体现出“和”的精神。儒家思想当中的等级规范不是地位尊卑的限制,相反,正如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是对处于每一个等级的人都一视同仁,这种等级制度并不是为了区分人的三六九等,而是为了让人们能各司其职,依照自己所处的等级做自己该做的事,让整个社会有条不紊的循环发展。即使是一个独立的人也体现了“和”的精神。例如,正是因为人体的各个器官之间的“和”,所以中医才能够通过望闻问切观其表而知其里为病人开药[2]。

二、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关于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可以借用《左传》一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襄公二十四年》),《左传》中提出的“三不朽”就是儒家文化中对价值次序的总结。立德,是指建立超越于常人的高尚品德,成为众人的楷模。儒家之所以推崇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就是因为这些圣人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儒家文化的价值观中认为拥有高尚的品德首先要做到能为普罗大众做到“俯首甘为孺子牛”;其次要做到在国家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坚持自己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综合上述可以得知,在儒家文化中的价值观中最重要的是为集体、大多数人服务的大德,正如孟子所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家文化价值观中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只有在迫不得已无法做到“兼济天下”的情况下,才只能退而求其次“独善其身”。当然,立德不仅仅局限于人,从国家层面上来说也需要立德。以道德作为价值基础来构建整个国家体系一直是儒家所推崇的治国之道。当整个国家的人民都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整个国家就会按照既定的规范发展下去,高尚的道德能保证上行下达、保证国泰民安。可以说以道德治国是儒家的理想。然而在实际治理国家时,却很少能做到以德治国。因为各国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没有哪个国家会愿意与一个道德高尚却无法达成利益共识的国家结盟,因此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以德治国只能作为一种理想无法付诸实践[3]。儒家文化价值观认为,只有建立在“立德”的基础上的“立功”和“立言”才真正具备实际价值。换言之就是立德为根本,立功立言为用。“德”是形成“功”与“言”的基础,只有拥有高尚的价值观、具备良好的品德,才能功成名就著书立说。因此,从地位上来说“立德”高于“立功”和“立言”,“立功”“立言”要以“立德”为基础,而“立德”却不见得一定要“立功”“立言”。其次,在“立功”和“立言”两个方面,在历史上多是“立功”高于“立言”。自隋唐以来,中国采用科举制度用人唯贤,如若文人想要“兼济天下”就必须经历科举以“立功”为前提。因此纵观历史,流芳百世的文人墨客和思想家大多身负官职。与前两者相比,“立言”的价值显得稍逊一筹。儒家价值体系中也同样认可实践大于理论的观点。正如理学家曾说“托诸空言,不如实行之深切著明。”

三、结束语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即使在科学技术学术知识高度发达的现在,儒家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依然能广泛适用。我们不应因儒家文化的古老对其全盘否定,而应该“知己知彼”认真进行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选择的继承,更好的利用儒家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学智.儒家文化的精神与价值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1:88-95.

[2]包虹.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D].沈阳师范大学,201交通经济论文4.

[3]朱泽浪.儒家诚信思想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见公众的意义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

作者:孙天慧


    更多社科历史论文详细信息: 儒家文化精神与价值观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188455.html

    相关专题:电信技术 创造性思维训练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核心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校园无线网络构建和应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