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子论文 >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与对策

1问题分析

1.1表现形式分析

会计信息是公司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各类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分析和投资决策的基础性资料。在各类会计信息中,会计盈余信息尤为关键,其真实性和公允性是切实保障投资主体经济利益的前提。在我国当前的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滥用盈余管理的现象相当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形式有如下几个方面:

1.1.1“确认收入”调节

通过“确认收入”调节方式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两种,即:提前确认收入和延后确认收入。

(1)提前确认

进行提前确认收入的操作方法主要有四种方式:a将不确定性收入归类为确定性收入;b不当运用完工百分比法;c修改收入/费用配比;d提前开具发票,以美化业绩。提前确认收入的操作方法,主要发生在当期收入较低而费用较高的企业,如房地产行业。

(2)延后确认

延后确认收入的操作方法是将本应由当期确认的收入递延至未来时间段确认。这种操作方法主要发生在当前收益较高,而未来预期收益可能出现较大幅度减少的企业。上市公司之一上汽集团(600104)就是用延后确认进行盈余管理操作的典型例子,据相关专业人士披露,上汽集团2012年的财务报告明显存在延后确认问题[1]。

1.1.2“确认费用”调节

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是进行“确认费用”操作的基本原则,若上市公司通过它们进行“确认费用”调节的话,将直接改变利润情况并最终对盈余数据产生直接的影响。采用“确认费用”调节进行盈余管理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潜亏挂账、亏损清洗等具体手段。

(1)潜亏挂账

公司资产账户中,有一种特殊的资产类型,叫做不良资产。虽然它仍是资产,但实际上已无法给公司创造经济利益,或已基本不受控于公司,但又不能在当期确认为费用。潜亏挂账的操作办法就是刻意对不良资产做保留处理,从账目上对可能预期发生的损失不及时地进行确认,使其长时间挂在账上。其目的是为了美化当期的经营数据。上市公司之一莲花味精(600186)就是用潜亏挂账进行盈余管理操作的典型例子,通过少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方式制造了虚增利润,美化了当期经营数据。

(2)亏损清洗

亏损清洗的操作办法就是通过操纵可自由控制的应计项目,把公司利润转移至不同的会计周期内,借以达到利润调节之目的。这种盈余管理方式在目前我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中比较常见,风帆股份(600482)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之一[2]。

1.1.3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的操作办法就是通过调整业务关联方的物料采购活动、产品销售活动的金额或方式等操作内容借以实现对公司利润的调节。由于“物料采购”和“产品销售”活动发生的频率高、涉及金额较大,所以这一操作方法对企业盈余的影响非常明显。与此同时,这一操作方法还具有比较强的隐蔽性,因此,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操作方式比较受上市公司的亲睐,在会计实务中有比较广泛的应用。上市公司之一*ST星美(000892)就是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操作的典型例子,通过关联交易调节营业收入,制造了虚增利润,美化了当期经营数据,并借此逃避了新退市制度的相关处罚。

1.2动机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证券市场的逐步完善,真实、透明地披露公司会计盈余信息已经不仅仅为了满足各类投资主体获取公司经营情况、评估公司发展前景的现实需要,更是国家法律、法规所明确的应尽义务。在当前法律环境下,盈余管理被上市公司广泛引入并用于会计管理实践,有其必然的原因,同时存在现实需求和动机。

1.2.1资本市场动机

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经过上百年的制度建设和运行实践已经发展至成熟、稳定的高级阶段。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而且还不可避免地带有“中国特色”的烙印。基于追求公司利益最大化和资本运作的现实需求,我国上市公司必然会选择盈余管理。结合中国国情,上市公司的资本市场动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规避“退市"风险的动机

在我国,上市的原始动机是募集资本,更深层次的动机则是为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因此,上市行为是一种宝贵的、“摇钱树”式的“壳资源”。为规范证券市场行为和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我国《公司法》、《证券法》等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有限制性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两年出现亏损,或者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或者财务状况异常时,将进行特别处理(即ST处理);如果仍继续亏损,就会被暂停上市资格。”因此,为规避“退市”风险,上市公司在经营出现亏损时,出于维持上市公司资格的现实考虑,通过盈余管理操纵利润控制就成为了一种现实需求。

(2)配股动机

在我国的金融资本市场,从证券市场上配股融资成本远低于公司举债,而且由配股募集的资金可以无代价地使用。这些有利条件对上市公司而言非常有吸引力,所以它们大都有强烈的配股意愿。为确保资本市场的健康运作和入市资金的安全性,证监会对享有配股融资权利的公司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规定只有连续三个会计年度净资产收益率高于10%的上市公司才能赋予配股资格。盈余管理行为因此也就成为了上市公司“获取配股资格”的现实动机。

1.2.2契约动机

(1)薪酬契约动机

上市公司在进行薪酬体系设计时,一般会以契约形式建立管理者薪酬与经营业绩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盈余管理行为因此也就成为了公司高级管理者提高个人薪酬的现实动机。

(2)借贷契约动机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商业银行均加强了对贷款风险的控制力度,企业盈余于是成为了银行衡量公司财务状况、评估贷款风险的关键性指标。对于经营状况不佳,又亟需融资的公司而言,通过盈余管理手段,提高授信等级和贷款额度,争取更多的银行贷款,就成为了一种现实需求。

1.2.3政治因素动机

对于垄断性经营企业,其利润指标倍受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为避免招致各类社会团体的不满,通过盈余管理手段,调低利润指标就成为了它们的一种现实需求。与之相反,有一些公司出于扩大政治影响、捞取政治资本等动机考虑,则会通过盈余管理手段去调高利润指标。

1.2.4避税动机

在我国现有的税收制度中,规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由此给企业在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提供了某些灵活性。通过盈余管理手段调节企业的当期利润,充分享受政策优惠条件,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就成为了一种现实需求。

1.3影响情况分析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证券市场建立较晚,尚未进入成熟阶段。与之相对应,盈余管理对我国而言,也算是一个新生事物。经过几年的会计实践,由于具体操作方式的不同,它已经对上市公司乃至证券市场产生了一些结果迥然的重要影响。

1.3.1正面影响

(1)有助于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

当公司处于短期经营困难,同时又面临巨大投资压力的时候,通过盈余管理美化当期经营数据,就比较容易并快速地在证券市场上募集到所需资金。如果募集所得资金实实在在地得到了合理有效的利用,则可以帮助公司顺利渡过暂时困难,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并最终为股票市值的稳步上升奠定了物质基础,事实上也就保证了投资主体的经济利益和投资回报。

(2)有助于激发管理者的能动性

在合法和不损害公司价值的前提下,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赋予管理者一定程度的利润调整空间和自由度,有助于激发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充分调动积极性的基础上,为公司谋求利益最大化而主动寻求管理创新,由此产生良好的管理效益,最终以股票市值稳步上升的方式回报投资主体。

(3)有助于提升公司的良好形象

通过盈余管理对公司利润进行适度的平滑处理或利润最大化调整,向外界传递一个积极的信号,向公众表明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非常良好。借此提升公司的良好形象,增强投资主体对公司的投资信心。

1.3.2负面影响

进行适度合理的盈余管理操作,在短期内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正面影响。但盈余管理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当使用,则会产生各种负面影响,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从合理使用并促进盈余管理健康发展的角度考虑,对其负面影响的分析与研究更值得重视。

(1)降低可信度

通过对盈余管理进行断章取义式的操作,公司管理者按照自己的意图对会计信息进行刻意“加工”,必然造成报表上所反映的经营业绩数据与实际经营业绩数据之间的差异性,使盈利信息变成了数字游戏,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被人为扭曲,导致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信度降低。

(2)损害投资主体的利益

由于不当使用盈余管理手段,导致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甚至是不真实。股民、债权人等投资主体若以不反映实际经营业绩的会计信息为基础进行投资决策,必将被误导并蒙受经济损失。

(3)影响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国家设立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资本市场行为将尽可能多的优质资源配置给经营业绩良好的上市公司,加速其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基于这一原则,经营业绩越好的公司就越容易获得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先权。在法治和监管不尽完善的情况下,部分上市公司经理人就会借此钻空子,动用盈余管理手段美化经营业绩,向投资主体传递不真实的盈余信息,误导投资方向,使社会资源配置流向偏离正常轨道,最终损害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增值能力。

(4)妨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由于不当使用盈余管理手段,上市公司精心设计、刻意为之的不真实会计信息披露可能引发两种不良后果:a.)诱使部分投资主体作出错误投资选择,给资本市场带来诚信危机并人为制造了巨大运作风险。B.)从基于维护投资利益考虑,滥用盈余管理将引发部分投资主体的防范心理,在投资决策时采取过度保守或谨慎的态度,必然对投资规模的大小、投资时效的快速性等造成干扰或不利影响。而这些不良后果都将严重妨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1.4原因分析

盈余管理本意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会计实务管理手段[3],为何在我国演变成了一种负面色彩浓厚的会计失败案例呢?探究其中的原因主要如下:

1.4.1内部原因

通过对证监会查处并披露的多个“上市公司滥用盈余管理”案例的实证研究,利用证券市场进行投机、快速套利的侥幸心理是促使上市公司滥用盈余管理的内部原因。

1.4.2外部原因

导致“上市公司滥用盈余管理”问题突出,负面影响严重的外部原因主要包括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和市场监管制度不完善两个方面。

(1)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的经济利益实际上由被审计对象直接提供,必然干扰会计事务、审计监督工作的独立性,导致审计监督的公正性、权威性的丧失;另一方面,由于相关法律缺少强有力的制裁措施,在某种意义上,纵容了编造虚假会计信息、审计报告等违法行为的恣生,导致法律层面的监督缺位。

(2)市场监管制度不完善

在我国,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方面的行为规范由证监会监督执行。尽管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管理经验基础上,我国已经相应出台了股票发行、股票交易、信息披露等一系列政策和规定,但仅仅是保证了形式上的完备性,在执行层面的效率和水平还很不理想,亟需完善和提高。

2对策与建议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上市公司不当使用盈余管理手段已经给我国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果任由其进一步发展,必将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比较严重的伤害。因此,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实施有效监督已经是一项势在必行、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为此,笔者根据盈余管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有针对地提出了一些颇有建设性的对策与建议,希望能对规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有所帮助。

2.1完善公司内部治理

针对内部原因,应加强公司的内部结构治理,以制衡手段对管理者的权力进行适当限制,有效抑制“从事投机”、“快速套利”等侥幸心理的过度膨胀,使回归至“着眼长远、合法经营、理性决策”的良性思想轨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完善公司内部结构治理:

(1)独立董事制度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在法律层面上明确独立董事群体在董事会中全程参与各项经营决策的主体地位,使独立董事真正承担起契约履行监护人的角色,并能充分发挥其监督效力。同时针对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人数处于明显劣势的现实情况,应适当提高人数比例,以提升制衡能力,有效履行监督作用,减少财务舞弊的可能性,压缩盈余管理的空间,提供更加透明的财务信息。

(2)职业经理人市场

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以市场竞争手段约束公司管理者的经营行为。职业经理人是从事现代化企业管理的专业人才,在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理念、职业操守等多方面接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与培训。与此同时,他们的身价直接受经理人声誉机制的约束,在不断提升自身价值的原始动机促动下,他们一定会爱惜声誉、用心经营,也一定会为公司赢得良性发展而殚精竭虑、全力施展才华,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其经济利益。由此可见,聘请职业经理人代为打理公司,公司的经营业绩完全可以通过专业化的经营手段合法取得并且可以保证长效性和稳定性。这从根本上抑制了“投机”冲动,同时也消除了对“滥用盈余管理”的心理依赖。

2.2加强外部监管力度

2.2.1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加强会计审计监督是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的最主要手段,可以考虑在完善会计制度、完善会计准则、提高审计质量等方面想方设法加以改进[4]。

(1)完善会计制度

由于权责发生制、重要性原则、稳健性原则、估计因素等主观色彩明显的会计实务操作原则的存在,为会计实务操作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换个角度来说,实际上也是在给盈余管理提供充分的操作空间。这就要求通过不断地完善会计制度和提高技术管控能力,逐步降低灵活性,有效压缩盈余管理的操作空间。在完善制度的同时,还应切实加强执法力度,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能落到实处。

(2)完善会计准则

现行会计准则的包容性过大,这就意味着,上市公司在进行会计实务操作时事实上被赋予了灵活多样的自主选择权,在利益的驱使下,上市公司必然会本能地利用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去追求利益最大化,这就给盈余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时机。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对会计准则进行完善性修订,减少模糊性语言和概念,尽可能减少职业判断和主观性选择空间。此外,还应根据新情况做好与时俱进式的持续改进工作,确保会计准则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提高审计质量

目前情况下,CPA审计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受制于现实经济利益,CPA很难严格恪守独立性。往往会选择“顺从被审计单位意图”的做法,甚至可能发生审计合谋行为,为不当盈余管理操作打掩护,助长了不良风气的蔓延态势。针对这一问题,应通过加强审计准则建设、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加大审计舞弊行为处罚力度等多种手段,切实保障会计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审计质量,使会计审计真正发挥证券市场“看门人”的神圣职能。

2.2.2充分发挥市场监督效力

(1)完善市场监督制度

为规范我国证券市场的运行管理行为,证监会出台了形式上看似完整的一系列制度性文件,但还存在许多漏洞亟需完善。以“退市”制度为例,目前的规定是“连续三年亏损”。但这一规定需要以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为前提,若这一前提未能纳入有效监督范围,必然会给面临“退市”困境的上市公司钻空子。它们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手段刻意在前两年里尽可能多地进行费用确认操作,为第三年“扭亏”创造条件、提前布局,借此逃避“退市”处罚。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由货币量指标、实物量指标、财务数据、生产经营数据等指标综合而成的多参数控制体系。这种做法可充分利用各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实现数据间的互相校核,有效克服了单一指标容易被“钻空子”的技术缺陷。

(2)加大监督与处罚力度

虽然证监会已经为应对当前上市公司滥用盈余管理现象制定了一系列限制性措施,但成效并不显著,滥用盈余管理的现象并未得到有效治理。经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发现,主要还是因为上市公司违规成本过低。目前证监会对滥用盈余管理的惩罚力度过轻,威慑力严重不足,在这样的外部监管环境之下,上市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便会毫无顾忌地滥用盈余管理。因此,从完善外部治理的角度出发,证监会还应加大对过度盈余管理行为的处罚力度,当违规成本达到上市公司无法承受的程度时,监管的威慑力也就建立起来了,才能真正遏制住滥用盈余管理现象的恶性蔓延趋势。

3结语

盈余管理是一个舶来品,对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而言,还只能算是一个新生事物。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尚未真正进入成熟期,再加上制度建设落后、监督机制不够健全、执法不严等因素,盈余管理对我国证券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尽管如此,还是应该正视盈余管理的客观存在并以科学的态度理性对待。找对原因、找准方向,有针对地给出具体可行的对策,通过行之有效的内修外治,假以时日,各类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盈余管理也就能顺利回归至正常轨道了。让盈余管理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助推上市公司健康、稳步地发展,最终促进我国证券市场走向成熟,应该是大家共同的愿望。

作者:边静如 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电子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与对策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zlw/106816.html

    相关专题:环境科学专业论文 证券投资的风险


    上一篇:国内灾难影视剧的审美提升
    下一篇:高职化学制药技术课程优化释解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