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 >

城乡一体化的城镇空间优化思路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传统农村居民点的分散式空间分布模式正在逐步被打破。“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理念的提出和落实,使江苏省南部地区(简称“苏南”)原本分散布点的集镇模式正逐步向适度集中的城乡一体化空间形态转变,本文选取张家港市塘桥片区作为研究样本,具有代表性。

一、塘桥片区城乡空间的现状分析

(一)多点分布的城镇空间格局未变

塘桥片区隶属江苏省张家港市,由原塘桥、妙桥、鹿苑、凤凰、西张、港口6个城镇撤并为塘桥镇和凤凰镇2个城镇。该地区小城镇建设在苏南地区一直位居前列,城镇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人口吸引力较强,城镇规模较大,是苏南模式发展的典型代表。然而,乡镇撤并并未改变该地区原有的多点分布的空间格局(图1)。

(二)点轴扩散式的空间拓展模式凸显

塘桥片区在行政上虽仅有两个镇,但被撤并的其他4个镇依旧发展较好。在空间形态上,6个镇依旧各自沿交通干线拓展延伸,城镇用地呈现分散、多点、多组团的不均衡格局。苏虞张一级公路、204国道、西塘公路等城市对外通道跨镇区而过,成为连接各组团的主要交通走廊,也成为城市拓展延伸的轴线。

(三)功能重构的空间组织结构显现

由于塘桥片区是在多个行政主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该区的6个组团具有明显的功能重构特点。每个组团生产、生活、服务职能相对平衡,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循环的封闭组团。总之,塘桥片区的城镇空间格局依旧多而分散,导致资源极大浪费,设施、服务难以有效均等地全面覆盖。

二、城乡一体化的“城镇空间优化”理论及发展思路

  城乡一体化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将城镇和乡村作为一个需统筹谋划、综合研究的一元结构整体,而不是传统的二元结构。本文所讲的城镇空间优化,旨在针对传统分散、各自为政的多点空间布局的不足,通过城乡一体化方法,进行空间整合、设施共建,实现城乡共融发展。

(一)“有机集中”理论

“有机集中”理论指导下的城市理想模式具有以下特征:多组团网络式发展;城镇各功能区间空间开敞,有机联系;功能区之间实现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混合功能的转化;提倡快速交通、绿色交通;功能区的内部布局以紧凑、集中、节能、生态为目标。

(二)从游离分散到群体组合的发展思路

根据塘桥片区现有格局及城市区域交通网络和城市空间拓展轴线,游离分散的城镇以群体姿态参与区域或全球化竞争是塘桥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各个城镇组团功能的塑造和合作的加强,最终以群体的优势达到自身的发展壮大。塘桥片区行政区划的调整,将原来分散的6个镇集中为现有的2个镇,无疑在管理上达到了整合,但在空间上还需要从城镇规划的角度去进行布局。

(三)从单一功能到综合功能的发展思路

完善的综合服务功能是城镇也是企业保持持久生命力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塘桥片区各城镇组团功能的整合,既包括城市生产、生活、服务功能的完善与健全,同时也包括城市产业的优化与提升,但各组团间应各有侧重,形成自身特点。

(四)从无序拓展到生态隔离的发展方式

改变原组团间无序拓展的态势,规划组团之间以生态保护空间相隔离,其作用是主要维持区域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其状态的好坏直接决定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高低[2]。规划重点在于对片区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山体和水体进行保护。

(五)从圈层蔓延到轴线引导的发展思路

通过明确城镇生长轴来引导城镇的发展方向和规划建设内容。根据塘桥片区城镇形态现状,规划确定两条引领城市生活与生产功能的城市生长轴。一是三干河城市生活功能生长轴,通过本轴,加强城镇生活空间的联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可达性;二是振兴大道城市生产功能生长轴,让生产功能有机集中,空间上优化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以提升生产效益。

(六)从“规模—性质”到“容量—结构”的发展模式

保证弹性和调控程度的平衡是衡量规划有效性的标准。用“容量—结构”代替“规模—性质”的发展模式是塘桥片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容量”指根据城镇的发展速度和趋势,假定一定区间的人口和用地规模数值,这种规模是富有弹性和非强制性的;“结构”指顺应区域发展和容量需要,设计满足城市生长、发展的生长轴,以应对不同的发展场景、发展机会对城镇结构的不同需求。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明确城市发展的生态底线。控制基本农田保护总量和生态走廊,确保塘桥片区138 622亩(9 241.5公顷)基本农田保有量不变。

三、塘桥片区城镇空间的优化发展

(一)城镇空间结构模式的选择

1.空间发展的基本框架与走向。依照“容量—结构”的发展模式,城市不是一个“围而合之”的城,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不断成长的有机体。城市发展不再是人为限定的结果,而是一个有机体生长、发育、成熟的自然过程[3]。在新的框架下,本文把城市空间结构作为主要规划目标之一。行政区划调整后,原有的组团式痕迹依旧明显。从维护塘桥片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优化塘桥片区的城乡发展环境等角度出发,简单延续组团式结构以及功能重构多中心结构的方式都是不可取的。根据塘桥片区城镇形态现状,确定两条引领城市生活与生产功能的城市生长轴,一条是三干河城市生活功能生长轴,另一条是振兴大道城市生产功能生长轴。两条生长轴对塘桥空间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成为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走向。2.城乡空间结构模式的选择。塘桥片区空间利用首先应体现集聚发展的思路。一方面,优先考虑做优做强塘桥镇和凤凰镇的镇区,扩大城镇空间容量,发挥城镇建设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具有自然、人文特色的人居环境,带动城市服务业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另一方面,协调生产性用地和生活性用地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引导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聚,发挥城市集聚效益,带动城市服务业发展,提升城市功能。集中建设扬子江纺织工业园和韩国工业园,控制村级工业和农村居民点的分散建设。其次,空间利用应体现组团分布、生态隔离的思路,应当从张家港市域的整体利益出发,从有利于生产、生活的角度出发,通过城市规划的控制与引导,形成组团发展的格局;各组团之间设置大面积的生态绿地,使每个组团都能靠近连续的绿色地带,绿化带里通过增加树木品种和数量,扩大生态容量,加强调控环境的能力。在以上思路的指导下,塘桥片区范围内形成功能分区明确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区(图2)。“集聚发展、功能分区、组团分布、生态隔离”是塘桥应当坚持的发展理念。

(二)城镇空间整体序列的组织

1.空间的外在连续性。空间的外在连续性是指通过不同城镇片区间直接形态、相互联系的有机关联,塘桥片区空间的外在连续性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多点分布城镇组团,即在空间形态上形成“双中心多点”分布的城镇组团。二是田园绿带有机间隔,即在每两个组团间均布局生态开敞区,这些严格控制的生态开敞空间能够防止城镇空间的无序蔓延,同时与城镇“呼吸空间”有机联系,是城镇生命力的重要支撑。三是市区化的交通体系。在全部城镇间建立市内化的便捷、舒适的交通联系,包括便捷的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4]。道路标准、断面、功能按城市道路标准规划,水路作为城镇间旅游休闲及相应交通的共同动脉。相应地,未来应在整个塘桥片区内建立便捷、舒适的城市型公交体系。在满足地区交通需求的基础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整个塘桥片区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四是功能设施互惠共享。组团间功能、设施互惠共享,包括按照功能布局城镇中心及其公共服务设施,如塘桥组团是片区中心,其应为全片区服务,因而功能应齐备,设施标准应最高,其它组团中心应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工业方面,片区工业区在功能上应作适当分工,其中,扬子江纺织工业园以纺织工业为主要特色,韩国工业园主要发展汽车零配件、包装、建材、轻工机械、纺织化纤等产业。而且所有工业园应全区共享,项目布局根据规划选址于合适的工业区,同时应坚持“谁引进、谁收益”的原则,保护各行政主体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基础设施方面,除交通之外,在港口、能源、给排水、污水处理等方面均应统筹规划,协调布局。2.空间的内在呼应性。空间的内在呼应性指通过在不同组团间导入共同的空间特色而建立的城镇组团间统一(图3),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人性尺度,适度规模。每个组团的发展规划规模都应适度,既避免规模过小影响其经济性,也避免过大改变其原有的社区化氛围。二是功能配套,持续发展。每个组团均配套布局服务中心、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公共绿地等,保证其独立完善的自我发展能力。但各组团也应根据自身发展的优势确定各自的发展侧重点。三是绿杨城郭,亲水人家。在城镇生活空间中恣意舒展的绿色和水面,与居住和服务空间交互,这种交互甚至延伸到生产空间(工业园)中。生态型工业化、城市化是本区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片区具有大面积的山体、河流,因此,所有组团的布局和景观设计都应强调“绿杨城郭、亲水人家”的理念。四是特色形态,彰显个性。城镇形态均灵活、舒展,在共同的个性、特色中显示了彼此间的呼应。

(三)城镇空间形态优化发展的引导策略

1.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塘桥片区的高度城市化使得“城乡二元结构”已开始逐渐被打破,城乡一元化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对于此类地区而言,需要编制覆盖全片区的空间利用规划,整合城乡空间,建立统一的城乡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5]。一方面要抓住农民自建房和项目建设等机遇,科学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确保将新建房建到规划点上。积极引导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大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率。采取多种招商方式,把乡镇企业、外来企业集聚到园区,延长产业链,形成聚集型园区经济,推动簇群经济和块状经济发展[6]。2.交通发展的适时引导。目前塘桥片区城市空间引导的实现应主要依靠高等级公路建设和公共交通建设,实现交通结点与城市空间结点相结合的高密度的土地开发利用。一方面,苏虞张公路、204国道、沿江高速公路和西塘公路等高等级道路的相继建成逐步成为城镇组团与外界联系以及组团间联系的主要通道。另一方面,借助“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强大的拓展功能和高效率的运行方式,在塘桥片区范围内建构起由TOD轴线连接,公交社区、组团及片区中心等城市单元组成的有机组合,形成多中心、网络型、生态化的空间结构。这种空间结构具有带状和网络状的开敞空间系统,避免了城市无序蔓延,有利于城乡共融[7]。3.空间管治的刚柔相济。塘桥片区在空间管治上,一方面要制定刚性的约束制度,另一方面又要允许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应变的措施。对于涉及生态用地的城市生态走廊、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区、农田保护区等方面要严格执行保护措施,禁止城市建设的侵占。凤凰山—鸷山公园风景区在发展旅游的同时要严格保护生态环境,限制有污染的工业建设。对于盐铁塘、三干河等主要的生态走廊两侧规定必须控制不少于30米的生态绿地等。同时,对于一些重要的、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决策可以采取公众参与的方式让市民都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中来,充分发挥群众建设城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发展时序的理性回归。空间的发展具有时序性和时机性,对于身处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塘桥片区来说,其空间拓展必须按照一定的时序并及时准确地抓住空间发展的时机推进城镇的合理拓展。根据片区自身发展情况,结合“组团式”发展模式,应确定城乡空间发展的合理时序,做到有重点的发展和有重点的保护相结合,避免城镇用地的无序伸展和蔓延。优先发展条件优越的塘桥组团和凤凰组团。同时,也要注意扬子江纺织工业园和韩国工业园的发展时序、城镇组团与工业园之间的空间演替关系以及其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四)土地容量测算对空间优化的反馈

通过规模容量的控制,一方面能够满足片区的合理城镇规模,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基本农田指标及必要的生态绿地。塘桥片区现共有土地面积17 310.0公顷,按照发展前景进行空间布局和土地使用分配,则规划范围内共有各类城镇建设用地5 705.7公顷,约占土地总量的33.0%;水域和其他各类用地11 604.3公顷,其中除去水域面积1 097.9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461.5公顷、凤凰山—鸷山风景区面积326.6公顷、市属道路交通用地面积412.6公顷,基本农田、耕地总量约为9 305.7公顷(约139 585.5亩),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3.8%左右,基本可以满足该区耕地保护指标(138 622.0亩)的要求,也基本可以保证规划范围内50%以上的开敞空间数量。经过测算,本文的规划完全可以满足塘桥片区远期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的要求,但需要对整合后的非建设用地进行土地复垦,包括农村居民点的整合和对现有部分水面和鱼塘的改造,以达到土地的增减平衡。

四、结语

以集中集聚、高效共享、规模适中和生态文明为发展目标是城镇空间优化的理想状态。然而,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苏南发达地区同样面临一系列转型发展的问题,如何有效推动经济与人居环境的共同和谐与繁荣,达到城镇空间的进一步优化,需要更加深入地从功能需求、土地容量、交通发展、城市经营、城市管理等方面出发,将政策与空间有效结合[8],借助新时期的科学技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探索。

作者:周海 戴军 陆岳 曹建丰 单位: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上海上规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更多区域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城乡一体化的城镇空间优化思路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qyjj/142044.html

    相关专题: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 河池学院学报编辑部


    上一篇: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探究
    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分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