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 >

电影中的色彩设计

一、《一九四二》中画面色彩的艺术魅力分析

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很重视色彩的运用,这也形成了任何视觉艺术都会重视色彩的惯例。一般来说,判断电影色彩作品的好坏主要依据不是色彩的强烈和刺激性,而是色彩能否隐藏创作者主观用意情况下合理传达和营造出意境和色彩。《一九四二》的主色调是灰色,天空是灰色的,逃荒者的衣服是灰色的,墓碑是灰色的,再伴以外部环境的白色雪地,死亡的气息顿时蔓延开来。在营造色彩上,冯小刚导演主要运用的是对比手法。首先,灰色的色调与战争中炮火映衬下的血色形成强烈对比,让人触目惊心;其次,将逃荒者的沉痛灰色与国民党高官出现时的鲜亮构成对比,以此来寄托对于当时政治的悲哀。四、电影色彩对艺术造型的打造《一九四二》是根据刘震云小说改编而成的,从小说到电影,是两种叙事类型和表达风格的差别,在处理两种艺术类型的衔接上,冯小刚导演运用色彩的光影手段和蒙太奇方法衔接了文本差别,挖掘出了原著中的现实精神和人文关怀,陈旧而低调的画面色彩让整个片子看着很有厚重感,强化了对观众的情感冲击力。

(一)色彩光影的运用

首先,陈旧、晦暗的色彩和光影效果的运用是《一九四二》留给观众最为突出的印象。导演在电影色彩里灌输了一种超出色彩本身审美感觉的哲学,使他们在创造出环境的同时,还用来表达人物性格和影片的思想主题。在影片开头便出现了一个沉重的晦暗的天空,村庄模糊不清,像罩在白纱里,死一般的寂静。仅仅凭借这一幕的色彩设计,就奠定了全片的主题———悲凉、哀伤。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色彩设计还在不断地渲染情感,比如在夜色渐浓的一场戏中,远处突然出现几簇耀眼的红色火光闪闪烁烁,这种极其注目的色彩对比将惯常情感打破,本片中即预示着沉寂的打破和故事的上演。当然,在影片进行中一直是伴有灰色的基调的。可以说,全片的色彩并不鲜艳,唯一一处出现多种色彩的地方是在重庆的美国大使馆里,电影是这样构建这个场景的:金黄色的钢琴透着金属质感、旗帜五颜六色、花篮充满绿意和生机、吊灯明朗透亮,而身处其中的人们则是身着礼服,和谐欢快。这一处多彩画面十分引人注意,笔者认为,在这样灰暗的世界里,把美国大使馆装扮得色彩斑斓十分刺眼,甚至使人反感,这是导演有意为之。通过灾区人民的流离失所和战场上的硝烟四起,把惨绝人寰与歌舞升平的生活图景进行色彩上的强烈对比,能够进一步加深影片所蕴涵的悲痛。

(二)色彩蒙太奇的运用

除了单纯的色彩构建场景之外,影片还运用了大量的色彩蒙太奇手段。蒙太奇使电影具有最大的魅力,通过把声画、色彩等元素加以创造性的剪辑,完成对于影片情感、主题和基调的干预,并用来引导观众的观影思维。电影的开头是一组尚未移动过的全景镜头,这种蒙太奇效果所传达的色彩情绪如下:天色渐晚,黑暗降临,整个村庄被一种不祥的征兆笼罩着。色彩的剪辑很好地刻画了原著开头紧张的情绪,压抑而且安静,进而将故事引入。在描写战争时,导演一方面塑造了一个牧师小安去救助受伤的小女孩,另一方面又转而刻画炮弹轰炸的场面,这种舒缓的近景与强烈的远景迅速变化,给人极大的心灵震撼。[2]需要说明的是,电影所运用的色彩蒙太奇大部分是较为舒缓的,比如灰色、暗黄色,都是一种持续性和静态性较强的色调,在这种舒缓的基调中加入缓慢的蒙太奇镜头变化,使得影片少有色彩的快速切换,保持了影片的灰色基调,更加强了对孤寂、凄凉氛围的渲染。比如开场画面中天色的变化是逐渐的,而远处村庄的远景干脆静止不动;再如在行进过程中所采用的色彩蒙太奇不是切换灾民的面部表情,而是一个个黑色的影子迟缓前进。《一九四二》很主动地避开了所有的快速切换,而是用迟缓的色彩蒙太奇表达逃荒路途的遥远和希望的渺茫。

二、色彩设计对电影《一九四二》的艺术效果分析

(一)大面积渲染、低饱和色彩的冲击力

首先,上文已经说过,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渲染性色彩和低饱和度色彩,比如开头典型的画面。这种低调而真实的色彩渲染一方面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便于情感和思想的传达,它具有复杂的含义,而色彩渲染让这些内涵变得人性化,变得具有象征性。我们知道,色彩的象征含义与色彩本身的物理特质与人们的情感共鸣产生联想性结果,电影如果只运用其中单一性的色调贯穿的话,那么视觉的效果就会被加强,情感力度也会深化,从而保证色彩结构与剧情叙事的平衡。《一九四二》中,色彩采用的是灰色为主色调,同时还有杂糅,制造出对比强烈的震撼效果,与剧情的起伏形成一致。同时,在色调上,《一九四二》采用了具有怀旧色彩的低饱和色彩,营造了压抑的、走投无路和荒诞的绝望感,保证了画面的低调和暗淡。色彩的饱和度是色彩纯度的一种标尺,饱和度低的色彩一般比较暗淡,因而显得比较单一。为了影片效果,许多电影都会选择高饱和色彩,然而《一九四二》却另辟蹊径,冯小刚导演看到了低饱和度色彩的实质是多色混合,包含着多种色彩信息与多种影调,并且其固有的色彩特性也会降低,保证了情感的和谐传达。这种和谐就是《一九四二》所追求的基本风格,在处理色彩时富有探索性与独创性,但同样不装腔作势。低饱和度的灰色天空、地面再现了现实的逼真。[3]

(二)色彩的均衡性

在设计领域,我们很讲究“形式美”,根据事物的形体、色彩和线条等塑造出专有的美学风格。电影《一九四二》在色彩设计方面很注重形式美,在多个场景中都可以看到和谐的比例、均和的色彩等,导演对整体色彩设计进行了统一,保证了美感的有效传达。比如,从高处俯瞰的画面被营造出一览众生、白雪茫茫的空旷感;再如逃荒的黑色人群和孤独的青灰色墓碑等。大量的对比和画面切换使得观众能够透过镜头和电影走进历史,有了对难民的切实体验和了解,意境深远。

三、结语

本文从电影《一九四二》的剧情和基本思想上阐述了电影所需要的色彩设计方案,并且系统分析了在场景、人物造型等方面的具体色彩设计及特征,文章还以《一九四二》为例总结了色彩设计在电影中所体现出的艺术效果和艺术魅力。本文认为,通过色彩设计,电影《一九四二》表达出了其基本的风格———低调与真实,这在使电影获得应有的艺术效果的同时,也增加了电影的艺术魅力。

作者:赵建 华冰


    更多行政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电影中的色彩设计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xzgl/121538.html

    相关专题:法学杂志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上一篇:污水处理厂水质污染状况检测
    下一篇:施工现场管理市政工程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