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自然科学 >

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4篇

第一篇

1对计算机类专业现行培养体系中课程设置的调研

我们对计算机类专业现行培养体系中课程设置进行了调研。一共调查了13528人次,认为需要开设操作系统的66%,认为需要开设程序设计的82%,有73%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开设计算机原理,认为需要开设网络工程的80%,认为需要开设软件工程的78%等等。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者普遍要求精简理论课时,加强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2高等计算机类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都有计算机类本科或专科专业,同时大多数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使得每年的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人数剧增[3],给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虽然有许多应届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脱颖而出,及时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但是仍然有不少毕业生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有的甚至未能找到工作。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培养体系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2.1培养目标模糊,培养体系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是有区别的。从大的方面,可以把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分为两类:研究型的和应用型的。研究型的人才主要从事计算机理论和大型软件硬件的研究,比如一些重点院校、研究所、国家一些信息中心等;应用型的人才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技术服务、开发和维护等。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大量的。国家重点院校应培养研究应用型人才,而一般本科院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可见,由于培养目标和学生层次有所不同,所以,不同层次的高校应该有适应自己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层次的培养体系。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体系建设较西方国家晚,大多是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并陆续完善起来的。这对于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一流大学来说,这种培养体系还是可以的。然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一般本科院校由于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往往不考虑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层次,照搬或移植这些一流大学的培养体系。计算机类专业培养体系单一化,不能满足人才需求多元化的社会需求。结果是IT企业“求才若渴”,却找不到一个合乎企业要求的人才;而每年又有大批的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计算机类专业培养体系应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毕业生的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重理论,轻实践,培养体系中理论课的数量和学时偏多,实践课程及实践学时偏少;二是实践环节走过场,学生不能独立地按要求完成实践内容,达不到实践预期的目的;三是模拟性的、验证性的多,设计性的、综合性的、创新性的实践少或根本没有。结果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培养体系不合理;二是考核方式只重视理论知识考核,轻视实践能力考核。大部分课程的考核是以闭卷笔试为主,主要考核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考核比重很小。即使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考核,也不能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考核;三是学生动手能力差,完成实践内容有困难。四是双师型教师匮乏,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

3就业驱动的计算机类专业培养体系

本文主要针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一般本科院校,研究就业驱动的计算机类专业培养体系。培养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除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普通的素质教育外,主要就社会对专业的需求,谈谈就业驱动的计算机类专业培养体系改革的一些想法。

3.1在计算机类专业培养方案中实施精、宽、练的改革

精就是精简压缩理论课的数量和学时,以够用为标准,加深加宽的、短期不用的理论课内容可不讲或学生自学,对保留的理论课内容要讲透。宽就是要拓宽专业技能、专业技巧、分析能力等,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能力。练就是加强学生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参加生产科研项目等,通过练使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实现练的目的就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学时,改革实验教学。

3.2计算机类的不同专业的培养体系要有共性和个性

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等。这些专业对一些知识、技术要求是相同的,就是说需要开相同的课和相同的开课目的目标,称其为培养体系中的共性。但是,这些专业侧重点不同,培养的方向不同,对某些知识、技术要求又是不相同的,就是说需要开不同的课和不同的开课目的目标,称其为培养体系中的个性。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一般本科院校计算机类的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见下图。

3.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保证

教师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师即教师和工程师。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既有系统厚重的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具有开发软硬件系统的动手能力。要实现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重要保证。当前不少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进高校当教师,并且从未参加过较大型软件的开发,缺乏实践经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类专业是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作为教师只能讲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胜任力提升计划、教师参加实践锻炼计划是一脉相承的,是实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必然要求。计算机类专业要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3.4改革考核方式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措施

考核是培养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考核具有检查教学效果、指导以后教学、引导学生的作用。现在不少课程主要是闭卷笔试考核。有些课程虽然有实践环节的考核,但实践环节考核占的比例偏少或者走过场。学生对实践环节考核的内容,解决方案拷贝抄袭严重。因此,要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改革考核方式是重要措施。

4总结及展望

通过多种渠道的调研,分析了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类的毕业生的各类素质的要求及对于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的具体要求。结合计算机类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了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针对计算机类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社会的需求,提出了就业驱动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体系。这种教育模式的改变我们已经在通过学校具体教学文件的相应改变在具体的实施,实施后的良好效果正逐步显现出来。教育模式的改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相信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本着服务社会的目的,我们的教育一定会越来越适应社会的需求。

作者:郭红涛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第二篇

一、产学研实践教学模式在商科院校专才培养上的优势分析

对商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而言,要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打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桎梏,通过产学研途径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构建优质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之所以要加快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因为相对于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而言,该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具有两大优势:一是以所在院校或合作研究单位的科研项目为依托,有助于丰富、更新和充实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实验方法与手段,使实践教学具有探索性和前沿性,从而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条件,也为教师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充足的实验基础和有益的工作思路。二是发挥社会和企业的教育功能,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技术、产品、生产、管理和市场的关系,从而对实践教学中所涉项目的理解更加透彻。更为重要的是,让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兼职教师,不仅使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有益的指导和启发,而且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使其在参加企业研发项目的设计和编写程序中培养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构建商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产学研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为实现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商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应当主动争取行业企业介入,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和系列性,[2]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产学研实践教学模式:

1.设计阶梯式产学研实践教学环节

鉴于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兴趣爱好及其对计算机文化的理解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均有所不同,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应当“分步实施、逐步提高”,形成阶梯式的产学研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而言,第一阶段是认知实习和基础实验,主要在大学一年级进行。为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及早形成专业认同感,把握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趋势,商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应当在新生入学一个月内组织新生分赴涉电子商务技术、物联网技术的信息科技公司参观学习;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来校进行行业发展、企业需求和企业文化专题讲座。通过企业实地观摩和来校讲座使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技术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未来发展方向,体会企业的工作环境,激发专业学习的激情,为学生树立动手实战意识和做好专业规划奠定良好基础。随着专业理论的初步学习,设置难度适中的综合性、设计性课程实验,在学生中组织兴趣和创新小组,聘请相关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生的实验指导。第二阶段是微机装配和课程设计,主要在大学二、三年级进行。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初步设计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微机装配实习;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字电路、操作系统、大型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课程设置综合性和设计性强的课程设计环节。在此阶段,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生课程设计指导,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合作培养企业的网络环境中完成课程设计。第三阶段是专题训练和专业实习,主要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进行。此阶段针对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同的课程群,依托合作企业的实训平台和相关案例设置综合性、实践性更强的专题训练环节,如在修完“计算机网络原理”、“计算机网络工程”等相关课程后对学生进行网络平台设计与构建技能训练;在修完“软件工程导论”、“JavaEE企业应用导论”、“大型数据库系统”等相关课程后组织学生进行软件综合设计,提高软件开发的综合能力。在大学三年级暑假和四年级前半期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专业实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四阶段是职业培训和毕业设计,主要在大学四年级下学期进行。组织学生到企业中进行系统的毕业实习和职业培训,参加企业的创新活动;或者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合作科研院所的科研课题;要求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的形式完成小型系统的开发与设计。融合产学研理念的阶梯式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建立行业特色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

阶梯式产学研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得以顺利实施,构建行业特色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是关键。一方面,地方商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应充分发挥学校的商科优势和教学资源,构建校内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以笔者所在的湖南商学院为例,学校在经济贸易、会计、工商管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特别是在会计、物流、电子商务等方面形成了学科特色并拥有多个成熟的模拟实训室,这为计算机与会计学、管理学实践教学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基于这些优势可以构建电子商务、企业资源规划、智能物流等综合实践教学基地”,使其承担复合型计算机专业人才教育的系统实践职能。另一方面,积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其《高等教育专题规划》,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具体而言,可以结合电子商务、物联网产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寻找发展前景较好的对口企业建立长效的校外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成立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指导工作小组;同时,积极鼓励对口企业或合作科研单位就电子商务、物联网产业发展中的一些共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与学校教师开展联合攻关,在校企之间建立机制灵活、形式多样的技术创新合作体制,为地方商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参与技术开发与创新的良好平台和机会。

3.构建“双导师型”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教师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主体,是培养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重要保证。要实现商科院校产学研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目的必须配备一支既精通理论又擅长实践的师资队伍。具体而言,就是整合商科院校、合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优势教学资源,着力加强“双导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在校内,优先考虑知识结构好、实践能力强、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教师承担学生的常规实训指导老师,严格要求每个指导教师就实训课程进行集体研究和备课;定期选派部分指导教师参加国内计算机教学研讨会、外出考察学习或到实务部门挂职锻炼,以积累更多的实践教学经验。在校外,聘任企业中具有经验丰富、业务过硬、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兼职导师。当学生进入校外培养基地实训,主要由兼职导师进行指导,通过企业全新开放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参加企业研发项目的设计和编写程序中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建立以工程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与之对比,对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工作评价关注过少,多套用课堂教学评价系统来加以考核。产学研结合模式下的实践教学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对其进行考核应该根据动态的评价体系,否则结果将很可能只是走个过场。为充分调动实践教学的所有主体积极参与实践教学,保障实践教学的良好效果,商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应当建立起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的、以工程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该体系的评估指标应当包括教学大纲是否合理、指导教师是否尽责尽职、教学任务与要求是否明确、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可行、考核形式和内容是否科学,学生专业技能提高是否明显、教学信息反馈渠道是否畅通等方面。该体系的实施尤其应注重考核学生应用计算机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分析问题方法的选择和创新;针对实际对象考核学生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商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应当通过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稳定实践教学秩序并有效实现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

作者:汤凌冰

第三篇

(一)强化思想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大学生中,尤其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要倡导"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强思想教育,让他们怀揣感恩的心,胸怀坦荡,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抱怨、仇恨和对抗,多些对人的友善、宽厚和快乐,促使学生树立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社会之心,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道德修养,升华其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品质,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人性格和健全的人格,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投入更多精力,提高教学质量

少数民族学生存在地域差异,经济文化差异,以及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差异,他们对计算机上机有很大的困难。这需要教师要有更多的耐心和更细心的课后上机实验指导,相对于其他的学生,教师将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花费更多的精力。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要求教师合理的分类指导,分层次教学,而不是对所有的基础层次不同的学生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和上机实验指导。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少数民族学生,应当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赞扬,激励他们产生对计算机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而对于那些计算机基础相对较好,汉语水平较高,课堂交往和认识较好的少数民族学生,应当给予更高的标准,更严厉的要求,引导这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探索计算机学科专业的相关问题,并且尽量自主分析解决,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三)多项并举,大力推进双语教学

多项并举,适当地引入外语教学,双语教学是基础,引入外语教学是对双语教学的拓展,其发展可借鉴双语教学的模式。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少数民族语言在相当多少数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的主要工具,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其母语,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生活土壤,因此从少数民族语言开始教育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要遵循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积极在民族地区计算机教学中开展民族语言和汉语双语教学工作,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地区特点,加强汉语教学,完善双语教学模式,逐步创造条件开设外语教学,并科学地进行相同层次不同语言教学模式间的相互转轨和分流,根据需要与可能,逐步科学地实现少数民族语文教学方式从小学到大学的接轨。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培养新疆南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越来越重要,对提升新疆软实力有重要意义。为了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各民族长期共同繁荣,促进新疆南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少数民族计算机教学要求教师要全力以赴,投入大量精力、关怀和耐心,悉心教导少数民族学生,让他们收获成长和知识。要不断地创新实践和探索,为所有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计算机提高学习兴趣,更加注重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提供更好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李旭 孟洪兵 单位: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

第四篇

一、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强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鉴于计算机课程的特殊性和应用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有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要具有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和见习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就尤为重要。有必要适当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加实验学时,建立一系列完备的硬件和软件实验室,增强对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重视,注重案例教学,强化训练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应该设立认知实习,以满足新生对专业技术的渴望,为他们树立专业方向和信心,建立学习兴趣。而在第3,4,5,6学期要分别开设各种专业课课程设计,以打消学生对编程的心理障碍,掌握主流开发技术的应用。在第8学期,要做好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造能力,让学生深刻理解软件工程思想。毕业设计选题不要怕题目太复杂,一定要注意市场新需求,注重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系统,使学生能够真正具有从企业、社会层面进行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产品、系统的能力。

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鉴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枯燥和抽象,如果一味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会使学生长期处于不思考、不争论、不求新的状态,这就有悖于计算机学科是要求学生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要有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演示+操作+讲解”使计算机的很多复杂操作能够借助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而变得直观便捷。对于某些专业课程还可以直接在微机房内进行授课,教师机和学生机联网进行同步演示和讲解,学生可以对老师讲授的内容当堂进行操作练习,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于不明白的知识点和操作步骤还能当场得到解决,教学效果必定明显提高。而且这种授课方式也更具有直观性和交互性,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摆脱课堂教学的抽象与枯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的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由传统的看和听转变为研究性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做”,注意补充更新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信息,保证新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有效地进行意义建构,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另外,建立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课程网站,以网络为平台,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网络课件、案例教学等教学资源也是改革教学方法的很重要的途径。

三、精简科目,加强选修课

由于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学科中的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学科内容繁多而不稳定,课程体系难以确定。由于总课时的限制,无法增加更多的专业必修课,因此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基础上精简原有的科目,增加第二课堂教学。比如:程序设计语言课一般都开设Basic语言、Pascal语言、C语言等,目的是教给学生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但这几门课程在很多知识点上是重复的,因此可以以某种语言(如C语言)为主线作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内容,使学生能习得语言的机制、编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把它设置成软件工程、数据结构和操作系统的基础课并且配以课程设计内容。然后把不稳定的、反映计算机专业新动向的课程,如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安全技术、计算机密码学、PB开发工具等课作为选修课,也就是第二课堂的教学。另外,也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吸引对专题感兴趣的学生,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四、改革考核模式

当前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模式比较传统,一种是采用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笔试考核主要针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针对基本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另一种是采取计算机等级考试,用取得的证书成绩来考核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掌握水平。传统的考核方式缺乏对学生知识结构与实践技能的综合考查,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3]为了能够科学合理地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核,必须要改革考核模式和内容。比如在课程设计中按照数据库应用系统生命周期完成的小型项目开发,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系统实现、项目总结5个方面的成果作为考核目标的工程素质考核。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课程级项目、课程设计验收答辩和课程中讨论的学生表现为目标的交流能力考核。以学生对课程设计项目完成情况、各个成员的分工和任务完成情况为考核目标的团队协作能力考核。以课程设计中学生在基础需求上所做的扩展和在基础功能上做的扩展及其实现情况考核目标的创新能力考核。对于这些不同方面的考核,要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报告、项目进度报告和项目完成情况等形式来进行,并按不同的权重计入最终成绩。

作者:左风华


    更多自然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4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rkx/150492.html

    相关专题:微生物学杂志编辑部 并购中企业价值的计算


    上一篇: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技术论文
    下一篇:绿色建筑方案设计综合性能分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