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宗教 >

丛林及禅法

 一、丛林之兴 
   
  印度的出家人是乞食为生,那里化缘很辛苦,不住寺院,住在旁边,老的就住在屋里,年轻的化饭,回到寺里大家分着吃。早晨、中午两餐,过午不食。没有帐子,什么都没有,就是一个坐的地方,也没一点工具,很辛苦。晒得墨黑,大太阳晒也不打伞,什么都没有。 
  到中国来渐渐就改变了,道场最早我们是叫律寺,也是化缘吃饭。后来化不到饭,因为中国的民情风俗与印度不同,看不起乞食化缘的人。唐朝六祖以下出了个马祖大师,六祖曾对怀让禅师讲:“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所谓“马驹”,就是指马祖大师。马祖是四川什邡人,后来出家修禅定,禅定功夫很好,在罗汉寺受戒,喜欢打坐。听说南岳山很好,且有高僧,故来南岳衡山结一茅蓬打坐。有一天,怀让禅师看到马祖打坐,问他话不回答。怀让禅师就拿块砖头在石头上磨,发出“喀嚓、喀嚓”的声音,时间久了,马祖打闲岔,便问怀让禅师:“你磨砖做什么?”他说:“做镜。”马祖说:“磨砖岂能做镜?”让师曰:“打坐就能成佛吗?”马祖说:“那如何即是?”让师曰:“牛拖车不动,是打牛,还是打车?”马祖一听就悟道了。悟道后亲近怀让禅师十年,开始弘法。先到四川,许多人听说马祖回来了,都去迎接他,熟人看到了,说他是马簸箕子,因为以前马祖家里很穷,父亲是篾匠,做簸箕的。所以马祖说:“为道莫还乡,还乡道不香。”后来,到江西建丛林,建了四十八座。为什么要建丛林?因为他看到中国僧人化缘、不定居很辛苦,他就发心建丛林定居维生,僧人定居在寺院里就不辛苦了。定居生活要吃饭、穿衣、织布、挖地、种植。后来他的徒弟百丈禅师精通律藏,根据律藏制立清规。在印度,掘地、拔生草、织布是犯戒的。过去出家人不能挖地,因为热带地方,虫子很多。我曾经去过缅甸,正月间去,热得不得了,脚步踏在地上,烫得不得了。可是到了中国,由于地理、气候,风俗民情的不同,必须要有定居的地方,有了定居之处,就得自给自足。所以到百丈禅师时制了清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天不做事,就不吃饭,从那时候起,丛林有了制度。 
  百丈禅师有个公案:百丈禅师八十多岁了,还是很勤奋做事,大众不忍心,就把他劳动的工具藏起来。于是百丈禅师三天没过堂、没吃饭,他说:“我一天不作,一日不食。”百丈禅师立清规分工合作,开始叫僧堂,不叫禅堂。僧人住一块,住也在那里,吃也在那里,做事也在那里。那时候分十寮,现在分八大职事。“当家”叫“监寺、都监、都寺”,管库房,包括会计、出纳。“僧值”、“知客”管钟头、鼓头等行单职;来往的客人、僧众挂单由知客管。僧值管殿堂威仪纪律等,禅堂有维那管规矩法则。“衣钵”管丈室银钱及庄严法器。大寮里管理饮食的叫“典座”、“寮元”管上客堂的客人。八大执事以后有“知屋”,他是管基建的;还有“知产”,是管生产的。分工很严密、很细致。住丛林要知道做什么职;例如,禅堂维那师要知客师把进堂师送到禅堂,维那师才好接收、登记,一步步做好。长老是总管,教育也是由他管。还有四大班首,有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四大班首管教育的,讲开示说法由他四个人。 
  过去丛林动辄一千多人。现在虽然没有这么多,但也有上百人,两序职事、法事钟板还是一样严整的。现在的丛林每年上元节、中元节时大请职,要挂牌、送位。牌要挂三天,让大家都知道。职事,可由书记代。书记,一千年不改,丛林叫千年书记;班首,一万年不改,丛林叫万年班首。书记有寮房,不当书记没有寮房,住广单。书记寮里有桌子等生活用品一套。书记告假出去,回来还有寮房。班首回来了,吃三天客饭,仍然住班首寮。十五要请吃饭,班首职事,中午请吃饭,早上送位,僧值站侍者位。 
  丛林职事是榜样。有三纲,班首,说法之纲;维那,规矩之纲;典座,饮食之纲,饭做不好找典座。过去请维那,维那管事,现在当家管事。当家管平常生活,生活要搞好。职事要开职事会。职事是寺院纲领,自己要把自己管好,自己不把自己管好,就不能管人。现在特别提倡以戒为师,要守戒律,把道风搞好。僧值、知客要讲规矩,不懂的要学习。首先把自己管好,按照仪轨,职事职则上都有,要常开职事会。纲领职事还要团结,不能拆台。丛林规矩,挑三离四,那是破和合僧。犯了规矩要记过,有功的要表扬,功过分明,可以相抵。严重的要迁单,迁单,是厉害的。过去迁单,班首职事都到场,从后门打出去。催单,是讲话不听的,催他走。 
  丛林要朴素,朴素就是道风,就有道德。道是道理,德是德行,也就是道德的意思。丛林要有制度,制度要搞好。不论是规矩也好,还是制度也好,一定要建全,有了健全的规矩合院大众就能过的如如法法。 
   
  二、从吃茶去说起 
   
  古来,赵州老人道风高俊,学人都去参拜他。有天,来了两个僧人,赵州老人问其中一个僧人:“上座你是否来过?”僧答:“不曾到。”赵州说:“吃茶去”。问另外一个僧人:“你曾来过否?”僧答:“来过。”赵州也说:“吃茶去。” 
  当家师听了这话生疑,问赵州说:“您对未曾来过的说吃茶去,这倒合理,来过的怎么也叫吃茶去呢?”赵州老人道:“当家师!”当家答应一声,赵州说:“吃茶去!”这三个人因缘不同,各得了不同的利益。赵州这个吃茶去的公案,脍炙人口,所以古人传到今天依然历久弥新。再往后来,云门祖师有吃饼的公案。学人参访云门祖师,问他的佛法。云门祖师拿起一个饼,学人就领会了,如是,被称为云门饼。赵州茶,云门饼,在禅宗公案里很著名,搞透了就能开悟。现在我们也常常吃茶,也说吃茶去。会不会得这层意思呢?会得就好!会不得,就得参这吃饼的是谁?为什么赵州禅师叫吃茶去?吃茶的是谁?就这样参下去。 
  就如吃花生来说,如果你知道香味,那个是凡夫;如不知道,那个是木头人、石头人,要在知道不知道这两个极端中心点来揣摩,来参究,一定要搞清楚,这是我们出家人的本份事!吃茶也是这个道理,为了了道。古时候人心地纯厚,念念在道,句句无生,所以一点就破了。我们这一点怎么点也不破,怎么办呢?就是抱定一个目标,不离开这个“参”。要参这个是谁?到底吃饼的是谁?吃茶的是谁?参这个话头,不随季节转! 
   
  三、拈花之旨 
   
  禅宗一脉,源自昔日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而来。其时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付嘱于汝”。传的是什么法?叫无相法,也就是正法眼藏。佛陀拈花,迦叶悟旨,只在一笑间,没有讲一句话,心心相印,超越一切语言文辞。经典有言,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所以古来禅宗


更多宗教论文详细信息: 丛林及禅法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zj/4356.html

相关专题:什么是债务税盾 李厚霖 创业理念最新


上一篇:漫说六字真言咒
下一篇:杏坛春意暖 教化满人间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