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科学术 >

现代语境下民族艺术流变

一、现代化为少数民族艺术流变带来的机遇

1.扩展了艺术传播的媒介。现代文化的起源几乎与人类的起源是同步的,在原始社会,处于蒙昧时期的人类主要利用自然界中本身存在的材料作为艺术物质的媒介,人类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来改造自然界,可以说,人类的生产工具就是艺术传播的物质基础,因此,原始社会人类用于生产的工具就是最早的原始艺术传播媒介,它们决定了原始艺术的形态,即作为生产工具使用的工艺产品。同时,在劳动过程中,人们为了满足交际和交流思想的需要,处于野蛮时期的人类则逐渐形成有意义的语言符号,产生了诗歌、神话等艺术形式。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文字与印刷术的出现就成为了文学艺术的主要传播媒介。19世界中期,电子技术的出现,产生了电影、摄影、广播、电视等艺术类型。如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艺术传播媒介的物质现实,催生了虚拟艺术、数码艺术等众多现代艺术。可以说,每一种艺术物质媒介的出现都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形态,整个艺术史也是由艺术传播媒介的不断变化所导致的艺术形态发展变迁而构成的。同时,现代化传输手段的发展,使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也改变了单一的传播方式,它们通过电视、网络、光盘的形式来进行传播,用先进的手段来弥补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使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得到了更多的支持。2.扩大了艺术传播的范围。少数民族艺术的现代化发展变化意味着其发生了艺术本体构架的全面变化,少数民族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艺术本质和特点。就社会类型而言,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形成于史前文化及小型社会,主要涉及人体装饰、戏剧、音乐、美术、舞蹈、工艺几大艺术门类,艺术活动所涉及的群体十分有限,多局限于部落或社区。少数民族的现代艺术存在于近现代的宏观社会之中,它借助影视艺术等大众艺术传播形式,所涉及的受众群体极为广泛,完全超越了小型社会中的部落及社区,是以地区或国家作为传播范围的。就艺术审美场域而言,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一般发生于艺术主体所属的民族区域,是在本地文化视角下对本民族艺术的审美,其审美场域为少数民族文化审美场域。这种审美场域决定了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活动具有一定审美自娱性,缺少艺术的心理距离美。少数民族的现代艺术是在异地或异族文化视角与本地或本族文化视角的双重审视下进行的审美活动,其审美场域为互动文化审美场域。这种审美场域直接导致了异地或异族文化与本地或本族文化的审美视角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审视艺术活动。因此,少数民族现代艺术史能够产生心理距离美的跨地区、跨民族的文化艺术认识活动。从艺术的审美主体来看,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具有一定的审美性,要求受众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天赋和素养,在这种情况下,仅有少部分的受众会对传统少数民族艺术形式感兴趣。而在现代语境下,由于多媒体等现代视听技术的广泛应用,少数民族群众对于现代艺术形态的热情与兴趣远远超过传统民族艺术。例如,现代影视艺术以视听结合而见长,震撼的画面语言带给受众的感官刺激无疑使其得到极大的精神满足,而这一点恰恰是传统少数民族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影视艺术的魅力在少数民族受众中的影响非常同一。近年在南方渐渐复苏的评弹艺术是我们不得不提的,这种说唱艺术形式早年出现于茶馆和酒楼,后经历时代的变迁,逐渐沉寂。现在的年轻评弹艺术家们将评弹艺术搬入大城市的时尚酒吧,配以电子乐器,将说书内容紧扣现实,继续沿用古老的说唱方式,让人们重新喜爱上了这已有上百年的古老民间艺术形式,也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渐渐融入进这种“新的”传统艺术中[1]。可以说,传统艺术的“神”与现代化手段的“形”相结合,以一种普通大众都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演绎,从而使民族现代艺术超越了民族传统艺术,成为民族艺术现代化的主要形式,传统艺术的生命力也更加长久。

二、少数民族艺术现代流变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现状,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使民族地区进入了现代社会。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民族地区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相对于传统社会而言,现代化意味着与过去某种程度上的断裂,体现在民族艺术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技艺、文化习俗等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正不断消失,失去传承,少数民族艺术现代流变面临如下困境:1.少数民族艺术生存环境的急剧变迁。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仍处在相当原始落后状态,且发展极不平衡,多种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并存。据调查,少数民族地区在实行社会改革以前,大约有60万人口的民族地区、约十多个民族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原始公社制度的残余;大约有100万人口的民族地区还保持着较完整的奴隶制度;大约400万人口的民族地区还保持着较为典型的封建领主(农奴)制;大约有3000万人口的民族地区是封建地主和牧主制占统治地位[2]。在这种相对封闭的传统社会中,少数民族艺术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同时,由于受各种传播手段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民族艺术基本上局限在本民族和本地区范围内延续。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社会的自然演进过程中断,众多民族地区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跨越,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为了加速民族地区的发展步伐,少数民族地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进程,这一进程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后至今。这一现代化进程,使得中国民族地区从传统社会走向了现代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相对落后的状况。现代化的结果是使少数民族享受到了较为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也对其传统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云南大学李子贤教授记录了他三下怒江进行田野考察的印象。第一次是1963年9月,他从昆明出发,乘车、骑马和步行,花了1个月时间才到达目的地。当时的所见所闻都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村庄里的人们都是清一色的民族服饰,人人会唱传统歌谣,都能讲上几则故事,能讲述各种习俗礼仪的由来,每进一家都受到传统礼仪的接待。1991年秋,他一路乘车,仅花了3天就到了,当年只有几间瓦房、十多间草房的贡山县城,已有了一条大街和高层建筑。傈僳族和怒族村中已有人经商,村里时髦的年轻人已穿上了城里人的服装。村里讲汉语的人多了,但唱传统歌谣和讲述神话、民间故事及各种民俗由来的人不多了。1997年8月,这里的变化已今人惊讶,到处高楼林立,各类商店、餐馆、旅馆应有尽有。有的OK厅的老板是少数民族,一住进旅馆就可以直接与昆明的家人打电话,一点都没有到达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感觉。当年闻名全省的歌手早已去世,没有传承人。到了现在,在这些地方网络都已十分普及,再边远的地方也不觉边远,民族传统艺术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可阻挡[3]。2.普通民众对民族艺术的兴趣逐渐消失。艺术传承离不开作为传承载体的人而存在,人是艺术传承的主体。对于少数民族艺术来说,谁是传承的主体呢?笔者非常赞同费孝通的观点:自己民族的人要研究自己民族的文化,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4]。因此,少数民族自身才是自己艺术传承的真正主体,这就是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保持和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主体性,维护多元文化的存在,可以说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民族最关切的一个问题。否则,自己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精神都会在强势文化的影响下,慢慢地消退。而失去文化主体性以后,这个民族的独立性也就丧失了。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人们的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也是人们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范围局限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范围之内,产生于本地区的艺术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在劳动之余放松休闲的重要方式,除了这些本土化的艺术之外,人们别无选择。而伴随着现代文明的涌现,电视、电脑、电影的不断进入,外界的信息和生活方式等通过媒体迅速进入,该地区民族艺术的主体位置逐渐发生变化。如贵州的一些侗寨,在20世纪70~80年代还是以唱侗歌来谈情说爱的,到了80年代后期逐渐淡化。现在已有不少青年不会讲侗话、穿侗衣,更少见过去那种爬窗孔的独特的恋爱方式。在侗族村寨,大多数上了初中的男女孩子不会唱侗歌、演侗戏等。从上述典型事例可以看出,在电视机、电脑、互联网等现代化艺术传播媒介尚未发明之前,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歌、舞蹈、谣谚极为盛行,然而在现代化视听设备的冲击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痴迷于影视流行金曲,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过去跋山涉水才能得以实现的文化娱乐,使得本民族传统的歌舞、曲艺等文艺活动寂寥冷落,由于没有了市场,许多古老的民族艺术在现代化的冲击下犹如风卷残云般消亡。调查显示,少数民族群众对现代艺术的兴趣甚至要超过传统艺术的许多倍。“大姚县昙华乡麦杆房村,全村老少围坐在一台21寸彩色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观看他们谁也听不懂的电视节目(村民中无人会讲汉话,也几乎听不懂)。但很明显,画面刺激己给他们极大的满足,每个人都无需考虑他们到底得到了什么。”[5]可见,民族艺术消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创造该艺术的主体民族已经对其传承与发展丧失了兴趣与应有的责任感。许多传统的民族艺术伴随着老前辈的相继离去已经成为绝唱。郭崇林教授至今都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见到满族萨满神话的传承人———87周岁的傅英红时,老人家曾不无忧虑地说:“你们要是不记下来(指萨满神话),我可就都带走了!”[6]4.民族地区现代化水平的相对落后。就参与艺术活动的主体而言,从事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创作的人是少数民族,从事艺术传播的人是少数民族,欣赏艺术作品的受众也多为少数民族。因此,少数民族群众是其民族传统艺术的主体,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在民族特色方面也极为鲜明地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自主性。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逐步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落后,地域或民族的力量根本无法建设现代艺术传播所需要的物质媒介,掌握现代化电子技术或计算机技术的人才还处于缺乏状态,进行民族现代艺术创作与传播的人多为异地或异民族艺术工作者,少数民族群众现阶段还只是民族现代艺术接受上的主体。少数民族艺术利用现代手段传播的过程中,一方面,面临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人才的相对匮乏。以广播电视为例,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在广播电视事业建设与发展中,面临较大的人才缺口,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各市县基层广播电视单位,相关专业人才相当匾乏。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播电视等文化传媒基础设施的建设,这种状况不利于民族艺术通过现代传输手段更快捷、更广泛的宣传与普及。虽然早在1998年9月,国家广电总局在贵州召开“村村通广播电视”现场会后,就在全国全面实施“村村通”工程,民族地区加大了兴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的力度,但实际上,民族地区现在还有一定数量的村未实现“村村通”,比如四川的甘孜州就有700多个行政村的村民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据当地广电部门人士介绍,全州90多万人,能收听到广播的55万人,能看到电视的只有50万人,可见还有相当的盲区,这些盲区如果不逐渐消解,势必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文明进程。

三、少数民族艺术在现代语境下流变的对策建议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现代化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可以说,现代化对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少数民族艺术而言,在现代语境下,不可避免地要和其他文化发生交流和碰撞。各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如何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在现代化进程中传承与发展并创造出新的少数民族艺术是一个总的发展趋势。1.正确对待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现代流变。第一,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现代流变是必然趋势。每一个民族的传统艺术都是在相对封闭和狭窄的地域环境中,经过同一族人的世代延续得以传承并发展下来的,因此,民族艺术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在少数民族地区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以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为载体的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候,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卷入到现代化的进程中,其民族文化赖以生存、延续的传统封闭格局也因此被打破。传统的民族艺术面临现代化的冲击,外来的异质文化的不断介入和渗透,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这种力量,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所无法逃避与抗拒的。第二,世界上大约有2000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和文化模式,因而形成各种各样的文化差异。民族艺术在现代流变的进程中,必须立足于自身多样性和特殊性现状,在发展的同时注重传统遗留的保存。传统艺术必须是首先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中被认识和理解的,只有这种文化上整体的动态的发展才是传统艺术的必由之路。而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整合与转化也意味着在传统和现代的冲突与矛盾中,传统艺术的本真意义从遮蔽中被彰显出来,使它从失衡状态中被解放出来,而重新在变化的时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少数民族艺术的现代化流变需要更为充分的发扬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更全面的发掘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播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为现代艺术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了丰富的艺术主题与艺术素材,为少数民族现代艺术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许多现代影视作品中,都取材于少数民族神话、情歌、舞蹈等艺术形式,为民族现代艺术探索出了新的发展途径。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与少数民族现代艺术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可以共同存在于相同的时代和审美场域,也可以在互动作用下获得共同的发展。少数民族艺术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这种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互动的观念之上,借助少数民族现代艺术的影响力促进民族传统艺术的发扬与传承。2.少数民族艺术的现代流变要重视艺术创新。第一,民族艺术要充分运用各种现代手段,扩大其传承面与影响力。在现代社会中,伴随着运输技术、电子、数字媒介的迅速发展,各民族的文化产品可以实现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人们比任何时候都能够迅速接触大量不同来源的文化及其生活方式的景象,这种文化传播的革命,能够使各个民族的文化不断打破地域的狭隘性和局限性,在传承与发展的进程中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扩大其交往面和影响力。第二,民族艺术要充分运用各种现代手段,注重艺术创新。艺术创新是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根本途径,任何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民族,其民族文化都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结合。因此,要本着兼容并蓄的态度,善待历史文化、学习外来文化、普及科学文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推陈出新。3.少数民族艺术的现代流变要重视设施建设。第一,要全面推进硬件建设。要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工程建设,保障基层文化设施有效运转。加强民族地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和普及,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第二,要开展全方位的民族艺术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各类民族艺术团体赴基层农村和社区开展公益演出,可以通过在民族地区举办民族艺术图片展览等方式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可以让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了解本民族的艺术,充分参与到本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进程中来。第三,努力打造民族艺术精品。民族艺术精品可以充分展示各民族文化艺术所具有的魅力和风采,对民族艺术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因此,要严格按照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示范带动、保护发展等理念,加大少数民族艺术精品工程建设力度,扶持培育民族艺术精品。4.少数民族艺术的现代流变要重视人才培养。第一,要充分发挥民族艺术传承人的重要作用。在民族传统艺术大部分领域,如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等等,一般是由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代代传递、延续和发展的。在这些领域里,传承人作为民族艺术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以超人的才智、灵性,蓄积着、掌握着、承载着民族艺术的精湛技艺,他们在民族艺术代代相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可以说,艺术传承人是艺术传承的核心和灵魂。因此,首先要鼓励那些民族艺术家们开课授徒,将祖传的技术和理念一代代地传递下去。第二,鼓励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加强对年轻人的民族艺术培养,激发新生代对民族艺术的兴趣并且从小注意培养他们的传统民族文化观念。第三,要注重优秀民族艺术人才的引进。对于民族艺术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而言,要在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开出优厚的条件,从国内外努力引进适应本民族艺术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第四,要注重现有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培训工作。重点选拔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到国内先进省市,甚至是国外接受先进知识、理念方面的培训教育,促进其成长,使其成为民族艺术发展的骨干人才。

四、结语

少数民族艺术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最为集中也最能够体现与表达人们精神追求的文化符号,是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少数民族艺术所展现的民族特色与民族意识更是现代艺术创作源源不断的素材,其独特性与唯一性充分显示了稀有的文化价值特性。在现代语境下,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不断沿着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演变,随着少数民族群众文化观念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少数民族艺术的现代化流变不仅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少数民族艺术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保障少数民族艺术原始风貌的前提下,民族艺术的现代化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艺术的发扬与传承,并为少数民族艺术带来新的活力。

作者:靖雯 单位:黑龙江大学 艺术学院


    更多社科学术论文详细信息: 现代语境下民族艺术流变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kxs/90858.html

    相关专题:淮阴师范学院 电子图书系统


    上一篇:项目法在电子产品检测教学的应用
    下一篇:农业发展农村经济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