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科学术 >

大学精神的当代文化价值及其实现路径(2)


  每一社会都应有自己独特的、社会成员认同的共同价值,共同的价值观为个人及集体成员间的复杂交往提供共同标准和调节手段,对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具有感召力、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与引领是社会和谐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大学精神关照下的大学文化,以其独特的创造性和价值坚守,为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和民族灵魂的塑造提供方向。在新的时代,在大学精神蕴藉下的大学文化要主动承担起引领中华文明的历史责任,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中,真正呈现出自己的价值与魅力,并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注入新的活力”[8]。
  大学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要想重新获得应有的地位,真正成为价值引领者,发挥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作用,就必须重振大学精神,同时实现大学文化的生活化,使大学文化走向大众生活世界。大学知识分子不仅应该而且能够秉承创造精神、批判精神、社会关怀精神,立志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有社会担当的知识分子,创造出真正具有精神引领风范的大学文化。也要看到,在日益商业化的社会现实面前,重振大学精神面临很大的挑战。
  走进大众的生活世界,大学文化的生活化,是大学文化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学文化的生活化,是指改变其与社会生活不相适应的文化传播方式与手段,用大众可以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高雅的、甚至只有少数人可以接受与理解的文化成果、价值观念传播到社会大众中去,使之构成大众日常生活的观念。值得欣慰的是,大学文化已开始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化方式。自2006年起,《百家讲坛》走出了一批大学学者。他们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向广大观众阐释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魅力,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以日常生活方式追捧高雅文化的热潮。
  大学文化如果善于吸取大众文化生动活泼的形式,借助通俗易懂的文本,也能将精英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传递给大众,对大众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文化还可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教化模式,采取探讨、对话式的双向交流模式进行引导,大学文化亦可在这种对话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姿态,保持自己的生命活力。“精英文化已经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布道者,而是推心置腹的商讨者,它应该在互动之中帮助大众树立真正的主体自我,认清现实的真相,并自觉意识到现代性贫困的危机,从而产生对现代性启蒙的内在需求。”[9]
  在大学文化在生活化的过程中,必须要保持大学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独特性和超越性,必须要尊重大学文化原有的精神内涵,不能为了迎合大众生活的口味而丧失其深邃的超越情怀和强烈的人文精神,更不能把文化的生活化理解为一味的恶搞、?戏说。
  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与文化的进步密不可分,社会的进步首先体现在文化与思想的进步,而文化与思想的进步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如20世纪70年代末,南京大学胡福明等发起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以“伤痕文学”为标志的社会反思浪潮、“文化寻根”等,影响了中国改革的全过程。虽然这些文化现象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最终的结果都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在大学文化的引领下所进行的一种社会改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大学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形式,在历史进程中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者。大学文化实现对社会思潮引领,进而引领大众文化的价值,是人类社会发展方式与智慧的选择。
  ?三、大学精神的表征及其实现路径
  大学精神以诸多文化载体为表征,如校风、学风、教风、校训以及校史、校训、校歌、校旗、校徽等。其中最重要的载体是校训、校风、物质文化景观。
  校训是培养大学精神的理论凝练。校训是一所大学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是对大学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好的校训反映大学的追求,规范师生的言行,折射大学的特色,它对于培养和造就人才,乃至提升大学师生的精神境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应重视从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宗旨、传统历史等方面总结凝练符合自己特色的校训。
  校风是培养大学精神的氛围熏陶。大学校风,就是一所大学的风气。“文章有味,大学亦有味。味各不同,皆由历史沿袭之风气所造成,浸润熏陶其中者,逐染其中气味。”[10]校风代表着一所大学的文化品味和精神风貌,走进一所大学,不需要通过走访、座谈和了解,就可以直观感受到这所大学的校风,校风对内引导着大学的办学方向,对外塑造并代表着大学形象,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兴衰成败。
  校园物质文化实体景观是培养大学精神的环境营造。大学的建筑、景物、园艺、道路等不应当只是单纯的实体存在,还应当被赋予丰富的教育意蕴和审美意味,通过校园中的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图书馆、校园景观等,能使人感受到大学校园是探索自然、社会、人生真理的大地标志。大学需要对校园物质文化存在的独特设计和建设,个性化、趣味化阐释其文化内涵,塑造具有美学意义和价值判断的空间环境,通过对校园物质文化的解释,营造培养大学精神的文化氛围,深深地感染人,给人以智慧和力量。也就是说,大学精神的文化载体也需要独具风格的建筑、园林、雕塑等物质生活条件。建设大学精神的文化途径主要是理念、制度、校园文化协调发展。其具体路径如下:
  第一,树立先进的大学发展理念塑造大学精神。大学理念是大学自身发展中具有统揽全局功能的思想观念:大学领导者的教育思想,大学发展愿景、长远规划;管理者政策规章的制定,实施方法的运用,教育目标的贯彻和实现;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教职工的工作方式,无不打上大学理念的烙印。深层次上说,一所大学先进与落后取决于大学的发展理念。因此,大学理念必须与时俱进,借鉴吸收世界大学先进理念,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贯彻落实中使大学精神得以培养。
  第二,加强规范高效的制度文化建设,弘扬和保障大学精神。大学制度文化作为大学人共同价值追求与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渗透在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或强制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制约着大学人的思维和行为。制度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等特点,大学精神的培育有赖于现代大学制度的保障。


更多社科学术论文详细信息: 大学精神的当代文化价值及其实现路径(2)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kxs/4378.html

相关专题:美国金融监管 import


上一篇:从分工到团结:对涂尔干职业群体观念的AGIL分析
下一篇:价格歧视抑或价格挤压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