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科学术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共2篇)

第一篇

一、理论升华为自觉行为动机

理论经过反复认识的过程,形成一种波浪式的前进上升,每一次的循环都进入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最终升华成自觉的行为动机,源于内心的肯定和接受,其意义也是持久深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其最高目标即是达成思想上的认同和行为上的主动,做到内容上能够指导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形式上能够吸引大学生的盎然兴致,理论上能够征服大学生的理性和情感认可。因此,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中,需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与时俱进的解决对策,使之逐渐升华为符合个人特性的理论,成为当代大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选择。

二、校园建设塑造大学生价值观

校园作为培育大学生思想文化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外部环境,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和影响,从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师资储备到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校规校纪的制定和规范,无不体现高校综合实力和教书育人的宗旨,校园风气也体现其独特的精神风貌和追求信念。因此,校园建设成为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突破

1.教学内容的改革高校思想政治课是每一名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课程内容的乏味和枯燥,使学生逐渐丧失兴趣,课堂逐渐形成一种休闲娱乐的不良风气,因此,思想政治课内容的创新势在必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教材系统到教学实践的转变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要结合实际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现实,故事性或悬念性地引入问题。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内容上不是简单陈述,而是增加当今时政热点话题,结合社会典型问题予以导入和分析,借以提出相关概念和理论,使教学内容做到由“虚”到“实”、由“远”及“近”,靠近大学生的真实生活,与现实接轨,强化理论的具体性和针对性。其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整理出清晰的体系结构,以方法为重点,避免形式化和表面化,杜绝浮夸的口号式演讲,科学地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做出理性的评价,由此正确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推广。2.教学方法的灵活为提高大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入脑入心的实效性,在教学方法上,应当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理论灌输,包括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方法相互结合应用,开发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载体,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享受参与的乐趣。“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2]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契合当代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不能依据具体情况做出应对之策,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教育的附庸品,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要积极鼓励大学生融入课堂,提高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这有利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上的确立和认同。3.师资的培育投入教师的工作既包括理论知识的系统化灌输,也包括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引领作用,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教师切忌照本宣科地僵硬解释字面意思,死板地面对讲稿宣读,使本就艰涩难解的理论概念更加远离生活实际,学生不易理解,渐失兴趣,直至信心丧失;另一方面,教师的素质也亟需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效果有重要的决定作用,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贯彻的保证,其中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理论素质和实践素质的提高等。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途径,使师资力量得以逐渐增强,在提高教师理论水平的同时,加快解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困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1.文化认识的提高和认同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内容。十八大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当前我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力度大幅提高,因而必须提高对文化的认同,重视文化的重要性,进而从文化角度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即从文化层面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开展,从校园文化建设着手,提高大学生文化认同感。这有利于为大学生身心发展提供一个强大的精神动力,从个性出发,寻找共性的价值基础,树立起真正的文化认同和坚定自信心。2.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感染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感染主要是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的文化载体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无形的、非强制的思想启示和精神享受。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随处可见,包括校园环境建设、校规校训、校徽校歌、指示标语和校园广告宣传画设计等,由此形成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品格品性的培养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让他们油然而生出认同感和自觉意识,量的积累最终会产生质的飞跃。在以树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为目的的文化熏陶的过程中,既契合了教育者以文化育人的理念,又满足大学生内在的精神和文化欲求。3.文化活动的组织和深入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主要特征应当“在于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外在价值和内在需要的和谐统一,同时必须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浑然一体”。[3]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从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和切实需要出发,使其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自觉抵制不良思潮的入侵,其中包括社团活动的品质、文艺活动节目的设置、校园广播的选送、文化赏析课的开设和具有代表性教育活动的组织等。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在增强活动的思想和教育内涵的同时,增加吸引力和创新性,逐步提升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寻求独树一帜的特色建设,深化其辐射和带动的作用。

(三)校园制度建设

校园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渗透的有力保障,是以制度为规范和准则协调行为的取向,同时,校园的校规校纪、管理制度条例也反映了高校的思想观念、精神和文化气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到制度建设中,有利于形成稳定和良性的发展机制。一定的制度约束能有效避免行为的缺失,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的建立,能够实现大学生整体的最大利益,满足其现实需求。现今高校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力度过硬,缺乏认同感,而不能深入人心,因此,制度执行中要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学习,做到教育要入脑入心、切实有效。良好的秩序必然产生和谐的校园环境,在制度的规划和保障的前提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就会成功,因此,需要适时的制度干预和规范,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中广泛传播并形成长效机制,深远而历久弥新。

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活化践行

生活实践给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宽广的展示平台,真实的生活给予大学生切实的感受。大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认知并自发地学习和思考,拓展视野并丰富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综合素质,为日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一)榜样的树立

发挥榜样的先锋模范作用,是高校鼓励大学生进步的有效手段,把榜样力量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之一,是通过寻找大学生身边的事例,增强说服性和认同性,号召大学生群体向身边的榜样学习,明确前进的方向,获得动力的支撑,形成习惯和风尚。例如,高校每学期的优秀学生、党员、班级干部等的选举、奖学金的授予等举措,都是在树立典型模范。通过催人奋进的方式方法,宣传他们优秀的事迹、积极的价值观念和勤奋努力的态度等,既是对荣誉获得者本人的肯定,也对广大学生起到引领作用。另外,大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自己的榜样,在生活实践的接触过程中,对他人的行为产生崇拜和景仰之情,可以为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提供帮助。例如,每年感动中国人物应当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楷模,感动其奉献的精神和坚定的勇气,亦形成内心的赞许和认同,指导行为方式和价值判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榜样的号召下得以有效贯彻。

(二)师生有效沟通的迫切性

大学生在生活中面临诸多问题和困惑,需要老师的关心和指引,这里不仅是学习上的难题,也包括人际交往、感情、择业等生活现实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确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倘若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即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和避免误入歧途,减轻困扰。在这一过程中,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责无旁贷的责任。一方面,教师应当从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着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中,要求教师不仅做一名合格的任课老师,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给予生活上的帮助和指引。教师价值观的感染作用远大于周边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其权威性和崇高性不言而喻,能够直接改变学生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想法,对学生的引领有着深远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勤于和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在轻松的交谈中,给予学生面对生活困难的勇气,通过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学会面对困难,做出正确选择。师生有效互动是强化教师的导向作用和解决学生生活实际问题的有效选择,会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精神的内核。

(三)关注生活实践的知行合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活实践中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将理论实践于生活环境,作为行为准则,要求由知到行的转化,最后升华为知与行的协调统一,即知行合一。大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容易停留在言谈之中,表面的认同而未经思维逻辑的认可,言行脱节成为主要问题。因此,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应当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亲身感受周围的人和事物,例如参观访问纪念馆、志愿者公益服务、勤工俭学、参与社会调查和实习考察等现实体验,避免重理论、轻实践和重课堂、轻社会的现象出现。在与生活实践的接触中,既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又提升自己并获得社会经验和情感体验,深化价值认知的同时强化价值认同。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知与行的统一也需要过程的融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生活实践才能有声有色地实行,在有效的生活实践过程中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二者互为补充,由此使大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通过生活实践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使其成为大学生知行合一的源泉和动力。

作者:陈晓英 尹健 李梓 苑硕 单位: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

第二篇

一、爱党、重德、自立、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爱党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以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为宗旨,以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使命。热爱中国共产党,是与爱祖国、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度一致的,而且是每位大学生必备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重德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大学生要从小事做起、从小节起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自立是大学生独立生存的能力,包括心理的自立自强、行为的自立自信、自我安全的保障、社会交往工作、经济独立等。当前,大学生普遍都是独生子女,过多的疼爱极易产生两种极端:一种是见识广博,见解独到,心智成熟,凡事自己做主,不愿听从家长、老师及同学的意见,自我意识较强;另一种则是温室长大的花朵,过于依赖父母,缺乏自立意识,缺少社会生存经验,倾向啃老族。因此,大学生应增强自立意识,提升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的能力,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创新是科技发展和文化自觉的动力,包括思维的创新,学术的创新,科技的创新,理念的创新,实践的创新等。大学生应以知识的储备为基础,开拓自身的创新性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紧迫性的宏观战略视角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后,世界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的迅猛发展给我国经济与文化的长期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紧迫地着手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培养出适合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大学生人才,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与理想信念迎接国家长远发展的需求与挑战。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社会转型期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过大、就业压力迅速加大、人民幸福感降低等等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为此,“社会关系的稳定及核心价值观的统一能维持社会团结,阻止社会分裂。”我国已充分认识到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稳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要战略意见。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与理想信念塑造的关键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但是大学生在思想上与行为上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需要,而且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

高校“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大学生培养,注重品德培养、政治信念、价值观念培育。当前正处于多元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各种价值观念不断涌入,作为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大学生,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核心目标和重要使命。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探究

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强调知行合一。用知行合一来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需要遵循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逻辑,促使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灌注到思想与行为中。我们认为具体路径需要通过勤学、修德、明辨和笃实四个方面实现:

1.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通过勤学来最大限度的完善认知工作,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思想自觉。认知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要知道为什么要培育其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可以帮助他们找到理想信念,勇敢担当赋予他们的时代重任。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可以帮助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出优良的道德品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有助于带动整个校园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可以帮助大学生珍惜黄金时期的学习时光,做到勤学知识,掌握技能,增加智慧来提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量。二是大学生要认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也就是爱国、诚信、友善、敬业;爱党、重德、自立、创新。

2.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通过修德来最大程度的完善情感认同工作,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是理论认知与行为实践之间的桥梁,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这个环节不容人忽视。培育大学生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要至少切实做到三点:一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真理性;二是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具一格源远流长的魅力;三是立足于大学生们对未来美好健康生活的不懈追求。

3.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通过明辨来最大范围的开展践行工作,通过行为实践检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收及运用情况。“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进而坚持它。”全面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我们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全方位、全过程、全校园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1)全方位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从细节与实际上下功夫,要实事求是、不断创新、求同发展,要借助各种节日和活动形成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室学习气氛、寝室生活情景、校园实践氛围,甚至融入学校机关工作,融入教师教学工作,融入辅导员培养帮助同学工作,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融入学校具体的政策措施、校规校训,使各方面的践行工作导向都有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诚信的道德模范,引领大学生践行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同时要时刻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来教导每一位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根据大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别、学习交往能力的不同、性格特长的差异而具有针对性的施教,以保证每一位大学生得到充分、合适的培育。(2)全过程融入。建立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监管机构,在开展大学生志愿者、学雷锋活动,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大学生科技发明竞赛活动组织过程中,要自始至终注重遵循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自始至终遵从思想道德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鼓励、奖赏符合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批评、惩罚违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现象。正像互联网的诚信信用评价体系,高校也可以制定一套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便专门考察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运用情况,是否能学以致用、行重于言。学校、教师及辅导员可以分别根据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学习状况及生活状态制作三种量表,并在每学期期末后或下一学期开学之前对这三种量表进行数据分析,找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优势与不足,努力在新学期进一步完善优势,改善不足。(3)全校园融入。联动或机动、亦或齐头并进全学校各个部门、各个组织、各个团队、各个寝室,各位教师、各位校园工作者、各位学生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让全学校各方面、各层次共同协作、参与协力推动。同时,更要积极开展各级各部门的宣传教育工作,宣传手段,校训是很好的宣传手段。用大学生所在高校的校训去诠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更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当然,也可以开展“畅谈校训——用校训阐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这一活动,去帮助大学生更深层次、更进一步地领悟核心价值观。同时也要调动、引导一切社会力量、家庭教育力量,从实际出发,从实事求是出发,切实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工作。

4.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通过笃实来最为有效的实施养成工作,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终身信仰。建立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优化落实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成效。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的认知工作、认同工作及践行工作最终都是为了养成工作服务的。因此,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践行工作之后,还要继续落实推动养成工作。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成果最终会表现在每位学生的实际行为上,重视自我培育,你就是自己与别人成长成才的环境。对自身负责、对别人负责,培育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校园好风尚。

作者:刘爽 宁雅今


    更多社科学术论文详细信息: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共2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kxs/119772.html

    相关专题:案外人执行异议裁定书 开封大学学报


    上一篇:计量技术设备的管理
    下一篇:医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效果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