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科学报 >

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分析

大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生过渡期,其心智还未发展成熟,一碰到困惑就会产生忧郁、烦恼等不稳定情绪。而相对于艺术、人文等学生开朗、活泼的特点,理工类学生普遍性格内敛,遇到问题往往不主动找人倾诉,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目前我国很多理工院校虽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非常重视,但是其人文学科设置较少,经验和条件不足,难以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要求。大学语文教育能使学生在文本的学习感悟过程中疏通、宣泄其不良情绪,对其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然而理工科院校由于专业课繁重,不重视大学语文教育。本文以贵州理工学院为例,探讨理工科学生心理问题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使其发挥出调适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作用。

1理工科学生心理问题

以贵州理工学院学生为例,我们进行了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研究。贵州理工学院是新建大学,学生只有两届。调查结果显示,一、二年级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问题特点差异。第一,大学新生带着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中学迈进高校,但其大学生活初期基本都存在适应问题。一是环境变化的不适应。新生原来生活在父母庇护的小家庭,现在却要独立面对相对自立的集体生活,失落感、新鲜感和无意义感、使命感和盲目感相互交织。二是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新生进入到陌生的新环境,因各种原因造成与他人难以沟通。三是高校学习规律的不适应。学习方法上依旧是中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或频繁地参加社会工作,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并引发各种心理问题。第二,大学二年级是学生心理问题高发期。一是学习压力造成心理焦虑。大学二年级,学生逐步进入专业课学习。贵州理工学院课程设置满、涉及面广、要求高、难度大,学生学习压力较大。但由于学习方法不佳,学习效率较低,致使成绩一落千丈,使他们产生忧郁、焦躁、易怒等浮躁情绪。二是不正确的异性观产生心理困惑。大二学生的身心发展逐渐成熟,有与异性交往的渴望,但受“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旧观念影响,常不能正确处理好异性交往中友谊与爱情的关系。三是个性差异造成人际关系冲突。由于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和个体性格的不同,常使同学间产生摩擦,并引发妒忌和不满等人际关系冲突。

2大学语文教学的心理调适作用

奥修有一个比喻:“人生好比一棵大树的生长,树干枝叶代表你的现实人生,你在人世间的奋斗与获取而深人地下的根系,则代表你的心灵……一个人的现实成长必有待于心灵世界的支持,离开这个基础,任何人生的扩张冒进都会面临随时夭折的危险。”现今大学生就业和生活压力较大,但如果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而无视“心灵”的存在价值,是非常“危险”的,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古今智者心灵资源的吸纳。这些心灵资源可以净化学生心灵,引导其走出心理低谷,使其更好地投身学习和生活中。大学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延续民族精神的重任,促使学生更全面了解社会、认知自我并规划人生,坚强心理得以培养,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更好地完成学业,能更自信地走向社会参加工作。虽然大学语文教育对大学生具有心理调适作用,却在近十多年遭遇被边缘化的尴尬。贵州理工学院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专业课繁重,像“大学语文”要求较“软性”的课程,在学校成立不久便被设置成选修课。现今的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压力,比较自我,处事现实功利,认为语文学习无法产生“实际效用”。加之大学语文教学方式陈旧、单一,常常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大学语文教育在促进人和谐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建构主义影响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

本文主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从教学方法上来探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以提高理工科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大学语文教育发挥其心理调适作用。第一,建构主义课程观:建构语文课程本质。建构主义认为,课程不是一个静态的文本,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习者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知识,而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师生、生生间协作,讨论,探究,自身建构获得。师不再是传授者,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师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与实践者。第二,建构主义教学观:教师也是建构者。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只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过程。教师只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和学习者一样的建构者(学习者)。教材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内容,仅仅只是作为学生学习的范本。教与学共融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而不是两个毫不相干的独立的过程;教学设计不再单纯考虑教师如何“教”,而要更多地考虑学生如何“学”。第三,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钱理群教授在《语文教育门外谈》中对创造性教学活动进行了这样的阐释:真正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生命的投入……绝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一种良性的双向运动:学生与教师的创造潜力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激活与发掘,达到共同的精神愉悦与自由。基于对以上理论的借鉴思考,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以教材文本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同阅读主体,理解并解决主体的各种问题。教师因其阅历和资历给予学生一些指点和帮助,学生也因思维活跃、想象大胆而给教师提供新的思路和广阔的视野。教师和学生达到心灵的契合,结成促成关联的共同体,他们的共同目标是解决和学习教材文本。共同体形式的核心是:教学是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师生及教材文本的关系不应该是这样的:师和生存在关系,但有时候师和生存在单向的关系,只有教师灌输学生知识,没有学生对教师的反馈;生和生不存在交流;文本是躲在教师背后的,生与文本之间也不存在交流。这是传统的师生关系,课堂呈现出的是教师满堂灌,学生昏昏欲睡的状态,学习语文热情锐减。师生及教材文本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解读文本,学生解构建构文本;教师引导学生解构建构文本,学生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生生之间也在文本解构建构上相互促进。“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还有“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是对话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翁,能够激发其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其热爱语文课堂,热衷语文学习。大学语文便可引领学生与大师对话,净化心灵,稳定情绪,化解一些心理问题。教师应解读文本选择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存在,进行指导,让学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知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则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存在,选取个人合适的内容进行“解构”,并“建构”成“有我”的知识。这个过程反过来对教师教学也有促进作用。笔者认为,教师在认真解读文本之后,还要设计一些活动或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基础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如分组讨论或实践、作品解析汇报、朗诵比赛、辩论比赛、作文比赛等,并且还要给学生传达大学语文的思想和观念。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建构”同样重要,不要因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忽视教师的引导。这样的建构共同体才能达到心灵的契合,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4结语

大学语文的教学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建立向上的精神世界和强大的内心,降低心理困惑和心理疾病的出现频率。理工科院校可以借助大学语文教育的力量来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使其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作者:蓝文思


    更多社科学报论文详细信息: 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kxb/88282.html

    相关专题:生物学杂志 网络言论自由微博案例


    上一篇:质量管理园林工程论文
    下一篇:煤炭工程开展模式与风险防控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