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科学报 >

全球化视野下工业设计研究

一、工业设计在现代社会的突破

传统工业设计是为了实现人类实践活动中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极富创造性的设计行为,涵盖在所有人类物质产品的形成过程之中。然而,工业设计的这一概念界定已经不能迎合现代社会的变迁。概念的界定是学科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尽管国内各种综合大学和专业院校培养的不同层面的工业设计专业博士、硕士和本科生已经在各个设计研究所、企事业单位和公司担任中流砥柱的职务,但是工业设计的学科建设在国内还是处于尚未成熟的发展阶段,一些拥有设计教育专业的高等学府并没有属于自身的明确定位,还是沿袭西方的设计观念和实践,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模式和实践经验。这种教育产生最大的盲点就是用人单位与高校输送的专业设计人员之间的需求误差。在国内设计专业的教育系统中,工业设计的概念等同于造型的观念,这点已经根深蒂固,究其原因是我们对于工业设计概念的认知程度仍处于封闭的、与时代脱节的理解阶段。在设计工作的实践过程中,对于造型设计的技能要求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而设计专业人才的核心素质构成是创造思维的养成和研发新成品的能力。要改变设计院校的这种瓶颈,首先要对工业设计概念进行重新理解和定位,摒弃对其机械、简单的认知,认识到它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开放与更新的概念。

(一)《2001汉城工业设计家宣言》对工业设计的重新界定

国际上较早对工业设计概念的权威界定发轫于1964年。那一年,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在比利时举行了一个旨在研究工业设计领域相关问题的讲习班。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授意,研讨会对工业设计的概念做出了以下表述:“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的目的是决定工业产品的造型质量,这些质量不但是外部特征,而且主要是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它从生成者和使用者的观点把一个系统转变为连贯的统一。工业扩大到包括人类环境的一切方面,仅受工业生产可能性的限制。”①在这之后,对工业设计概念的阐述又注入了新的内容。1980年,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根据时代发展的新情势对工业设计的概念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就批量生成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设计。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工业设计师应在上述工业产品全部侧面或其中几个侧面进行工作,而且当需要工业设计师对包装、宣传、展示、市场开发等问题付出自己的技术知识、经验以及视觉评价能力时,这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②国内设计领域一直采用的工业设计的概念,是1979年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的概念阐述。此概念的沿用对于刚刚起步时期的国内设计界来说,并无不妥和消极影响。中国自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政治和经济体制正经历着从未有过的巨大转变,国内经济体制制度已经从计划经济成功过渡到以市场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但是,在工业产品方面却未摆脱以技术设计为理念的束缚。以系统设计为核心思维的工业产品只是散见于沿海发达经济城市的制造领域中。因此,对于中国大多数设计企业而言,对以系统设计为主导的工业产品仍是陌生与新奇的。国内设计领域对这一现象的长期失语与缄默,表明工业设计领域对这种状态的默认与接受。现代社会服务和体验经济的迅速崛起和数字化生活的全面普及,使服务产品、体验产品和数字产品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起来。由此,工业设计的产品脱离传统工业传品设计模式的影响,工业设计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也都随之发生根本的改观,工业设计产品已经逐渐摆脱上述概念的局限,而国内的设计界已明显感觉到,传统设计存在的缺陷和滞后以及设计的表面化问题。《2001汉城工业设计家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于2001在韩国汉城由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第22届大会发布。《宣言》的撰写是对于来自53个不同国家的专业人士的实践总结和智慧的提炼,并经过近1年的时间完成。其中对于现代工业设计中的研发对象、价值体现和意义指向等多维度的内容做了详实、系统、全面、精确且严谨的阐述,较为科学和细致地答复世界工业设计所触及的各个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也对中国工业设计领域展示和提供了一份极具研究价值和实践借鉴的文本。《宣言》的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挑战”“使命”和“重申使命”。挑战寓意着现代社会工业设计观念和思维方式向传统设计思维定势的大胆革新与突破。“使命”是工业社会担负着现代社会新的责任和任务,直指工业设计的新观念。这种新观念与工业设计的哲学反思息息相关。“重申使命”是从与工业设计存在显在关系的方面,来阐明现代工业设计师应当为之竭尽全力而达到的目标。《宣言》对中国设计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在于使设计关注的重心由造型转向观念、由技术转向哲学的终极追问,即“工业设计是什么”“为什么工业设计是……”和“工业设计是非优劣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虽然中国工业设计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吸纳了许多西方的理论和学术流派,并在工业设计的具体实践中大范围应用,但是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也确实苍白无力。工业设计不仅仅是停留造型的技术层面和对物质的简单追求上,对设计的把握应该也是一个宏观的理解和认知,应当包括对人的关怀和设计作品本身的双重反思。对人与其生存的环境如何求得和谐与和解,以及人与人之间、人的身体和心灵何以心安理得的统一,鼓励人们去追求和体验生活中更为广阔的深度空间。现代工业设计对于设计师提出的问题是,培养人们创造地使用工业产品,不能为物所役,应该在对物的支配中实现人的尊严和自信,同时尊重各个国度的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通过平等的文化交流使多种文化得以共同存在。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社会工业设计观念既是对设计何以存在的诘问,又是对设计意义价值的探索和追问,而不是蛊惑人们沉溺于对物质享受的无节制的欲望之中。

(二)重新厘清工业设计概念

人们之所以对工业设计囿于表面和固步自封,有着复杂的成因。“工业设计”自从在国内设计界开始引用以来,人们大多习惯于从字面来理解其意义,即在工业范围内对设计产品的界定,诸如“工业的设计”“为工业的设计”和“工业领域的设计”。其实,在国内对工业设计研究方兴未艾的时候,这样解释工业产品是不可避免的,即便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将“工业设计”理解为针对工业产业的设计也情有可原,因为工业设计面对的是工业,排除了手工业产品,是指向工业范围内的设计,并不是指向农业社会,是为工业设计的产品,而不是其他商品或艺术品。至关重要的是,工业设计概念的萌发恰逢工业社会机器大生产的开端,正是由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对于设计产品以工业加以限制是比较贴切和妥当的。国内设计界由于历史的渊薮,对工业设计的认知一直没有脱离造型的局限。其一是因为中国手工业对于传统技艺的积淀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对于形式美的追求一直是中国艺术的优良传统;其二是在国际上,工业设计在一段漫长的时间内都是以造型艺术为主要形式。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打破了这一历史承袭的传统,设计日益显露出人与物之间的亲密关系,由此推衍出设计的核心终究是围绕人的生存而存在的。在对设计史进行了解和爬梳之后,可以知道工业设计概念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伴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而不断演进的动态和开放的文化系统。在工业设计最初出现的大工业时代,人们重视产品装饰的效果,随后是人机工程学对工业设计的介入和影响,以及之后工业设计在产品功能和产品外观之间的取舍等。时至今日,工业社会已经发展到蕴含文化观念和方式设计的阶段。对工业设计的这一发展过程可以描述为:设计的核心环节已经从对产品外观的关注提升到对人生活状态的关注。这一转变的后果,使我们从对产品外观形式的研发,转变到对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人的行为模式及物质精神需求的研究。在这一转变中,工业设计完成了“人——物——人”三个层面的蜕变。从最初的人与物之间审美关系的表达,到对人的价值、人的存在、人的信仰、人的理想以及生存的意义,再到对产品投射的设计理念,最后从对产品的重视转移到人本身重视的过程。置言之,在工业社会已经高速发达的今日,工业设计将更多的目光关注到设计的观念意识、人文思想和价值情感维度的深度剖析上。由此,对工业设计概念阐释上就不能简单集中在对设计产品特征的表现上,而是更多围绕设计的理念和价值意义来阐发和概述。这也表明,设计关注的重心从设计对象到非设计对象的转移,意味着设计不仅仅是“为工业的设计”。工业设计是开放的,是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的,其演变是从传统对设计对象外观的重视到对人的生命状态、人的存在价值意义的重视。值得一提的是,不能因工业设计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人文关怀而忽视最初其所标榜的对产品形式的审美追求,从而否定“工业设计”的概念,也不应该因为现代的工业设计包含了更多哲学上的反思和非产品设计的因素,而与传统的工业设计划清界限。工业设计的发展也如其他的事物形态演进一样,同样要经过由表象到内涵、由技术到观念、由感性到理智的发展脉络。工业设计概念演变的过程,即从早期对设计对象的特征和功能的概念解释,到汉城《宣言》中对工业设计以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为主旨的概念内涵阐发。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际社会对工业设计这一人类艺术文化实践行为的认识,呈不断深化和拓展的趋势。可以确定的预测,工业设计概念的演变还将继续呈现新的面貌,并且概念的界定寻求“设计对象——环境——人”这一宏观层面上的统一与和谐。同时,也可以大胆推测,工业设计的终极发展将代表人类生命的澄明之境,即“诗意地栖居”。从这个角度来看,工业设计的内涵和外延都已得到极大的拓展,确实不能反映时代的文化变迁和物质高速发展的节奏。工业设计最终指向与人相关的理念、精神和理想的实现;但是同时又是以设计的过程和产品的完成为支撑。《宣言》将设计的疆域从可见的物质到不可见的精神,将人从物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直指身心的充分自由,其概念诠释性、动态性和丰富性显而易见。

二、全球文化语境的形成

荷兰哲学家C·A·冯·皮尔森对“文化”有过精彩的阐述,他认为:“所有文化,即使是最原始民族的文化也不例外,都可以看作是人对其周围力量施加影响的方式。”③被誉为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的艾略特则认为,文化不仅仅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活动的生活方式,还应该表征着一个民族全部的生活方式。④不同民族的文化走向全球化是一个非常艰巨复杂的过程,但是可以相信的是,在今后一段漫长的时间内,多元文化的相融共生是一种世界趋势。英国知名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特瑞·伊格尔顿在他的著作《文化的观念》中这样表述文化的相关概念:“我们可以把文化看作由外层、中层与深层三个层次构成的立体。文化的外层是物质层,由通过劳动创造出的物质产品组成。这里包含了人类的一切物化形态。文化的中间层介于外层与深层之间,是文化的物心结合层,也是制度层,它主要包含隐藏在物质层中人的各种思想、感情与意志。这一层面,联系着文化的深层与外层,使深层的作用在外层上得到体现,因而称作物心结合层。文化的深层也可称核心层,是心理层,是指人作为某种文化类型的整体时的心理状态。它存在于人的内心,主要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民族性格、宗教情绪等。”通过这段话,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民族的文化物质层面的创造因为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今世界中与其他民族存在着共同的特征。但是,作为一个民族核心层面的文化传统则是相对稳固和难以撼动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积淀的精神产物以及传统习俗世代沿袭的结晶,因此,其在全球化的情境中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我们不能回避因为人类生活的生理需求而导致的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共同性。但是,由于文化呈现出的多样性和民族个性,使得这一需求的表现形式出现多元化趋势。例如,对于食品的需求是人类共同的需要,但是由于烹饪习惯的不同而使饭桌上的餐具出现了千差万别的变化。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中国人习惯用筷子来就餐,而西方人常见的用餐工具则是刀叉。出现这一现象最简单的原因就是人的自然需要与产品的功能不能简单地对等,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路径则是置于人类需要与产品使用功能之间的人的存在方式,也称为文化。各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使得人们对基于生活需要的某种产品功能实现的途径出现差异性,因而产品的外观形式也会是千姿百态。简单来说,一种稳定的文化与其对应的产品功能是一对一的存在方式,而不是一对多的存在。

三、全球化文化视域下的工业设计

现代信息科技的迅速蔓延,使原本居住各个地球角落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不同类型的文化观念和经济体制在相对缩小的时空场景中碰撞,“地球村”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中得以形成和膨胀。这种出现在政治、经济领域的现象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从属文化大系统中的设计观念的演变。

(一)全球语境下的工业设计

早期,现代设计大师们曾经孤心造诣地突破本土的桎梏,力图构建国际化的设计语言和风格。他们别具匠心地采用新材质和新工艺,用科学缜密的技术方法,以产品的功能为突破方向来应对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对设计的挑战和冲击。当代社会的工业设计则更为需要国际间的对话和合作,由于产品产销置于国际化的巨大体制之中,产品之间的相互竞争就在所难免。可以发现,工业设计的全球化趋势使得产品体现的美学特征也越来越相近和雷同,即便是有独树一帜的设计产品问世,也是在整个国际化背景中的局部变化。因此,要想使设计的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体现出别具一格的创新设计和设计师深厚的人文情怀,以至于在全球范围内获得竞争的优势和资本。20世纪现代主义设计的内涵和文化价值,在于它勾勒和构建出的世界社会情境,当之无愧成为上世纪设计活动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而成为20世纪设计历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设计运动。更为重要的是,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彰显了一种世界性和全球性的话语方式和审美风格。风靡世界的国际化设计趋势的蔓延,正是它在全世界拥有广泛影响的有力说明。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使各个国家间的设计文化和设计产品的合作越来越紧密。设计师的足迹和作品所产生的轰动效应已经冲破本土的限制,取得了国际的声誉和影响。他们国际身份的取得、设计作品的形态趋于国际化标准、设计思维方式和美学理念国际化的体现,以及设计理念的广泛传播和产品的展示,这些都足以说明设计活动不断向国际推进和全球性进军的事实。这一国家化进程,奠定了现代设计运动在全球语境中的合法地位,也是设计在国际化境遇中的重要特征和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置身于全球化语境中的设计活动创造的产品,也毫无争议地带有国际化的标签,且在世界范围内的营销赢得了全球瞩目的效果。产品在向世界推广的同时,也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设计理念和美学原则进行了推广。

(二)世界格局中的中国工业设计

科技在现代社会的异军突起,冲破了国家之间的藩篱。世界在相互交融的发展中消除了差异。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整个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信息和文化交往也越来越畅通无阻。因此,有必要从世界的眼光来审视当今的中国工业设计。在以文化为主流和主宰的社会中,产品的使用途径就不能成为设计的唯一宗旨,更不能把设计的视界局限在本民族的狭隘空间内。此时的设计应该具备全球的视野和更高的指向,应该以人的生命意义为方向,以全世界的标准为衡量准则,以产品为中介,打造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诉求。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不同种族和文化教育背景的人们开始加大接触范围和频率,由此,各种异质文化价值观被融合于相同的时空中。迥异的历史文化的共存既表现出相互融合和吸收的一面,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来彼此思想碰撞和对抗的一面。以往呈现封闭自足状态的文化系统和审美风格从此获得改观,各种文化相互融会贯通形成的新的世界语言,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地球村落的公民。从另外的角度观察,地球上生活的每个人都是双重身份的存在,既是本民族的土著居民,又是全球格局中的世界公民。在西方国家后现代大艺术观念大行其道的时候,中国的现代化才刚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有一点我们应该做到,就是在清醒地认识自身实际情况的同时,敏锐地观察世界的新趋势和发展 动态。因为我们已经处在地球村的共时性空间关系中以及文化差异日渐缩小的意识语境中,多元化的文化和艺术场景已经悄无声息地将我们置身其中。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当代工业设计必须从传统的艺术土壤中吸取养分,也要从国际设计理念中吸纳、借鉴科学、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计精粹。与其他具有悠久设计历史文化底蕴的西方国家相比,真正具有设计水准的中国工业设计才刚刚崭露头角。中国的设计从开始就已经不自觉地置于西方设计文化语境之中,西方发达国家的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运用成为中国工业设计不可或缺的资源。因此,早期的国内设计曾经以西方的设计原理为金科玉律,大量引进和模仿西方的设计模式。这种表面上学习先进文化的做法,其实是不加分析、没有根据具体情况应用的简单照搬,势必会使中国工业设计丧失自身的民族优势,失去设计内涵的真正运用和掌握。然而,这并不代表就会全盘否定西方漫长设计历史积淀的生产技术所折射出的设计趋势和未来走向,应该以世界历史设计语境为参照,清醒地捕捉和定位自身的状况。历史是一条河,承载着过去和将来,我们应该善于顺势而为。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是当代社会的一笔可观财富,传统文化镌刻着过去古老的纹理,守护着世代子孙的精舍家园。在全球商品市场中能够夺人眼球的设计产品,一定是承载着本民族璀璨的历史传统和广博的文化底蕴。在展现产品所包含的文化符号和审美内涵的同时,也确证着本民族的自我形象和深远的历史底蕴。值得一提的是,传统文化如果不经过精神上的洗练和逻辑上的社科感悟,历史的财富也会是流于表象的表现。传统的设计思维和工艺流程,需要我们从哲学的高度予以把握,从美学的思维重新考量,从艺术的角度唤醒想象。事实上,在当代设计中,这些工作的展开和挖掘还不够细致和深入,有些仅仅停留在宣传和形式上。另一方面的实际困难是,传统的工艺和思想要与现代高科技的工业生产线结合,具有相当的难度。如此看来,把历史的艺术文化资源和审美理想转化为现代社会可接受的文化产品,来增加现代工业产品的审美韵味和文化蕴含,也成为当代设计学界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在全球化的场景中,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现代化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对环境过度污染和攫取的问题。严峻的生态问题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科学技术在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使人们沦为流水线上的玩偶。因此,历史给设计前所未有的重任,设计必须面对环境危机和资源枯竭的现象,同时还担负着改善人类生存的质量和未来的重任。现代设计如何通过更为科学、有效的系统工程来使这些问题得到改观,也是刻不容缓的问题所在。

(三)世界格局中的设计差异

现代化社会风格统一、工业产品设计相近,以及美学趣味趋同的等现象并不意味着就是设计的唯一趋势。世界格局的形成不能影响各个民族艺术特征的烙印和观念的差异。文化冲突则是这些差异存在的本源所在。从某种视角来看,正是在全球一体化中凸显出来的带有本土身份和民族印迹的工业产品和文化传统,使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的样态。与技术相较而言,文化更具持久的稳定性和深刻性。文化是在历史进程中被某个民族固化的集体无意识的一种显性反应。他们共同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准则,以相似的思维方式来了解世界和认识自我。在各种异质文化互相存在的当代社会中,各国人们应该尊重不同历史传统中形成的文化特色,承认每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存在,在世界不断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中,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的审美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文化是一种内在的存在,影响着各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思维定式,而技术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则是外在的、客观的存在。显然,设计正处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互地带。在国际一体化的语境中,工业产品的生产、销售和设计观念的沟通、传递、交流既是物质性的呈现,又是文化的传播和再创造。工业产品在为人们提供便捷的实用功能同时,也表征的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影响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对于生活的感悟。

古老神秘的历史文化留给当今世界许多宝贵的财富。有些在历史长河中浸染过的艺术品,并未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相反,在以消费和商品经济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它们的独特造型和用途、功能在当代仍然延续着曾经熠熠闪耀的光辉。这些经历时间熏陶的文化艺术品在商业社会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际遇,并获得了崭新的生命力,催生出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化样态,且通过以设计为纽带的文化包装之后,创造出了可被消费的文化价值。这就是历史与现代碰撞之后的成果。人们在经济消费与文化消费的双向参与过程中,使这些价值与符号表征、审美活动和人们的享乐心情融合在一起。在国际化的市场中,工业产品能够取得良好的口碑,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除了有良好的产品用途外,工业设计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在现代主义风靡全球的时候,古老的文化传统以一种文化资本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在呈现出设计的民族情结时,也能在全球化的场景中展示本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个性。设计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过程和文化延续的活动,人们一方面消费产品的使用功能;另一方面也在消费着产品所传达的文化讯息,从而使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在世界一体化的宏观格局下,有更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

作者:薛纯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更多社科学报论文详细信息: 全球化视野下工业设计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kxb/142995.html

    相关专题:枣庄学院学报 企业薪酬管理制度


    上一篇:黑格尔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论文
    下一篇:乡村教育课程实践环节设计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