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会科学 >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方法(7篇)

第一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师的角色定位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大纲发生了明显改变,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要求的提出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教师如何在小学课堂中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成为了首要解决的问题。小学科学课教师必须认清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正确理解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认识新的角色规范要求,迅速调整自身工作状态,完成角色转变,积极思考与创新,为小学科学教育贡献力量。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转变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作为提高学生认知的重要学科,其重视度应该得到增加,而小学科学课教师应根据改革后的各项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综合能力,充分做到课堂角色中应该具备的行为规范要求。在教育改革大环境下,对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转变提出挑战,要明确自己的使命和任务,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本文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就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进行合适的角色定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小学科学课程新理念的积极倡导者

科学是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明显它不像语、数、英一样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新的小学课程体系下,科学教师要作为一名倡导者,努力改变学生和家长对科学课程的认识,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扬长补短,树立人们对小学科学的正确认识。小学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比如游览博物馆、走进动物园等活动,来吸引学生的目光,这样学生对科学的学习会逐步感兴趣,渐渐地对科学的学习也会有正确的认识。根据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笔者认为,小学科学教材的内容融合了其他各门学科的知识,包括语文、生物、物理、化学等,可以说,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建立在各个学科相互综合的基础上的大学科,这门学科包含的内容非常广,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科学课程内容,因此,它是一门对学生的主体性要求非常高的学科。科学课程并不是呈现专业的科学知识,而是举例生活中神秘的科学现象,并用科学知识进行解释,解答人们的疑问。因此,科学课程更加注重对学生验证科学现象能力的培养。比如,在给出结论地球是圆的之后,会通过一系列的历史现象的记录与揭示,并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明白究竟为什么会得出地球是圆的这一个结论。这样既能使学生信服科学知识,又能在学习科学规律揭示的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关乎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因此,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其是科学素养是目前教育的重要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对小学自然科学教学标准中的学科定位及教学目标有着比较详细地介绍,比如,科学更加关注学生探究精神与能力的培养,但是关于具体的教学方法并没有详细规定。科学作为一门以实验探究与验证为主要内容的学科,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发挥自己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即面对真理不应该绝对服从,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真理,要培养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怀疑和求实的态度,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是把科学作为一门既定的、不容置疑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对教师、对教材保持一种怀疑与验证的态度,不迷信学术权威,善于自己通过多种媒介查阅信息,搜集资料你,验证理论。有的学生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有着为什么的疑问,这些问题并不一定能在课堂中得到教师的解答,学生可以作为利用网络查询、课外阅读等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既锻炼了自己搜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扩充了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了科学素养。教师通过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合适而又准确的定位,从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入手,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小学科学课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

小学科学涉及到的内容有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等无所不包,主要是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因此,教授这门课程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懂点文学知识,能对科学现象进行详细又形象的描述,又能对现象背后蕴含的科学规律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发掘和揭示。教师还需要懂得天文地理知识以及生物化学知识,比如有的学生会好奇为什么水会遇热蒸发以及地壳运动的知识等。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能够及时解答,急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也需要在课下多进行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此外,由于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比较快,教师要及时了解最前沿的科学知识,能够在课堂中给学生介绍最新的科学知识,并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此外,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尤其是科学课的教师,能够以研究者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教学工作以及研究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并用求真求实的态度进行实证,不断追求真理。教师这种对待科学的认真、执着的态度,也必将会感染到自己的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总之,在科技发展的影响下,小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这一个媒介。教授也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善于借助多种媒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要在不断完善自我的前提下,秉持对科学求真、求实以及执着追求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科学综合素养的培养以及国家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

作者:张文斌

第二篇:小学科学课堂教育理念分析

摘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身心阶段特点,科学地把小学科学教材内容引入到数学教材中,使小学生在生活现象、自然现象的质疑、探究中,在发现数学、生成数学知识与总结学习方法中,去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科学理念;想象;能力;数学素养

一、随心所欲的联系——培育想象的稳定动机

1.兴趣现象联系———发现数学。对于源发于小学生好奇心的各种兴趣现象,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教材中类似的现象或内容,引导他们去发现数学。如在教学“青蛙吃虫子”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喜欢玩水的现象,引进“小胚胎的故事”科学教材的内容,让他们在消解“我是怎么来的”生命起源的疑惑中,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小学数学中的加减法。例如先让小学生在对胚胎成长形状变化的兴趣中,去计算胚胎成长的时间天数,积极地训练和总结加减法及其规则。进而再结合小学生感兴趣的青蛙及其吃虫子的生存现象,特别是在小学生对清除各种害虫的善意成长中,去继续开展学习和计算训练。由于教学的目标性和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教师对相关内容的引入要具有针对性,启发小学生把数学学习、生活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切实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和数学兴趣。2.疑难现象探索——思考数学。由于数学和生活中现象所蕴含知识的难度,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各种疑难问题在所难免。尤其在小学生面对数学知识和各种数学现象,或无法理解或难以掌握和运用的情况下,引进关联性科学学科内容,对他们具有思路启发和方法引导作用。如在教学“淘气的猴子”时,小学生一开始对“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难以理解。教师适当引入“空气有质量吗”的科学内容,让小学生在测量空气质量的实验中,把“空气”与“0”对比,去逐渐了解和掌握“0”的实数意义和作用,进而逐渐去习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方法,在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基础上,引导小学生产生更多的思考。随着小学生年级的升高,数学知识的量和难度也在增加,引进和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是启发他们发散思维的科学做法之一,让小学生在拓宽知识面的基础上,去获得更多理解和突破疑难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助力他们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

二、天马行空的探索———转化想象的知识生成

对于生活在信息时代、知识爆炸时代的小学生,他们在科幻动漫、电影等作品的影响下,会产生更多天马行空的设想甚至灵感,教师要善于运用科学学科的实验性和探索性,引导小学生去研究数学与开展创新数学应用探索活动。1.实验验证———总结知识。在动手实验中,去体验知识的作用甚至去生成知识,让他们在实际的活动中去验证自己知识掌握的准确度、熟练度,是助力他们快速成长的良好方式。如在教学“图形与测量”时,教师可以引入科学中“探寻光的路线”的实验活动,让小学生在手电筒、蜡烛与电灯泡的光的线路中,尤其在镜子等表面光滑物体的折射下,所形成的图形、图形面积、图形周长与角度的大小等测量活动,例如手电筒的圆柱形光束、电灯照到长方体后形成的阴影图形等,进而引导他们去总结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知识、面积计算知识与体积计算知识等。因此,相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尤其在中高年级的数学学习中,针对那些难度较大的知识或规律等,引进科学中的一些现象,在组织学生开展简单明了的实验中,去检验或生成知识具有直接高效的作用。由于课堂时间和环节的限制,教师或者学生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以期在课堂中能较为顺利和成功地进行试验活动,并生成准确的数学知识,避免过多地占用课堂时间,造成课堂学习喧宾夺主的现象。2.创新探索———培养兴趣。培养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创新能力,是学以致用的最高目标。尤其在小学生信息技术及其设施运用较多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小学生运用家庭电脑、移动智能设施与学校教学设施,去开展数学学习的创新活动,是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的良好平台。如在教学“面的旋转”时,教师可以直接让小学生到科学实验室内去开展此类活动,如在特定物体的支持下去旋转正方体、长方体、三角形等,去获得旋转中所形成的某种图形。也可以让小学生利用某种制图软件,在电脑中去生成“面的旋转”后的图形,去直观地感知“面的旋转”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根据小学数学和小学科学的年级教材内容之间的关联性,教师既要注意按照年级一致性的方式,实现同步学习和教学运用;也要注意把低年级的科学教材内容借用到高年级中,使小学生以“高屋建瓴”的知识视野,在培养和树立学习信心的基础上,去开展更加积极、实际的创新探索。总之,想象力作为小学生智力的要件之一,通过扎实的数学教学去建立准确的知识基础,使他们立足生活实际、学习实际与娱乐实际,既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也实现学科之间学习的联动,去开展更多的合理想象、科学创新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与创新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婷.数学与科学有效整合,提升孩子综合素养[J].新教师.2015(10)

[2]吴启瑞.多元优化教学方法.精彩实效数学课堂[J].小学教学研究.2016(02)

作者:邹花莲 单位:福建省建宁县城关小学

第三篇:课堂提问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质量,增进学生的思考动力,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更深刻地掌握知识,提升自我。但是,如何打造合理的课堂提问内容,由此让课堂提问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需要我们展开进一步的思考。下面,我便围绕教学经验谈谈相关看法及建议,继而提供可靠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提问;提问方法;提问策略

传统小学科学教学局限性强,虽然部分教师也会融入问题机制,但是发挥的成效并不理想。之所以出现这样情况,主要是经验、方法等不足,导致问题的方法过于随意、形式化。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应该建立在“为什么”之上,而不是“对不对、是不是”。基于上述,分析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构建行之有效的提问机制,让学生在接受提问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思维培养,这无疑是我们所要思考的重点。我认为,科学合理的提问应该在内容、形式和时间三个方面有所控制。比如:在内容上必须直接交代当前教学的重点,突出其难点。在形式上必须多姿多样,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持续保持探究的热情。最后,提问并非随意性的,而是要严格把握课堂的时间,在最合适的时间内提出最合适的问题,往往可以让课堂教学一石激起千层浪。

1让课堂提问灵动生趣,点燃学生思考热情

课堂提问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点燃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所以,在设计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确保提问方式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活动制作。我认为,我们不妨从以下两个角度着手展开论述:

1.1让提问生动有趣,激发热情

小学生生性活泼,而且对神秘的、未知的事物充满了浓厚的好奇心。如果我们在提问的过程中将语言变得趣味化,不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但是,小学生受到自身能力的制约,我们在提问的过程中还要遵循他们的能力现状。以“运动着的世界”为例: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对运动的概念,可以举出生活中有关运动的案例。但是,由于运动是一种宏观性、概念性强的词汇,所以大部分小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并不能真正地体会运动。对此,我利用电子白板向学生出示了一些视频案例,如:日升月落、歌舞升平、运动会上运动员激烈争逐、学生学习和城市交通等。在视频的牵引下,小学生的兴趣瞬间被激发了出来。随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画面,它们都具备哪些共同点?”当然,为了帮助学生联系到对运动的思考,我还点拨提问:“哪些画面是静止的?如果它们都不是静止的,它们的这种行为属于什么?”当学生听我如此疑问时,纷纷指出画面都是运动着的。随后再联系之前的问题,由此让学生懂得“运动”无处不在的道理,并间接帮助他们建立对运动概念的认知。

1.2让提问形象逼真,提高效率

俗话说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生活的角度着手构建问题,让问题变得形象、逼真,可以更好地促进课堂提问的效果和质量。但是,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能力特征及现状,在具体的提问中,我们有必要对难度进行适当的控制。以“生态系统”的教学为例,我为学生构建了这样的问题情境:首先,我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生物图片,随后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看一下电子白板上的图画,相信同学们对公园都不陌生,而且在公园中也经常看到这些小生物,如青草、小鸟、鲜花、蚯蚓、毛毛虫等,那么同学们是否有想过一个问题,如果这些物种中突然消失了一种,那么是否会给环境造成影响呢?”该问题悬念性很强,瞬间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有的学生说不会,有的学生说会。但是当我问到“为什么”时,却很少有学生做出回答。看到学生们求知若渴的神情,我顺势导入生态系统的知识点,由此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随后,根据课堂内容,我们还可以继续渗透提问,比如:“假如世界上的鸟类物种增多,或者是犬科物种减少,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哪些影响呢?”该题开放性和延伸性很强,可以很好地启发学生思考。

2让课堂提问审时度势,点拨学生体验科学

提问不单单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更是一门艺术,如何确保课堂提问的行之有效,这不仅是对我们的一项考验,更是需要我们在平日的教学和备课中给予深入性思考的重点。我认为,最有效的提问方法应该在时间、方向上有所控制,也即是具备足够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2.1让提问及时性强,灵活奏效

课堂提问并非盲目性的,我们在提问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时间,只有做到了提问的及时、准时,才能更好地发挥提问的功能,凸显其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提问才算是及时、准时呢?以“检测酸雨”为例:在教学期间,考虑到小学生普遍缺乏谈及热情,所以我在教学之前卖了一个关子:“相信同学们对雨都不陌生,那么同学们是否听过酸雨?”酸雨这个词汇对于小学生而言相对陌生,所以他们纷纷摇头,但也有学生向我反问“什么是酸雨”。对于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认为酸雨就是“酸的雨”。当然,这样回答不无道理,但是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呢?所以,我们便可以在学生生出好奇心的同时及时发问“酸雨的形成原因?”,从而让学生的求知欲望再一次高涨。由此,教学便可以快速过渡到对酸雨形成因素的讲解中。在讲解期间,我还向学生阐述了酸雨的危害,当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了酸雨之后,有的学生询问我该如何预防酸雨。针对上述,我并未急于回答,而是反问:“如果想要预防酸雨,首先要学会如何检测酸雨,同学们想知道如何检测酸雨吗?”这时,学生的好奇心更浓了,于是课堂气氛变得如火如荼起来。

2.2让提问针对性强,明确主旨

课堂提问不但要把握时间,更要做到针对性强,直指教学重点。此外,在渗透提问期间,也要做好分层处理,确保能力强和能力弱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思考的机会。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让全体学生共同进步,而且还能让课堂提问更具价值。比如在教学“沙洲的形成”时: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我先是为学生导出了生态进化与环境变迁方面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完成一次良好的热身。随后,根据不同学情学生的能力需求,我分别设计了以下三点问题:(1)如何理解沙洲?哪种地域最容易形成沙洲?(2)沙洲的存在对人类而言是否具有价值和意义?(3)是否拥有哪些办法和对策遏制或促进沙洲的形成?上述三点问题在难度上呈现出了递增趋势,而且分别符合不同学情学生的能力需求。但是,考虑到小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征,学生显然无法立即做出正确的回答。而我如此设计的目的在于点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投入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寻处正确的解答方法。由此一来,当学生完成了对问题的解答之后,也便完成了对本节课的学习。而且,在问题的牵引下,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会更加扎实。

3让课堂提问贴近生活,延伸学生探索空间

从生活的角度着手学习知识、观察知识,这是小学科学课堂的永恒主题。围绕生活打造课堂提问,让提问内容紧扣生活元素,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问题的代入感,同时还能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而让学生在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多的知识,并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原理给予认知。

3.1让提问关联实验,综合培养

课堂实验是提高科学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加深学生对知识认知和理解的主要方法。将实验和提问进行关联,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的科学技能,达成理想中的高效教学。因此,在开展课堂提问的同时导入趣味性强的课堂小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的牵引下去思考问题,可以达成更加优越的效果。另外,对实验的观察,也能帮助学生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并促进他们的动手欲望,从而提升他们的操作技巧。以“生锈”为例: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掌握金属的变化规律,所以围绕生锈这个主题,我利用电子白板向学生展示了生锈的变化过程。期间,在学生观看的同时我要求学生尝试分析“影响金属生锈的原因,分析金属生锈的原理”,当学生观看完视频之后,我又要求他们思考“如何防止金属生锈?如何控制金属生锈的速度?”,由此,在问题的牵引下,学生通过对视频内容的回顾,可以瞬间点燃自身的智慧,从而在逆向和发散性思维的带动下体会到不同的知识,得到更加全面的能力训练。但是,考虑到小学生的能力现状,我们在提问的过程中也要进行合理的指导与点拨。

3.2让提问回归生活,深化认知

围绕生活的角度创建课堂提问内容,让知识还原于生活,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代入感,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同时了解更多生活案例的原理,从而增强他们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但是受到小学生理解能力的制约,如何将提问内容和生活进行连接,并发挥实效,这需要我们做出深入性的思考。例如上述几点教学案例:围绕“沙洲的形成”的知识点和教学重点,我们在提问的同时可以为学生渗透沙洲的优点,以及沙洲在世界上的分布特征,由此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对其产生规律给予把握;在教学“生态系统”时,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一副各个物种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在导图的牵引下加深对物种的记忆。而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要求学生围绕导图中出示的内容分析如何控制各个物种之间的发展平衡,由此渗透到对生态保护的探究中,延伸学生的探究范围。总之,有关科学知识的生活案例不胜枚举,只要我们可以善加利用,合理打造提问内容,必然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质量。总而言之,课堂教学的目的绝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认知课本,真正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学的技巧和能力。因此,以教材作为蓝本,以课堂作为平台,在平台中为学生构建合理的问题,然后通过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去解答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触摸知识,并在反复的操作和思考中掌握知识的真谛及学习的要领。当然,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我们也要在课堂提问的方法和策略上做出持续性的研究,只有这样方能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得到延伸和持续。

参考文献

[1]张海光.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提问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4.

[2]房小龙.小学科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讨[J].小学科学,2012(11).

[3]薛琴.探讨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途径[J].亚太教育,2015(12).

[4]焦安恺.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提问技巧[J].黑河教育,2013(9).

作者:高国爱 单位:唐山市路北区河北路小学

第四篇: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调查研究

一、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

为深入了解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情况,课题组以蠡县部分农村小学校长和科学课教师为调查对象,并编制了教师问卷和校长访谈提纲,调查结果如下。

(一)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师的基本情况。1.科学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分析。调查发现,小学科学课教师的男女比例大概是1:4;年龄分布方面,20至30岁的占32%,31至40岁的占30%,41至50岁的占30%;教师专业分布方面,学习理工科的仅为30%,70%的科学课教师是人文学科毕业;从学历分布看,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到了74%。2.科学课教师的受训情况分析。调查中,70%的科学课教师从未参加过专门的、系统的科学课程培训;而参训的教师中,73.3%的教师认为最大的收获是进一步了解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和目标。

(二)科学课教师的教学情况。1.课时情况。访谈某校长时,他表示根据课标的要求,学校每班安排一周2至3节科学课程。但从教师的问卷结果看,90%的教师反映科学课程的课时经常被语、数、外占用或沦为自习课。2.教学参考依据分析。调查中,66%的教师依靠教材、教参教案进行教学,还有28%的科学课教师根据个人经验教学;而教学活动中,80%的科学课教师采用勾划重点、学生背诵的方式。3.实验教学情况。实验演示时,教师选择性做少数实验的比例是36%,从来不做实验的教师比例为60%。一旦实验数据或现象不一致时,11.1%的教师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83.3%的教师自己直接给出结论。

(三)科学课教学资源利用开发情况。1.实验器材利用情况。科学课教师做实验时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多数由实验室配备,而学校提供的实验器材少数能用的比例占88%。2.教学资源开发情况。通过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来补充教学内容的教师占16%;教学过程中,能偶尔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利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的教师比例为32%,剩余68%的教师完全按照教材内容实施教学。

(四)科学课教学评价情况。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情况。调查数据显示,科学课教师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是书面考试成绩,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只占10%。2.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情况。访谈过程中,多位校长表示学校对教师评价集中在语、数、外等学科,从来没有奖惩过科学课教师。

二、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受应试教育影响,科学课不被重视。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人为地将科学课划分为“副科”,一般不设置专职的科学课教师,甚至有的学校只是在临近考试时才安排几节科学课,教师给学生简单勾划考试重点。另外,学校进行的各种评比竞赛和教研活动也只是针对语、数、外,科学课教师自然很难将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研究中。

(二)师资薄弱,教师专业化程度低。科学课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实践性和探究性,这就要求科学课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科学素养。而农村小学的科学课教师大都只是兼职,实验技能差,科学素养较低,教学中只能依赖教材,对科学知识的讲解没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和感受,缺乏适度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设备配备严重不足,利用效率低。学校把有限的教育经费全都投入到语、数、外等学科上,虽然极少数的农村小学配备专门的实验室和比较完善的仪器设备,但是一方面由于教师自身实验教学能力较低,另一方面因为教学仪器设备缺失、实验步骤繁琐,使得科学课教师基本不进行实验教学,这又造成了有限教学资源的浪费。

(四)缺乏完善的科学课程评价体系。科学课教师把纸笔测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制作发明、动手操作等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忽视科学课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这使得科学课教师疲于应付课堂,纪律都很难保证。

三、改善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的建议

(一)更新观念,重视科学实验教学。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转变对小学科学课程“副科”的观念,尽量选聘科学素养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年轻优秀的科学课教师。农村地区条件较好的小学应具有专职科学课教师,条件较差的小学可以以学区为单位,聘任1至2名专职科学课教师,专门担任各小学的科学课教学任务。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还应有计划地对兼职科学课教师开展专门培训,以提高兼职科学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鼓励教研室开展优质科学课评选和观摩活动,加强对科学课的教学督导检查。

(二)完善教学仪器设备配备。中央下发的《关于制定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中央除通过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初中改造工程继续对“全面改薄”工作给予支持外,还将扩充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支持内容,对中西部和东部部分困难省(区、市)的贫困地区予以支持。结合该计划,地方各级财政尤其是省级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统筹安排资金,合理划分地方各级财政分担比例,确保农村小学科学实验室和仪器设备配备的完善。政府可以通过公共服务的形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区县还可通过统筹本区域校内外的各类资源,通过学区联合的方式,积极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

(三)开展培训,提高教师科学素养水平。教育部研究制定的《送教下乡培训指南》,要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乡村教师全员培训的周期与年度规划,同一乡镇同一学科每年培训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2天,以保证培训实效。各地对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师开展培训时,在遵循《送教下乡培训指南》的基础上,更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师在课程理念、课程知识及实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师的素养水平。提高教师科学素养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培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观看名师教学实录、与名师在线交流、听名师讲座、组织科学科研、参加培训等方式,促使科学课教师观念的转变,提高其自身的专业能力。

(四)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开发教学资源。科学课教师应充分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可以开发利用农村空闲的土地,例如在自家菜园、学校花园种植花草供教学所需,使科学教学更加贴近实际、生动活泼;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走进生态园、科技馆、博物馆、天文馆等科普场馆,开阔学生的视野。

(五)教学评价要全面。《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规定,对学生评价的内容要全面化,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习惯等方面进行,从而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评价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进行,必须伴随教学过程之中。科学课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在科学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要发挥多元化评价主体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也应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化。科学课教师可以用课堂表现升级制、课外实践明星制、日常学习行为观察和谈话制、学生成长轨迹记录袋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同时,学校应重视对科学课教师的常规检查,把书面测试成绩、实验操作考试成绩、各类比赛成绩或荣誉相结合,实行多元化评价。

作者:苗培周

第五篇:小学科学课堂科学史的意义及方法

一、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

为深入了解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情况,课题组以蠡县部分农村小学校长和科学课教师为调查对象,并编制了教师问卷和校长访谈提纲,调查结果如下。

(一)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师的基本情况。1.科学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分析。调查发现,小学科学课教师的男女比例大概是1:4;年龄分布方面,20至30岁的占32%,31至40岁的占30%,41至50岁的占30%;教师专业分布方面,学习理工科的仅为30%,70%的科学课教师是人文学科毕业;从学历分布看,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到了74%。2.科学课教师的受训情况分析。调查中,70%的科学课教师从未参加过专门的、系统的科学课程培训;而参训的教师中,73.3%的教师认为最大的收获是进一步了解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和目标。

(二)科学课教师的教学情况。1.课时情况。访谈某校长时,他表示根据课标的要求,学校每班安排一周2至3节科学课程。但从教师的问卷结果看,90%的教师反映科学课程的课时经常被语、数、外占用或沦为自习课。2.教学参考依据分析。调查中,66%的教师依靠教材、教参教案进行教学,还有28%的科学课教师根据个人经验教学;而教学活动中,80%的科学课教师采用勾划重点、学生背诵的方式。3.实验教学情况。实验演示时,教师选择性做少数实验的比例是36%,从来不做实验的教师比例为60%。一旦实验数据或现象不一致时,11.1%的教师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83.3%的教师自己直接给出结论。

(三)科学课教学资源利用开发情况。1.实验器材利用情况。科学课教师做实验时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多数由实验室配备,而学校提供的实验器材少数能用的比例占88%。2.教学资源开发情况。通过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来补充教学内容的教师占16%;教学过程中,能偶尔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利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的教师比例为32%,剩余68%的教师完全按照教材内容实施教学。

(四)科学课教学评价情况。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情况。调查数据显示,科学课教师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是书面考试成绩,而学生的创新能力摘要:科学史是科学产生、形成、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反映,是一部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历史。在小学科学课当中,适当引入科学史可以让小学生理解科学本质,是培养其科学素养的主要学习资源。关键词:科学课堂;科学史;重演一、科学史对小学教学的意义科学史是科学产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反映,是一部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历史,又是一部凝聚着人类独有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演化历史[1]。自然科学是人类巨大的精神财富,而科学史将这笔精神财富记录下来呈现给人类,是人类思想宝库中一笔十分宝贵而丰富的精神财富。吴国盛说过:一想到科学的历史,就会掠过一阵异样的激动。[2]数千年来科学先贤们为摆脱观念的困扰以及扩大知识的领地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工作仿佛一部英雄史诗,勾起人的崇敬和敬仰之情。所以,科学史也是一部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奋斗历史。然而直到20世纪科学史才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正式成为一门学科。阅读科学史可以使我们回顾科学的历史,了解历史中的科学家们真实的工作情况,了解一些观念逐步建立的历史。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引入科学史,可以使学生了解在科学的发展史上哪些发现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让学生体会到科学与生活之间紧密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并自然地重视对科学技术的学习,逐渐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感和责任感;学生通过学习科学史的发展过程,能够意识到所有的科学理论都不是最终的真理,都还需要经历不断改进、修正的过程。学生还可以从中感受前人在科学研究中遇到困难时的不惧权威、敢于质疑、勇于批判、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体会科学的魅力,树立严谨、执着的科学态度,进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本质,提升其科学素养。

二、小学科学课堂中科学史教学情况分析

目前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已经逐渐开始重视学生学习科学史。在《全日制义务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要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在小学科学的各个版本教材中也涉及科学史方面的内容。[3]例如,用科学现象、科学人物、科学技术发明、科学故事或逸闻引入一个章节,或者在单元、课的拓展部分涉及相关的科学史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学习。教师也会有意识地在教学设计中涉及科学史,例如,在导入环节利用一个科学家的故事或者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实验来引入课的主题,通过利用学生课外阅读时间,让学生阅读科学史类的少儿图书。由此看来,科学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了科学史对于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将科学史引入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困难和问题的存在也是显然的。首先,课标中仅仅提到了要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史,并没有确切的学习目标。想要把科学史普及到课堂之中,课标中应对科学史融入小学科学教材作出明确的规定。如对科学史知识的数量、呈现的方式、科学史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评价建议等方面作出相关规定。第二,目前教材中将科学史引入教学中的过程过于简单化,往往是作为教师导入的手段或者作为课后阅读作业。[4]这种科学史的教学模式是低效的。科学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性怀疑精神和科学创新能力。因此只有将学生的观念与科学史中科学家的观念相互交融,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才能够使科学史发挥最大的价值。第三,一些教师认为科学教材中有科学家的肖像或者科学小故事就算是引入科学史的教育了。然而这种方式不能显现出科学本质并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科学的向往。而且,一些历史上的传奇故事,如阿基米德在浴缸中发现浮力、牛顿被苹果砸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等,这些故事虽然能够使课堂变得丰富有趣,但往往过于强调科学发现的偶然性、机遇性,忽略了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等,会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极端或片面的认识。

三、如何在科学课堂上重演科学史

如何将科学史有效地引入科学教学之中,却又不违背科学教育所提倡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过程呢?在科学课堂中重演科学史或许能达到较好的效果。重演科学史的意思是将科学史与科学探究相结合。历史上的科学家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究,才发现了一些现象、结果、理论。这其实和现在小学生科学学习的过程是一致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针对科学史上的科学家对“力”“速度”等基本概念的认识过程与儿童对同样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进行对比,发现儿童对这些概念的认识与最早的科学家们的认识极其相似。[5]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可以将某一概念或知识在科学史中的认识过程进行简化,将历史上科学家们在理论或观念不断改进的过程中所做的典型实验在课堂上进行重演,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演变历程,从中进行学习,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下面以首师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力与生活”单元“力”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重演力学研究的发展史。

(一)力学研究发展史

力学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提到力就不得不说运动,力与运动关系密切。在力学的发展史中最重要的三个阶段是亚里士多德的“天然运动”和“受迫运动”、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和牛顿的“运动三定律”。[6]在《科学的历程》一书中介绍,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一,地上的物体由土、水、气、火四种元素组成,其运动是直线运动,地上的物体都有其天然的处所,而所有的物体都有回到其天然处所的趋势。这就是所说的天然运动。土和水是有重性的,它们的天然处所就在下面,因此它们具有向下的天然运动。气和火是有轻性的,它们的天然处所在上面,因此它们具有向上的天然运动。重性越多,下落速度越快,所以重物比轻物下落的快。第二,物体之所以可以运动都是受迫运动,受迫运动是推动者加于被推动者的,推动者一旦停止推动,运动就会立刻停止。比如马拉车这一过程,马向前拉车,车就随之运动;马停止拉车,车就不再动了。这就是亚里士多德著名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多少年来,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深信不疑,直到伽利略等科学家对这一观念开始质疑。伽利略率先采用“理想化模型”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去验证。终于得出了落体定律。这一定律表明下落的物体所用的时间与物体重量没关系。伽利略采用理想化模型的方式说明:“当物体沿着水平面运动没有遇到任何阻力时,那么该物体的运动是匀速的,并会一直继续下去,若是这个平面无止境地向空间延伸的话。”[7]这是著名的惯性定律,这说明了外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只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是对亚里士多德的观念的重大变革。后来,牛顿系统地总结了伽利略的工作,提出了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若不受其他物体对它的作用,将继续保持其静止的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有力去改变它的运动状态。与伽利略的表述相比较,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具有了普遍性和概括性。

(二)小学科学课堂重演力的发展史

根据力学研究的发展的三个阶段,我将“力”这节课的教学做如下三个环节的设计。

1.设想:小车如何动起来?动起来的原因是什么?在课堂的引入环节,借助实验材料———小车,让学生思考如何使小车动起来。学生的设想有很多,如用手推、用绳子拉、用风吹等,这些都离不开力。以用手推车为例,手推车,车运动,让学生思考车为什么会运动,大部分学生会回答:手给了车一个力。接着思考手松开,车的运动会停止的原因。学生会说:没有手给的力了,所以车会停止。这一点符合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我们不用立刻去纠正学生的错误,继续去让学生用实验自己推翻自己的观点。

2.验证:在课堂中重演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伽利略就是用斜面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既然学生们也和亚里士多德持有一致的观点,那么,在课堂上就可以重演伽利略的斜面实验让学生们自己去推翻自己的观点。实验前准备尽量光滑的斜面和小车。让学生将小车放在斜面上,松开手,小车继续运动。让学生思考原因,手没有给小车力了,为什么小车还能运动。知识丰富的学生可能会提到斜面、重力和摩擦力。不断改变斜面的角度,直到斜面变成平面,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此时没有高度,重力就不产生作用了,只剩下学生所提的摩擦力在起作用。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这里就用到了伽利略“理想化模型”的研究方法。如果平面没有摩擦力,是绝对光滑的,此时给静止的小车一个力,小车还会停下来吗?答案是小车还会继续运动,那么没有任何力的作用,小车还是能够继续向前运动,这就推翻了前面学生认为的物体停止运动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了。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可以探讨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冰上运动。我们在滑冰的时候冰面很光,滑起来之后很难停住,滑的距离也很远。但是如果同样在普通地面做向前滑的运动,很可能滑不起来或者滑不远。越光滑的表面滑行得越远,那么如果完全光滑,摩擦力为零的时候就可以一直滑下去,直到有一个人去抓住他才能停止。然后可以继续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在地球上都没有摩擦力,那么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根据斜面实验、生活实例和想象,学生则可以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

3.反思与创新:对实验进行思考并得出结论在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对这节课进行反思,并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总结规律。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就是在前人的实验当中总结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学生目前还不能明白牛顿第一定律的语言,因此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话进行总结。当一个物体静止时,给它一个力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当一个物体运动时,给一个力可以使物体运动得更快或者使物体停止运动。当一个物体在理想状态下,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如果原来它是静止的,那么它还会继续保持静止状态,如果它是运动的,那么它会一直运动下去,直到出现一个力,改变物体的这种状态。在重演伽利略的实验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于伽利略所用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在不断地进步,现在我们可用的仪器比古代科学家先进许多,使学生意识到古代科学家在科学探究中的不易,体验科学进步带给我们的益处。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利用新器材自己设计实验,再次验证自己通过反思得出的结论。可以看出,在小学科学课堂中重演科学史就是将科学史与科学探究相结合,让学生做到:读史、亲历、反思、创造四个过程,读史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历史材料、科学家的故事理解科学发现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对科学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亲历就是让学生通过亲历和重演科学家们的探究活动,深刻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反思就是学生通过反思所经历的探究活动,总结出经验和结论,体悟科学的人文精神;创造就是根据历史上科学家们所做的实验探究,借助身边的仪器,创造出新的探究实验。[8]科学不断进步,现在我们所能使用的设备仪器远比古代科学家们先进得多,因此在实验探究部分我们能够创新出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这种体验可以让学生感觉自己可以超越历史上的科学家们,使其产生成功感和喜悦感。

四、重演科学史对教师教学的要求

只有教师了解科学史,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地重演科学史,从而最大地发挥科学史的作用。因此,要求科学教师首先要掌握科学史知识,自己的知识充足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地运用。而且,教师对科学史有深入的了解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其对科学本质的认识。第二,教师要根据事实情况合理地在课堂中运用科学史,而不是做生搬硬套的工作。总之,在课堂上引入科学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科学学习,让学生了解科学本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而不是为了引入科学史而引入。因此,教师要对科学史进行灵活应用,使其达到最优的效果。

作者:尹玉

第六篇:小学科学课堂的实践

【摘要】新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将自主化、人性化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推进得更加深入,活动型教学法作为对学生自主能力激发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在课堂应用中越来越广泛。小学科学有着逻辑紧凑、动手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开展科学的、多样的活动,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体验,为课堂添彩增色。

【关键词】小学科学;活动教学法;实施策略

活动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对学生自主能力的指向性是极其强烈的。学生在课堂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有着最开放的空间,对科学学科来说,正需要学生在宽松的自我空间里释放出大胆、独创、探究的精神素养,因此科学活动教学必须更有吸引力和启性力,才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启自主意识,锻炼自主能力。在实施中,教师不能按照套路,只重形式,而是要贴合小学生的认知世界,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让课堂活动别具一格,活力充实。

1.设置具有科学味的游戏,增强参与兴趣

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米•伊林说过:“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乏味的叙述。”如何构建魅力小学科学课堂,如何把深奥的科学知识讲解得通俗易懂、趣味盎然、引人入胜,对刚接触科学课程的小学生来说,活动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将学生引入符合其认知活动的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激发探究热情。为此融入游戏元素是最合适的,游戏对学生有着绝对的吸引力,它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玩中学”,而且还能让学生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例如,在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时,在规定实验开始前,教师先设置了一个游戏活动“谁最快分出”,即让学生用塑料勺子将与胡椒粉混在一起的粗盐粒分出来。游戏让学生的参与情绪高涨,一边纷纷感叹着“太难了”,一边摩拳擦掌做准备,一轮比试下来,学生都觉得十分辛苦。教师又提出让动作最快的学生和自己再比一次,教师利用摩擦起电的原理,将塑料勺在毛布料上摩擦,轻易就吸住了胡椒粉,分出了粗盐粒,让学生惊奇不已,在游戏体验的放松和趣味感知中,教师顺势引出了“生活中的静电”学习内容。活动教学不能被条规所束缚,需要展示更多的灵活与乐趣,才能成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具有科学味的游戏有着全员引导性,能激起探究欲望,让学生因投入而迸发出学习的兴趣。

2.融入多媒体情境,丰富感官感知

现代网络化、信息化等科技力量的增强,令课堂教学也多有助益,多媒体工具在课堂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活动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情景,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感受更加直观、全面,学生的学习视野更加开阔、深入。课堂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聚集更多自主感受,启发更多自主意识,强化科学实践能力,在这其中,听觉、视觉、触觉等多角度的感官带动能够起到深化、催动的作用。以情境为辅助,融入多媒体引导,让学生的学习感知更加深刻、丰富。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教师为学生安排了探究活动“解密乐器如何发声”。毫无感知启发的活动当然无法有大收获,因而教师同步用多媒体展示了交响乐团演奏时的情境,让学生先是感受乐器的美妙与震撼,接着拉近的镜头展示了音乐家们操作乐器的细节,小提琴琴弦的颤动、钢琴键盘的变化等都清晰地呈现出来。视觉、听觉的立体感染让学生的感知体验也尤其丰富,有的学生若有所思,有的学生拿起尺子模仿键盘弹动,“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发出”的科学概念无形中得到了渗透。多媒体情境引导脱离了书本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现实认知的机会,让学生从书面定义跨越到多彩生活中,从熟悉的印象和放大的感知中优化了学习体验。

3.开放自主讨论,培养个性思维

课堂活动开展并不一定要让学生一味去“做”,还可以“想”与“说”,活动教学的宗旨是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思维上同样如此。学习科学最需要的就是求真的韧劲和个性的追求,因此课堂活动也要延伸到思维领域,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讨论活动便是不可或缺的形式。长期以来,在科学教学中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听”,而少了自主的说。因此教师要处理好个别活动与集体教学的有机结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地说,大胆地质疑,在自主讨论中挖掘个性,求得真知。例如,在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冷水与热水》时,教师提出:“将热水和冷水混在一起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引得学生纷纷猜测,这时教师开启了自主讨论活动,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求证问题。讨论过程十分热烈,教师随即引出:“既然是不同温度的水,就应该有所区别才对。”学生立刻敏锐地察觉到问题的根源,讨论出不少方法。有人提出把热水染色,得到了一致认同,也有人提出把冰块染色投入热水,却有支持和反对两种声音,反对者质疑冰块本来就容易浮起,即使染色已经不具有实验的科学性了。学生的讨论越来越热烈,思维也越来越活跃。自主讨论活动让课堂不再死板沉闷,让学生在主动掌握的交流中尽情释放思维潜力,让学生充分端正大胆、个性、严谨的科学求真态度,自我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4.开展特色主题,促进合作创新

课堂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且常常以小组形式展开,在以自主为前提、创新为目的的活动开展原则中,特色是不变的要求。不少的课堂活动开展都是在直接知识的基础上展开问题讨论或动手实践的,这样对学生的自主空间还不能做到完完全全地开放,只有开辟全新的主题空间,让学生从思维到实践连贯地发挥,才能将小组合作的热情激发到最大,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到最强。因此教师要适当地重组教材,提取鲜明、特色的主题内容,促进学生在合作中创新。例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在流逝》的教学中,教师抓住时间这个令学生感到近在身边又抽象难解的主题,为学生设置了“别让时间溜走”的表演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创意、编排,不同常规的活动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动力,创意十足的表演集合了学生集体配合能力、理解表现能力等综合素养。有效的科学学习不仅仅是消化知识,更在于学习方法和学习素养,课堂活动的开展引领学生主动尝试突破自我,打破常规,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体验感知来重塑对科学的认识,拓展看待科学的思维,享受参与、创造科学的过程。一堂具有魅力的小学科学课堂,应该用充满“童趣味”的活动方式,带着“求真”的本质,时刻关注科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的联结,关注学生好奇心、责任感、合作能力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建构新的认知体系,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巩固和生长。

作者:丁向华

第七篇:“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摘要】当前学校的课堂教学面对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致课堂上出现“优生食不饱,后进生学不到”的情况。断层现象导致教师难以顾及两头,经常出现教学滞后的情况。笔者近年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探索,把“填鸭”式课堂转变为学生自己知识内化、互动答疑、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做作业的自主课堂。

【关键词】翻转课堂;课堂改革;科学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各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模式的兴起,为当前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了契机[1]。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形式,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也让处于课程教学改革胶着状态的我国教育工作者看到了课堂改革的新希望[2]。传统的教学模式普遍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结束时布置家庭作业,第二天才可以检查到学生掌握的情况。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完成知识的学习,并进行相应的练习检测,而在课堂中通过提问、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方式,变成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其中正是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支持的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才能使这种依靠网络技术支持的“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可以实现。“翻转课堂”把课堂改革的着力点聚焦在结构性变革上。课堂结构上的颠倒,促使一贯认可的师生角色换位,也促成课堂以知识传授向问题解决的转变。《科学》这一门课程涉猎面广,趣味性强,动手机会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翻转课堂”的实施,改变当前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培养爱动手、爱动脑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和综合素质,是我们目前最迫切的改革意愿,也是一个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这样的变革,对于改变小学科学课程中讲一讲、做一做、考一考的“无为”现状,构建科学探究、动手实践为主的科学课堂,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景象。我们尝试把40分钟课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0分钟的微课观看及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包”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第二部分:30分钟师生、生生间利用网络互动提问、答疑,同时学生再次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做作业、剩余时间为师生间、生生间进行答疑。

二、实践探索

下面以《八大行星》一课为例,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小学科学教学进行探讨。

(一)“翻转”让上课不再是“填鸭”

笔者根据“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上了一节科学课。上课伊始,教师就让学生自己看平板电脑上的学习资源包。资源包中的微视频《八大行星》如同动画片的播放效果,形象生动地讲述了八大行星的形状、大小、位置等,一幅八大行星的运动动画图,就能把它们的运动相对速度及轨迹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用鼠标点这点那,分别出现不同的信息与画面。视频播放后,出示是几道教师设计的问题,如请把行星的大小排序;地球绕太阳一圈需多少时间?其它行星呢?学生边看边想边做,当遇到不会的问题,又再次回看视频,寻找答案,当找到答案的那一刻,他们脸上都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有些学生会因为一个问题展开争论,他们往往会借助视频,在视频中找论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高,学习气氛浓厚。视频的阅读以及同伴间的交流讨论,占用课堂时间的四分之一,大约占十分钟。正式讲课了,教师可以舍弃传统教学模式下,把原本需要由教师讲解的基础知识,转变为教师根据学生网上提问及讨论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有的放矢讲解,把要讲授的基础知识转换为通过学生之间的提问交流形式来进行,尝试让学生根据学习资源包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借助同伴的帮助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把还不明白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并不急于讲解,采用全班交流的形式,让能力强的学生起来作答或补充,最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做引导。如果说以往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知识灌输式教学,那么这节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小学科学课,已经从老师单纯的“讲”转变成了学生的“问”与“说”,一堂课大约2/3的时间是学生自己在阅读视频,自己在提问,在交流,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这就是“翻转课堂”带来的最大变化。接受为主的认知性活动不是教学活动的全部内涵,学习的过程转变为教师创设学习情景,发现问题——传递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学生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究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如探究能力、信息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学习方式已经转变为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协作学习,有别于传统个人的单打独斗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开发者、合作伙伴,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二)“翻转”让学生带着问题到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习惯于在课堂上听,甚至是盲目地听从,他们很少有自己的思考,不善于提出个人的想法,更不会向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学习上缺乏问题,缺乏问题意识。“无问题学生”的出现,一方面是教材、教师权威的慑服,长期以来,教师讲授的都是“无可置疑”的教材知识,教材是专家制定后在全国统一实施的,是课程实施的唯一蓝本,只能遵从复制,不能质疑创新。面对“无可置疑”,学生能有什么问题,敢有什么问题。二是教师教学的遏制。灌输式教学,教教材,教教案,奉行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模式,把学生视为承载知识的容器。三是应试教育的误区。“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刚开始上课,教师就列出了一连串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水星为什么没有水?地球自转为什么比金星快230倍?等来自于学生的问题。还没上课学生咋就提问题了?这些都是学生观看视频后,在网上与同学讨论后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同伴交流后还是不明白,不能自行寻求到答案,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着重解决。于是小组讨论、操作摆弄实验器材(各行星与太阳)等等,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参与积极学习。过去都是课堂教师讲解,学生回家做题,现在是课前自主学习,完成作业,提出不懂的问题,有些问题可在同伴的帮助下解决。翻转课堂就是这样把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前置,让学生自主、互助地在网络上学习。学生由于已经提前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学习,在课堂上以解决问题为主,学生在课堂不再只是“听”,而是提出自己弄不懂的问题与同学和老师讨论,并思考问题的不同解答方法。如“水星为什么没有水?”这一问题,学生经过分组讨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想法。甚至还有同学摆出了水的蒸发温度来说明水不存在的原因。这样的课堂,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加强了学生的交流,时时训练着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与意识。课堂更具针对性与互动性,包括师生间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同时,由于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展开深入的交流,解答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对每位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3]。

(三)“翻转”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

由于人的发展的差异性,一个班的学生水平自然参差不齐,有的非常优秀、表现突出,有的普普通通,有的对基本的教学内容也感到困难。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出现的重要困难就是教学不能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而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就能做到无论是从教师、学生还是从课堂结构、教学内容来看,都注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首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创设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如“八大行星”一课中,学生需要独立的学习机会,他们更希望在他们遇到问题时教师能给他们一对一的帮助,对于本课的学习,学生早已在视频当中学习了相关知识,但每个学生掌握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教师的作用应该发挥在关注个别学生的学习情况当中去,为有疑惑的学生进行解答与帮助,这样就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他们的学习。其次,在翻转教学中,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暂停和回放教学内容,这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掌握在学生的手中。每一节科学课学生需要学习大量的知识,通常情况下教师希望学生理解他们的讲解。然而,即使再好的教师或讲授者都有学习上跟不上的学生,他们不能理解或学习所要求的知识。对有的同学而言,教师的讲授进度可能太快,而对其他学生而言却太慢。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理解快,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却要花更多时间才能跟上。因此在课堂中不可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切换幻灯片时,小部分学生会发出尖叫并要求回到前一张。但在这节“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八大行星”科学课,学生手中掌握有“遥控器”——平板电脑,那些学习进度相对慢的学生使用回放功能实现反复听讲,如果他们这样仍然不能理解,在课堂里教师可以一对一辅导或以小组来帮助他们答疑解惑。学习进度快的学生也可以按照适合他们的进度学习,有部分学得快的学生就会省下很多时间,或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或学习其他内容和思考其他问题。这种做法相对于传统课堂里教师主导教学内容和进度而言是一种真正的创新和突破。

三、结束语

按照“翻转课堂”的模式,将会是学生可在家里观看授课教师的教学视频,网络交流互助、完成作业,第二天再到课堂上交流、探索。从而最终实现学生的学习知识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把课堂从校内延伸到校外、课外时间,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接受新知识;而课堂将成为知识内化、互动答疑、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做作业的场所。这种由学生来主导的课堂,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学生自然成为了课堂的主体。传统课堂,教师铺好路让孩子走;翻转课堂,教师在孩子前进的道路上扫清障碍[4]。

参考文献:

[1]陈丽霞.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创新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常生龙.由“翻转课堂”看课程改革——“翻转课堂”为何备受关注?[J].信息教研周刊,2012,(15):4-4.

[3]曲芳,王利强.翻转课堂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旬刊,2016,(8).

[4]苏春芳.渗透翻转课堂理念深化科学课程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2):58-59.

作者:黄文华 单位:中山市西区沙朗小学


    更多社会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方法(7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hkx/180852.html

    相关专题:器官移植论文 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


    上一篇:初中美术教育论文(共4篇)
    下一篇:电气自动化控制的人工智能技术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