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会科学 >

人才市场下钢结构课程体系改革探微

一、钢结构课程体系教学现状

不适应钢结构行业所需人才素质培养原因分析显然,现有的钢结构课程体系培养的人才难以达到上述素质要求。这固然有钢结构课程本身涉及的规范条文多,公式多,推导多,难度高,设计内容灵活难掌握的原因,也有教学模式不适用企业人才素质要求方面的原因,笔者总体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钢结构基本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难[2]。钢结构原理课程教学内容往往是建筑结构中的某个局部,是抽象化的力学模型,由于学生对实际工程熟悉程度不够,缺乏建筑结构整体的概念,很难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建筑中的梁、板、柱等构件对应结合起来。例如在讲解钢结构连接一节中,学生对于连接节点在工程中的位置不很清楚,不知道节点中的力从哪里来,很难想象出节点的空间模型,造成理解困难。这样导致很多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工程问题中的各构件的传力关系不明确,无法建立正确的力学计算模型,在学校里训练多时的分析方法在现场发挥不出来。

2.与钢结构这门课程相关的前置课程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板壳力学、结构稳定等,这些知识和能力在钢结构课程中是假定学生已经熟知的、能“拿来就用的”,例如在讲关于直角角焊缝强度计算的基本公式时,就要求学生对材料力学畸变能密度准则运用很熟练。如果学生对这一准则运用不熟练,可能就会对规范中相关条文理解、运用困难。因此,学生对先修课程中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后续课程的学习。如果钢结构课程所需的前置课程的“预备知识”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在钢结构课程中就会出现“掉链子”或者“夹生饭”的现象[3],必然会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能力的提高,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整体效果,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3.高校的重科研导向,以及可能教师本人实践经验缺乏的局限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重理论分析研究,轻实践能力培养。如重视设计计算分析,而对设计成果如何在现实中实现的细节问题重视不够。同时为避免学生们学习过程中的抄袭现象,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团队精神、协调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宽容性、承担责任的主动性、考虑问题的周密性等一系列工程师基本素质培养重视不够[4]。这些都造就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因此,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拿出符合学生基础特点的教学方法,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钢结构人才,是钢结构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二、面向钢结构人才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改革方向

1.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以我校“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契机,在企业充分参与下,探索培养符合钢结构行业发展需要,切实可行的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1)开展高校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让教师能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实践活动,深入产学研合作,锻炼和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更好地找到学校与企业之间教学的切入点,进而培养创新人才和服务社会,提升高等教育质量。(2)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钢结构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施工现场参观、与技术工人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让企业参与到人才的培养中来,让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和评价培养质量。(3)作为课堂的延伸,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学生与一线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交流的网络平台。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一“学生———教师”两级交流模式,而是“学生———教师———一线工程师”的三级交流模式。知识内容更鲜活,面向工程实践的意图更明显,使枯燥乏味的课程的学习因为一线工程师的参与而变得生动,有趣。

2.钢结构课程是建立在学生熟练掌握钢材力学性能、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稳定理论、弹塑性、塑性理论,板件屈曲后强度理论,尤其是稳定性理论基础上的,学习难度相当大。在绝大多数学生都无法达到熟练掌握上述内容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前置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影响,让学生先接受结论,重点讲清公式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力学现象产生的原因,淡化公式推导过程,突出学生公式、规范应用能力培养。至于个别对公式推导有兴趣的同学,可在熟悉工程应用以后,在教师指导下,带着问题慢慢去研究。这样的改革分散了教学难点,学生学习的针对性,目的性、主动性更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克服钢结构学习中的畏难情绪。

3.针对钢结构课程规范条文多,公式多,设计内容灵活的特点,在教学中开展“小型设计项目”。可将学生分成若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以协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一个课题,让每一个学生在与组员协作交流、共同分享和承担的过程中经历一个自我认识、自我检验、自我完善的过程;而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准确把握知识、能力的链环,照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必要的指导,以个性化指导为主,针对共性问题安排专题讲座[6]。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不再“枯燥难学”。

4.重视学生的工程师工作习惯、素质的培养。钢结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是钢结构课程的后续教学环节,起着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工作的桥梁作用,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既不手把手地教,也不替学生把关,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接近实际工作情形,除掌握基本知识外,要体现工程师能力、素质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在实际工作中,任何工程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指望从书本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具备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会课题急需的新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工具、新方法的能力。然后启发学生在完成设计项目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悟”,如设计有没有错误,是否方便施工、经济性如何等都需考虑。让学生把平时学到的点滴、模块的知识编织成网,在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工程师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而针对钢结构施工图符号多、标注多、节点详图多,学生绘图不规范,讨论技术问题不用专业语言这些问题,应该渗透到师生交流互动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教师在设计项目完成的全过程中以身作则,并要求学生在解决工程问题的每一步都要中规中矩,符合国家规范,每个参数都有依据。要求专业人士用专业语言[6],直到养成习惯,提升自身素质。通过这些项目教学法和教学实践性环节,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精神、协调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宽容性、承担责任的主动性、考虑问题的周密性等[4]一系列工程师基本素质得到培养。

5.改革考试模式。在学业考核上,总体而言,从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改革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法[7]。学生最终总评成绩由考试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并适当加重平时成绩比重,让学生重视课堂教学和平时知识的积累,而不是考前的临时抱佛脚。平时成绩给定的重要依据是在小组项目合作中的表现及大作业,以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卷面成绩根据学生将来报考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的需求,采用“半开半闭”模式。试卷分开卷和闭卷两部分,开卷部分为计算题,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查阅规范进行综合分析、计算的能力;闭卷部分为选择、填空、简答题等题型,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规范条文理解熟练和准确度的情况。改革后的考试更注重工程师能力的训练和考核[8]。

6.传统理论手算能力之外,加强与钢结构相关软件知识的了解和应用[9]。在课程后续的课程设计和相关毕业设计中,向学生介绍一些结构设计软件,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PKPM软件、由世界上最大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公司之一的美国ANSYS开发的Ansys软件,在学生掌握了CAD软件应用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更为专业的钢结构施工图绘制软件等,让学生加强工程软件的应用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7.作为钢结构课程体系改革的延伸部分,适当开设如“技术与方法”、“表达与沟通”[1]这样的课程来加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修养,从而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方便日后在工作中有效地与专业人员、客户和工人进行交流。

三、结论

本文从对钢结构行业的人才素质要求出发,“以需定学”来制订钢结构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计划。随着课程体系改革方案的开展,必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工程师所需具备的各项素质,有利于培养能够适应和支撑钢结构产业发展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级技术人才,同时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落实做出积极探索。

作者:马志敏 李开颜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力学与应用教研室 中国轻工业武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更多社会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人才市场下钢结构课程体系改革探微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hkx/139423.html

    相关专题:代写代发论文价格 理论导刊


    上一篇:素质教育下初中音乐教学的对策
    下一篇:影视文化产业出口现状及特点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