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人文科学 >

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观(4)


  围绕着这种事业的师德敬业爱岗,突出四个特点,即敬业意识、乐业意识、职业规范意识、勤业意识。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师德体现的正是对教育事业、教育岗位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林崇德,1990,2002,2013)。爱岗敬业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具体表现在四个因素上。 
  一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岗位。任何一个职业都有一个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然而,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除了其作用与地位确实有令人羡慕的一面之外,还有使相当多教师深感困难的一面。教师面临着与一般职业不同的种种困难,是造成教师流失现象的原因,也是滋长新的“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观念的根子。然而,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本职的工作,坚守在自己的三尺讲台旁。这就是师德,正是来自这种师德,中国的1 030万教师才承担起并胜任二亿三千万学生的教育任务。 
  二是献身于教育工作的职业理想。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为什么优秀教师能几十年如一日,坚守教育岗位,潜心教书育人?2004年11月我参加教育部师德报告团①时认识了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杨林镇黄岭村小学太阳山教学点邹有云和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塘溪乡大瑶山马垅小学盘振玉两位老师(宣教司、师范司,2005),他们坚守在边远贫困地区,创造出令人感动的业绩,这不是偶然的,也不可能出自什么冲动,而是源于他们献身于教育工作的职业理想。正是这种职业理想赋予了他们矢志不移,坚守教育岗位,战胜一切困难,努力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力量和勇气。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强化教师队伍的职业责任感,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成为当前进一步树立教师职业理想的重要内容。 
  三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在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也就是说,教师通过教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书育人,是我国优良的教育传统,前面提到过的韩愈在其《师说》中强调的“传道、授业、解惑”,意指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当好教师,固然要教好书,但应该把育人,即教学生做人放在首位,这是师德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教师只有切切实实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职责,他们才能学做经师,争当人师。 
  四是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献身于教育工作的职业理想,必然促使教师自身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师生关系,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所有这一切,就会集中地表现出奉献和作贡献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来,呈现一种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二)关爱学生(师爱) 
  我国历代的教育家都从孔子的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的“仁”字出发,把关爱学生或师爱作为师德的首要因素,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我把师爱称为师德之魂,简称为“师魂”。 
  师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爱在细微中,二是爱在生死时。这后者主要指在危急时刻,教师能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从汶川地震中涌现出的众多优秀教师,到佳木斯“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无论是爱在细微中和爱在生死时,都是伟大的,值得我们推崇的师爱。然而,我们看到师爱更多地表现为前者,即爱在细微中。孟子所倡导的“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就是这个道理。 
  爱在细微中是指师爱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中,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然而,师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某直辖市教委的调查中,随机抽取100名教师,希望在对学生“非常爱”、“爱”、“一般”、“不太爱”、“不爱”上打钩,结果90%以上的教师在前两项上打了钩;再向这100名教师所教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参见图2)仅有10%的人回答自己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这里,90%和10%之间存在着多大的反差。 
  2012年3月《中国教师报》公布一项调查:某老师连续几年带高三毕业班,任班主任,成绩非常好。2011年3月所在的市抽考物理单科第一名花落他们班。作为物理老师兼班主任,他心中充满着成就感,可是市里向部分学校学生调查“谁是最受欢迎的老师”的问卷中,某老师差一点被学生评为最不受欢迎的老师。某老师为此感到郁闷、委屈,觉得学生不懂事。但他总结教训,自己之所以不被学生喜欢的原因,是因为他没有关注诸如“学生快乐吗”,“学生的体验得到生命的狂欢吗”的学生感受。《中国教师报》对学生进行了关于“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的调查。调查结果也验证了上述某老师的总结。尊重、公正、关心、真诚、爱护、负责任、信任、微笑、激情、风趣幽默、知识广博、“懂我”和以身作则等词成为学生喜欢老师的关键词。而很少有学生提及老师的教学成绩和升学率等指标。而这些关键词正是反映了教师的人格和伦理精神。正是这些人格和伦理精神,才能使学生接受师爱。 
  师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一视同仁的爱。我国台湾教育家高振东曾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在为其在大陆出版著作的序上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所以师爱是崇高的,它的作用也是显著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这个感情投入和“回报”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师爱作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和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也会提供学生的成长成才,即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个性)的形成职业选择、人生道路的转变、甚至会影响其毕生。因此,教师应把整个心灵奉献给学生,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三)严谨治学(师能)


更多人文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观(4)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rwkx/4824.html

相关专题: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高校管理系统


上一篇:公平厌恶、获得性遗传与贫富差距
下一篇:比较教育借鉴认识论的历史意义与发展走向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