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人文科学 >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实证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国际化水平的迅速提升,跨文化交际及其相关能力建构的培养问题愈发受到重视,但对其本体认识模糊以及其能力系统建构的局限性等一些问题还普遍存在。本研究以连接主义理论为依托,通过廓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体内涵,来构建动态的非线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网络生态系统,并结合运用该系统,对跨文化交际相关概念理论进行进一步解读。

关键词:连接主义;跨文化交际;非线性

中图分类号:H31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08(2016)02-0099-03

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与市场对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人才的人文素养与逻辑思维能力越发注重,但对于当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解却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不过,外语学界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注度还是比较高的,如,2003—2012年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的查询结果显示,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题的论文多达6942篇(外语语言文学类5605篇),且“这个概念(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语言界(主要是第二语言和外语界)似乎有日益流行的趋势”[1]17-20。但是,“对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的探讨(特别是有足够深度的探讨)却不多见,可以说还相当薄弱”[1]17-20。这种情况(以上所指)在十几年后的今天仍未好转[2]12-18。研究大多以一般性讨论为主,存在着将跨文化交际能力认识简单化,以及对其分析模糊化、程式化的倾向。这主要归因于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本体研究的不足,再则也局限在其所依托的理论与方法上。本文试图通过厘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体内涵,细化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结构,运用连接主义理论,探索研究建构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本体解析

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有许多定义,且这些定义中大多涉及“不同文化”“适当交往”等关键词。如Perry和Southwell指出,大多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者都普遍承认“跨文化能力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效、恰当地交往的能力”[3]453-456;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ompetence)和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competence)的异同,国外学者大多互换使用。而国内有些学者视其为相异,他们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交际能力跟跨文化能力共同组成,其中,跨文化能力包括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对于文化差异的容忍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而交际能力则是有关语言能力、语用能力跟变通能力[4]16-18。第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另外一个重要层面则是其组成部分与包含要素,这方面在学术界其实已普遍达成共识,即认知、情感(态度)与行为。如Lustig&Koester指出,“跨文化能力需要足够的知识,合适的动机,以及训练有素的行动。单凭这些要素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足以获得跨文化能力”[5]15-17。根据以上共识,杨盈和庄恩平提出了当下较为流行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素框架,其顶层四大总体要素包括全球意识、文化调适、知识和交际实践[6]15-16。

二、当下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的局限性

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题虽具有较高的关注度,但人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复杂多变、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相关知识等特征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讨论以及与其建构设计,也还是传统的,纯静态的,并是“以知识为中心”的。但其实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有机的、长期的包括知识与意识的建构过程,对其摄入不仅要覆盖信息知识内容,更要涉及建构方法。其次,涉及跨文化能力交际的相关体验有限,这包括进行体验时间有限与资源有限,无论是跨文化知识的巩固与跨文化意识的形成,体验无疑是很好的一种能力建构方式,但是传统方式决定了无论在时间安排还是资源提供上,都无法满足个体的体验式要求。最后,国内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多着眼于语言运用能力,而涉及语言跨文化沟通能力甚少,这就使得跨文化沟通(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的目的并未真正达到。

三、连接主义理论

连接主义是加拿大学者GeorgeSiemens于2004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许多知识不只存在于心智之中,而且分散在许多个体、图书馆、网络的各种站点跟软件中[6]15-16。网络、节点、连接等是该理论的关键词。该理论议程系统且内容丰富,其主要涉及8个原则、6个特征和10个构成要素。连接主义的中心思想是,“能力的建构不再单纯依赖个人经验来获得,而是来自进行连接,连接他人的经验,其基本精神是讲求人与人之间、人与机构之间、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联系”[7]20-23。把连接主义学习理论用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建构上,并利用其来解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难题非常合适,这完全符合跨文化交际本身复杂、多变的特征要求。在连接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具有以下两方面特征:1.平台的开放性与可变性。通过网络连接建立的平台是“一个开放性的生态系统”,“知识存在于网络节点上”[7]20-23。文化是变化、动态的,涉及跨文化信息,也是不断更新的,而通过网络连接建立的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其在与外界不断的交换过程中,吐故纳新,使得连接者根据自身的要求,不断地建立与新的信息内容之间连接、更新,达到扩充自身跨文化提升的目的。2.通过“相关性”自主连接构建网络平台。“相关性可以界定为一种资源或活动是否符合个体不同时期需要的程度,相关性越大,其潜在价值越大,且会影响连接者的动机和行为”[8]12-19。也就是说,连接者需要在这张不断膨胀的、变化的与外界交互的跨文化交际网络中,自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相关资料与信息。同时,连接者与网络是交互的,在吸收网络资源的同时,也要主动地参与网络的构建。所以,连接主义理论认为“,个人或者组织的连接系统在信息上是公开的,将自己与环境的互动分类,并能够改变自己的结构”。

四、建构原则

(一)创建跨文化交际知识动态与静态节点,筛选跨文化交际信息源

创建跨文化交际资源是一个动静结合的过程。既要创建静态节点(相对稳定的结构),又要注意不断增添新的变化的信息,即动态节点。而这些都是通过连接大量跨文化交际的相关信息源实现的,并根据需要与具体目标,不断得到优化跟筛选。

(二)充分运用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手段,完成节点、信息源之间的交互设计

跨文化交际网络设计应该是交互式的。在节点与信息源内容创建的同时,必须注重其之间的交互设计,即连接者与资源,连接者与连接者,连接者与创始连接者,以及连接者与界面操作的交互设计[9]11-25。这样,连接者在通过连接的方式查询、搜索以及实践相关跨文化交际内容的同时,还可以实时与非实时地与其他节点进行“对话”与交流,还可以及时参与有关跨文化实践活动。而要实现这些,必须依靠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手机或者平板设备、无线网络硬件支持以及微信、客户端等软件平台,使得交互过程变得更快、更便捷,从而使整个网络连接过程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网络模块设计

连接主义方法特别适合用于建构培养像跨文化交际这样复杂多变的能力体系。但单一的、肆意的连接会造成在大量资源中的迷茫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首先要对其网络资源进行模块化设计,一开始的原始主体模块构成主要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本体框架,即全球意识、文化调适、知识和交际实践等方面,后期根据要求与具体目标则会增加如学术交流、友情链接、创新制作等模块。

五、跨文化交际连接模块构成

(一)全球意识培养模块

这个模块里面下设两个分模块,一个是跨文化意识模块,另一个是跨文化思维模块。跨文化意识模块的主要任务是构建“文化地图”,即构建“自我文化地图”“本族文化地图”以及“异族文化地图”三个层次。而在跨文化思维模块中,则是要理解文化差异并寻求其文化根源的能力,同时包括对本族与外族文化比较其异同的能力。在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思维模块构建中的构建细节,都属于跨文化交际的“动态节点”,连接者通过对其文化地图的描绘,以及对其文化差异的不断比较,分析并增减、修正其节点内容,不断完善整个模块的构建。

(二)人文知识模块

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包含的内容五花八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但由于缺乏系统性框架式的知识导入,所以往往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有关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分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被普遍学者所认可的则是把其分为:价值观、社会习俗、历史以及宗教四个方面[6]15-16。同时还设立一些“动态节点”,如跨文化知识有关信息更新(如相关新闻,案例追踪,参考文献更新等)。

(三)交际实践模块

完整的交际实践模块包括非语言交际能力与交际策略等部分。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中讨论的语言能力是强调对外语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即人们常说的词汇、语法、语义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具体来说,是在对词汇拼写构词、语法基本规则、篇章字面的理解之上,了解他们与文化之间的隐秘关系,并对其相关深层文化有所反映[6]15-16。其次,对于非语言交际,大多为两类,即由身体传递的非语言信息:如身势语言、面部表情、眼神、气味等非语言;与环境相关的非语言行为:如时间、空间和沉默等。对这些非语言交际要素的实践也属于本模块的构建内容。

(四)文化调试模块

文化调适能力是在基于文化知识理解上,在遭遇文化冲突时的心理调节能力。首先,文化冲突分为蜜月期(充满对新文化的新奇与快乐)、冲突期(开始感到失望与不适)、适应期(对新文化中关键因素的把握)与恢复期(开始理解新文化),这四个时期中连接者对新文化的获得愿望,呈先高后低再高的U形态势[10]60-62。这个模块基于一些网络跨文化心理测试软件;利用网络打通与外界及时接触渠道,从而不断与之交互进行心理调试;并分享其直观调试感受与经验。

(五)学术交流模块

这个板块主要通过静动态节点连接“信息源”,打通其相关“节点”和“信息源”。包括跨文化交际研究网、跨文化交际学术会议、相关科研、调查等。

(六)应用工具与友情链接模块

首先要搭建一些工具性软件与网站链接节点,主要包括:跨文化交际网络语料库、文化百科查询系统、文化学术搜索软件等。本模块第二个分模块则是关于一些友情链接,如国际与国内跨文化组织链接、跨文化论坛、名校跨文化研究网站、有关跨文化杂志、电视节目等链接。总之,随着对跨文化交际重视度的与日俱增,加上跨文化交际能力内容的复杂与多变,以及人们对其本体框架的认识模糊,使其相关系统建构途径变为了一个难题。而基于连接主义理论,搭建一个非线性、动态的跨文化交际网络体系,则使其跨文化交际资源得到了最大优化并使之得以最充分的利用,这无疑是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获得与建构的最有效途径。当然,这个系统对连接者尤其是创始连接者的跨文化交际水平、计算机运用水平,以及随时随地在线互动的热情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适应与思考。

作者:赵晶晶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外语学院


    更多人文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实证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rwkx/102065.html

    相关专题:金属功能材料 小木虫 环境问题


    上一篇:传统装饰艺术在设计的表现
    下一篇: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瓶颈与对策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