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历史学 >

影视艺术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一、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视觉直观性

视觉性是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影视艺术的主要媒介是镜头,可以根据摄影镜头的距离、角度、光线等特性,采取各种表现手法,塑造多种多样生动、鲜明、可见的艺术形象。如利用仰摄、俯摄、摇摄、倒摄、推拉镜头等手法,从不同的距离、角度摄制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等各种镜头画面,通过镜头的移动和变换给观众提供活动的视觉画面,使观众能从不同的距离、角度和层次看清屏幕上的场景变换、人物形象及其表情活动。尽管影视艺术也诉诸于听觉,但音响和语言仅居于辅助和次要的手段,都是为了视觉画面服务。因而,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塞尔·马尔丹才明确地指出“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

(二)逼真性

与传统的艺术形式相比,由于影视艺术使用的媒介是“镜头”,通过镜头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反应社会生活。因而,它比其他艺术形式更接近于生活实际,具有高度的逼真性。而这种逼真性来自摄影的本性——客观物质视象的复现。当然,传统的绘画也能复现客观物象,但这种复现却不具有摄影技术的高度动态还原的现场感。这种特性使得影视艺术可以把所有文学作品中的文字符号所描绘的一切场景真实地还原在荧幕上。如影片《长征》,可以把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真实场景一幕幕地重现,用直观的视觉画面带给观众最直接、最逼真的视觉体验。又如影片《集结号》,则可以通过拍摄真实的爆炸和枪战场面,最大限度地还原小说中所描述的战争场景。影视艺术的这种逼真性使它更易于被接受和理解,易于超越国界和民族。因而,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爱泼斯坦才认为“电影是一种世界性语言”,具有国际性。

(三)蒙太奇式时空再造性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意为构成、装配。作为电影术语,“蒙太奇”就是影片镜头的剪辑与组合,又可叫做“镜头组接”[1]。利用蒙太奇的镜头组接方式,可以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拍摄的镜头按剧情的需要巧妙地拼接和组合,同时利用各种镜头组合在观众视觉中形成的信息片段产生连贯、对比、暗示、联想等作用。从而达到时空的打乱和重组的再造性功能。就就是所谓“蒙太奇”的剪辑技巧。这样,影视艺术通过虚拟的镜头组接方式,把传统叙事艺术中的时空关系随意打开或者合拢,并且通过银幕呈现出来。在虚拟的时空中,观众可以跟随镜头飞向宇宙,也可以潜入海底,还可以让时光倒流,进入到无限浩渺和自由的想象空间。

二、影视文化对于当代青年审美心理的影响

(一)影视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审美心理构建具有价值导向作用

应该说,影视文化在当今社会中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利用摄影机这种新型工具,以镜头表现为载体,通过融合绘画、雕塑、音乐、小说等传统艺术门类,对社会不同群体尤其是青年的生活观念、行为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据媒体报道,2014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已达到296.39亿元,而电视覆盖率已达到98%以上,庞大的受众群体造就了影视艺术强大的影响力。影视艺术通过综合性的艺术特点,向观众群体提供“辐射状”的审美信息,而观众在接受这些审美信息的同时很容易被影视作品中所传递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所感染;反过来,这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又极易在受众群体中形成一系列的连锁效应,成为一种价值观念的“风向标”,及时地更新和引导当代青年的价值判断、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等,从而重新构建大学生的审美心理。如曾经红极一时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主人公“许三多”身上所体现的“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曾经在观众中引起了热烈大讨论。正如美国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所提到的艺术“四要素”,即“世界、观众、作品、作者”四者是相互影响的双向循环系统,观众从作品中认知世界、了解作者的思想观念,同时也通过艺术作品不断修正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二)影视文化能促使大学生审美心理中“自我意识”的加强

在漫长的人类审美心理发展史中,“自我意识”的出现折射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自我意识”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自由的内在尺度。在多元文化相交融与相碰撞的今天,当代大学生的价值体系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内容。“自我”标志着与传统脱离、标志着个性与解放、标志着求新与求异、标志着身心的独立。他们有自己的行事风格,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而这种“自我”精神则通过影视文化得以彰显和体现。电视剧《奋斗》被誉为“80后”人生的教科书,剧中主人公是一群毕业后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在经历一系列事业和爱情上的成功、挫折和失败之后终于实现了自我认识的觉醒,他们不再被单一的人生目标和政治模式所束缚,不再屈服于长辈和权威对他们人生的安排,他们呈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即理性和自我的觉醒,他们崇尚自由,有自己的审美标准,相信并忠于自己的选择。这种“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无疑是当代大学生审美心理走向成熟的标志。

(三)影视文化易导致大学生审美心理的“泛娱乐化”倾向

当然,在肯定影视文化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影视文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即容易导致大学生审美心理的“泛娱乐化”倾向。对此,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对于后现代工业社会的娱乐文化现象,曾忧心忡忡地指出:“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2]2“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2]4。事实上,影视艺术在向观众传递“辐射状”审美信息的同时也夹杂了负面效应,有些影视作品刻意宣扬暴力和色情,有些作品则用“恶搞”的方式破坏经典艺术作品,只为迎合观众,博观众一笑,而有些电视真人秀,则通过畸形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吸引观众的视线。在这种“全民娱乐”的风潮之下,“抗日雷剧”“奇葩选秀”层出不穷,似乎通过“笑”才能消解观众在日常生活中的压力。而这种审美风潮会对大学生审美心理的形成造成不良的影响,即以“笑”和“娱乐”来衡量艺术作品的价值。快餐文化和娱乐文化取代了真正有价值的艺术,这种“泛娱乐化”倾向显然对于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构建是不利的。

三、影视文化与审美教育结合的方式和手段

(一)通过影视赏析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事实上,很多教育专家早就意识到了影视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教育部也在2014年1月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3]快节奏的社会发展诞生了快节奏的艺术形式,在各种媒体交互发展的今天,当代大学生们似乎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认真去读一部长篇小说,而更愿意选择花一到两个小时通过荧屏去感知一个故事。而影视艺术综合了文字、图片、雕塑和音乐等艺术形式来充分调动观者的感官,这种多维度的官能体验引发主体在审美体验中的高度感官愉悦。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相互作用、相互综合,完成了审美过程中由感知到体验再到审美超越的过程。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得以深化、审美情感得以升华、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利用影视作品中的典型形象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传统教育体系中,对于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主要通过德育来实现,通过思想品德的教育使大学生自觉提高思想素质。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同样可以达到德育的目的。尤其是在当代社会语境中,“读图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以文字为主的文化符号逐渐被图像符号所代替,这种审美方式的改变使得影视艺术更多地承担了通过影视作品潜移默化地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的目的。在很多高校,“影视鉴赏”课近年来也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通过介绍和赏析中外的一些经典作品,切实发挥影视艺术在大学生审美心理中的重要作用。如《红河谷》《黄河绝恋》《集结号》《一九四二》等一些作品通过刻画苍凉悲壮的大背景来抒写和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魂断蓝桥》《甜蜜蜜》《如果爱》《匆匆那年》则向大学生诠释了爱情的真谛;《海上钢琴师》《泰坦尼克号》《安娜卡列尼娜》等影片又通过悲剧的震撼力量启迪人的智慧、净化人的心灵。事实上,比起生搬硬套的理论说教,去电影院看一场悲剧电影,通过酣畅淋漓地大哭来感知真善美显然更具有直观和深刻的效果。通过两小时的观影体验,通过或哭或笑或愤怒或恐慌这种参与感和在场感的审美体验,能够使大学生的情感得以宣泄,道德获得提升,精神得以净化。

(三)通过影视艺术教育实现大学生人格的完善

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4]。当代艺术理论家彭吉象在他的著作《艺术学概论》中也曾经说:“在充满冲突的当代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在艺术中来恢复自身的全面发展,防止感性与理性的分裂,在艺术天地里恢复心理平衡与精神和谐,通过对艺术与美的追求,提高人的价值,达到个性的发展,实现人格的完善。”[5]可见,人的审美感知和道德规范最终要靠艺术来完成和实现。当今社会充满了矛盾和竞争,大学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各种压力。“考研”“就业”“出国”“买房”“买车”……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使得当代大学生常常处于心理失衡状态,如何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是现代教育专家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影视艺术则为现代大学生提供了缓解精神压力的有效场所。影视艺术作品构架了一座通往自由精神世界的桥梁,观众通过感知影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效果,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由审美感知达到审美体验最终走向审美超越。除了“影视鉴赏”课程之外,大学校园中的各种影视社团和影视节也成为大学生影视活动的重要方式。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和国家广电总局电影频道发起的每年一届的大学生影视节也以其巨大影响深受大学生的喜爱。电影节以“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为宗旨,已经成了大学生影视观众的狂欢节。在各种方式和手段的参与下,大学生在影视艺术的熏陶之中自觉地走向审美自由之路。从而超越有限的物质生存需要,实现完美人格的构建。正如席勒在《美育书简》所说:“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无为而为的自由欣赏,因此,通过自由给予自由,这是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律”[6]。

(四)完善和引导和监督机制避免影视文化的副作用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影视产业的飞速发展和“新媒体”的出现,影视文化也逐渐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很多影视作品受商业利益的驱动,制作出内容低俗、粗制滥造的不良作品,作品中充斥暴力、色情内容,宣扬和传播错误的价值观。同时,不少电视节目盲目地追求收视率,以一些低级趣味的“噱头”吸引观众,以“娱乐”代替了“审美”。这些都给大学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对于这种负作用,一方面,国家应该健全法制法规,加强监督机制,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尤其是开设相关的影视艺术鉴赏课程,从理论上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从实践上促使学生自觉地选择健康积极的影视作品,使影视艺术更好地发挥其在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司慧慧 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更多历史学论文详细信息: 影视艺术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lsx/91089.html

    相关专题:加拿大手机运营商 臭氧污染


    上一篇:妇产科的护理分析
    下一篇:技术创新能力问题与对策论述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