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历史学 >

略探职校人文教育现状及对策

一、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其反思

(一)高职教育实践中忽视了人文教育发展观

伴随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逐步形成共识。高等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教育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4年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改革的相关文件中,便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长期以来“以就业为导向”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思路,凸显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无疑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在高职教育实践中,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工具人”的人才培养目标长期以来处于统治地位,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走向边缘化。究其深层次原因是对职业教育价值的片面理解,职业教育的价值包括职业教育的本体价值和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职业教育的本体价值观照职业教育对象的个性需求和个人发展,强调从个体谋生向自我价值实现的转化。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强调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关注职业教育是否满足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需求。现阶段许多高职院校有意或无意将职业教育工具价值无限放大,人文教育日渐失去应有地位,偏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所指出的“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的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能力观的片面理解遮蔽了人文教育的应有之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国外职业教育理念经历了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向人格本位和素质本位的深化演变过程。我国在借鉴国际职业教育经验时,职业教育理念也经历了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嬗变。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确立了我国现阶段高职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人才,但是其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设计层面。纵观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不难发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被许多职业院校在教育实践中狭隘理解,未能将人文精神的养成融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片面地强调职业技能培养,忽视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人文素养,无疑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大短板。长期以来,由于人文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无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能力观,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应具有娴熟的实践能力、强劲的创造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之意渐行渐远。

(三)人文教育的科学化忽视了人文精神的诉求

“知识就是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随着科学化时代的到来,科学在思维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各个层面成为强势语言,“科学至上”思潮也深深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观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现代大学的历史是两种文化不断分割的历史,即科技文化不断进取而人文精神逐渐式微的历史。”[1]“科学至上”思潮在我国职业教育实践中打上深深烙印,科学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压抑了人文精神的诉求,学科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束缚了高职学生的人文需求,仅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人文课程也被科学化了。其突出表现首先是不多的人文课程按本科院校课程建设思路设置,人文教育愈加形式化、知识化、政治化,职业化的人文精神塑造难觅踪影。其二是无视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巨大差异,忽略了人格养成、个性发展、心灵善化等方面的教育。长此以往,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所需的人文精神严重缺失。

(四)人文教育的实施离析了人才培养的职业性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面向未来职业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近年来,面向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深得职业教育者的认同,对职业分析、职业活动、职业能力的研究日渐深入,有力地促进了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的培养,毕业生市场认可度甚至超过了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当我们沉醉于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的成就时,人文素质培养进一步远离了即将步入社会的“技能机器人”。虽然“工作过程学习化,学习过程工作化”期间,也强调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却未能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整合,只是将工作过程的技能训练与职业观教化简单叠加。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仅注重与具体生产、具体技术相关联,淡化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精神和职业情感在完成工作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人们“更多关注个体生存所必须的劳动技能,而忽略了人类品质、内在精神的培养,忽略了对于作为社会中的人的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理解。”[2]当前的人文教育未能契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性,越来越有而无功,功而无效,职业教育弱化为职业培训的现象日趋明显。

二、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重构对策

(一)秉承人文教育,明确全面发展的高职教育理念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改变人文教育的边缘化地位,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既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所致。职业教育的功利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无视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适应性,也就失去了其本身存在价值,但是一味地追求其工具价值,背离教育的本体价值,那就是用职业的特殊性代替了教育的一般性。“大学的教育与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3]纵观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发展,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潮流,越发强调全面的职业人文素质的重要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既是满足社会需求的技能形成过程,也是满足个性需求的素质养成过程。缺乏人文教育的技能型人才的素质养成终将成为无本之源,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厘定能力本位,践行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高技能的本质属性是一种特定的能力,“能力是胜任社会工作角色的要求所必须拥有的充分的技能、合适的态度和经验。”[4]20亦即高技能是由知识、技巧和创造力统一而成的高端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显著特征是掌握较高技能和拥有较高素质,即具备良好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人才。能力本位视角的“职业能力观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行为主义导向的任务技能观、整体主义导向的关键能力观和建构主义导向的整合能力观。”[5]由于当前高职院校普遍注重学生零距离就业的近期诉求,重视基于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的技能训练,强化专业能力提升,淡化甚至无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养成,以致职业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实践中有必要重新审视传统能力本位观,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流动能力,践行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提高学生面向将来职业发展的职业能力,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潮流。

(三)彰显人文精神,顺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自然回归

20世纪90年代后期,信息技术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各个层面,工业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转变。传统的单一的技能人才已越来越不适应多工种复合的技能要求。在现代条件下,高技能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知识性技能、多样性技能、协调性技能和创新性技能,而且需要养成自我反思、自我塑造的基本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良好品质、情感、意志等综合素质,形成高尚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理所当然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全面发展的“职业人”离不开职业化的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塑造是促进“职业人”全面发展的不变主题。“天下以人文化成”,中国教育不乏造就理想人格和内化完美人性的人文思想,新形势下的高职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彰显人文精神是高技能人才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共同诉求。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是职业技能的培养基地,更是未来职业人的心灵守望者和精神家园,唯有此才能促进学生实现从技能人向文化人的全面发展,超越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工具价值取向。

(四)契合职业属性,促进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深度融合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深受本科教育学科规制影响,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学科体系的烙印,为了弥补高职人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虚化,职业化的人文教育是促进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深度融合的切入点。职业化的人文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文教育必须体现其职业性,将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贯穿于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人文素养内化在人的精神中,对其职业生涯规划将会产生长期的、稳定的正面影响。结合各专业的职业方向,关注行业和岗位变化,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有的放失地培养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在专业教育和技能训练中不断融合人文教育内容和人文精神塑造,职业化的人文教育不再依靠单一的几本人文教材。面向职业需求,在专业教育中充分挖掘人文教育内容,培养爱岗敬业、诚信合作、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等职业品质。在技能训练中,通过实践活动体现人文素养,强化职业人文内涵的理解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协调发展的培养目标。

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实图景

在推进省级示范高职建设过程中,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的现有状况和专业特色,我们在职业化的人文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改变了纯粹的“技术技能教育”的职业教育观念,形成了“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为先、特色竞争、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学院发展的根本方向,也赋予了职业化的人文教育的重要地位。为了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学院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形成了“文化浸润、人格养成、能力为本、素质为魂”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倡导“自强不息、志存高远、勇于奉献、团结奋进”的学院精神。为了构建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将“学以致用、惟志惟勤”的志勤文化融入到各项活动和日常行为中,实施了“大学生文明修身活动”、“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三大活动。注重塑造人文教育环境,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融入到楼宇、景点建设中,如“志勤桥、致用楼、善水路、至美路、不染池、圆梦湖”等,处处传达出尚美、求真、务实的文化气息。

作者:陈俊 单位:六安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历史学论文详细信息: 略探职校人文教育现状及对策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lsx/88815.html

    相关专题:张家星 榆林学院官网


    上一篇:大学教学管理论文
    下一篇:水利工程的土石方施工技术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