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历史学 >

汪精卫政治思想流变及评价研究

【摘要】汪精卫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而复杂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是复杂而且多变的。他名扬于追随中山先生革命与宣扬三民主义,名裂于投日卖国之行径。从历史的事实上看,汪精卫的思想和行为的效应是分阶段的,思想的多变性贯穿于他的政治生涯,不变的是对个人权力的追求,其进行个人政治权力争夺的工具是歪曲的三民主义。

【关键词】汪精卫;政治思想;流变;评价

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应该遵循何种方法,这是我们考察历史人物时所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列宁对普列汉诺夫进行了分阶段的评价,汪精卫本人前期跟随总理进行革命而后期投日卖国,对他的评价可以参照列宁的分阶段评价法。然而阶段评述之后又要有个总的评价概论,那就必须明确不同阶段汪精卫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这样才能给出一个盖棺定论。本文主要从对汪精卫的政治思想变化历程阐述,进而对汪精卫政治思想进行简要评述。

一、汪精卫政治思想流变探析

汪精卫(1883—1944),原名兆铭,字季新,其一生历任国民党要职,宦海沉浮,后因追求个人权力投日叛国,最终身败名裂。汪精卫的政治生涯始于1905年,这一年他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并积极跟随总理进行革命斗争。他在《民报》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反对封建主义和满清王朝统治的言论,有力地宣扬了三民主义,并在宣传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追随总理为三民主义而奋斗的政治主张。《民族的国民》是他在同盟会的理论刊物《民报》上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从法理上、历史上阐述了“民族”、“国家”、“政府”、“国民”等概念,揭露了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以及满汉两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平等现象,批驳了康有为、梁启超提出的关于国内民族关系的满汉不分、君民同体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主张,如“排满”、“立国”、“自由”、“平等”、“博爱”、“民权”、“立宪”等。随后他在《民报》上继续发表了《革命横议》、《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论革命之趋势》等文章,这些文章所阐述的观点都表明了此时的汪精卫革命的立场较为坚定,但是正如他自己后来所说:“铭自二十岁以来,所知者排满洲排专制而已”,此时汪精卫的政治思想还处在萌芽和形成阶段,主要以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进行宣传为主。1910年4月,汪因刺杀摄政王失败而被捕入狱,直至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已做好赴死准备的汪精卫才被从牢狱之中释放出来,虽然仍信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但他的行为开始由冲动革命向妥协退让相转变。在南北对峙之中,他积极支持袁世凯收拾中国当时的残局,对袁世凯说:“中国非共和不可,共和非公促成不可,且非公担任不可。”他与杨度积极筹备国事共济会,“以保持全国领土(各省及各藩属)之统一为要旨”,“要求两方停战,鼓吹组织临时国民会议,解决君主民主问题,以免全国战争之祸。”由此可以看出汪精卫本人的思想并非如之前一般激进而是转向调和主义,但同盟会希望保存地方政权发展革命势力与北洋集团实际掌控者袁世凯企图利用中央权力削弱革命力量两者的矛盾是根本性的,所以汪精卫的思想必然遭到双方的反对,在现实遭受挫折的情况下汪精卫萌生了退意,他谢绝了临时政府授予他的职务,携妻赴法求学,从此他的思想从激进主动逐步向消极被动乃至后来消极反动发展。随后的十余年间,北洋政府的反动统治的本质暴露无疑,孙中山为了捍卫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迫掀起了数次革命,汪也回国参与,但由于北洋政府势力强大以及列强的支持,三次反对北洋政府的独裁运动最终都失败了。“由此,汪精卫的人生观发生了根本性地变化,开始感叹自己把最宝贵的生命都交给了革命,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失败。残酷的现实使汪精卫的革命理想彻底消失了,他也从一个狂热的革命青年变为一个多疑的政治人物。”在经历过第二次护法运动的惨痛失败之后,孙中山开始寻求政治上的合作力量,决定改组国民党与共产党进行合作,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汪最初对此政策颇为反对,认为:“共产党如果并入本党(国民党),本党的生命定要危险。”但由于孙中山的坚持,汪精卫对三大政策也便逐步接受,在后期甚至一改先前之立场对三大政策进行积极的理论宣传。这时的汪精卫虽然革命的激情有所减退,但是根本的政治立场还是较为坚定和准确的。但在孙中山逝世之后,汪精卫的政治行为与政治思想表现出一种复杂多变的趋势。1927年在国民革命进行到高潮时,汪精卫的思想悄然发生变化,他从开始支持国共合作打倒军阀到与蒋介石和国民党右派一同主张分共清党运动。1928年到1931年由于汪精卫与蒋介石争夺党内最高领导权,中国国民党改组会随之出现,该会在汪精卫的领导下对三民主义进行歪曲性的解释以适应个人政治权力争夺的需要,阐述了反对中国共产党,反对帝国主义的观点,然而在当时情况下反对帝国主义实际上只是政治上的需要,是出于打击蒋介石集团的政治需要。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汪精卫通过所谓的对中日两国实力对比分析认为中日开战中国必亡,宣扬“亡国论”,对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精神进行篡改,在1938年《艳电》发表之后,汪精卫彻底背叛革命成为汪伪政权的最高领导人。他鼓吹大亚洲主义,宣扬和日本共建亚洲的新秩序。利用孙中山民权主义作为旗帜,主张一个党,一个主义,以此为理论基础对共产党的合法性进行抨击。

二、汪精卫政治思想的评价

汪精卫的政治思想是复杂多变的,对他政治思想的评价只能分阶段进行的方式。辛亥革命前后的汪精卫积极追随总理进行革命,宣扬革命三民主义思想,这个时期的汪精卫是三民主义的旗手,在历史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自从辛亥革命之后屡次革命的失败让汪日趋消沉。尤其在孙中山去世之后,汪精卫的政治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蜕变,无论是和蒋介石争权夺利还是投敌卖国,无不显示出后期汪精卫的政治思想已经堕落成为了党争和追逐个人权力的理论工具。

【参考文献】

[1]荀如.汪精卫集[M].上海光明书局,1930.

[2]雷鸣.汪精卫先生传[M].上海:上海书店,1989.

[3]张国淦.辛亥革命史料[M].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8.

[4]闻少华.汪精卫传[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5]孙津.中国近现代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柯艺伟 张艳梅 单位:延安大学政法学院


    更多历史学论文详细信息: 汪精卫政治思想流变及评价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lsx/87083.html

    相关专题:内蒙古大营铀矿 曹淑敏


    上一篇:电子计量技术创新缺陷及其对策
    下一篇:数控机床教学困境及解决对策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