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养生哲学预防医学论文

1养生是哲学范畴

“养生”首先是老子提出的,他的《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1]”“摄生”即是“养生”。老子认为“养生”的核心是“道法自然”。此后的庄子专门写了有一篇文章《养生主》来论述养生,庄子认为人“可以尽年”,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才能“得养生焉”,并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2]”的生活态度。由此可见“养生”一词是由哲学家而非医学家首先提出。最早的“养生”思想是哲学范畴而非具体的单纯的医学方法,更非今天的预防医学体系所涵盖的知识范围。许多养生思想的发展、创新绝大多数由哲学家提出,如上古的彭祖,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东汉的王充,东晋的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孟诜,北宋的苏东坡等。

2养生的哲学思想特点

养生是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探索和实践智慧的结晶,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有显著的文化基因烙印[3]。内容博大精深,方法丰富多彩,其哲学特点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取象比类”的自然观、“变化发展”的辩证观

2.1“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人是大自然的一员,人与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黄帝内经•邪客》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与,与日月相应也[4]”就是这个道理。基于这样的认识,古人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发现并总结了人体与自然相适应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具体适应自然变化的养生法则;指出四时变化如情志、气血、脏腑、经络与人体的关系;昼夜、晨昏变化与人体的关系,日月星辰变化与人体的关系,地理环境与人体的关系,温度、湿度、气压、气流变化与人体的关系等[5]。同时指出人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是一味地听从自然变化而束手无策,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或调整自己如养生应该做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或积极地改造自然环境,如天热或天冷用空调改变我们的室内环境以保证人体不因极端环境变化而对机体造成伤害。正如《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1]”。现代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都证明以上观点的正确性。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现代预防医学认为预防疾病的发生一定要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如极热或极冷的时候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峰,也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尊重自然变化规律,不遵循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规律,就不可能预防疾病的发生,甚至会使疾病加速发展。

2.2“取象比类”的自然观

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方法是在“天人合一”整体观指导下的“象”思维方法,与现代西方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的思维方法不同,实证主义科学体系对研究对象主要回答“是什么”,并用一套严密的逻辑推理、演绎、归纳和实验方法来印证。而中国古代没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分,研究问题是从整体上观察研究对象与某种自然之“象”的关系,对研究对象回答的是“与什么象”即“象什么”。“是什么”和“象什么”,一字之差揭示哲学意义大不相同。“象什么”,更接近真理,有无穷的魅力和奥妙。正如太极图告诉我们的三大哲学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那样[6],其实就是“象什么”的绝妙表达。因为“象什么”是写意的,且每个人看到的“象”和对“象”的理解有差异,故中国古代文化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就是“流派”。“流派”文化的出现表明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变化无无穷。其实中医文化就是“取象比类“的典型。例如中医的基本理论五行学说,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即春象木,取木的生发之象(不能理解为春是木),故“养生”是春宜纳万物生机、夏象火,取火的炎热之象(不能理解为夏是火,依此类推),故“养生”宜持清净心性,长夏象土,取土的吸湿之象、秋象金,取金的肃杀之象,故“养生”宜进补益之法、冬象水,取水的冰寒之象,故“养生”宜藏真元之气[7]。象”思维是中国养生古代文化的基本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是在学科分科体系下形成,而是以一种大包容、大自然、大范围、大学科为基本思维得到的,简言之就是“大道至简”。正是这种思维方式使中国古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理解自然等方面包括在养生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种思维方式在今天看来也十分科学,如组成生命的蛋白质是由20种氨基酸组成,这些氨基酸的功能、分子式、化学结构都十分清楚,但并非20种氨基酸的组合就是生命本身;人体是个巨体系,因此,借鉴中国“象”思维方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2.3变化发展的辩证观

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组成是“变化发展”的辩证观,在养生的哲学思想上其显著的哲学特征可归纳为“根本是‘象’,核心是‘变’。所谓“象”是指象自然界那样,因为“养生”的基础是遵循、效法和学习自然。而遵循自然法则的核心是“和”,“和”是指人、自然、社会、身体本身的大平衡与大和谐,所有的方法和手段只有达到“和”的状态,才达到“养生”的境界,因为自然是世界上最和谐的状态[3]。《道德经》二十五章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因此,“象”思维的核心是取自然之象,自然之象的精妙是在“变”,“变”是自然的基本属性和规律,例如一年四季的变化会导致养生方法的变,不同年龄的“变”会导致手段的“变”,四季的“变”会使补益的方式“变”,不同的疾病会使预防和治疗方法的“变”,一天之内不同的时辰养生也在“变”[8]。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工作背景、休闲娱乐方式与古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多数中国人是营养过剩,而非营养不足,上班族压力大,紧张度高,因此,养生方法要“变”,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例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4]”。如果今天的人们遵循“与鸡俱兴”的作息时间,那么就会与社会脱节,显然必须“变”。其实“变”就是发展,因此,“养生”也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

3养生的积极意义

养生文化渊源于中国古人,但与现代医学科学发展有惊人的一致。首先,养生保健活动都是围绕健康长寿”进行的。其次,养生的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防微杜渐治未病,在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的指导下去把握生命和健康。第三,养生重视社会心理因素,把人类,社会和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正确地认识人类的生命活动和积极地预防疾病,达到强身防病,益寿延年的目的。因此,可以说养生是古为今用的典范。进入21世纪,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日益增多,人们对“未病先防”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中国的养生文化特别注重社会心理变化对人体的影响,着眼于提高人们的心身健康。《黄帝内经》就指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4]”(《素问•著至教论劝》),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与中国养生文化的主张不谋而合,养生重视社会、心理对人的影响,并采取积极主动的方法,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处于更加协调的状态,因此,“养生”对现代社会有重要的意义。养生文化提出的“形神共养,天人相应,顺应自然,协调阴阳,节欲保精,畅通经络,协调脏腑,饮食调养,谨慎起居,益气调息,和于术数,动静适宜[9]”基本原则已被现代医学科学证明。201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1.4亿,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5年时将增长到2.8亿人,约占总人口的20%。老年人是否能够幸福健康地安度晚年,是一大社会问题,因此,重视养生保健对老年幸福的生活有极大的意义。养生对中年人也十分有价值,中年人肩负着生活和工作两副担子,其中潜在着加快的危险。中医认为盛极则衰,“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素问•上古天真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明中年人应注重中年养生,特别是随着中年人社会负担的加重,如何采用适宜的养生保健方法,提高其体质,延缓衰老已是十分紧迫的问题。青年人懂得养生,就会从现在做起,避免致病的危险因素,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使生活更加幸福和美好。可以说养生知识的普及不仅关系到人类的健康,而且与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人的生老病死尽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如何适应环境,抵抗疾病,求得健康与长寿,25.0是古往今来的美好愿望,也是养生保健的目的所在。故养生文化的普及对现代人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养生文化是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当今世界,中国文化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尊重与推崇,现代中国人既有现代科学手段,又有中国传统的科技,综合其优势,这对我们认识事物、了解事物、剖析事物和应用事物会带来质的飞跃。因此,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正确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灿烂,继承我国丰富的文化精神与内涵,使这一宝贵遗产造福世界人民。

作者:谢惠波 单位:泸州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更多社科历史论文详细信息: 养生哲学预防医学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126191.html

    相关专题:代写硕士论文 李厚霖 创业理念最新


    上一篇: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刑法理论论文
    下一篇:小学英语教学效率分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