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软件开发 >

农村艾滋病重点区域防治模式

摘要:目的探索适用于农村艾滋病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为今后农村艾滋病重点区域开展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在南宁市邕宁区中和乡、百济乡两个艾滋病疫情高发乡镇各建立一个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通过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建立有效的高危人群行为干预活动模式,研究科学规范的传染源治疗管理方法,提高群众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艾滋病初筛检测率及感染者和病人的生存质量,降低艾滋病新发感染率。结果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项目点开展入户面对面防艾知识宣传,健康教育干预共8516人,宣传前后各2760人,艾滋病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分别为45.29%和93.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0.26,P<0.05﹚。艾滋病感染者规范治疗率达87.50%。新发感染率持平。结论在农村艾滋病重点区域进行面对面入户宣传,并对艾滋病感染者进行有效管理的防治模式行之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农村居民;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6245(2016)03-0242-04

艾滋病是一种特殊性病、传染病,是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艾滋病在我国的高发区是农村,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必要的医疗卫生保健常识,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不高[1]。2005年以来,我国来自于农村地区的艾滋病病人明显增加。然而,面对艾滋病逐渐流行的危险,农村社会难以有效应对。目前,农村艾滋病流行呈低流行局部高发特点,发病以青壮年为主,50岁以上老年人感染数逐年增加,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较大,对于流行较集中的村、乡、县(区),艾滋病的社会疾病负担无疑较为严重。在农村艾滋病重点区域寻找切实有效、可行性强、适用范围广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方法及模式,是目前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项目地区:南宁市邕宁区中和乡新安村、百济乡红星村。

1.2方法

1.2.1项目措施及内容2013年5月~2014年5月项目实施期间,在南宁市邕宁区中和乡新安村、百济乡红星村开展综合防治活动,技术措施及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2.1.1开展项目点与艾滋病有关的人口经济以及艾滋病干预的可利用资源基线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当地的人口学和经济发展数据,医疗卫生资源相关数据,艾滋病疫情、艾滋病高危人群和流动人群的信息。1.2.1.2以广西艾滋病防治攻坚工程的实施为契机,强化政府主导,由乡镇政府分管领导协调村委干部配合项目实施,培训村干部、村医,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与项目活动。以宣传活动为重点,制作针对当地农民文化语言题材系列的宣传材料,由项目组专业技术人员及村干部、村医组成工作队开展100%覆盖的入户发放宣传资料,面对面宣讲防艾知识,根据农村地区群众早出晚归的生活特点采取夜间入户的模式,项目期间开展专项入户宣传活动两次。做到户户有宣传画,人人接受面对面宣传,并在首次调查之后马上针对一些调查对象不了解的知识和不科学的态度给予告知和纠正。进行宣传前后艾滋病防治知晓率调查,时间间隔6个月。1.2.1.3在南宁市邕宁区中和乡、百济乡采取“关口前移、重心下沉”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分级管理模式,建立县、乡、村三级艾滋病防控网络。对目标人群开展综合干预,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以及单阳配偶实行分级管理,随访管理工作及高危行为干预主要由乡、村两级兼职医务人员负责,定期评价病人接受治疗管理的依从性及高危行为干预效果,县级加强对乡、村两级业务人员指导;同时适时调整工作措施,提高规范治疗管理率。根据国家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以及单阳配偶的管理标准,对乡、村两级兼职医务人员连续随访两次未取得预期效果的目标人群开展县、乡、村三级联合随访及干预活动,了解目标人群的实际情况及管理依从性影响因素,加强防治知识及政策解读,从病人的角度分析灌输治疗管理的利弊,转变管理对象的态度,从而提高管理依从性。1.2.1.4项目初期及末期在项目点各开展一次艾滋病抗体筛查,由村干部和村医组织动员群众参与咨询及筛查活动。1.2.2评价方法在宣传活动前后开展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使用统一结构式问卷和无记名方式,由经过培训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为调查员,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和知识获取途径。调查收集数据后,采用EpiData3.0进行调查问卷数据双录入,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病人的治疗管理按照治疗管理系统及随访管理系统的信息对其依从性进行评价。

1.3评价指标

总体知晓率=(10条知识题答对6题及以上的人数/总答题人数)×100%;单项知识知晓率=(正确回答的人数/调查人数)×100%;感染者和病人规范治疗管理率达到85%以上;项目点艾滋病抗体筛查率达到10%以上。

2结果

2.1基本情况对比

宣传前后分别调查了2760名农村居民,宣传前农村居民中年龄最小7岁、最大91岁;宣传后农村居民中年龄最小9岁、最大87岁。经统计学分析,宣传前后人群内部构成年龄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宣传前后知晓率对比

宣传前调查2760人,总体知晓率为45.29%(1250/2760);宣传后调查2760人,总体知晓率为93.37%(2577/2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0.26,P<0.05﹚(见表2)。

2.3规范治疗管理效果

中和新安村和百济红星村项目点采取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分级管理模式,共分级管理HIV13人,AIDS5人,其中单阳配偶7人。符合抗病毒治疗共16人,已接受规范治疗14人,定期检测病毒载量和CD4检测依从性大幅度提高,规范治疗率达87.50%。单阳配偶安全套使用率100.00%,项目末期无单阳配偶HIV阳转。

2.4艾滋病筛查情况平

在扩大筛查的情况下,中和新安村和百济红星村项目点2013年新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2例,2014年新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2例。2014年两个项目点开展艾滋病筛查4274人次,艾滋病初筛覆盖率达50.19%(4274/8516),比2013年的29.27%(2493/8516)提高了20.92%。在扩大筛查的情况下,中和新安村和百济红星村项目点新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持平。而初筛阳性率2014年(0.09%)低于2013年(0.16%)

3讨论

艾滋病防治坚持政府主导、多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2]。但我国艾滋病防治中,社会支持大多体现在国家的宏观政策上,来源于农村的支持活动少见报道。我国农村由于居民之间家族群居,居民之间亲密的互相联系和传统而深厚的乡土人情,使得农村可利用的软资源极为丰富,但由于文化低、卫生知识缺乏、封闭的传统观念等,农村居民对艾滋病的恐惧很大,对于艾滋病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而且经济越落后的农村地区越为明显;农村居民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处于抗拒状态;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对政府在艾滋病的预防宣传和导向不清楚[3],有调查显示,不知道自身的感染状况的是知道自身感染状况者的3.5倍[4]。如何动员农村地区建立起一个艾滋病综合防治模式,已经成为函待解决的问题。有调查显示,城市居民艾滋病基本知识和政策知识知晓率均显著高于农村居民,可能与城市居民文化程度较高,更方便得到医疗卫生资源和卫生服务有关[5]。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低,宣传前对艾滋病的知晓率低,强调针对于文化层次低的农村居民开展入户面对面宣传的模式是切实有效的农村宣传模式。而不同年龄组的农村居民对艾滋病的知晓程度不一样,提示在开展农村居民艾滋病宣传工作时需针对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区别采取宣传措施,尤其要对文化层次低、年龄比较大的农村居民实施相应的宣传措施。2014年两个项目点开展艾滋病筛查4274人次,初筛覆盖率比2013年提高了20.92%,在扩大筛查的情况下,中和新安村和百济红星村项目点新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持平。而初筛阳性率2014年(0.09%)低于2013年(0.16%),提示项目效果是切实有效的。目前,艾滋病家庭内配偶间传播已经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预防艾滋病单阳家庭配偶间传播已经成为预防控制艾滋病传播的重点之一[6]。有学者报告,2012年南宁市的HIV/AIDS中62.86%为已婚有配偶,加上安全套使用率低,导致配偶或固定性伴间的传播非常严重,其中绝大多数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感染的[7]。在本次调查中,新安村和百济红星村项目点分级管理HIV13人,AIDS5人,其中单阳配偶就有7人,通过面对面宣传后,单阳配偶均愿意接受随访管理,新安村和百济红星村的感染者中符合抗病毒治疗共16人,14人已接受治疗,包括单阳配偶的病人,规范治疗率达87.50%,抗病毒覆盖率高于国家80%的要求。通过面对面宣传,感染者更容易接受卫生人员给予的建议,排挤心理有很大的改善,接受管理的意愿很强,有效地预防了艾滋病在单阳家庭间的传播。近年来艾滋病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从发病职业分布分析,以农民、家务及待业人员为主,符合中国艾滋病流行病学特点[8]。因此,建立农村艾滋病重点区域防治模式已成为HIV/AIDS预防控制项目的工作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而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手段[9]。控制艾滋病流行,应该将工作重心锁定在农村地区,积极推进基层艾滋病防控规范化建设,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艾滋病防控体系,利用基层防保网络、村民委员会的力量建立艾滋病宣传的长效机制,促进艾滋病农村防治模式的运行,改变HIV感染者和病人以及那些有感染HIV危险行为人群的行为[10],真正把工作重心放到农村。特别重视农村妇女、老年人、文化程度低人群的艾滋病知晓率,探索创新防治艾滋病宣传模式,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宣传教育,让群众更清楚地了解艾滋病,知道如何预防艾滋病,了解艾滋病可防可控,这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治本之策,能有效遏制艾滋病在农村地区的传播和蔓延。

参考文献

[1]马莹莹,施学忠,杨永利.农村地区艾滋病家庭生活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9,20(1):23-28.

[2]吕柯.我国艾滋病防治策略刍议[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26(1):1-2.

[3]林凯程,周梅芳.不同发展程度地区农村人口对艾滋病的认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2):57-60.

[4]孙研,王启兴,刘鹏,等.凉山彝族地区由医务人员主动提供艾滋病检测与咨询的可接受性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2):177-180.

[5]冯素青,蔡建宁,姚巧丽,等.石家庄市城乡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电话调查[J].医学动物防制,2015,31(6):645-647.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J].中国性病艾滋病,2012,18(1):1-5.

[7]农丽萍,林新勤,农全兴,等.2012年南宁市婚内性传播艾滋病病例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5,31(7):541-544.

[8]冯献湘,黎明强,潘洁,等.柳州市1996-2010年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1,27(10):921-923.

[9]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189-192.

[10]吴尊友.大力开展我国艾滋病行为干预研究[J].中国疾病控制杂志,2000,4(1):4-8.

作者:林盛智 范琳娟 罗月娟 苏凯 韦萍 单位:南宁市邕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软件开发论文详细信息: 农村艾滋病重点区域防治模式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rjkf/189052.html

    相关专题:新乡医学院学报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上一篇:休闲农业企业融资对策研讨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