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人文科学 >

多元文化背景下多媒体音乐探索

多媒体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与音乐艺术的融合,高科技这个触媒在音乐艺术领域引发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此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传播媒体的多元化方面,而且也反映在与新老音乐艺术的整合方面,这种整合的主导力量便是将科学技术发展成一门新的音乐艺术,即多媒体音乐艺术。多媒体音乐将一些古已有之的音乐艺术发生衍变以适应信息文明的新规范,它不是简单地记录歌手演唱,而是伴随着歌曲的韵律,充分运用快速切换和背景色彩的对比等蒙太奇手法来造成一种节奏鲜明、意蕴奇特的迷幻感,视听交相辉映,大大增强了音乐作品的魅力。多媒体音乐的艺术特征就在于它的多种媒体共生性及可转换性,不仅创作时多种媒体间可以长短互补,而且在向受众传送展示时也可因时因地有多种选择。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多媒体音乐艺术的发展是异常迅速的,它对传统音乐艺术的整合也是在高速中完成。笔者就多元文化背景下多媒体音乐的艺术特征进行一下简单归纳,希望对推动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加快我国音乐艺术的世界性传播做出有益贡献。

一、抒情性

多媒体音乐中,音乐与计算机的多种信息媒体进行交互操作从而为受众提供了更加有效地欣赏音乐作品的手段,从而增加对音乐作品的注意和理解,延长音乐作品的保留时问。使受众欣赏音乐的方式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人们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音乐作品的图像、声音等。而可以主动进行检索、欣赏,使受众能够更深的体会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深厚感情,因此,抒情性是多媒体音乐的基本属性。多媒体音乐抒发情感的能力是十分惊人的,它不但可以直接表现人类各种细微复杂的情感情绪,而且可以直接触及人的心灵的最深处,激发和宣泄人的激情。多媒体音乐的抒情性,根源于多媒体音乐特殊的现代科技媒介和科技表现手段,它以现代科技为手段,把乐音作为材料作用于人的听觉,从而富于魅力的传达和表现音乐家的感情起伏、变化和波动,就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音乐作品于是透入人心与主体合而为一。即使少数描绘性的音乐作品在与多媒体技术融合后也不例外。例如,我国著名的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在与多媒体技术融合后,运用电脑技术模拟布谷鸟、斑鸠、猫头鹰等各种鸟类的呜叫声,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使全曲能够更加呈现出万物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从而表现欢快热烈的生活情趣和情感。再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和展现的雷声、雨声、风声和鸟鸣声,更加直观的表现了音乐家在生活中的感受,通过多媒体背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手段来传达作曲家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显得更加扣人心动。

二、表演性

多媒体技术就是要把计算机处理的信息范围扩大,可以大大丰富信息的表现力和增强效果。多媒体音乐使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范围从传统的数值和文字扩展到了图像、图形、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因此,多媒体音乐在塑造音乐艺术形象的时候,必须还要经过表演这个环节才能完成。多媒体音乐也属于表演艺术,所谓表演艺术,是指通过演员表演并借助舞台来完成的艺术形式。一般来讲,表演艺术都应当包括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这样两个过程,而且,二度创作(实际的表演、演奏或演唱)常常需要多次进行。对于多媒体音乐来说,同样需要一度创作即作曲、作词、配器或编舞,同时也需要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的二度创作,并且在此基础上与多媒体技术相融合,再加以表演。对于同一个音乐作品,是否运用多媒体技术,往往会使受众对作品的理解不同,并使受众感受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完全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从这种意义上说,多媒体音乐形象的存在,必然依赖于二度创作的表演,没有表演,也就没有多媒体音乐。多媒体音乐艺术也要有赖于表演艺术家(指挥、演奏、演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现,英国艺术理论家科林伍德曾说过“任何表演者都是他所表演的艺术作品的合作者”。①对于多媒体音乐来说,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表演,必然会产生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给听众不同的审美感受,波士顿乐团曾以多媒体技术演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激昂、亢奋,而费城乐团传统演奏的同一首乐曲则显得悲壮、深沉。因此,多媒体音乐也总是需要通过二度创作,把创作者自己对于原作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多媒体,精湛的、恰到好处的表演,将更精致的音乐形象传达给听众,使听众获得艺术美的享受。从这种意义上讲,对于多媒体音乐这一类表演艺术,表演性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三、节奏性

多媒体音乐以计算机为中心综合处理多种音乐作品的信息,它包括音乐信息的集成和处理这些信息设备的集成两个方面,它能使多种不同形式的信息综合地表现音乐作品的节奏,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在多媒体音乐中,节奏是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音乐节奏具体是指乐音的长短、高低、强弱等变化组合的形式,它是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基本构成因素。多媒体音乐也必然需要将节奏作为最核心的艺术表现手段。对于音乐作品来说,与多媒体技术相融合,就会产生不同的节奏,从而具有不同的表现作用,最终使得旋律具有鲜明的个性。例如,用多媒体技术演奏进行曲,除了节奏鲜明外,而且旋律流畅、节奏明确,使得乐曲活泼欢快、富有朝气。多媒体音乐旋律离不开节奏,节奏不仅可以增强多媒体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还可以使旋律具有特色,因而使得人们更能够以节奏为依据来把握不同的音乐体裁。此外,节奏直接影响到多媒体音乐的抒情性,音乐家们常常利用多媒体音乐节奏这个表现手段,在多媒体音乐作品中反映出一定强度的情感情绪的脉律,使听众产生情绪情感的共鸣,造成多媒体音乐特殊的审美心理效果。例如,对于那些节奏轻快、急促的多媒体音乐作品,与多媒体融合后,除了传达给听众偏于欢快、热烈的情绪情感外,往往还会更加使节奏紧凑有力,如用多媒体技术演奏贝多芬著名的钢琴奏鸣曲《黎明》,除了处处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活力,明朗的曲调和清澈的音色,体现出音乐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赞美,对光明和幸福的向往外,还会演奏出热烈奔放的塔兰泰拉舞曲,节奏更紧凑,情绪更欢快,从而使整个乐曲的节奏更加协调欢快,使作品更富有艺术感染力。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在多媒体音乐作品中,节奏不仅是音乐家内在情感的外化,而且听众通过对音乐节奏的欣赏和领会,也会在审美中把握旋律的灵魂。

四、想象性

多媒体音乐使声音和视频与时间更加密切相关,在加工、处理、存储和播放时,使保证它们的连续性,从而在人的感官系统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多媒体实时交互,就好像面对面实时交流一样,从而更能增加受众对音乐作品的丰富想象。多媒体音乐形象的塑造完全依靠经技术处理过的声音为材料来完成的,由于声音不存在特定的概念,无法与各种事物构成对应关系,人们在欣赏多媒体音乐时,是听不出各种具体物象的,这就需要人们凭借自己的生活阅历、经验、知识等加以联想和想象。实际上多媒体音乐形象是乐曲作用于人的听觉后,通过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乐曲描绘的声音形象转换成相应的画面,在内心深处唤起某种难以言状的情感意象,从而引发受众的共鸣。不同年龄、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文化素养、不同心境的人,在聆听同一首多媒体音乐作品后的感受及在大脑中所形成的音乐形象也是不尽相同的。正是由于多媒体音乐形象的抽象性和模糊性、不确定性与多义性的特点,演奏者们往往通过在音乐作品的标题前加上多媒体三个字的方式来加以说明。如多媒体民族管弦乐《空山鸟语》、《百鸟朝凤》,多媒体琴曲《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这些多媒体音乐作品通过更加准确的模拟鸟鸣、流水、铜号、牧笛、晚钟、惊雷等声响,更精致地对春光、晨雾、暮色、风暴等的描绘,使人更能直接联想到山谷中百鸟争鸣的景象,使人更能直接联想到或恬静悠闲,或欢快热烈,或凄凉哀婉,或紧张激烈的场面。这时的人们完全可以依据个人的生活经历在想象的天地中自由翱翔,任意驰骋。再如多媒体音乐作品,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由于贝多芬曾说过,乐曲开始的主题动机是“命运在敲门”,因此,后人给这部交响曲命名为“命运”;再由于贝多芬的坎坷命运和他的桀骜不驯的性格,很多人就解释这首乐曲为“贝多芬和命运的搏斗”。当欣赏多媒体音乐作品《第五交响曲》时,该乐曲尽管并没有告诉人们任何一件具体的事情或道理,但通过多媒体技术所演奏出的自强不息的乐曲,让人们更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比传统演奏该曲更强大的力量,这个力量更能使人们联想到贝多芬与命运的抗争,并由此激发了人们永不停息的斗争信念和勇气。可见欣赏多媒体音乐,也同样离不开受众的直接联想与想象。由此可见,想象性是也是多媒体音乐艺术的突出特征。

五、象征性

多媒体音乐形象具有象征意味,重在表情。多媒体音乐作品也是通过表达感情来引起人们对一定生活情景的联想,也是通过“以声表情”的方法来塑造“声情并茂”的听觉艺术形象的,而这种塑造艺术形象的方法本身就体现了多媒体音乐的另一特征,即多媒体音乐形象的象征性。多媒体音乐艺术表现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象征,即以科技处理过的声音的属性和声音的运动来象征所要表现的对象,如用较微弱的音响和平缓的旋律长音等象征平静、安宁等。例如,多媒体音乐作品《大海》,与多媒体融合后,就更能形象地以定音鼓的弱奏象征平静的大海;《嘎达梅林》与多媒体融合后,就能使提琴声部的旋律长音与中声部的固定音型结合,更恰当地表现出宁静的草原。此外,多媒体音乐还能更加准确的使用以音色象征人物或动物手法。如多媒体音乐作品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楼台会”一段,与多媒体融合后,即可以独奏小提琴象征女性的祝英台,又可以大提琴象征男性的梁山伯。就更使作品中的女性声音、性格接近于小提琴音色感觉,男性的声音、性格更接近于大提琴的音色的感觉;同时,还能自动调和提琴音乐的较柔性,更恰当地象征人物特别是恋爱之中情感丰富的青年。多媒体音乐艺术,在象征手段的运用中既能注意到声音的属性又能结合音乐的运动。如在多媒体交响童话《龟兔赛跑》中,就更能准确地以音色浑厚的大管及其节奏沉稳的旋律表现速度慢的乌龟,以单簧管和灵活快速的旋律代表机敏快速的兔子,显得十分贴切生动。此外,多媒体音乐,还能以音乐由弱到强象征车队、马队、人群等由远而近;反之则由近而远等等。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将越来越多的寻求到不同群体之间的共同价值观,而多媒体音乐融音乐与现代技术于一体,用更科技更精彩的声音和旋律作为表现手段,用和谐的音响组成乐章,诉诸受众的听觉,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听觉艺术。作为科技与音乐相结合的文明成果,多媒体音乐既具有音乐的超越种族和文化隔阂的功能,也具有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其必将成为未来世界音乐发展的趋势。

作者:杨勇


    更多人文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多元文化背景下多媒体音乐探索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rwkx/162589.html

    相关专题:南通大学学报 弹道学报


    上一篇: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实用性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