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软件开发 >

哲学家法哲学批判释解

一、无产阶级的实质与特征

虽然沃格林认为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哲学是灵知和灵知主义,马克思甚至将灵知主义的沉思转变为改造世界的行动,但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依然使用哲学一词,因此我们不妨也继续使用“哲学”来对应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一部分,如柯尔施所言:“只是因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理论有一个不仅是理论的,也是实践和革命的目标就说它不再是哲学的是不正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从性质上说彻头彻尾是一种哲学……它是一种革命的哲学,它的任务是通过一个特殊领域———哲学里战斗来参与在社会所有领域中进行的反对现存秩序的革命争”瑏瑥。马克思的哲学作为一种反对现存秩序的革命哲学,它不能单纯停留在理论层面,革命绝不只是思想意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精神的力量必须与权力、与物质的力量相结合,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瑏瑦这是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段落。马克思首先指明革命的哲学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思想意识,若它想要成为现实,重构社会秩序,它就需要被动的和物质的因素,也就是说“物质”作为一种被动的东西,它具有某种程度的惰性,必须结合作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其次革命的思想意识作为积极主动的精神力量,不能仅是依靠自己就能在现实中的实现,现实自身也必须努力趋向思想,物质实体必须把自身推向哲学救赎的境地。物质力量在生理上就是人的现实存在,人作为肉体和经济上的存在物,也就是现实生活的物质基础,这一物质基础具有被动的、惰性的特征,它需要“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神圣绝对命令的引导,从而趋向具有最高神性的思想。马克思所要求的革命的哲学与物质力量的结合,类似于柏拉图所说的哲学与政治权力的结合,想要重新创造理想的社会秩序,哲学就是被需要的。既然马克思的革命哲学是为了重构一种合理公正的社会秩序,这种哲学又是被需要的,那么最需要它的对象自然是那些最受压迫、受歧视、受奴役的处于苦难中的人们,这就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出现,由于其受到绝对的不合理公正的对待,使得“社会的一切缺陷就必定相反地集中于另一个阶级,一定的等级就必定成为引起普遍不满的等级,成为普遍障碍的体现;一种特殊的社会领域就必定被看做是整个社会中昭彰的罪恶,因此,从这个领域解放出来就表现为普遍的自我解放。”

若想使无产阶级成为真正的解放者的等级,必须使与其对立的那个等级成为公开的、残忍的奴役者的等级,无产阶级就可以“振振有辞地宣称:我没有任何地位,但我必须成为一切”瑏瑨,就可以具有与人民魂魄相同的开阔胸怀,具有鼓舞物质力量去实行政治的暴力的天赋和革命的大无畏精神,由此才能彻底实现普遍的解放,超越政治的解放,把人们彻底从市民社会中解放出来,成为真正的类存在物。在马克思视野中,当时的德国之所以不能实现人的解放,就是因为不能形成这样一个绝对受难的等级,市民社会中的各个等级的实际生活缺乏精神活力,精神生活又缺乏实际内容,他们那种“有节制的利己主义”瑏瑩狭隘性导致没有形成普遍解放的需要和能力。依照这种哲学与无产阶级结合实现普遍解放的理路,马克思气势磅礴地论述了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这种解放实质上也就是全人类的解放。人的解放的真正实现,就是通过与哲学的结合,无产阶级实现从绝对的受难、绝对的无到完整的救赎、绝对的有,“就在于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形成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形成一个由于自己遭受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这个领域不要求享有任何特殊的权利,因为威胁着这个领域的不是特殊的不公正,而是普遍的不公正,它不能再求助于历史的权利,而只能求助于人的权利,它不是同德国国家制度的后果处于片面的对立,而是同这种制度的前提处于全面的对立,最后,在于形成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总之,形成这样一个领域,它表明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自己本身。社会解体的这个结果,就是无产阶级这个特殊等级。”瑐瑠马克思在这段论述中,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实质就是“绝对的受难”,赋予了无产阶级的重要特征:第一,无产阶级是完全失去自由的等级,他们被戴上的是“彻底的锁链”。“锁链”一词的运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第一卷的题旨中那句著名的话:“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瑐瑡。无产阶级作为人,本也是生而自由的,同样享有“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绝对命令的内涵,如今却彻底的失去了自由,他们处于市民社会阶级之外,无法通过市民社会的利己主义掠夺争取自己的利益,因此他们必然是一个对市民社会绝望的阶级;第二,无产阶级是一个普遍的受难的等级,他们遭受到的不公正与不合理,不是某个领域的状况,而是一般的不公正,这意味着他们是“没有任何地位”的,故而他们同现存的秩序的对立不是片面的对立,而是全面的绝对的对立;第三,无产阶级是人性的完全丧失,是最无辜的受难,作为人之本质的人性在无产阶级身上完全丧失,使得无产阶级在现存秩序中沦为绝对的无。从无产阶级的实质与特征表明,无产阶级将是未来的一种绝对的、无阶级的社会的希望,无产阶级将在革命实践中不仅救赎自身,而且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抗争。

二、无产阶级救赎的对象与结果

洛维特曾指出:“由于它以最高的、人的方式表现和集中了所有社会领域的对抗,所以,无产阶级是解开整个人类社会问题的钥匙。不同时解放作为整体的社会,无产阶级就不能把自己从资本主义的锁链中解放出来”瑐瑢。无产阶级将在绝对受难的境遇中实现彻底的救赎———救赎的对象不仅是自身,而且是全人类;救赎的结果既是人的政治解放、经济解放,也是普遍的、绝对的人性解放。马克思所论述的无产阶级从受难到救赎的“飞跃”带有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的思辨色彩,与宗教救赎史中的“初始状态、堕落和拯救”的三段式辩证逻辑具有思想模式的一致性瑐瑣,故而维塞尔指出:“由于经历了绝对的(无条件)否定,无产阶级具有绝对的清白,因此,只有通过否定人性的辩证否定,无产阶级才能成为人类的救赎者,成为否定的化身。倘若没有绝对的(神话诗学的)受难,无产阶级则不可能发挥拯救者的作用。唯有受难是欠然的;也只有神话的受难有拯救的效力。神话受难不仅仅是肉体的受难,也因此是非理性的受难;受难是经验阶级作恶的结果。”瑐瑤他将马克思运用辩证逻辑所设想的“受难-救赎”过程转换为一种神话式的戏剧过程,认为马克思以戏剧式的因果关系原则解释经验实体的遭遇,这无疑是一种崭新的阐释角度,有其合理之处。我们无需讳言马克思此时对未来拯救的设想带有神话的色彩,并且这种救赎模式与犹太-基督教的救赎模式具有某种相似性。但是,这至多只是思维逻辑的相似性,在救赎的力量上,马克思将无产阶级的产生放置在历史的现实之中,远远超越了带有神秘思辨色彩的救赎逻辑。马克思尖锐地指出:“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只不过是揭示自己本身的存在的秘密,因为它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只不过是把社会已经提升为无产阶级的原则的东西,把未经无产阶级的协助就已作为社会的否定结果而体现在它身上的东西提升为社会的原则。”瑐瑥无产阶级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存在秩序解体的结果。马克思对一个绝对受难的无产阶级的设想不是意识的思辨,而是对历史现实的描绘,不是对一种拯救世界的“选民”的拣选,而是对解放者的确认。同时,马克思确认了无产阶级对私有财产的否定性,也确认了消灭私有财产时未来社会的原则。

由于无产阶级是财产、自由、人的本质的完全丧失,他们没有特殊的利益,或者说他们的特殊利益是与人类的普遍利益相一致,但与私有制或资本的利益相对立,所以否定私有制与资本主义制度将是无产阶级救赎自身与全人类的第一步。基于这种认识,马克思逐渐进入到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中,并以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作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指出“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一达到极端,就必然是整个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瑐瑦。只有从普遍解放的角度出发,我们才可以理解,何以马克思可以豪迈地宣称:“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瑐瑧在人的解放中,哲学作为“头脑”与无产阶级作为“心脏”相结合,沃格林认为这是马克思在后黑格尔的处境中无法再通过回归精神的自由而摆脱困境,导致转向灵知的行动主义的结果,是精神与世俗权力的典型结合,最终将导致一个“圣灵存在”(Paracleticexistence)的宏伟的神秘主义瑐瑨。但笔者认为,马克思的观点是对柏拉图的“哲人王”的承续,并不带有神秘色彩,只不过与哲人结合的不再是王,而是无产阶级。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人自身含有智慧、激情和欲望三种东西,哲人代表的是智慧,护卫者代表的是血气,其他人则受人性欲望控制,想要建构理想的城邦,就必须由哲人当王,也就是由智慧引导激情控制人性欲望。革命哲学由于自身的性质代表的是智慧与理性,无产阶级则由于无辜受难的激愤,代表的是激情与血气,两者的结合正好能够控制市民社会的利己主义人性欲望,从而实现“理想国”。总之,无产阶级体现的是应然与实然、普遍性与特殊性、本质与存在的绝对对立,体现的是观念与现实的彻底矛盾。无产阶级作为受难的等级,要想摆脱这种状态,实现自身的救赎,就必须使哲学成为现实,使世界哲学化,让哲学通过他们的力量重新生成公正合理的尘世秩序。哲学精神在无产阶级等级中内在获得了征服世界的物质效力和激情,所以解放的心脏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则在哲学上获得了实现自身自由的理性与智慧,故而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哲学与无产阶级的结合,是革命哲学与物质力量的结合,它们将使得观念与现实的和解在历史中成为可能,个体与社会也能够实现完全地融合,从而实现全人类的救赎,这种救赎的运动与状态指向马克思精心构筑的“哲学共产主义”。

作者:刘同舫 陈晓斌


    更多软件开发论文详细信息: 哲学家法哲学批判释解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rjkf/131557.html

    相关专题:南京工程学院 失效分析与预防期刊


    上一篇:建筑节能工作重点与实践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