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工论文 >

培养地理学习能力的学法指导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渐被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所取代,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着眼于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实现主动发展。本文试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际,就如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这一问题从理论上谈几点个人见解。

一、指导学生学会读书

书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读书应侧重于三个方面。

1.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地理学科而言,读书习惯的培养应该强调“两顾”,即图文兼顾、课内与课后兼顾。图文兼顾是指读书时要注意地理图像与文字间的内在联系,因为课本中的文字和图像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课内与课后兼顾是指要合理安排读书时间。除了预习课本内容或教辅外,还可以依据自己的水平阅读一些地理类的刊物,如《中国国家地理》《环球人文地理》,既有助于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又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2.明确不同知识的学习要求。地理知识按其内容属性可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类。由于这三类知识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不同,因此在学习的要求上也有根本区别。事实性知识主要指各种地理现象、地理数据等,如山河分布、昼夜更替周期等;概念性知识是指经过抽象概括形成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如晨昏线、水循环原理等;而程序性知识则是指解决地理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如等值线图判读的方法、区域地理的学习思路等。一般而言,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要求是以识记为主,概念性知识的学习要求理解并能够实现迁移,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则侧重于实际应用。

3.掌握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学生明确不同知识的学习要求后,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这里介绍三种地理学习中常用的读书方法。(1)抓关键词法。即在阅读时,抓住能揭示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关键词语或语句,特别适用于地理概念的学习。以“洪积扇”概念为例,教材中有完整表述:“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洪积扇。”在阅读时,只要抓住“水流速度减慢”“山麓地带”“堆积”这三个关键词,就很容易理解并掌握该概念,因为这三个词完整揭示了洪积扇的形成外力、分布位置和外力作用方式三个本质属性。(2)纲要概括法。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越容易实现迁移。纲要概括法就是将所学内容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用纲要的形式加以概括,使之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网络。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地理原理或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例如,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形成过程(原理性知识)可以概括为:不合理灌溉→地下水位上升→水分蒸发→盐分在土壤中积累;锋面气旋图中冷、暖锋类型的判断(程序性知识)可以概括为三个步骤:判断锋面两侧风向→确定锋面移动方向→确定锋面类型。(3)图文转换法。将书中的文字描述转换为地理图像或将地理图像内容转换为文字的读书方法。前者可以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后者可以使复杂的图像内容简单化。例如,教材中关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的描述可以用正弦曲线图来表达;反之,不同日期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变化图,也可用一句话概括其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是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指导学生学会用图

除了掌握必要的读书方法,还要恰当地使用学习工具。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高中地理教材和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都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有效工具。因此,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指导学生掌握好这一工具。具体要求是:

1.掌握判读不同类型地理图像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地理图像按其内容的呈现形式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其判读的方法和步骤不尽相同,在进行指导时应区别对待。例如:对于常见的区域地图,判读的一般步骤是:(1)读图名,知道该图所要表达的主题;(2)读位置,通过经纬度位置确定图示区域的空间位置;(3)读地图要素:即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4)读信息,根据问题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而对于表示地理事物随时间变化的折线(或曲线)式统计图,判读的一般步骤是:(1)读图名,知道该图所要表达的主题;(2)读坐标,确定横、纵坐标代表的含义(要素、单位);(3)读变化,通过折线(或曲线)的数值变化,概括其特征(变化趋势、有无周期性或阶段性)。

2.能够迅速地获取和解读地理图像中的有效信息。应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快速获取地理图像中的有效信息,并分析、掌握图中所示地理事物的特点。如通过阅读“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通过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掌握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和分布规律。需要注意的是,地理图像中的信息有的是有效的,有的是无效的甚至有干扰作用,在判读时要注意抓住事物的本质,分清主次,排除干扰。尤其是在解题时,必须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解读,既不要遗漏图中的有效信息,又要避免不分主次,造成对图像的过度解读。

3.能够借助于地理图像进行各种智力活动。对地理图像的判读还需要能够借助于地理图像进行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智力活动。例如,能够借助重要经纬线记忆世界各区域的大致地理位置,做到“手中无图、心中有图”;能够通过“某时刻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分析图中特定地点的天气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地理考试中,不少试题的图像中往往隐含着不能直接观察出来的解题信息,这些信息必须运用分析、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才能获得。例如,通过分析推理某地某日观测记录到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示意图(2013年高考安徽文综卷),可以判断出该日的可能日期、天气状况及该地的可能位置;试卷中还经常出现一些无图考图的题目,看似难度很大,但如果能够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画出示意图,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

三、指导学生学会思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地理学科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分析与总结能力、比较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等几个方面,是地理学习能力的核心。教师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地理思维训练指导。

1.学会分析与总结。分析是将事物的整体分为较简单的组成部分并分别加以考察,总结则是把分析过的事物各方面的属性联系起来,形成事物的整体特征。分析和总结方法是认识地理事物特征、揭示地理事物间内在联系的最基本方法。在高中地理学习中,运用分析和总结方法的难点在于如何将事物的整体进行完整的划分,而不能有遗漏。例如:农业区位的评价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从哪几个角度来阐述?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失误之一,就是分析过程中常常出现要素的遗漏,没有把研究对象的所有属性都揭示出来,以致最终通过总结得出的只能是不完整或片面的结论。而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指导学生应用分析和总结方法时,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通过训练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掌握回答不同类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学会比较。比较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的某些属性加以对比,从而揭示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这是地理学习中常用到的一种思维方法,有助于认识地理事象的特征和规律,也有助于地理知识的系统化。在地理学习中,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比较方法。例如,为了研究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可以采用类比法将澳大利亚热带沙漠气候和南美大陆热带沙漠气候作为比较对象,通过比较两者分布的相同点,揭示出热带沙漠气候分布的一般规律及形成的主要因素;而通过比较两者分布的不同点,可以揭示出地形、洋流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学会抽象与概括。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概括是把抽象出来的各种事物之间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内在联系加以综合,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的学习都离不开抽象与概括,熟练掌握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可以使复杂的内容简单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和理解,又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等温线的凸出方向与气温高低的关系,可以简要概括为“高高低低”(等温线向高纬方向凸出,气温偏高;等温线向低纬方向凸出,气温偏低)四个字;洪涝灾害治理的具体措施,可以用“堵”(建水库、加固堤防、植树造林等)和“疏”(整治河道、建分洪工程、退田还湖等)两个字来概括。

4.学会推理。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导出一个未知的结论的思维过程。地理新知识的获得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推理的过程,而地理原理的应用就更离不开推理。根据推理的思维进程方式,可以把推理分为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三种形式,在运用这三种推理方法时,应该注意:运用演绎推理时,不要生搬硬套地理原理,如不能根据对流层大气“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这一原理,推出“同一座山,海拔高的地方气温一定低于海拔低的地方”的结论;运用类比推理时,不能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如果仅仅根据两个研究对象某些属性的相似就推出它们其他属性也相似的结论,就会犯“机械类比”的错误;而运用归纳推理时,则既要抓住事物的一般规律,又要注意事物的特殊性,对所形成的结论有时要加以必要的限制。如“冷锋过境,常常带来大风、降温、雨雪天气”,这句话中“常常”两个字是不能省略的,否则就是“以偏概全”。

四、指导学生学会做课堂笔记

课堂笔记伴随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整个过程,记好课堂笔记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便于课后复习,避免遗忘;二是可以调动眼、耳、脑、手多种器官的参与,有助于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三是可避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提高学习效率。由于记笔记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指导应该既“求同”又“存异”,关键要把握好以下两个原则:

1.选择性原则———记什么?

课堂笔记不是课堂实录,记录的内容不必面面俱到。如果因记课堂笔记而影响了其他的学习活动———听课、讨论、思考、发言,显然得不偿失。因此,笔记的内容要有所选择。一般说,在地理课堂中需要做笔记的内容主要有:(1)板书提纲。好的板书提纲是对课本内容的梳理和提炼,是学习内容的浓缩。记好提纲,课后复习时就能够以提纲为线索,提高复习效率。(2)补充内容。地理课堂中补充的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是课本中没有而学生需要知道的知识,如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不同地形条件下农业生产的布局等;二是经过教师梳理的课本中没有系统阐述的知识,如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的构成要素;三是程序性知识,如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工农业区位评价的一般步骤等。(3)疑难问题。应及时记录课堂上没有理解的疑难问题,以便课后采取补救措施及时解决。否则,疑难问题积少成多,不但会为后续的学习制造更多障碍,降低学习效率,还会削弱学习信心和兴趣,进而影响学习效果。(4)答题思路。讲评试卷或习题时,一些学生常常会原封不动地记录老师投影出的答案,这显然不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因为地理问答题的答案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其文字表述方式不一定适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与其照搬答案,不如只记答题思路,课后再根据所记录的答题思路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这样,既掌握了答题思路,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2.实用性原则———怎么记?

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记课堂笔记时往往提出很多要求:如要有专用笔记本、字迹工整、内容完整、版面设计合理、根据记录内容用不同颜色的笔等。这些要求看似合理,但如果要求学生全部做到,显然是不科学的。首先,记课堂笔记是和听讲、讨论、思考等其他学习活动同时进行的,如果对课堂笔记的要求过于苛刻,难免会使学生顾此失彼;其次,笔记的记录者和使用者都是学生,而非教师。记课堂笔记只是学习手段而非学习目的,其主要价值在于实用性,而非观赏性。因此,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个性来决定如何做笔记,只要学生对自己的课堂笔记看得明白、用得方便,就没有必要在上述具体细节上过于苛求。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可对学生记课堂笔记提出具体的建议,至于哪些建议可以采用则由学生自己来决定。

作者:罗秋官 单位:厦门市第六中学


    更多电工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培养地理学习能力的学法指导策略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glw/86970.html

    相关专题:英语口语 华北煤炭医学院怎么样


    上一篇:商业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
    下一篇:国内文化与艺术设计论述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