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十八大作风建设论文(共2篇)

第一篇

一、作风建设在思想理论上的新观点

(一)党的作风关系到人心向背、生死存亡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通过千千万万名党员的实际工作来贯彻落实的。人民群众从党员的言行举止、党组织的工作作风上,就能够“做出对党的朴素而真实的判断”②,党的作风直接映射着党的性质,展示着党的形象,连接着社会风气,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党的态度,关系着党的事业的成败。从现实情况来看,党员的作风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损害着党与群众的血肉关系。习近平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③,必须“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顽强的意志品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④。他要求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不断解决作风问题,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二)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精神之钙

人体缺钙就会站不住,摔跟头。人的思想缺少信仰如同人体缺钙,精神支柱必然坍塌。对于共产党人来说,理想信念是党员的精神之钙。纵观党的历史我们看到,在革命时期总有部分落伍者、背叛者,在建设改革时期也有一批贪污腐败分子、腐化堕落分子,这主要是源于他们信仰丢失、信念动摇。党员干部在理想信念上丢失了“钙”,必然导致思想颓废、信仰迷茫、道德败坏、腐化堕落。习近平严肃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⑤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决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矢志不移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

(三)作风问题根本上是党性问题

党性是党的性质、目标、宗旨、作风、纪律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体现为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观察问题、处理问题中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种立场、观点和方法融汇成一种稳定的、人格化的特征和力量,就是作风”①。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根据,作风是党性的外在体现。作风强烈而鲜明地反映了党的理论、党的旗帜、党的目标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映了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必须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指出:“改进作风要举一反三,透过作风看党性,在解决作风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好党性问题。领导干部要把深入改进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做到台上台下一种表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越轨。”②

(四)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维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改进作风建设的核心内容,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标志,也是党成立90多年来的宝贵经验。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人民群众。习近平强调:“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根本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③在工作中,一方面要把满足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让群众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事业成功的关键就是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所以党的重大工作和重大决策必须识民情、接地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④。另一方面,要紧密团结群众,全力依靠群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要紧紧依靠人民,从人民中吸取智慧,从人民中凝聚力量”⑤。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复杂局面,更加需要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五)用制度来保证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形成一种优良作风不可能一蹴而就,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邓小平指出:“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⑥改进工作作风必须注重制度建设,将作风建设的成果制度化,形成规章制度,发挥制度的刚性约束作用,这样才能减少作风问题反弹。习近平指出,要“横下一条心纠正‘四风’,常抓抓出习惯、抓出长效,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⑦,党员干部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把作风建设的宝贵经验和有效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注重从制度机制上解决问题,树立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实现抓作风建设的制度化、常态化。在加强制度建设方面,习近平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完善制度,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习近平强调:“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际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确保改进作风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切实防止“四风”问题反弹”①,“扎紧扎密制度的笼子,构筑作风建设的根本保障”②。二是严格落实制度。制度不落实只会是一纸空文。习近平强调:“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③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一手立规矩、定制度,一手抓整改、抓落实,把作风建设的标准、要求等指标化,纳入到目标管理、党风廉政责任制等考核体系,与干部业绩评定、提拔任用等工作互融互动,保证各项制度落实到位。三是抓常、抓细、抓长,建立制度长效化机制。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习近平要求,作风建设已经采取的措施、形成的机制要扎根落地,已经取得的成效要巩固发展,关键是要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抓常,就是要把作风建设时刻摆上位置、有机融入日常工作,做到管事就管人,管人就管思想、管作风。抓细,就是要对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反映的作风问题一一回应、具体解决。抓长,就是要反复抓,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集中抓的时候雷霆万钧,平时放任自流。要认真落实作风建设各项制度,做到有章必循、违规必究。要通过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层面进一步破题,为作风建设确立起长效化保障体系。(六)人民满意是作风建设的衡量标准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衡量作风的好坏,决不能听党员干部自说自话、自弹自唱,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必须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评价。人民满意了,作风建设才是真有实效。习近平强调:“作风是否确实好转,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④“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决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矢志不移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⑤。

二、作风建设在实践中的新举措

(一)以落实“八项规定”为切入点

改进工作作风绝不能大而空,华而不实,必须从实际出发,做具体、讲落实、重实效,才能抓得住、抓得牢,才能循序渐进,扎实推进。习近平立足实际出实招,把出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作为加强作风建设的切入点,并以此推动作风深层次问题的解决。会风、文风、接待等虽是小事,但反映了一些党员干部高高在上、攀比摆阔、脱离群众的态度。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出台“八项规定”狠刹歪风、邪风,满足了人民群众的要求,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同时,“八项规定”还把广大干部从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做好工作,带来政风的好转。“八项规定”抓得准、抓得实、抓住了作风建设的“牛鼻子”,为作风建设的开展开好了头,起稳了步。

(二)聚焦“四风”,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

人民群众对党的作风的不满之处,最突出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这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因此,党中央把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改进作风的有力抓手,聚焦“四风”问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积弊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克服“四风”沉疴积弊。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党中央把消除“四风”内化为领导干部的精神追求和生活习惯,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党性党纪的政治要求,强化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坚持不懈反对“四风”问题抓住了群众反映问题的关键,工作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赢得了群众的拥护。

(三)突出问题导向,倡导真抓实干

首先,树立真抓实干的工作和用人导向。在现实生活中,群众评价党员干部,“主要看其能不能办实事、敢不敢解难题、有没有求实效”②。工作中,党组织关心、培养和重用办实事、解难题、求实效的干部,形成实干者、老实人不吃亏的用人导向,让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干部得到了重用、充分施展才华,让作风飘浮、哗众取宠的干部无以表功、受到贬责。其次,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本色,改进工作作风,必须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艰苦奋斗精神,需要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党中央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要求党员干部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既要锐意创新,又要防止急功近利,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

(四)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邓小平指出:“群众对干部总是要听其言、观其行的。”③领导干部的作风决定和影响着下级党员干部的作风。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党中央把领导带头、发挥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改进作风的关键环节。在日常工作中,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做到,承诺的兑现,把示范带头作用体现到工作的全过程,为全党同志树立了爱党爱民、勤政敬业、廉洁奉公的榜样。各级领导干部从具体实在的问题抓起改起,定了规矩就要照着办,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绝对不做,一步一个脚印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实践证明,各级领导干部敢于拿自己开刀,解决问题才能势如破竹,改进工作才能立竿见影。

(五)解决好“三观”这个“总开关”

抓作风建设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要求全体党员坚定理想信念,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习近平指出:“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④党员干部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第一位,以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对照自己、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把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强思想武装,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其次,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会自发产生,需要不断的学习积累。领导干部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坚定理想信念。

(六)建立健全监督体系

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和惩处机制,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保障。针对当前监督体系相对欠缺的实际,习近平抓了几项工作,一是加强群众监督、群众评价。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意见是党员最好的镜子,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作风问题,人民群众看得最清楚,把握得最准确,最有发言权。党中央不断健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织密群众监督之网,开启全天候探照灯,让“隐身人”无处藏身。二是强化内部监督。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着力改进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行使权力的监督,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强化责任追究,不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三是完善监督平台。完善监督制度、搭建监督平台,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健全网络等新媒体举报平台,建立新闻媒体定期通报情况制度、反馈制度,让群众的监督有制度遵循,有平台可用。上述一系列作风建设的新举措,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新成效,产生了显著效果。一是改进了工作作风,激发了组织活力。经过作风建设的洗礼,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四风”问题刹住了蔓延势头,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党员干事创业有了和谐稳定的氛围,整个党组织运转高效,充满活力。二是提升了党员素质,强健了组织肌体。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党组织的战斗力。改进作风给广大党员干部精神上补了“钙”,治好了“亚健康”,进一步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了党性原则,强化了宗旨意识,提高了化解矛盾、解决难题的本领。三是密切了党群关系,巩固了组织根基。党群关系是作风建设的核心,也是维系党组织的根基。作风建设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回应群众关切问题,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了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的良好导向。对十八大以来的作风建设,群众充分认同,党内外积极评价,党群关系进一步改善,党组织获取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持,进一步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三、作风建设的鲜明特点

(一)在内容构成上,全面深刻有新意

习近平关于作风建设的论述,一是内容丰富,当选为总书记后他在各种场合的讲话,公开见报340余篇,其中涉及到作风建设的讲话110余篇,把作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的讲话就十几次,包括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地位作用、核心内容、基本保障、重要方式、关键环节、衡量标准、着力点等内容;二是寓意深刻,许多论断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看待问题精辟深刻、立意深邃,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点中要害,解决问题务实有效、注重长远,如“打铁还需自身硬”、“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作风问题根本上是党性问题”、“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等;三是富有新意,他从更高的位置、全新的角度认识作风问题,解决作风问题的措施实用有效,树立的衡量尺度详细深刻,抓作风建设的力度前所未有,作风建设的成效耳目一新,无论是理论观点还是实践结果都新意不断,清新拂面。

(二)在语言风格上,活泼生动接地气

习近平在语言表达方面“使用了许多新概念,形成了独特的风格”①。一是引经据典,文采彰显。他善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元素广征博引、纵横捭阖,特别是对一些经典的古诗词运用驾轻就熟、画龙点睛,使论述更加形象生动。例如,他引用“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说明生活奢侈糜烂就会导致危急败亡;引用“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提醒党员干部经常用明镜照照自己,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虚心接受批评。二是贯穿俗语,活泼生动。习近平善于引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民间俗语、谚语、歇后语、网络用语、形象化的比喻,去阐述深刻的道理。他引用“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强调作风建设必须突出重点、聚焦问题;用“一张报纸一包烟,优哉游哉过一天”来描述部分干部的作风散漫;用“风来一阵雨,雨过地皮湿”警示作风建设必须抓常抓细抓长;用“牛栏关猫是不行的”,强调必须改进制度疏漏、规章笼统、纪律松弛等问题。这些话语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增强了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三是通俗易懂接地气。习近平关于作风建设的讲话非常平和、朴实,善于用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深入浅出、解惑释疑,干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用“打铁还需自身硬”说明正人先正己;用“缺钙”“软骨病”来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用“墙头草”“推拉门”来描述干部队伍中的好人主义等。这些语句口语化味道浓,对接大众话语体系,轻松自然、通俗易懂。

(三)在路径选择上,科学务实抓要害

面对作风建设的严峻形势,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显示出改进作风的决心信心,明晰了作风建设实践路径的特点:科学务实抓要害。科学体现为领导带头。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作风如何,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走向具有重要影响。好作风的形成,要靠各级领导干部去带动、去树立。领导干部带头执行“八项规定”,率先自我剖析反“四风”,为全党同志树立了爱党爱民、勤政敬业、廉洁奉公的榜样。在领导的带动影响下,党员对照要求查问题,紧跟领导改作风,党的整体作风有了明显改观。务实体现为真抓实干。作风建设必须言必信,行必果,把抓落实贯彻始终。党员干部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政绩,真正让群众获得利益、得到实惠。抓要害表现为反“四风”。作风建设从反对吃喝住行等生活细节抓起,以解决“四风”问题开局亮相、以正风肃纪先声夺人、以专项整治寻求突破。反“四风”从内容上抓住了作风建设的关键点,打中了蛇的“七寸”,做到了釜底抽薪。这种“大处着眼、细节入手”的形式,连接了群众,接入了地气,增添了力量,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了作风的变化。

(四)在运行机制上,强基固本重长远

当前,党的作风有了明显改进,社会高度评价,但作风具有反复性,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为确保作风建设形成常态化、保持长效,党中央形成了一套行得通、指导力强、能长期管用的制度,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把目前作风转变的好势头保持下去,使作风建设要求真正落地生根。从运行机制上看,作风建设的另一鲜明特点是强基固本重长远,强基固本就是注重制度建设,在长效机制的建立上花力气、下功夫;重长远就是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强化监督。制度建设是基础,具有夯基、固本、清源的属性和作用,是从根本上解决作风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党中央一方面对于不切实际的制度坚决剔除,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制度,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批准发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等,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把好的制度扎扎实实落到实处,不让制度躺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留在会上,对行之有效的制度坚持不懈地抓好落实,确保有令必行,违者必究,体现制度的权威性和约束作用。在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习近平更注重监督。一是加强党外监督,让群众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把党员干部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保证办事依法、公开、公平和公正;进一步加强法律监督,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全方位地推动作风建设。二是加强党内监督。建立健全党内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监督的制度,真正做到人人在制度之中,事事在管理之内。总之,十八大以来的作风建设特点鲜明、成效显著,是党的建设规律的新探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决不能前热后冷、前紧后松,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作风建设任重道远,没有止境,永远在路上。

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第二篇

一、对党的作风建设具体形式的阐释

张书林认为党的工作作风就是党“在具体工作中所展示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风格和工作模式,”訛譽是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作者指出,党的工作作风随着工作态度、工作行为的变化而变化,处于运动状态中,且通过工作作风,可以考察党员的党性、德性等内在的本质。有的研究者阐述了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的内涵,于广琮认为“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就是指领导干部除工作作风、领导工作之外在处理私人事务和家庭事务、处理和他人的非工作性质的社会交往事务等一切‘八小时以外’的生活中的行为和态度”訛譾。该作者认为,领导干部由于处于特殊的地位,其生活作风问题不再是个人私人问题,而是关系到党的形象和党的执政地位的重大问题,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胡铁根在《对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的认识与思考》中在对“作风”进行具体阐释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党的思想作风是党员及各级党组织在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风格,并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彰显和体现。

二、党的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当前国内国外环境复杂,党的作风面临严峻挑战。学术界普遍认同作风问题主要包括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学风问题五大方面的问题。虽然不同的作风问题在具体实践中有不同的表现,但这几种作风之间存在联系,不可分割,且“这五个方面的作风或多或少都与公共权力有关”訛譿。总体而言这几个方面的作风问题都脱离不开党中央强调的“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1.思想作风问题,主要表现为不解放思想,脱离实际

学术界普遍认为,思想作风问题是党的作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我国目前而言,思想作风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脱离实际、不实事求是。《论党政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中阐述到当前我国思想作风建设问题的主要表现是“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敷衍塞责、失职渎职;好大喜功,盲目蛮干”訛讀。作者认为,某些党政领导没有主动工作的意识,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在一些特定事故中,缺乏主动担责的意识,为了一些“面子工程”,不从当地实际出发,损害百姓利益,而且作者将思想作风上的问题看做是引发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问题的直接原因。胡铁根在《对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的认识与思考》中也直接指出:“思想作风问题的典型表现是不实事求是,弄虚作假、沽名钓誉。”作者认为某些领导干部在思想上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有的缺乏对组织纪律的敬畏心理,对上级指示敷衍了事,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思想作风问题。

2.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问题,主要表现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盛行,缺乏纪律性和原则性

党的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是党的作风问题的重要体现,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就目前而言,党的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的问题主要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盛行。有的研究者指出:“一些领导干部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喜欢听汇报,把研究实际情况当做是形式,只想着敷衍差事,应付群众。官僚主义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糟粕,其实质是做官当老爷,背离人民。”輮訛輥李红也认为:“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形式主义,二是官僚主义,其共同特点就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工作不落实、不扎实、不切实。”輯訛輥还有研究认为当前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不仅存在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问题,奢靡享乐之风也是干部工作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如郭学德认为:“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官僚主义十足,形式主义盛行,铺张浪费严重,享乐奢靡泛滥。”輰訛輥该作者指出,某些领导在工作中持高高在上的姿态,官气十足,脱离群众,对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虚心接纳,讲排场,相互攀比,利用公款进行奢侈招待,等等,这些工作作风上的问题成为影响党和国家形象的重大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还有的研究者认为当前我国作风建设还面临个人主义的问题,“一些党员干部官德失范,个人主义突出,任人唯亲、买官卖官等腐朽的作风大有市场”輱訛輥。该作者认为“当前某些官员缺乏法律道德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干部提拔作为培养自己亲信的机会,放弃选贤任能的提拔标准,造成腐败滋生”。还有的研究者除了对上述作风问题进行阐述外,还指出当前存在的党的工作作风中“自由主义、好人主义现象严重”。輲訛輥并指出,某些党员在工作中无视党的纪律,自由散漫,对他人违反规定的行为视而不见,同事之间不讲原则只讲关系,批评与自我批评意识差,给党的工作造成了极大损害。

3.生活作风问题,主要表现为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生活作风问题也是党在作风建设问题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如果说在工作中还有党的纪律监督,那么在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党对党员的监督力度就小了很多,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总的来说,我国当前党的生活作风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部分党的干部在生活中道德败坏,不重视学习,而将工作之外的时间用于享受玩乐,同时为了一己之私,大行裙带关系和人际关系,纵容亲属从事应该规避的行业,谋取不正当利益。在生活中放纵自身要求,对金钱挥霍无度,导致“生活庸俗化,家庭生活逐利化”輳訛輥。有的学者指出,生活作风问题在一些职位相对较高的领导身上表现更加明显,“‘四风’在一些高级领导干部中的表现是追求享乐、享受,生活作风腐朽低级、低下问题严重,在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在纪律上的放松自我”輴訛輥。

4.学风问题,主要表现是经验主义、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

学术界认为,当前学风问题的主要表现是经验主义、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有研究者指出:“经验主义指的是脱离实际,凭主观经验和意志办事,轻视理论学习,在学习上缺乏兴趣和热情,不重视把理论知识与本地区和部门的实际相结合。教条主义指的是呆板、机械地照搬照抄,工作中仅仅按照书本或上级的文件去做,不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輵訛輥该作者认为,当前我国某些党员干部不重视学习,一味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和经验办事,或者机械地照搬书本理论知识、上级文件和指示,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有的学者强调“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视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这本身就是曲解甚至歪曲马克思主义”輶訛輥。文章指出,如果某些党员在学习上,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和实际相结合,甚至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改革开放的实际对立起来,割裂开来,这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还是中国的发展,都是有害的。

三、党的作风问题的原因研究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存在内在的和外在的原因。党的作风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学术界必须重视的重要问题,总体而言,学者们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包括从党员个人素质、党内制度和社会环境几个方面入手探讨影响党的作风建设的因素。

1.党性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偏低

党员个人的素质问题无疑是造成作风问题的重要原因。如有的学者指出“,理想信念动摇,人生观价值观偏差”輷訛輥是作风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某些干部对改革开放和共同富裕的信心不足,导致理想动摇,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生观、价值观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如果理想理念不够坚定,容易导致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滋生,最终导致道德失范、行为失当。有的研究者认为缺乏群众观念是作风问题的重要原因,“干部生活作风正不正,关键是群众观念强不强”輮訛輦。如果党员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意识,就容易受到周围歪风邪气的影响,生活上的作风不正,导致在工作中背离人民,最终走向党和人民的对立面。

2.党内监督机制不完善

有的研究指出监督体制不完善是造成各种问题,尤其是生活作风问题的重要原因,认为“一些党组织把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看得太轻了,缺乏对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的监督与考核”輯訛輦。该作者指出,由于某些组织对党的生活作风问题并不重视,尤其是对干部在8小时工作制之外的生活情况的监督十分乏力,因此造成党的作风问题频出。有的研究者将监督机制的完善摆在重要位置,认为“党的作风建设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监督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只有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搞好党的作风建设”輰訛輦。

3.社会环境复杂

有的研究者指出,社会环境的影响是造成党内不正之风的外在原因“,领导干部作为社会的一员,生活在现实生活之中,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生存,也会被社会风气所影响”輱訛輦。因此,该文作者指出,要重视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社交圈子,把慎重社交当作抵制消极腐败滋生的重要途径,为党员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风气。同时,有的作者认为“当前我国媒体和舆论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物质刺激宣传过多,而忽视对人性修养、人文关怀的宣传”輲訛輦,容易导致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偏失,因此社会应重视对人生价值的正面导向,逐步引导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有的作者则指出除了我国经济条件发展下拜金主义对党的作风产生一定影响外,还存在“西方的腐化思想逐渐侵害某些领导干部的思想”輳訛輦的原因,随着我国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与西方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西方资本主义的腐化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某些党员和领导的作风。

四、继续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研究

如何更好地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是十八大以来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有的学者侧重对党的优良传统的阐述,强调紧抓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核心内容;有的研究者重视党内制度和机制的建立健全,有的学者主张增强个人修养,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有的研究者强调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总体而言,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全面推进。

1.继续把思想作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加强党员干部的理念信念和德性修养

思想作风建设在党的作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学术界普遍认为,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推进思想作风建设,坚定对党的事业的信念和信心。“在党的作风建设论述中,思想建设始终是放在首要位置进行定位的。”輴訛輦有的学者认为思想作风建设是一切其他作风建设的基础“,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是执政党干部所有作风建设的核心内容,对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都具有基础性地位,起着支配与调控作用”輵訛輦。“思想作风端正,作风建设就有了支撑。正确处理思想作风与其他作风建设的关系,以思想作风问题的解决带动其他作风的加强和改进。”輶訛輦有的学者指出“优良作风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輷訛輦。认为要进行作风建设,必须树立共产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的研究者认为要加强思想作风建设,除了党员自身要加强德性与党性修养之外,还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輮訛輧,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无产阶级的思想教育与当前中国国内国外的实际情况全面结合起来,使党员树立正确的思想作风。有的作者将反对形式主义作为思想作风建设的主要内容,认为“反对形式主义、坚持求真务实,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端正党风的要义所在,也是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根本要求。”輯訛輧该作者指出,思想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而背离实事求是的形式主义是党的作风建设的严重阻碍,要从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观、群众史观以及事业观等多方面去反对形式主义。有的学者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作风建设的优良传统。如王晓荣在《中国共产党“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探源》一文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自省’‘、讽谏’思想,为党形成‘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和可供借鉴的经验总结。”輰訛輧有的研究指出,党员干部要加强自身修养,应该将党的八项规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提高自身作为党员的德性与党性。如李志亮在《从“八项规定”看党的作风建设》中就强调,党性是作风的内在依据,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党员应该切实注重自己的党性修养,时刻反省自我,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不断提升自我,真正把‘八项规定’落到实处,推进作风建设”輱訛輧。

2.紧抓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核心,充分发扬党的作风的优良传统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学术界普遍认为保持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是新时代下进行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同时,我党要在密切联系群众的基础上,发扬党的作风的优良传统。董遂强的《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作风的特征、作用、地位等进行了概述,重点阐述了党成立至今,在各个发展时期,包括萌芽期(党成立至遵义会议时期)、三大优良作风形成期(陕北时期)、建国初期的党风建设、曲折发展期(1957~1976)、优良作风恢复与发展期(改革开放至十四大前)、党风建设的发展与创新期(十四大至今)的作风建设情况。輲訛輧夏春涛编著的《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作风建设问题》分析了党成立的90多年历史里,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内,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是如何从为人民服务宗旨出发,通过多种形式,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从而一步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优秀作风”輳訛輧。有的研究者认为作风出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一定是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出了问题。因此,要想建设好党的作风,“只有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才能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才能真正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自觉抵制形式主义、反对官僚主义,不断地改进我们的作风。”輴訛輧张书林则从工作作风的角度强调党群关系的核心地位,认为“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必须以维护和加强党群血肉联系为基本导向和价值追求,不能脱离党群关系的大局孤立、静止、片面地去看待工作作风问题”輵訛輧。该作者指出,党的命运同人民是紧密相连的,无论在什么时期,党的工作都不能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必须抓住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核心。

3.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制度化为根本,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张鑫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研究》通过分析当前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基本经验,研究了“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的诸多问题,包括形成规律、构成要素、构建原则、制度规范、保障体系等方面”輶訛輧。杜晶、张小宇、王运涛的《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18个关键问题》结合党中央最新精神,也对“如何进行‘四风’整治、建立健全党的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从而进一步推进党风建设等问题进行了重点解读和阐述”,輷訛輧为党员干部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促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提供有益启示。“党的作风建设的保障是制度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以制度建设为保证,这是我们党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輮訛輨有调查显示“制度建设与组织建设被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是加强党性修养,改进党的作风的有效途径。”輯訛輨有的研究认为作风建设要取得实效,必须完善制度,用制度制约党员的行为,要坚持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发扬党内民主,同时完善考核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选拔人才。同时完善廉洁自律、奖励机制等。輰訛輨有的研究者认为要继续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应该从机制上予以保证,主要有“构建党的作风建设的学习教育机制、完善党的作风建设的制度制约机制、建立健全党的作风建设的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党的作风建设的考核奖罚机制”輱訛輨。该作者认为,党的作风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如果不从建立健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就不可能继续推进作风建设。有的研究专门强调了监督的重要性,指出“应严格落实思想作风建设监督问责机制,狠抓思想作风‘有形问题’的整治,狠抓违纪违法问题的处理”輲訛輨。如何加强党的监督机制,有的研究指出要四个方面协调发展,包括“上级监督、内部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輳訛輨。

4.重视领导带头作用,把领导带头作为改进作风的关键环节

有的研究者认为,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作风决定和影响着下级机关和普通干部队伍的作风,作为领导,要“做到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带头严格落实改进作风的各项规定,才能形成带动广大干部改进作风的正能量。要带头接受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让人民群众来评价、来检验我们的作风是否好转。”輴訛輨同时,有的研究者指出,领导带头在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改进中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八项规定以来,更加重视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带头遵守中央八项规定,时时处处用八项规定对照自己、检查自己、修正自己,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首先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同时要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搞特殊、耍特权,要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形成表率和示范效应”輵訛輨。郭学德也强调“改进工作作风,最重要的是领导干部要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好示范作用”輶訛輨。

五、十八大以来党的作风建设研究的评价

1.十八大以来党的作风建设研究的新发展

国内学术界对于党的作风建设问题的研究,目的在于改进党的作风、完善党的形象、缓解干群矛盾,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十八大以来,学界对于党的作风建设的研究的贡献有以下方面。第一,丰富了党的作风建设的研究内容。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因此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也由来已久。十八大后,党的作风建设被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一度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因此学术界将对作风建设的研究与中国不断发展的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作风建设的研究内容也愈加丰富起来。如当前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在作风上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持不断上涨趋势,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发展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同时注重在新时期下对党的德性和自身修养的提升,坚决抵制不良风气。第二,开启了党的作风建设研究的新局面。尽管国内学术界对党的作风建设问题的研究出现时间较早,但是,当前党中央对此问题的重视前所未有,尤其是十八大之后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反四风”作为全党全民积极参与的一场政治运动,这也使得目前学术界对作风问题的研究达到高潮。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复杂化,这些研究通过批判当前党的作风存在的各种问题,挖掘作风问题产生的各类原因,为进一步改善党的作风建设打下基础,开启了学术界对作风建设的研究的新局面。第三,构筑了不断推进作风建设的理论支撑。当前学术界的研究为党的作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社会环境。当前学术界将作风建设问题与其他各项问题联系起来,如将作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联系起来,强调当前我国需要“探索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巩固和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之路”輷訛輨。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这种研究就为不断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普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撑。

2.十八大以来党的作风建设研究的不足之处

对于当前学术界来说,作风建设研究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课题,但也正因其研究时间长,容易受限于以往的研究经验和研究视角等因素,其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化。第一,研究视角有待进一步拓展。党的作风建设是一个与党的执政和国家兴衰有着重大联系的问题,涉及诸多学科领域。十八大以来对党的作风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党的建设和政治学领域,尤其是对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研究较多,而且很多研究出自某些政府部门或者某些企业的党委,学术性相对来说较差。但实际上,作风问题的研究不仅涉及政治学,还涉及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不同的学科。如党的作风建设上存在的各种问题,无一不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关联的问题,但是目前很少有专门针对这一问题的哲学研究。同时,党的作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必定有其伦理价值方面的诉求,当前学术界也鲜有相应的专题论述。这些都是由于十八大以来,对党的作风建设研究领域、研究视角较为狭隘所造成的。第二,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入。作风建设问题作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其涉及的研究面很广。就目前而言,对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作风建设面临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等方面。对我国作风建设问题研究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丰富。一是要加强对作风建设的内涵研究。要想深入推进作风建设的研究,必须科学地界定党的作风建设的内涵,尤其是时代的进步所赋予的新的内涵,这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工作。十八大以来,虽然在研究中涉及了对作风建设内涵的界定,但是鲜有专门针对党的作风建设内涵的研究。二是要加强对作风问题产生的原因的研究。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外在的原因。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分析新的时代背景对党的作风问题产生何种影响,有助于党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解决问题,推动作风建设。三是要加强对十八以来党的作风建设取得成就的论述。十八大后,我国开创了作风建设的新气象和新局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坚定作风建设的信心,为社会传递正能量。第三,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研究方法。而作风建设问题作为一个重大的历史和时代问题,必然会面临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困境。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作风问题、某位领导人对作风问题的研究等进行单纯性论述,缺乏实证研究和社会调查。对作风问题深入进行社会调查,真正了解人民群众心目中对党存在哪些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结合哲学、社会学、历史学以及传播学等多种学科,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

作者:杨小云 李永杰


    更多科技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十八大作风建设论文(共2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95523.html

    相关专题: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商业新闻


    上一篇:中职车工实训课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分析
    下一篇:维护在建筑节能的作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