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综合经济 >

权变理论与研究生教育管理论文

一、权变理论及其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权变理论(ContingencyApproach/ContingencyTheory),源于20世纪70年代左右的美国,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管理学家弗里蒙特•卡斯特(FremontE.Kast)和詹姆斯•罗森茨韦克(JamesE.Rosenzweig)等人。权变理论是在原来“经验主义”学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理论。权变理论认为,反映到管理体制上就要求:首先,组织机构的设置一定要符合组织自身特点以及组织自身所从事的活动特点,只有组织设计符合组织属性,适应组织任务和组织外部环境时,才能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其次,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随机应变,制度和方法既要适应组织的属性与组织活动的需要,也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最后,在组织模式上,对于一些有着明确任务、方法、责任、环境相对稳定的组织,应该采用机械式的组织模式。权变理论认为,如何实施组织和管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方式和模式。管理、组织的设计必须适应它所在的环境,不仅要适应组织任务、组织特性等内部性质的需要,还要适应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需要。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只是手段、形式,培养才是目的。管理体制作为管理的基本内核,它的构建首先必须服从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需要,切合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管理的基本特点以及本校研究生教育的实际状况;其次,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正面临着转型,转型时期的基本特点也是研究生教育管理所要面对的基本外部环境。

二、研究生教育内部环境的特点管理

建立在对组织内部环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分析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所面对的内部环境,是科学、合理进行体制改革的基础。对于改革或构建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而言,分析研究生教育特点,理解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复杂性,掌握本校自身特点十分必要。

(一)研究生教育的高层次性、创新性、研究性

学者们普遍认为,研究生教育是指在大学本科后进行的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学历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2]。杨德广也将研究生教育理解为“以科学研究为主要学习手段,以获取硕士以上学位为目标的大学本科后高等教育”[3]。根据以上解释,我们可以将研究生教育理解为三层意思。第一,研究生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层级,它符合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第二,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点是科研,科学研究不仅是其区别于其他层级教育的根本属性,也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培养手段和基本培养目标;第三,获取学位是接受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之一,学术水准是衡量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尺度。薛天祥教授认为,研究生教育具有两个本质特性:第一,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在本科教育基础之上的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以专业为基本单位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要求既要在细化的专业领域掌握特定的理论和专门知识,形成该领域要求的研究与创造能力,也要涉猎更为广泛的专业面,形成广泛的知识储备和多方面能力;第二,以研究为主,通过参加必要的研究活动,使其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4]。基于以上分析,研究生教育应该体现出高层次性、研究性、创新性,这三个基本特征是研究生教育的精髓,也是研究生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本质所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应从根本上适应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征。只有适应研究生教育本质的管理,才是科学、合理的管理。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的构建、管理价值的追求、管理方式与方法的运用以及管理制度的安排都应基于对研究生教育基本特点的分析。

(二)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复杂性

高校内部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是高校对研究生教育实施的一种调节、控制过程。具体而言包括两层意思:第一,研究生教育管理要以研究生的培养为目标,管理首先要遵循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规律与特点,而不是单纯的组织管理目标;第二,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任务是对研究生教育实施有意识地调节、协调、控制。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在学校众多群体、部门之间实现协调,为研究生教育做好服务,同时依照研究生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对研究生教育过程实施控制和调节。因此,研究生教育管理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管理,充满着管理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为管理体制的建构也提出了挑战。

1.管理程序更具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管理目标的特殊性。即通过管理有效地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和科研人才,本科生的教育管理目标则是通过管理有效地培养更多合格的各行各业高素质专业人才。(2)管理对象的特殊性。研究生教育管理对象所涉及的人、财、物、科研、信息以及它们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均比本科管理复杂得多,要求具有高水平的管理。(3)管理机构和人员的特殊性。在学校内部管理机构灵活多样、可以根据管理需要、研究生教育规模任意设立或组建自己的管理模式,不像本科的管理机构那样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趋同性。人员的学历、工作能力都在一般要求之上,需具备更高、更多的特殊素质。例如,熟悉研究生教育相关理论,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国际交流等素养,同时导师既是管理的对象也拥有对研究生实施管理的权利,这些都与本科生的管理机构有所区别。

2.管理内容更为复杂化。首先,根据管理内容的性质,研究生教育管理可以分为事务性管理和非事务性管理。研究生事务管理通常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对研究生的非学术性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其管理范畴一般包括学生的成长辅导、学生的日常校园行为管理和学生生活服务等方面[5]。研究生事务性管理主要是为研究生的培养起服务和保障作用,服务于研究生和导师的需要,同时也肩负着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的责任。关于研究生的事务性管理,内容广泛、庞杂,管理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和随意性,管理较为复杂。非事务管理是相对于事务管理来讲的,主要涉及研究生培养等相关内容,包括培养方案、教学、学位等管理。非事务性管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高深性,管理过程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次,以培养环节为划分标准,研究生教育管理又包括学科建设管理、招生管理、培养管理、就业管理等,培养环节既包括一些事务管理也包括非事务管理。

3.日常培养更为立体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研究生的培养管理需要做到规范性与多样性的结合。为了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在学校内部涉及的培养方案制定、导师选聘、学位授予等方面都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保证管理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多样性要求在管理中,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科类的研究生实施不同的培养管理方式,其目标、要求、培养方案等均有差异。(2)学生自主性与导师指导性相结合。研究生的教育学习和培养是在研究生自主学习与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包括研究生的个人发展目标、培养计划、科学研究等,都是在研究生参与和导师指导下共同完成,是一种自主、指导、冲突、建议、协商等相互交融的过程。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的构建必须考虑到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复杂性,基于管理复杂性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才可能是科学、合理的。

三、研究生教育外部环境的特点

我国自1978年实施研究生教育至今已经30多年,研究生教育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单从在校人数来看,我国已经步入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但总体来讲,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30年后的今天,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正在步入一个转型时期,转型时期所表现出的基本特点、发展趋势、以及相应政策调整,均会对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不能无视外部环境新的变化。

(一)学术型与专业型并重发展,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从1978年到2009年,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基本以学术学位教育为主,截止2011年,我国授予学术学位研究生人数已经达到13313214人,其中博士学位434514人,硕士学位28903303人;专业学位人数共780369人,其中博士专业学位11603人,硕士专业学位768766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比为6917:1[6]。从研究生教育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学术学位研究生已经基本满足了市场对学术型人才的需求,并且具有一定剩余[7]。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应用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达到整个研究生教育的60%,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国家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2009年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具有专业学位授予权的招生单位,以2009年为基数,按5%~10%减少学术性招生人数,减出部分全部用于增加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招生。据我国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在渐进的结构调整过程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例可以朝着60%的方向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设置专业学位44种,招收培养了200余万专业学位研究生,全国65%的培养单位招收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占到全国硕士生招生总量的50%,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并重的培养格局基本形成[8]。针对这一特点,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必须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这一部分。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原有将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融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必然落伍,因此管理体制改革也应考虑到转型时期外部变化的特点。

(二)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由规模发展向提高质量转变

30多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除了特殊时期外,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特别是1999年伴随着大学的扩招,其发展态势更加明显,表现出一种跨越式的发展特征,目前研究生的在校人数、学位授予人数均已位居世界前列,步入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当研究生教育规模基本满足需要和研究生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后,我国研究生教育也逐步转向了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促进内涵建设的轨道[9]。接下来主要任务就是如何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对高质量、创新性人才的需求,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以满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从2004年开始,在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仍然保持增长的情况下,放缓扩张的脚步,降低增长率,2006年硕士研究生的增长幅度从2004年之前的30%控制在了10%以内,博士生控制在了2%左右[9]。在控制规模的同时,调整政策、改革培养机制,积极推动、实施一些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工程和项目计划,例如“研究生创新计划”、“全国博士生论坛”、“博士生国内外访学”等等,推动研究生教育走向内涵式发展。研究生教育在由规模发展转向提升质量、优化结构的内涵式发展时期,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应做好准备,适应这一转变,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改革管理体制,完善各种制度,通过管理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研究生教育的多元化、弹性化趋向增强

研究生教育趋向多元化、弹性化是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提升教育质量的需求,也是满足转型时期前两个特点的需要,多元化包括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学生构成的多元化。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来自研究生构成的多元化,以往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更多指向学位、学术或职业需求,现在在研究生构成多元化的影响下,指向兴趣爱好和自身需要的需求也在增加。学生的多元化、求学目的的多元化,使得研究生的教育也需要更多地弹性化、多元化。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学生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学生,他们有已婚的、有工作过的、有年纪偏大的,这就要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入学资格、培养形式、学习年限、学习方式更具有弹性,培养过程中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制形式、培养形式、学习形式。例如,日本在21世纪,面对不断增加的社会人士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它建立了针对成人的选拔制度、设置昼夜开讲制和具有弹性的函授研究生院制度。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也将面对这种多元化和弹性化需求的挑战,这必将反映到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对管理体制的灵活性、科学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全国范围内取消研究生公费政策

2013年3月4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意见》。《意见》规定:“第一,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现阶段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收费标准,原则上每年硕士生不超过8000元、博士生不超过10000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已按规定实行收费政策的研究生暂执行原收费政策。第二,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年奖励4.5万名学生,其中,博士生1万名,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3万元;硕士生3.5万名,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2万元。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我国现有的研究生普通奖学金将调整为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用于补助研究生基本生活支出,覆盖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内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博士生资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10000元,硕士生资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6000元。”[10]事实上,对于研究生实施收费政策改革,从2006年已经试行,有3所高校参与,2007年增加了17所高校,2008年改革推广到47所设置研究生院的高校[11]。2014年全部实施收费制度,至此我国的研究生公费制度已经成为历史。从《意见》可以看出,伴随全面收费政策而来的是国家对研究生实施的一系列“奖、助学金”政策。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力图发展和完善培养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新型培养机制,对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过程中全面取消公费政策,公费研究生和自费研究生实行并轨、统一收费,必将要求国家、高校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强化导师科研资助等制度,建立以科研为导向的新型培养机制、管理体制。同时学校的奖、助学金的评比也将成为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其过程中的公平性、效率性也是学生关注的焦点。相关专门机构的设置,评比制度、监督机制的完善、建立以及对导师在管理学生、评价学生等方面都提出新的要求,管理不好,必将影响学生、导师的积极性。

四、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内外部环境适应性策略

权变管理理论强调管理的内外部环境适应性,管理的结构、模式、方法必须适应组织自身特点、任务、属性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从整体性、系统性、情境性的角度来考虑组织的管理问题。

(一)内外部环境需要组织机构独立、灵活、多样

研究生教育管理组织机构首先应该适应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基本内涵和特点,高校应该做好基本的管理机构建设。第一,在把握招生、日常管理、培养等重点工作之外,根据目前急需加强的工作或者本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实际状况,调整机构,或者与本科生管理机构合并,或者新增管理机构。例如,在部分高校研究生培养规模偏小的情况下,研究生就业工作完全可与本科生的就业管理合并,拓宽就业信息的来源渠道。第二,针对多样化学生构成的需求,实行多样的学习形式、弹性化的学习年限、学制形式,设立相应管理组织机构或者多类型的研究生(学)院,适应外部环境。

(二)内外部环境需要管理制度规范、科学、健全

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管理都具有自身的本质属性,制度作为管理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也需要适应组织的内外环境特点。其制度的适应性主要表现为制度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多元化方面。首先,要保证研究生管理制度的规范性、科学性。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是基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要求,一方面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导师选聘、学位管理、学生日常管理方面都应有规范的制度安排,并能严格按照制度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制度本身的内容要符合国家相应的法律规定和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规律,符合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原则和特点。其次,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针对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多样化的研究生学习形式、不同种类的研究生学习需求,制定相应的学生管理制度、导师选聘制度、学位管理制度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例如,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上,针对学生的专业实践、校外实习方面的管理要有所加强。又如,在导师选聘制度建设方面,应该倾向导师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在制度上对资历、职称等准入条件的过分要求、规定。再次,健全导师制度。加强导师在研究生管理与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适应内外环境的需要。要在高校建立和完善导师遴选、评价、激励等各种相关制度或措施,通过不断培训、学习等各种途径增强导师责任心。

(三)内外部环境需要领导体制权力下放、党政分工明确

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领导体制应该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权力下放。权力下放是指学校一级领导管理部门在研究生教育中,将更多权力交由基层培养单位,赋予学院更多的自主权,学校部门只负责整个研究生教育规划、总体性的发展方向和宏观管理。尽量让学校一级的管理部门成为一个负责全校研究生教育规划、信息搜集、汇总、代表学校对外交流的服务与管理机构。把具体的招生、培养、日常管理等工作下放到基层培养单位。其次,恰当处理行政与党政之间的关系,做好党政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支持。党政权力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是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要求。只有坚持这样的原则,才能保证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正常运转。党政相互配合、互不越权才能使研究生教育按照其固有的内涵进行,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才能科学、有效,才能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和可能。这正是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适应内外部环境的需要。

作者:余勇 王孜 李久东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更多综合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权变理论与研究生教育管理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zhjj/185626.html

    相关专题: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明清小说名著导读


    上一篇: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调查分析
    下一篇:游戏情感工程设计难点及对策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