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综合经济 >

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摘要]诚信是东方文化的重要行为准则,同时也是西方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厘清诚信的内涵本质,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路径中,发掘导致诚信教育乏力的根本原因,探究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异化,最终在多元融合视阈下,将构建以“正义和关怀”为核心,“自律与他律”相统一,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多元参与的诚信教育体系作为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一种范式,是本文的逻辑思路。

[关键词]诚信教育;实践路径;异化;多元融合

在文化传承的视野下,诚信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社会公民形而上的、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和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诚”是一种人性境界,是一切行为的准则;“信”体现了个体的品性和素质,是对“诚”的一种外化。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察,诚信是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的洗礼后沉淀出的最质朴且纯粹的优秀文明因子。“诚”是一个哲学范畴,同时也是伦理上的概念,“信”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并最终在儒家文化下被赋予了道德上的意义。在现代文明话语体系下,“诚信”二字彼此区分又紧密联系,“诚”是“信”的基础,“信”是“诚”的表现,诚信是道德伦理和行为实践的有机统一体,具有双向互动性。综观诚信的历史脉络和中西方文化下的诚信观,我们不难看出,诚信是古老的传统,也是现代的正义。在中国社会由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社会转变过程中,诚信已经逐渐突破血缘文化和熟人社会的局限,逐步发展成为适用于整个陌生人社会的普适性原则。这种演变是以个人内心自省为内核的传统诚信观与以契约为核心的西方诚信观的融合。诚信既是个体的一种生存需要,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情绪体验。这种需要是自尊与他尊的基础,同时也是基于对生命的尊重,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素质要求。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同时也是一个契约范畴,这是现代社会对于诚信的一种标识。一方面,通过“道德自律”,个体得以通过自我评估、自我监督、自我修复等方式,不断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另一方面,契约以其强制约束力,让个体充分意识到,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项法律义务。道德自律和契约他律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在认知和实践两者之间,以复演、螺旋的形式,不断深化诚信的内涵,也使得“诚信”二字在中国文化语境下有着道德美德和遵纪守法双重含义,换句话说,诚信在当下中国社会已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无形资本,这种观点在学界以及在实践层面上已被广泛认同。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路径

诚信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品格教育,更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诚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诚信教育的核心思想。诚信的实践是双向互动的社会行为模式,这就决定了诚信教育要在“理论教育———实践体验———理论再提升”的逻辑下有效开展,也需要高校、社会、家庭、学生多元参与,形成合力,最终将大学生诚信教育质量整体跃升。通过文献综述和现实考察可以发现,当前高校主要围绕着“预防诚信危机”这一短期现实目标,以课程教育、实施诚信评价机制以及构建诚信档案等路径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这些教育方式思路传统、形式单一、缺乏活力,强调政治属性和学理目标,虽然给大学生灌输了大量诚信知识,却也在大量失信行为中备受质疑,急需转型。

(一)课程教育是诚信理论教育的主要形式

高校目前普遍开展的思政实践课、形势政策课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和有力抓手。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主要针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诚信理论教育,这其中既包括道德意义上的诚信,也包含法律层面上的诚信。主要的教学方法为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但笔者在教学实践和理论研讨两个维度的现实体验中发现,仅仅强调认知因素,忽视大学生诚信情感与诚信意志的培养和激发,将导致诚信行为缺乏动力。[1]而教育主体———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缺位,直接导致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的教学思路下,学生在诚信教育课堂上的主体参与性较低,单向灌输和互动不足造成了诚信课堂氛围低沉,效果乏力。

(二)实施诚信评价机制,量化诚信水平

以量化形式考察学生的诚信水平,是以系统性指标为核心的刚性管理方式。这种方式以细化的指标将诚信行为固化,并将各个指标赋值,最终通过量化分数直观体现学生的诚信水平。这种方式对于强调教育结果的公平性,克服教育管理中的随意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却忽视了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的生物性和法理性。与此同时,缺乏柔性关怀的量化评价机制也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负激励,导致学生逆反严重,也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刚性的指标固然可以让学生在“诚信”的范畴内不越轨,同时也对指标本身的质量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教育生态环境变革中,“诚信”与否的内涵也在争议中被重新定义,如何把握时代特点,将诚信评价指标拓展、规范、生动化既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也是大学生诚信量化考评的重要基础。而恰恰在这一点上,诚信量化考评还缺乏高度专业化、系统化的保障机制。

(三)建立诚信档案,凸显诚信的强制约束力

档案管理是中国特色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诚信档案是详实记录学生诚信状况的重要形式。这种形式对于规范大学生言行,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诚信“红线”碰不得的观念在大学生心里生根发芽,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诚信教育的开展培育了土壤。我们强调的诚信教育,其本质目的在于大学生诚信观念和行为的改变,惩罚是约束的手段而非最终结果。结合笔者的教学、管理工作实践,诚信档案(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奖惩材料以及部分高校专门建立的诚信档案)强调了警示的作用,对学生的不实言行起到了威慑,但同时也忽视了人性化的关怀和长期的、系统的跟踪教育,使得诚信档案只能够起到一时的约束作用,而缺少连续性的监督效应。而一旦不实资料最终进入学生档案中,在现实状况下,会给学生的人生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虽说这种诚信教育方式虽然只是会对极少数的“差生”带来影响,但却为社会发展、学生成长埋下了隐患。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实困境:诚信教育实践的异化

教育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人的地位的衰微,直接原因在于教育没有自己独立的根基而被外界所左右。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本质是通过“他律”引导“自律”,通过教育关怀引导自我觉醒。其目的是通过外在约束、规范习得、环境熏陶等,在不断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觉悟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对诚信的领悟和实践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内化的过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路径在高校德育教育体系中存在着先天不足,这种不足从教育学意义上来讲是因为教育方法方式的不足,如果从社会学的视角考量,则是教育主体的参与角色缺失以及教育形式出现了异化。所以,我们论述诚信教育的异化,强调的是偏离和丧失,其一是诚信教育理念与具体的诚信教育实践之间的偏离。其二是在偏离的基础上,大学生诚信教育在部分意义上丧失了内化的教育功能,而成为一种外显的管理方式。通过对大学生诚信教育主要实践路径做文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理论的灌输、刚性的评价机制抑或是以档案管理的方式,其实更多是在发挥管理的功能,这种功能是事务性的,使得教育沦为管理之外的一种附属。在管理的思维下,外在的约束得以不断强化,而规范习得却缺少现实土壤,更不用说通过良好的环境引导诚信风尚。深究诚信教育异化的原因,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可以总结,第一,没有将诚信教育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他律”式的教育强调的是管理而非思想和行为的内化升华;第二,忽略了诚信是大学生生存发展需要,自尊自律需要的重要基础,未能抓住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本质;第三,以“智”为主,“德、体”为辅的应试教育思维,忽视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第四,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的角色没有融入到高校诚信教育当中,学校理论教育的过度,社会实践教育的不足,使得学生缺乏有效的情感体验;第五,大学生与诚信环境的互动不足,“他律”的迁移与“自律”的内化无法达到融合统一。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不可避免地存在异化现象,而解决教育异化的关键是要使教育和个人需求结合起来。对于大学生诚信教育而言,就是要使制度化的诚信教育与大学生的个人情感和文明水准相结合,当然,解决教育异化的重要力量在教育之外,诚信教育是否真实有效,能否发挥其功能,还需要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的参与,而它们之间能否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对于减少大学生诚信教育异化的程度和范围具有关键作用。

三、多元融合: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构的一种范式

“知、情、意、行”是教育的有机过程,对于大学生诚信教育而言,仅仅强调认知是不够的,忽视情感体验也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并且现有的诚信教育模式易导致理论领会和实践体验的脱离。多元融合视阈下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建构,首先要关注的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本质,也要把握大学生诚信教育异化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将“正义和关怀”相融合,将“他律和自律”有机统一,并将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密切结合,形成一种实效性好、时效性长的,能够对学生诚信素养跃升起到关键作用的,对社会诚信氛围的构建起到铺垫作用的诚信教育范式。

(一)正义和关怀相结合

大学生诚信教育理论上可以看作是一种正义教育,它要求的是公正、公平,需要在无论是大是大非还是日常小事中都能严格落实的刚性指标。但在强调正义的同时,也需要融入关怀。通过发挥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信念支持功能和情感凝聚功能来追求良好的教育和管理目标。[2]教育本身就是“以人为本”的事业,用关怀辅助正义教育,由于发挥了情感性和人文性,使得学生能够更容易将正义理念内化。与此同时,由于关怀具有滞后性和模糊性,就使得在处理具体的诚信个案时难以及时、有效获取信息,采取行动,而这时,正义教育的刚性化指标,例如各种规章制度,便具有强劲的权威性,能够更好地凸显时效性。正义和关怀相结合,不是简单的取长补短,还要处理好各自的边界,避免因结合不当导致的冲突。“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更加注重关怀,在正义教育中运用艺术性的关怀教育启迪学生;也要在契约例如各种有关诚信的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觉将正义理念转变为自身行为。与此同时,在处理失信行为时,正义应该按照契约精神给出公正的处方,而关怀则应该通过寻求合作和支持来协助学生走出失信困境。正义和关怀是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的核心,这其中,正义是基础,关怀是行动。

(二)他律和自律相统一“人无信不立”,内在的自我约束使诚信成为

一种生存需要,[3]外在的强制性约束则使诚信成为一种社会需要。正如文章开篇所说,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同时也是一个契约范畴。从道德的视角考察,诚信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而内化外显的至诚境界,是自律;从契约的范畴思考,诚信则是需要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外在制度约束,是他律。我们强调他律和自律相统一,是因为作为社会性的人,在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样化的情感体验中,评判某种行为是否诚信成为一种两难。而如何坚守自律的诚信底线,并不触及他律的强制约束,则成为大学生修身立世的根本。诚信教育体系的建构单靠他律或者自律都是难以实现的。他律的动机是建构诚信环境、维护诚信氛围、传播诚信理念,而大学生只有在对诚信的本质有了透彻的领悟和内化之后,才能接受环境对个体的监督和约束,这也就回到了该如何实现诚信自律的问题上。大学生个体如果能够从内心审视诚信的价值,并自觉接受他律的规则和理念,则使他律和自律有了良性互动的基础。而这种良性互动需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结合,也要注重诚信环境的构建。而从教育发展的角度审视诚信教育,它也是一种终身教育。大学生对于自身行为的诚信评判标准是以外在的他律和内化的自律为基础的,是以“固化—解体—修正—再固化”的方式不断演进发展的,其最终目的是不断强化、传承诚信行为,弱化、摒弃失信行为。他律和自律是诚信教育体系建构的两个方面,这其中,他律是显性约束,自律是隐性自我教育。

(三)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密切结合

诚信教育是动态、长期的系统工程,大学生的行为不可能局限于校园,必然会和校园外的方方面面发生联系,良好的诚信教育的应然之举是大学生自我、家庭、社会和高校的密切结合,实行政府主导、学校执行、社会孕育、家庭配合与学生自我教育结合的模式。[4]多元融合视阈下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建构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政府是宏观社会政策、诚信规范的制定者,在全社会构建诚信评价体系,对于诚信文化环境的构建起到主导作用。高校是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阵地,需要即时调整教育观念,提升教师育人水平,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并重点开展诚信理论教育。于社会而言,则需要配合政府和高校,培育良好的诚信社会环境,通过树立典范,逐步形成守信、互信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诚信理念的内化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系。于家庭而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需要注重自身言行,并在社会规范指引下,与高校形成诚信教育的合力,通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影响学生言行。当然,在多元主体参与中,大学生个体是诚信教育发挥作用的重要主体,大学生个体对于“正义”的认知水平,对于“他律”的遵循程度,对于“自律”的内化深度,直接关系到诚信教育的成效。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密切结合,是提高诚信教育执行力的要求,也是多元融合视角下建构诚信教育体系的落脚点。类似于H=f(a,b,c,d)的函数关系中,诚信教育的有效性需要综合考量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四个主要因素,这其中a代表高校,是主阵地;b代表社会,是协助者;c代表家庭,是有益补充,d代表学生,是核心主体。四、结语从教育的规范性来说,诚信教育应以培养人的完整、和谐发展为目标;从教育的现实性来说,其目标又具有不确定性,在这个意义上,诚信教育的目标是人为制定的,在特定的语境下有其难以突破的局限性。如果说诚信教育乏力的主要原因是关注外在教育较多,而忽视内涵教育,那么,以“正义和关怀”为核心,“他律和自律”相统一,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多元参与为基础建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设想,就是要强调如何实现诚信的内化教育,弥补现行的诚信教育形式的不足,并在具体的诚信教育过程中突破其异化障碍,将诚信教育的效用最大化、最优化。当然,以上三种维度相结合构思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并不惟一,有效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开展需要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还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潮流,并将诚信教育从学校教育升华为终身教育。

参考文献:

[1][2]刘静.“正义与关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核心理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

[3]钱军平.由“他律”向“自律”的升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反思与构想[J].理工高教研究,2009,(10).

[4]朱海龙,胡文涛.多元融合: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应然之路[J].教育探索,2011,(11).

作者:余臣


    更多综合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zhjj/144433.html

    相关专题:图书馆管理网站 聊城大学学报


    上一篇:分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中的运用2篇
    下一篇:城市化视角下中小城市建筑景观探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