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范生幸福观分析

摘要:幸福感是一直以来中国人的人生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影响幸福观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在师范院校,幸福观的养成成为左右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必要依据,养成正确的幸福观对师范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范生;幸福观认知

幸福感是人类毕生追求的目标,它取决于对正确的幸福观的认知,是世界观、价值观内化于心的自然显现,它决定了一个人生命的厚度,对生活、工作都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和保障。

一、中国人对幸福观的一般认知

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幸福的追求都是始终如一的,对正确的幸福观都是有着群体性关照的。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种形式:1.基于伦理规范的和谐幸福观中国的主流文化以儒家思想为规范,儒家讲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我的成功要建立在为更多人达到成功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的大幸福观,是自我与社会和谐融通的幸福。个人、家庭、社会,三者形成闭合环状,崇高理想的实现是基于完成本我之后的社会价值的极大体现。一个人成功的过程应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很多文人在实现人生理想的同时,要践行“达人”的理想,才能实现最大的幸福感。这种幸福观的实现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集体主义的必要要求,意味着,在中国传统文化主导下的社会里,用个人英雄主义达到所谓真正的自我完成,进而获得最大的幸福感是行不通的。2.礼乐文化内化于心的追求幸福观对于中国人来讲有着特殊地位和作用。相对于西方哲学对幸福观形于外的认知,中国人更重视幸福感内化于心的感受。从更深层次讲,是汉民族文化对于礼乐文化的心理感受,是民族的文化性格。在礼乐文化的基础上提出的幸福观从中国古老典籍中都能窥见。《论语》中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贤者颜回,他是民族性格的典范,他的幸福观建立在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成为国民性格走向的指引,中国人就应该讲求安贫乐道。心灵上有追求,要“克己复礼”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才能获得更大的愉悦。这是千载之下,中国人对幸福观的普遍认知。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正确幸福观形成的影响

2014年2月12日的《人民日报》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关键词的形式解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词语的提出正是对传统意义上中国人所理解的幸福观的与时俱进的认知,是经过概括、总结、传承、扬弃和发展的。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般解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是实现物质文明的基础,有统领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幸福观的形成是有推动意义的其一当今正确幸福观的形成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完美契合的一种产物,它不仅仅停留在单一的自我完善上,也不仅仅是外化于形的吃饱穿暖上,更重要的是来自于精神富足的愉悦,但这种愉悦又不能像古代的颜回那样,只追求精神,而不在乎物质的富足,两个层面是缺一不可的。其二是个人的幸福观与社会整体的幸福观应该是契合的。个人对幸福的追求方式不能有悖于社会团体对幸福的整体追求,更加不能凌驾于或者是损害于社会整体利益。应该通过自身劳动、合法经营,让自我的幸福、家庭的幸福与社会整体利益紧密相容。

三、师范生正确幸福观的养成

师范生是未来教育的基础,在他们的职前教育中合理的融入幸福观教育对学生自身发展和中国未来教育是有着重要意义和推动作用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正确幸福观养成教育是培育人的基础。1.对师范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应该贯穿人生全过程,在学生学习时期,道德教育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最为直接的,效果也是最好的。道德培养可以让人更好的把握人生方向、评判善恶,在一定尺度的限制下规范自我的言行,达到断恶扬善的目的。用克制自我欲望增加自我的幸福感受,这对学生成长有重要意义。同时,自我完善的过程还能让个人实现与社会实现达成一致,完成小我与大我的协调发展。这是对于幸福观最外化的构建,更具有发展意义。2.对师范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幸福感,进而形成以完成自我为主体的幸福观。在师范教育中增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工作给个人、集体、社会带来的身心愉悦,进而形成持久而深刻的幸福体验,这是有助于社会和他人的幸福观,是更为高层次的幸福观,更为持久的幸福观。幸福观的养成是长期坚持的结果,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师范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提供了保障,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助于“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孙穆义.新生命伦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曾红.“乐”——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传统文化中的幸福感[J].心理学报,2012(7).

[3]李泽厚.实用理论与乐感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新形势下幸福观教育引发的思考[J].长春:吉林教育,2013.

作者:胡月 单位: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更多区域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范生幸福观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qyjj/262793.html

    相关专题:医学论文范文 风能发电设备


    上一篇:公路试验检测技术及应用实践
    下一篇:财务管理学发展道路探索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