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国内经济 >

民国时期后套地区农作物探索

摘要:后套地区,大致范围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境内,这一地区是当今内蒙古的主要农业生产基地。民国时期,随着土地开垦和水利开发,后套地区引进了各种农作物。农作物的引进对后套地区产生了许多方面的影响,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在当时影响是有限的。但从长远来看,意义深远,对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后套地区农业功不可没。

关键词:后套地区;农作物;引进

后套地区,大致范围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境内,这一地区是当今内蒙古的主要农业生产基地。民国时期,引进过多种农作物,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为今后农业现代化提供借鉴。

一、背景

后套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在民国时期,水利得到进一步开发,为农作物的引进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统治中国的是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当时的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继承了清末鼓励土地开垦的政策。在政府的鼓励下,后套地区的土地被大量开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整个东北,西北在国防上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为了巩固后方,国民政府进一步提出奖励移民垦殖的政策,土地的开垦为农作物的引进提供了土地资源。随着土地的开垦,大量移民涌入,使这一地区人口剧增。衣食是人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引进农作物是重要途径之一。这一时期,新开挖了杨家河等干渠,修浚了其他干渠,疏通了退水,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了便利条件。而新成立的绥远省农林处第一农事试验场,专门从事农作物的试验、改良和引进,则加速了农作物的引进。此外,绥远省政府不移余力地支持和推动,也为农作物的引进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引进引进的农作物主要分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等。

(一)粮食作物

重新引进了水稻、玉米。《五原厅志稿》中已提到试种水稻,“光绪三十一年,厅丞姚学镜于丰济梁试种。”[1]《五原厅志稿》也提到“玉茭子,一名稻黍,又名珍珠米”[1]所以,水稻和玉米是重新引进的农作物。此外,还新引进了冬小麦、黑麦、青稞麦等。1.水稻水稻原产热带,属喜温好湿的短日照作物。1939年,在临河县世成西成立了农业技术改进所,最初的稻种是绥远省农业改进所的张立范从宁夏引进的。引进后,长势较好,产量较高。平均亩产一石五斗(450斤),是当时种植最多的粮食作物糜子亩产的二倍还多,比小麦的产量也高。当年协成桥一带的农民共种十余顷,经试验,人们认为可以大量种植。民国三十年(1941年),张立范等在河套丰济渠口协和乡试种水稻200亩成功,亩产稻谷二石(600斤),1942年推广到900多亩,亩产稻谷3石(900斤)。与此同时,还在狼山、份子地做试验,“这一带地方,北临五加河,是永济、通济两大干渠的退水下游,地势低洼,常年湿润”[2]。张立范亲自和稻农下种,试种成功后,进一步扩大试种范围,“杨家河、永济渠、丰济渠、义和渠、五加河、乌梁素海等灌域灌溉便利地点为本年度试种区域”。①1943年,在狼山、晏江两县大面积推广。为了推广水稻种植,“隆镇、中盛、中诚、中恕、中允、平善、平义等七乡镇,每乡镇至少须指定种稻户三户,每户至少须种稻10亩。”②在水稻引进试种的过程中,曾经种过五种水稻,即从宁夏引进的稻种、甘肃民勤县引进的水稻、绥西水稻、中熟水稻、糯稻。其中,绥西水稻是在后套地区培育出的新品种。1945年,种植改良中熟水稻10亩,收获300市斗(9000斤),平均亩产900斤。到1948年,“水稻栽培面积已占河套总耕种面积5%”,③但种植量逐渐减少。在当时,水稻产量比其他一些粮食作物都高,然而,随着水稻的种植和推广,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突显出来,水稻种植需要的土壤酸碱度应接近中性,而后套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水稻的耗水量大,而后套地区干旱,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种水稻还使地下水位进一步抬高,造成周边大面积耕地盐碱化。从总体上说,使农业生产得不偿失,因此,1979年5月,巴彦淖尔盟行署下达了停种水稻的通知,至此,后套地区不再种植水稻。2.玉米玉米,原产于南美洲,16世纪初传入中国。民国时期,后套地区重新引进玉米后,绥远省农林处第一农事试验场曾试种过白玉米、黄玉米、黄马牙玉米、早熟玉米及红砂糖、白砂糖、美国甜玉米等七个品种。经试验,玉米生长优良,于是向外推广。但是,推广效果不佳,这是由玉米的产量造成的。当时,上地亩产4斗(120斤),中地3斗(90斤),下地2斗(60斤),亩产比糜子、小麦都低,因此“在农产物中,不甚重视,亦不作为粮食,故种者殊寥寥。仅田园中附种少许,煮食之。其在城市附近园户,亦有大量种植者,但视同果品煮熟售之而已。”[3]20世纪30年代,临河总产为100石(30000斤),到1949年临河地区玉米种植面积仅有0.3万亩。在当时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情况下,玉米不作为粮食,产量又较低,因此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不高,于是没有大面积推广。但试种结果说明,玉米可以在后套地区种植。3.冬小麦民国以前,后套地区种植的小麦是春小麦,春季播种,夏季收获。后套地区种植春小麦有许多无法解决的不利因素:春季干旱,播种困难,而小麦从灌浆到收获期正值风雨季节,易倒伏,特别是遇干热风,严重影响小麦灌浆,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产量。1933年,引进了冬小麦。冬小麦是一种越冬作物,汉代称宿麦。播种冬小麦的好处有:(1)发根能深入地中,营养充足,产量丰富,成熟期早,可避病害季节,所以不但收益增加并且更有保障。(2)秋后耕种,蒸发量减低,耐旱性增高,解除了本省春季干旱不宜耕种小麦的困难。(3)分枝较多,播种量减少,牲畜放青,草料省用,所以生产成本减低。(4)处暑前后,夏田已收,秋禾未熟,立冬前后,秋禾登场。土壤未冻,从前的农闲时期,今后反变为耕种小麦的农忙时期,总计耕种小麦日期,可为六十天。(5)夏初收获,秋后播种,所以籽种部分不须经过窖藏仓储的烦难手续,更可不受霉湿腐烂盗劫等等的损失。”①当时在处暑前五天至白露后五天左右播种,播种深度比春小麦略深。越冬期间叶部枯萎,但株部和根部,仍能保持存活。到第二年春天,用石磙镇压地表一次来保墒,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水分,而不能用春水浇灌,否则会全部浇死。从1933年试种冬小麦,到1934年夏季成熟,亩产仅20多斤。1935年,继续试种,到1936年收获时,比春小麦早半个月成熟,亩产达到了150多斤,约是春小麦产量的1/2。1945年,临河县世成西试验场和份子地农场再次进行冬小麦试验。在世成西试验场种植20亩,于8月28日播种。份子地农场播种30亩,9月21日播种。绥远省建设厅也派人调运籽种,就近指导种植。绥远省农林处第一农事试验场在试种冬小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田间管理。“随时至田间,观察冬小麦之越冬状况,月之下旬已发芽露出表土。并田间行道及地堰,月内亦加以整修。”②同时,农林处积极进行推广工作,仅1947年,就在各县市乡村,推广冬小麦达1400余亩。1949年试种了冬小麦品种冬碧,亩产132斤,产量不及春小麦中等地亩产的一半。客观上,是由于当时农业技术落后,造成冬小麦的产量很低,于是没有推广。但试验结果说明,后套地区可以种植冬小麦。此外,还试种过黑麦、青稞麦等粮食作物,因产量低而没有推广。

(二)经济作物

主要有甜菜、棉花、向日葵等。1.甜菜甜菜原产于欧洲西部和南部沿海,我国栽培甜菜开始于20纪初。甜菜是耐盐碱、耐寒性较强的作物。从民国十六年(1927年)开始,绥远省农林试验场委托农民试种甜菜达3年之久。1934年,五原、临河等县试验场继续试种甜菜。1935年,张立范引进德国甜菜品种,在五原试验场试种成功。日本侵略军入侵五原县,甜菜推广中断。1940年春,张立范回到农场察看,竟意外地在残垣废墟中挖出了为数不多的甜菜种子,继续在五原县试种,培育出了抗寒能力较强的“河套种”。“1944年在份子地农场划地500余亩,大量种植甜菜,亩产达800斤左右,总产约40万斤。”③产量较高,至民国34年(1945年),甜菜种植较多。1946年,又引进“业孔球”和“海孔”两个美国甜菜品种,“本年新由美国引进含糖量较大品种以资繁殖而俾增种植价值,”④这两个品种逐渐推广。1948年,因以前种植多年的品种退化,糖量大减,于是淘汰了一些旧品种。到1949年,全盟甜菜种植面积有700亩,单产275公斤,总产19.25万公斤。引进甜菜主要是为了制糖,亩产比较高,也适宜在后套地区种植。因此,种植面积逐渐扩大。2.向日葵向日葵原产北美洲,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国。向日葵是耐旱、耐盐碱的旱地作物,后套地区最早引进向日葵是在20世纪40年代,当地人又称葵花。最初引进并不是为了食用或榨油,而是为了解决染料奇缺的问题。当时各种染料价格非常高,红色和绿色两种染料价格甚至堪与黄金相比。经过研究、试验,发现向日葵子可以作为原料,配置出六种染料。比如染绛红需要的原料有:葵子、醋、白矾。而茂蓝的染法是“葵子用水煮十分钟后加入土碱(葵子一升加碱三西)将棉毛等物浸入再煮十余分钟取出晾”①。1945年,后套地区开始种植向日葵。经验证明,后套地区土地盐碱化较严重,适宜种植此类农作物。3.棉花棉花喜热、好光,是短日照作物。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传入我国,至迟在南北朝时期。抗战期间,有人提出教导人民植棉的提案。“自抗战以还,百物昂贵,时至今日,物价犹高,致成年男女衣履破烂,不能蔽体,而小孩则不论寒暖一丝不挂。”②当时提倡人民种植棉花,目的是解决穿衣问题。采取的办法是建立棉业试验场,发放棉籽,派人指导。从1939年到1942年,临河世成西农业技术改进所引进棉花品种进行试种。1944年,绥远省政府为了推广棉花种植,决定在河套繁殖棉花200余顷,并印刷棉花教材,派人指导植棉。1947年的试验结果说明,各种棉花品种,民勤棉产量最高,每亩可产净棉12斤,其他品种则产量更低。1948年,推广棉花1000余亩,其中种棉最多的是米仓一带。虽然绥远省农林处积极推广棉花种植,但是,“有的地方栽培成绩良好,有的地方根本没有播种。”③主要是由于后套地区无霜期比较短,无法满足棉花生长需要的温度,所以产量极低,没有推广的价值。4.烟草烟草原产南美和中美,传入我国大约在明万历年间(1570-1620年)。17世纪达斡尔族居住在黑龙江以北时,就在园田种植烟草。内蒙古栽培的烟草有晒烟(俗称土烟)和烤烟两种。1934年,在五原、临河等县试验场曾试种过烟草。1941年,又试种了花旗烟草和烤烟等。民国时期,大部分农业旗县均有烟草种植,但只是农家自产自用,种植量不大。除了以上农作物以外,还新引进了菜子、花生等油料作物;青豆、四季豆、加非豆、黑梅豆、德国狼豆等豆类农作物;番茄、乌塔菜、蔓菜等蔬菜农作物;苦瓜、丝瓜、籽瓜等瓜类农作物。

三、影响各种农作物的引进,对当地产生了许多方面的影响。

(一)从当时来说,影响有限

由于当时尚未解决温饱问题,人民为了吃饱饭,主要种植那些产量较高、又有种植经验的粮食作物,引进的农作物种植相对较少。那时后套地区“农产物以糜为大宗,谷次之,莜麦、小麦、荞麦、大麦、又次之,豆类又次之,麻子次量,为数无几。”④此外,民国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也使农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二)从长远来看,意义深远

1.丰富了后套地区的农作物品种根据《五原厅志稿》上卷的记载,民国以前,各种农作物的种类仅有28种,而到了民国时期,笔者根据各种资料的统计,达到了111种之多。2.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后套人民的饮食新农作物引进以前,后套人民的饮食比较单一,“一日三餐,糜米为主食,早上吃酸米稠粥,午饭吃糜米干粥,晚饭吃糜米稀粥。”[4]新农作物引进后,有些虽然没有推广,但总有零星的种植,使后套人民的饮食逐渐向多样化发展。3.为当今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农作物的引进,为后套地区积累了许多种植经验。如冬小麦,虽然民国时期没有试种成功,但其经验为当今引进和推广冬小麦提供了借鉴。新中国成立后,继续试种,2009年至2010年,巴彦淖尔市计划将冬小麦种植扩大到2000亩,逐步实现两季种植。玉米、甜菜、向日葵引进后,逐渐成为后套地区主要的农作物。通过引种水稻和棉花,证明这两种作物不宜在后套地区种植。在农作物的引进、试验、改良过程中,促进了育种技术与栽培技术的提高。“河套甜菜种”“绥西水稻种”的育成,标志着后套地区育种技术的发展。到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各县都有了农业推广员,推动了后套地区农业的发展。4.对促进工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如甜菜的引进,使后套地区出现了制糖业。“1943年曾在五原建立土法制糖的实验性小糖厂,生产糖稀。随后在陕坝建机械化实验糖厂,生产红糖。”[5]向日葵的引进则有利于解决染布的原料问题。当今,则发展到食用、榨油,以及更多的用途。所以,我们认为,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民国时期后套地区各类农作物引进后,对后套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在当时影响是有限的。但从长远来看,意义深远,对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后套农业,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清]姚学镜,俞家骥.五原厅志稿[M].江苏广陵古籍刊印社影印,1982.

[2]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150.

[3]绥远通志馆.绥远通志稿:第三册•卷20[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100.

[4]绥远通志馆.绥远通志稿:第五册•卷35[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87.

[5]内蒙古自治区志•农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M].呼和浩特2000:463.

作者:田军 秦颖慧 单位:中共淮安市委党校


    更多国内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民国时期后套地区农作物探索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gnjj/110785.html

    相关专题:医学论文 石油教育期刊


    上一篇:职业教育价值取向问题及路径选择
    下一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难点问题及对策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