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摘要]发展低碳城市是国家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呼伦贝尔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2012年成为国家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是国家北疆绿色生态安全屏障。随着呼伦贝尔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对呼伦贝尔市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进行了SWOT分析与数据分析,提出呼伦贝尔市应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大力发展能耗低、污染少、经济回报率高的产业,减少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量,实现节能减排,以促进产业结构向低碳化方向演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能源消耗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11-0081-05

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的概念最早是2003年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提出的,认为低碳经济是以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来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为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提供了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科学技术创造了条件。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低碳经济作了不同阐述,概括起来,低碳经济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新经济形态,其核心是使经济发展由高消耗、低效能、高碳排放模式转向低消耗、高效能、低碳排放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问题是调整产业结构,因为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的发展模式、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结构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同样规模的经济,产业结构不同将导致碳排放量相差甚远。因此,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之间是相辅相承、内在统一的。

一、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联系

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产业是以低能耗、低碳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产业,这些低碳产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均“碳足迹”,有效缓解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状况,走上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能效、高效益的发展道路。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大力扶持相应的低碳产业,如新能源、电子信息、现代服务、旅游、节能环保等产业。提高这些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使它们成为主导产业,进而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根据经济发展理论,产业结构随经济发展的演进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产业结构从以农业、手工业为主转向以轻纺工业为主,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呈缓慢增长的势态,能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力尚未明显地体现出来;第二阶段是从以轻纺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工业为主,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急剧增长,依赖程度快速提高,能源开始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三阶段是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中心转向以加工、组装等制造业为中心,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趋于稳定;第四阶段为“技术集约化”阶段,科学技术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高级的技术与工艺得到普遍应用,能源利用率大幅提高,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开始逐步下降,并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现阶段主要发达国家能源消费中,工业、交通运输和建筑业能源消费分别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3。2013年,我国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10%、第二产业43.9%、第三产业46.1%,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虽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第二产业2.2个百分点,但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下,第二产业仍然是能源消费大户,其消耗的能源占到70%左右,第二产业中的工业部门消费了主要的能源。从工业内部来看,水泥、钢铁等所消耗能源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80%左右。从定性分析来看,我国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部门产业发展及能源利用效率变化实际上主导了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及能源强度的变动。基于以上分析,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降低能源强度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中长期存在煤炭消费比重过高,其他能源消费品种尤其是新能源比重低的问题。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和新能源技术变革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新能源,降低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比重不仅对发展低碳经济具有现实意义,也是通过经济结构调整降低能源强度的重要途径。我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基本保持了能源强度持续下降趋势,这在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中是少见的。从能源强度的变化幅度来看,我国能源强度从1978年的3.73吨标煤/万元下降到了2010年的1.01吨标煤/万元,下降了71%,但能源强度的下降绝对量在逐渐减少,从1978年下降0.175吨标煤/万元,减少到2010年仅下降0.04吨标煤/万元。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全面贯彻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因此,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降低高能耗、高碳排放、高污染产业的比重,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在节能减排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一方面要依据传统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使产业结构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产业结构之间关联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增大能源利用效率高的产业比重,逐步减少或淘汰能源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的产业。呼伦贝尔市于2012年成为国家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是呼伦贝尔市低碳减排的主要途径。呼伦贝尔市要在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实现低碳化的同时,积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二、呼伦贝尔市产业结构调整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近年来呼伦贝尔市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进出口贸易、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步伐稳步加快。2003年以来,呼伦贝尔市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鼓励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启动生态农业发展工程,加快发展工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局面,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明显,第三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二、三产业已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区位优势明显。呼伦贝尔市是我国地域面积最大的城市,自然资源丰富,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区,位于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紧密相联,一边是贯通中俄蒙矿产、林业农地等资源富集区,另一边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环渤海经济圈制造业的自然资源需求区。3.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呼伦贝尔市近年来始终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契机和主攻方向,以及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对固定资产类项目的投资实行节能减排评估和能耗审查,把能源消耗作为硬性指标和进入标准。对高能源消耗类行业、企业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从根本上改变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二)劣势(Weakness)

1.三次产业增加值较少,结构存在不合理性。长期以来,呼伦贝尔市第一产业居主体地位,全市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一三二”的格局,而且三次产业增加值较少。2013年,呼伦贝尔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430.64亿元,占内蒙古GDP总值的8.5%,列12个盟市的第八位;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呼伦贝尔市为18.4:47.7:33.9,与内蒙古自治区9.5:54.0:36.5的三次产业结构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显著偏高,第二产业比重偏低,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有限;再与全国2013年10.0:43.9:46.1的三次产业结构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较高,第三产业比重则较低,工业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呼伦贝尔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面临严峻形势。2.三次产业内部发展滞后,层次水平较低。第一产业主要以农牧业为主,农业产品加工的产业链延伸与规模有限,龙头企业较少,农牧业生产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6.5%,农业从业人口比重过大。农业劳动力过剩,富余劳动力没有从第一产业中有效转出,不但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步伐,也使工业化的推进滞后。第二产业多为嵌入式产业,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关联性差。工业属于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企业规模小且基础薄弱,缺乏支柱产业,产品附加值低。由于工业总量小,既少反哺第一产业,又不足以支撑第三产业兴起。第三产业由于没有经过农业化、工业化阶段,一举跃过第一、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缺乏坚实的一、二产业做基础,发展后劲明显不足,而且发展水平和效益较低,主要依靠传统服务业拉动,新兴服务业发展迟缓。3.综合能耗偏高,能源强度较大,结构以煤为主。2013年,呼伦贝尔市能源强度为1.0503吨标准煤/万元,而全国能源强度为0.737吨标煤/万元。2008—2013年,呼伦贝尔市能源强度年均降低14.56%,虽然能源利用效率在逐年提高,但能源强度却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是由于呼伦贝尔市技术水平不高所致。

(三)机会(Opportunity)

1.区位发展优势。呼伦贝尔市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得呼伦贝尔市外部的政策环境优越,整体区域和关联区域政策优惠都会对呼伦贝尔市产生辐射作用,进而产生带动效应。在国务院关于《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将基本建成全国对俄罗斯及东北亚沿边开放重要的桥头堡和枢纽站,成为全国沿边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这对于正在改革开放之路上阔步前行的呼伦贝尔市来说无疑是难得的发展机遇。2012年呼伦贝尔市成为国家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低碳、节约、集约”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的低碳发展和绿色转型。同时促进城市功能从工业化功能到服务商贸功能的转变,加速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研发设计、信息咨询、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2.宏观环境良好。呼伦贝尔市先后荣获“中国最美草原”“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呼伦贝尔市政府坚持保护、建设、管理三者并重的原则,提出“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的战略发展思路,努力将呼伦贝尔市建设成为祖国北疆的生态安全屏障。2012年呼伦贝尔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低碳经济发展。在城区内提高森林覆盖率有助于碳固化,研究表明,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亿—7.1亿吨碳。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1%,城区绿地率达33%,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5%,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42平方米。“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坚持扩大总量与调整结构并重的发展目标,指出没有足够的经济总量,就谈不上结构调整;没有科学合理的经济结构,就不会有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四)威胁(Threat)

1.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重压力。呼伦贝尔市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不够强、第二产业不够大、第三产业层次低,经济结构不优,城镇化水平低,发展粗放,基础设施薄弱,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目前发展经济仍是第一要务。2010年国务院下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呼伦贝尔市大部分区域被划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这对于呼伦贝尔市的工业发展,特别是大规模的工业项目和矿产资源开采项目产生重要约束作用。呼伦贝尔市生态脆弱,长期超载导致草原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生态功能极度衰退和丧失。目前呼伦贝尔市资源开发与生态脆弱区分布吻合,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2.主体功能区产业结构单一。呼伦贝尔市下辖的13个旗市区,以大兴安岭为分界线,分成三个主体功能区,各功能区之间的产业构成均较单一。东部农业三市旗,扎兰屯市、阿荣旗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主要以农牧业为主;中部四市旗,牙克石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和鄂伦春自治旗以林业为主,由于林业产业的衰退,较为贫困;牧业四旗,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主要以草地畜牧业为主。各主体功能区之间产业组成界限分明,未形成明显的产业优势,面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壮大传统特色产业的双重任务。海拉尔作为呼伦贝尔市的首府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不强。而且呼伦贝尔市是距离首府呼和浩特市最远的城市,省会城市对其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强。3.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工业化程度低。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但是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只有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充分发展,第二产业的轻纺产业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同样,只有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才具有成熟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呼伦贝尔市产业结构的演变完全是靠国家和地区产业政策支撑推进的,产业结构的转换也是按照非常规方式实现的,表现出发展的不协调性。工业发展仍呈现出工业化初期的一般特征,即能源、原材料等重工业为主要产业,居中心地位,而农业和加工业尚不发达,其发展程度仍处在工业化初兴时期,某些产业则处在农业化末期阶段。

三、呼伦贝尔市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数据分析

本部分主要运用计量分析方法中的协整理论进行分析,运用E-G两步法来检验三次产业能源消耗与GDP之间的协整关系。由于多数宏观经济时间序列是不稳定的,因此在对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分析之前,必须对这两个时间序列的稳定性进行检验。本文运用ADF检验方法对GDP数据和能源消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来判断其稳定性。本文判断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因果关系,采用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是计量经济学中最常用的因果关系检验方法。通过Granger检验可以判断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这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单向因果或双向因果关系。采用2003—2013年数据,原始数据均来源于历年《呼伦贝尔市统计年鉴》。EC1、EC2、EC3分别表示呼伦贝尔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耗量,GDP1、GDP2、GDP3分别为呼伦贝尔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GDP,并且按2002年不变价格进行换算。由以上数据分析可知,GDP3为二阶非平稳时间序列,因此EC3与GDP3不能进行协整检验。而EC1、GDP1、EC2、GDP2虽为平稳序列,但协整检验结果表明EC1与GDP1、EC2与GDP2之间均不存在协整关系,即呼伦贝尔市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波动关系,这是由呼伦贝尔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的。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产业结构不断高度化和合理化推动着经济的向前发展。呼伦贝尔市产业结构的演变完全是靠国家和地区产业政策支撑推进的,产业结构的转换也是按照非常规方式实现的,显现出发展的不协调性,三次产业之间的关联性较差。由表5可以看出,呼伦贝尔市的产业结构与国家和自治区明显不同。呼伦贝尔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第二产业比重过低,第三产业比重虽然较高,但是以批发零售、餐饮、旅馆、公共服务、居民服务等传统服务业为主,产业层次较低。以2013年为例,呼伦贝尔市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内蒙古全区8.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8.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低于内蒙古全区6.3个百分点。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在呼伦贝尔市工业却是产业结构中最薄弱的环节,仅在近几年有较快的发展,2010年第二产业比重才首次超过第三产业。在呼伦贝尔市第二产业结构演变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国家实施的地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1998年国家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煤炭行业清理整顿,实行关井压产等宏观调控政策,给呼伦贝尔市的森工和煤炭行业带来了很大冲击,使以资源依赖性产业为主的地区工业经济一度走向低谷。2000年起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经济的战略,为呼伦贝尔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注入了新活力。随着工业项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工业发展由低迷转向恢复发展并开始逐步壮大。尽管呼伦贝尔市第三产业在同期GDP中所占比重较大,但内部结构、质量和效益尚需进一步提高,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餐饮、旅馆、公共服务、居民服务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比重较低。这表明第三产业的技术和知识密集程度较低,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在没有经过农业化、工业化阶段的情况下,缺乏坚实的一、二产业做基础,发展后劲明显不足。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呼伦贝尔市经济的非常态发展使得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呈现出波动,没有明显的协整关系。由于在2003年之前呼伦贝尔市还没有对能源消费数据进行统计,本文选取的数据样本只采集了2003—2013年11年的数据,样本数据不足也是导致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出现波动的原因。尽管呼伦贝尔市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近十年间存在波动关系,但是从长期来看,能源与经济增长应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第一产业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第二产业表现出从能源消耗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第三产业能源消耗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不能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因此无法判断其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见表6)。呼伦贝尔市三次产业表现出了不同的Granger因果关系,说明了不同产业对能源消费的不同特征。第二产业显示出从能源消耗增长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说明呼伦贝尔市第二产业的经济增长是由能源消费推动的。呼伦贝尔市近年来在将第二产业做大的产业政策指导下,不断加大对第二产业的投入力度,对能源消耗指标,如能源利用率、能源消耗强度的控制重视程度不高是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水平低下,能源消耗高、附加值低的产业占第二产业比重偏高,低质的内部结构加上能源利用的不合理造成了较高的能源消耗。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看,在工业化初期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并不存在明显的内生关系和相互依赖关系,但呼伦贝尔市却很早就表现出这种特征,主要原因是呼伦贝尔市自身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比重高、能源利用率不高造成的。呼伦贝尔市要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既要优化调整能源使用结构,也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产业结构的变动对能源利用率的高低起决定性作用,将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减产生巨大影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大力发展能耗低、污染少、经济回报率高的产业,利用产业结构优化减少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量,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克国.低碳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2]杨公朴.现代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李悦.产业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以陕西省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2010.

[5]潘磊.基于低碳经济的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南昌大学,2012.

[6]魏丽娟.低碳导向下产业结构调整分析———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工商大学,2011.

[7]皱媛.低碳经济背景下开封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浙江大学,2014.

[8]刘再起,陈春.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经济学研究,2010(5):21-27.

[9]陈玉英等.我国产业结构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关系研究[J].经济与科技,2007(6).

[10]李春发,谭洪玲,王澜颖,李勇.天津市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2(4):49医学期刊分类2-493.

[11]孟军.能源节约、碳减排与中国经济增长[D].东北财经大学,2013.

[12]赵爱文.中国碳排放、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

作者:李雪峰 陈爱荣 张新琦 单位:呼伦贝尔学院经管学院 东北林业大学


    更多经济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263237.html

    相关专题:seo 论文提纲


    上一篇:反铲挖泥船开挖硬质岩石施工工艺
    下一篇:工业设计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