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辩证艺术物理教学论文

1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在“难、易”方面辨证区别,精准把握教学突破点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章节中,“自由落体运动”是其知识的综合运用,构成难点;但是对于“平抛运动”的学习,“自由落体运动”却是起码的基础知识.因此,许多优秀物理教师选取教学内容之前,往往做大量的学情调查,了解学生最近已经学习的物理学科内容(其中包括这部分内容涉及的概念、方法与思想)还不够,更为关键的是,物理教师必须从新课标的三个维度逐一了解学生对已学内容掌握的程度,之后才能辨证地把握每节课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才能精准选取每节课的内容,把握好每节课的突破点.

例如洛伦兹力的教学,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了解学生对如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点电荷q定向移动的平均速度与形成的电流之间的关系I=nqvS;安培力大小F安=ILB和方向,圆周运动中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对这些知识点掌握的程度起码应关注:对重要概念(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物理内涵的理解?对重要关系(I=nqvS)的推导过程掌握程度?对F安=ILB作为空间力的方向如何判断是否熟悉?使用条件是否知晓?在分析了众多的难点之后,辩证对比,如图1中对I=nqvS的推演是借助自由电荷导电的微观模型进行的,它实际上也是推演洛伦兹力公式F洛=qvB的关键难点.这节教学洛伦兹力的新授课,其实不妨从复习对I=nqvS的推演开始,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建立微观模型,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思维能力同时也得到了提升.

2 对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实施中的教学节奏,辨证把握,形成律动

2.1在学生的学习行为调控上,恰当处理“动”与“静”

此处“动”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处于活跃的互动中,学生处于热烈的讨论、激烈的争辩或紧张的推理计算之中;“静”则指学生的学习行为或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处于相对平静之中(专心听教师较为冗长的讲解、有序阅读学习的文本材料、整理教师的讲解内容等).高效的物理课中,“动”与“静”辩证处理的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动”多了这会导致学生始终处于亢奋之中,在教学秩序的控制上会给教师造成极大困难,影响组织教学;但是也不能处于较长的“冷场”状态,沉闷的课堂气氛必然导致学生思维受到抑制,影响学习效率.例如:在《动能定理》的教学中,可以按照:“静→动→静→动→静”的顺序构思如下的教学节奏:先组织学生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动能定义和前一阶段学过的功的定义及正、负功的物理意义,这是一个相对“静”的阶段;接着组织实验探究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所作的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这是一个极为活跃的“动”阶段;然后,教师让学生分组概括所得结果,并让一位学生作为代表到黑板讲解,这又是一个相对“静”的阶段;接着,教师以投影方式举出一道难度不大的运用动能定理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这又进入“动”的阶段;最后,教师对本节课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总结,在“静”中有序、理性地完成了本课时的学习.这样的一节物理课,貌似平平常常,却蕴藏了教师深厚的课堂节奏的把握能力.

2.2在学习的知识容量处理上,对同样时长的授课过程,容量“大”、“小”搭配

物理课堂学习,毕竟是在物理教师组织下进行的,因此从物理知识、物理方法到物理实验与物理思想的学习进程其实是受教师的控制的.有些教师崇尚“大密度”、“大容量”教学.这样做容易导致很多中等及以下学生出现问题,只要在学习进程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没有时间反馈、纠正、巩固,更谈不上形成技能.

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二定律”时,在新授课上,教师不应一开始就引入过难的问题,可以通过简单的二力作用下的变速直线运动,说明正交分解的物理思想如何运用在处理力与加速度的关系上:与加速度共线的力的合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与加速度垂直的力的合力为零.然后,列举几道常见的生活情境下的三力作用下的变速问题,“已知力,求加速度”或“已知加速度求未知力”.这样安排,看似教学内容肤浅,其实不然.学生正是在貌似简单的问题中,领悟了牛顿第二定律如何运用的基本思路,领悟了正交分解这一物理思想,对后续的曲线运动学习很有裨益.

但是,在随后几天进行的“牛顿第二定律”的习题课上,教师可以逐步引入较为复杂的问题.在受力条件、运动状态变化、过程的阶段性上设置较为困难的障碍,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深化对基本方法的理解.并且对学习内容的容量逐步提高.

2.3对教学反馈与评价的结果,要“快”、“慢”结合、“多元”评价

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往往从纯粹应试的角度要求学生做题越快越好,这在平时的物理课堂学习中要做辩证分析.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内化过程,人的主动性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有经验的物理教育工作者不会急于求成,而是耐心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实践,再思考、实践,螺旋式上升解决问题的思想,允许有反复,允许有挫折.同样是教学牛顿第二定律,有些教师反复用同样题型机械训练学生,学生思维造成僵化;比如,教师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是对力正交分解,于是学生在做与教师介绍的题型相似的问题时,思路很快,但是,一旦出现如下的问题便卡壳:

一物体放置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斜面固定于加速上升的电梯中,加速度为a,在物体始终相对于斜面静止的条件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θ一定时,a越大,斜面对物体的正压力越小

B.当θ一定时,a越大,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越大

C.当θ一定时,θ越大,斜面对物体的正压力越小

D.当θ一定时,θ越大,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越小原因很简单,因为这道题要想简捷解出,对加速度正交分解是关键.抛出不同情境的问题,先不急于讲解,留给学生充足时间探究解决的方法,这样的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物理学习的能力明显强于前者.因此,教学速度的“快、慢”要适度.同样,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不能以“对”、“错”作为标准,关键是学生回答问题或解决问题中是否有效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能力在解决问题中有否发展?有些问题,对于不同学生构成的难度是不一样的.所以优秀的物理学家费曼曾经说过:物理教师不必吝啬你的夸奖!对学生的评价不妨多元化.在对学生学习的训练与评价上,辩证分析、科学回归.

总而言之,物理教学过程的艺术其实是无止境的.作为处于教育第一线高中物理教师而言,只有不断的探究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魅力”所在,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本文只是抛砖引玉,旨在引起同仁们的关注和借鉴,就教于同行,同时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作者:高巧萍 单位:建湖县第二中学


    更多经济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辩证艺术物理教学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124407.html

    相关专题:毕节学院录取分数线 青岛理工大学研究生处


    上一篇:国际贸易及理论发展探究
    下一篇:企业国际项目后勤管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