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科学术 >

高校大学语文教育失宠与改革对策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失宠现状

大学语文是通识课程的一种,学生通过对文学、宗教和哲学等的学习,从而帮助自己理解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关系,加强自身对事物感知的能力,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提升审美水平。大学语文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主张通行白话文,在当时大学普遍开设国文课,随后大学语文教育不仅作为基础的公共必修课受到了重视,而且出现了诸如朱自清、闻一多、老舍、游国恩等的文学大家来教授大学语文课的局面。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教育,大学语文被迫中断。1978年,匡亚明和苏步青主张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以来,全国各大高校都陆续开设了大学语文课,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课本纷纷出现,相关的研究也呈现出铮铮向荣的局面,从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高潮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语文的地位空前的提高,不仅文科类院校重视,而且理工科院校也纷纷开设了以大学语文课程为核心的通识类教育。然而目前的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院校似乎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成为边缘性的学科,出现了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局面。有的院校将大学语文课定位为公共选修课,只面向部分学生,而且并没有把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缺少独立的教研室和规范统一的管理,没有针对大学语文的评价机制。

课堂上,本该妙趣横生、师生共同交流探讨的大学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教师一厢情愿地进行枯燥无味的讲授,照本宣科,纠结于个别字词句的用法与解读,没有大学语文该有的系统性和指引性。学生逃课现象严重,有些只是为了拿到学分,急匆匆来应付点名,听课的质量却无法保证,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局面,虽然是在大学语文课上,但是背英语单词的、看专业课资料的、复习考证的、用手机上网聊天的大有人在,有的学生对大学语文的课程感兴趣,却不知该怎么去做,要么就是拿一本小说在课堂上看,要么就是机械的记录老师课件上的内容。通过对西安某高等院校的一个班级40名同学的调查,发现认为大学语文很有意思,对大学语文课表现出浓厚兴趣的仅占百分之十八,对大学语文课兴趣一般,持有无所谓态度的占到了百分之七十,认为大学语文课毫无意思,一点也不感兴趣的占到了百分之十二。从而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学生整体人文素养偏低,写的文章错别字连篇,语句不通顺的地方比比皆是,更不用说对文学、哲学等的深入了解,甚至有自己的看法,指导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了。

二、大学语文教育成为边缘性学科的原因分析

出现“失宠”局面的原因,是各个方面的。既有学校方面教学质量和教学评价的问题,又有大环境下社会急功近利,忽视人文素养的原因。

1.内部原因

表现在学校方面,就是不够重视大学语文教育,认为可有可无,基本不设立语文学科教研室,即使存在,也基本成为摆设,对语文这样的文科类课程表现出了刻板性,缺乏人文学科的灵活性和自由性。表现在教师队伍方面,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师资远远滞后于时代的需求,单调的教学方式与无趣的文本分析使得大学语文课味同嚼蜡,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兴趣。另一种情况则是有科班出身的学识渊博的教师,他们文学鉴赏功底高深,教学方式先进,然而学生的消极反应以及缺乏对文本的阅读等情况,迫使教师陷于对文本分析和基于文本之上的理论鉴赏的两难之中。表现在学生方面,一是新奇的网络语言吸引着他们,非规范性的语言习惯冲击着典范的汉语,每天数不清的新鲜事物冲击着他们,使他们缺乏埋头于文学经典名著的研读的耐心与兴趣,二是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繁重的专业课知识、对英语学习的热潮、大学里面丰富多彩的活动等等都在占据着他们的时间和经历,相比较之下,大学语文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牺牲品。

具体分析原因,可汇总为以下几点:教育投入不足,院校不够重视。我国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收入的比重虽然一直在增加,但是距离发达国家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这就使得高等院校将学校的考核作为一项重要依据。更加注重学生的就业率,培养企业需要的订单式人才,对技术的培养遥遥领先于对人文素养的关注。对大学语文学科缺乏明晰的定位,管理目标模糊。作为通识类的课程,大学语文由于学校的定位模糊以及不重视,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表现在语文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在课时安排上首先为其他专业课程的设置让路,存在被压缩甚至被取消的状况,其次表现在教师配备上,很少有文科专业的带头人来开设大学语文这样的基础课,开课的老师多为教学经验不足、刚入职的年轻老师,还表现在学分的设置上,占整个学分的比重较小,对学生总成绩的影响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这诸多原因综合起来造成了老师不愿意去教授大学语文课,学生不愿意去上,最后为了应付,大家都走过场式的进行“教”与“学”,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学到东西,提升人文素养。管理方式及评价政策落后,不能契合语文课程的灵活性与多变性。

语文作为一门文科类的课程,如果以管理理工科课程的要求来进行管理,弊端很多。一刀切性的规定语文的某节课必须几个课时,教师就无法进行系统性的串联和有重点的文学鉴赏。对大学语文课的评价方式单一,缺少系统性和一致性。语文课程的设置与功利性要求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对大学语文教育不感兴趣。大学语文课程如果只是强调字词句的解释、枯燥无味地对文本进行过细的解读,学生不能从中体验到技能的掌握与获取应用性知识的解决。语文能够帮助人们寻找真实的自我,塑造健康的心理,培养审美情趣,树立理性思维,然而这些都是深层次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无法短时间内有效的用于指导实践。正如有专家指出,大学语文教育失宠的原因之一是形而上、讲究精神而忽略了对实际的东西的给予,造成了飘渺虚无,显得空洞。缺少适合高等院校学生实际的教材与研究体系。教材内容陈旧、选材体系不能与时俱进,选取的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缺少现代意识强的文学之作,教材的多媒体电子系统落后,缺乏对教材使用的反馈与研究。

2.外部原因

市场经济影响以及对就业率的绝对追求。在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压力的双面夹击之下,高校及学生都面临巨大的压力,企业需要的是能够实现产出的技能型人才,就业指挥棒使得大学语文课程在专业课面前黯然失色。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导向。普遍认为语文就是说话写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而充斥于网络上及各种媒体上的认为电脑、驾驶和外语是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应用性的技能也更受企业的青睐,是找工作的砝码。于是学生忙于考计算机等级证书、外语证书以及各类的专业证书。网络语言的冲击。当下的正统的语言文字收到了一定的冲击,在网络社交平台上通行一些网络流行语,与它们相比较,照本宣科的大学语文教育似乎成为了老古董。学习外语热潮导致母语危机。从名目繁多的各类外语培训机构到出国服务平台就能看出大学生对外语的狂热,而随着经济的发达,与国外打交道甚多,懂外语是一个实用的技能,于是似乎每个人都会用的语文被弃之如蔽履。

三、改革对策研究

首先,要对大学语文教育进行明确的定位,大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专业人才的创新素质,适应当下对语言文字和文学哲学等的要求,将鉴赏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比如在教授唐诗宋词时,可结合当下的歌词创作,进行唐诗宋词的中英文互译;在进行文艺作品的创作和鉴赏同时加入对应用文以及社科评论性文章的写作指导等等。将大学语文的教育与专业进行结合,每门专业都需要语言文字的帮助,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可以教授如何写作企划书,如何写商品的文案;旅游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可以教授如何写出一份完美的解说词等。

其次,加大对教材的研究与制定,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大学语文不单单是进行“文学教育”,更要进行人文教育,大学语文教材既要保留经典篇目,又要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拥有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知识结构还远远不够,必须要具备深入浅出、润物无声的教学技巧。

再次,利用多种资源,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随着新技术的兴起与应用,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的运用,让学生不再是空洞的进行书写,拓宽了课堂的容量,开发了学生的四维,增加大学语文的吸引力。现在网络发达,学生更是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教师可以利用各种途径,用好网络资源,如布置学生开设博客,每周发表一两篇原创的文章,作为语文课分数的一部分;建立自己的豆瓣账号,去介绍自己看过的书,分享心得体会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延伸课堂的内涵,将学生生活与大学语文结合起来,减少学习的盲目性与被动性,发挥学生自身的力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大学语文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和学校应该发挥自身的作用,提高教学水平,引进合理评价机制,转变目前的尴尬处境,在急功近利的社会思潮之下力争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使学生完善自身的文化人格。

作者:丁瑞昌 单位:武威职业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 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更多社科学术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大学语文教育失宠与改革对策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kxs/136107.html

    相关专题:车用发动机 日本动漫文化论文


    上一篇:财务管理对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下一篇:园林景观的地域性特征分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