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 >

协同创新视角下核心竞争力提升

一、体制机制障碍:阻碍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产教融合的内外部体制机制亟待突破

促进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还需继续深化。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创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方面依然呈现出对内自我封闭,资源分散重复,效率不高,有组织性的服务区域产业的创新能力不足;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在共同构建知识共享、课程更新、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生产实训、员工培训方面的制度建设明显不足;高职院校在对接产业结构的专业结构亟待优化,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内容亟待更新,对接生产过程的教学过程亟待完善;产教融合的协同重点、突破点难以聚焦,校企双方的合作缺乏长远规划和机制保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尚未显现。

(二)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和资源配置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内部激励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学校决策机制有待完善,决策水平和执行力有待提高;基层教学组织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力有待增强,行政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关键绩效评价机制建设有待深化;教师投身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有待加强;教师潜心治学、学生刻苦学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营造也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三)满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能力亟待提升

高职院校在汇集政校企资源,协同培养人才上的优势不够突出,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社会期盼还有差距。各种办学优势向人才培养转化的渠道、机制和方式有待探索;重点服务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能力不强;产学研结合的程度不高,主动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专业建设水平和协同创新能力亟待提升;把握学科专业发展趋势的能力不强,优化专业布局、培育新兴专业和调整专业内部结构的主动性不够、速度较慢;打破院系和学科壁垒、推动专业交叉融合、共享资源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亟待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虽高但对口率较低,且对接支柱产业专业比例较低。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2011届、2012届高职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59%,与2011届(59%)持平,比全国高职院校2012届(62%)低3个百分点[2]。“广东省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已逐渐向规模化、高级化格局发展,而高职专业设置数却集中分布在电子信息类(2013年44个,2014年46个)、交通运输类(2013年42个、2014年45个)和财经类(2013年42个、2014年43个)三大类学科专业,而与第二产业密切相关的招生专业比例仅占总设置专业数量的26.13%。”[3]学生的关键技能和毕业生综合素质亟待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兴趣、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待提升。据麦可思调查显示:“2012届广东省高职毕业生五大类基本工作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性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动手能力)的满意度均低于全国高职院校2012届学生平均水平。2012届广东省高职毕业生科学思维能力类的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82%)相对较高,动手能力类的基本工作能力专业满足度(75%)相对较低。”[2]

二、协同创新: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协同创新”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Gloor)提出,他认为“协同创新即拥有共同目标的参与者组成虚拟化网络小组,应用网络工具进行沟通交流以实现共同目标。”[4]有学者认为高校的协同创新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协同创新合作的模式和协同创新运行机制[5]。《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认为“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与体制就是要坚持政府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突破制约高等职业学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打破高等学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把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通过协同改革,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活力,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氛围。”[6]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认为:“协同创新就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他强调协同创新要从两方面把握,核心是体制机制改革,此外,协同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措施。[7]总之,协同创新的本质属性就是管理创新,就是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来规划和实施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当前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难题就是如何加大改革力度,实施管理的创新,即如何正确处理学校与外部、学校内部的关系。如何通过协同创新,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机制问题,充分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内生动力,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解决专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促使专业结构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同时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产教融合,建立“政校行企”多方联动的协同育人平台,将其打造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载体。

三、高职院校实施协同创新的路径

(一)实施产教深度融合,处理好学校内外部的关系

一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处理好学校内外部关系。高职院校要整合内外部资源,深化“政校行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即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提高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度,促进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汇聚优质社会资源,加快发展,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要坚持开放办学政策不动摇,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要瞄准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市场需求,科学研究要契合社会发展需要,通过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发掘自身潜力,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二是处理好学校内部关系,即内部有效治理。以学校内部资源重组为基础,创建校内协同育人机制。基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高职院校要打破校内院系、职能部门之间的资源割裂,探索建立高职院校校内大部制改革,创新校内职能重组和资源共享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要打破校内院系、职能部门之间的资源壁垒,创新校内职能重组和资源共享机制。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教学管理、人事分配、绩效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科研管理、学生管理、设备管理等相应制度,建立专业进入、预警、退出机制,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形成基层教学组织自我规划、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相结合的良性运行机制。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高职竞争力

实施协同创新,就是要探索新的协同育人模式,通过协同外部资源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专业自我调整和更新机制,努力实现基层教学组织的自我发展。一是要着力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专业建设薄弱的短板问题,在各专业内部,以教学内容遴选机制的建立为突破口,形成政校行企协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遴选专业教学内容、完成教学方法改革、实施教学过程(显性和隐性课程)、开展质量评价、反思和改进教学的生态循环。二是要将“政校行企”深度合作落实到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显著提升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同时要发挥专业在人才培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做好面向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和专业快速反应市场的预警机制。高职院校要重点办好特色优势专业,压缩供过于求的专业,调整办学质量与需求不对接的专业,建立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专业优化调整机制,同时要彰显以协同育人平台为支撑的专业发展特色,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三是要深化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引入行业国际标准和国际教育资源,在资源共享、联合培养、实习就业等方面积极探索,逐步提高教师、学生获取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

(三)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主线,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基于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建设一支足以支撑专业协同育人需要的,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的师资队伍。以学校的标志性成果为引领,以人才培养绩效考核为抓手,改革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能有效激发教师积极性,促进优秀人才涌现的教师考评制度。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师身份,打破校企行之间的壁垒,促进校企之间的人员流动与互通、促进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设备等要素的创新活力。建立与完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教师培养制度,鼓励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生产一线参加锻炼与实践,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培养不仅是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所急需的,更是拥有高技术水平和专业建设能力的双师教师。

(四)大力开展科技服务,提升学校自主创新能力

探索建立重点项目和成果的培育体系,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以协同创新平台为依托,汇聚各方力量进行重点科技开发攻关,提升高职院校科技研发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服务能力。加大高职院校研发平台在人力资源、资金、设备、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创建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科研促进教学,解决重点产业技术技能积累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关系,着力提升学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作者:陈婧 吴卓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行政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协同创新视角下核心竞争力提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xzgl/107598.html

    相关专题:天津市滨海新区地图 新乡医学院学报


    上一篇:外语课程设计论文
    下一篇:缬沙坦质量控制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