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 >

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技术论文

一、课程平台建设

(一)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在制造类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指导下,与聊城市政府主导部门、行业、企业联合,成立了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完善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使校企合作成为培养有责任感、能做事、会做事、做成事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平台。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深化与山东鑫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迅力特种汽车有限公司、中通客车等地方企业的合作,校企共同开展实训基地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制订、师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专业评估和人才培养与就业等工作。明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职责,权利、义务以及工作程序,每年组织召开两次专业建设指导研讨会,研讨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审议专业发展规划,提出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建议等,实现校企共同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解决人才共育共管、成果共享等问题,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完善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1.制度建设。

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依据理事会章程,制定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相关制度,对校企合作进行系统设计。在学院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先进制造实训中心管理制度》、《企业研修锻炼管理制度》和《兼职教师聘用制度》等有利于校企协同的管理制度,使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教学,构筑有利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

2.校企合作运行载体———“双基地”模式。

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实施了“双基地”的校企合作模式,即企业做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师资培训基地;学校做企业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技术工艺创新基地;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使校内教师承担企业角色,企业人员肩负培养任务。

(三)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山东鑫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探索和实践“双基地融合、双实境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打造一个“教学工厂(教学区+生产区)+师生工作室+顶岗实习基地”工学结合的运作平台,引入企业真实的产品和生产过程,学生通过不断完成工作项目来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岗位适应与迁移能力,形成一个职业人所具备的职业能力。真正实现了三个“零距离”对接,即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

二、结构重组、内容整合与优化

结构重组、内容整合与优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有:课程体系的优化;课程内容的优化;教学团队的优化;实践条件的优化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一)课程体系优化———构建了“重能力、强素质、细方向”的课程体系

围绕“双基地融合、双实境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确立动态的课程发展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从而保持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动态一致性。由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和课程研究专家组建团队,系统分析面向中小企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与职业活动”,解剖典型工艺和典型产品加工过程,确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构建“重能力、强素质、细方向”课程体系;参照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开发相应的专业教学标准。依据就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构建课程体系,设置公共平台课和专业平台课两个平台课程,以及专业方向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和集中实践教学模块三个模块课程。“重能力、强素质、细方向”课程体系的内涵如下。

1.重能力———构建“三链路”专业平台课课程体系。

围绕工艺施工员三大核心能力进行分学期、递进式的能力培养,每个学期对三种能力进行延伸和拓展,按照从学徒到准员工的成长规律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适应岗位的需求。这样就形成了以三条链路为骨架组织的专业课课程体系,即零件加工与装配链路、工艺编制链路、数控维修链路。

2.强素质———加强职业素质教育。

增设专业教育课程,由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和专业教师轮流执教。通过对现代制造业和数控技术职业的系统介绍,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典型技术岗位进行工作观摩,请优秀校友和企业家作报告、讲座等各类职业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入学伊始就了解毕业后的职业岗位,了解职业课程的对应岗位,认识将来从事工作岗位的职业技术特征与技能知识要求,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职业观,制定个人奋斗目标,激发、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传统入学专业教育向岗位职业教育转化。增设《职业健康安全与规范》模块,将模块内容分散在零件的普通机加工、零件的数控加工、顶岗实习等各实践环节进行教学,毕业前以面试的形式测试,对考试合格的学生给予相应学分。素质教育贯穿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促进职业素质的提高,最终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完成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开发的同时,重点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心理调适、创新思维、与人交流、与人合作及解决问题等能力。在先进制造实训中心中创办师生工作室,以师生工作室为载体,以工艺创新设计、产品创新设计为研究方向,构建出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训练,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各种科技创新活动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锻炼社交能力、培养团队与合作意识的目的。

3.细方向———精准与有效对接工艺施工员岗位要求。

避免原来培养目标大而全的误区,采用精准和有效对接工艺施工员的模式。围绕工艺施工员的岗位要求构建课程体系。

(二)课程内容的优化———项目化教学

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工艺施工员职业岗位所需要求来选取,职业能力阶次递进。课程的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的产品为载体,对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重构。按“做中学、所学即为所需”的原则跨科目归整各项目相关学习内容,通过开放拓展的引导问题进行新知识结构融会贯通性的导向。教师的工作是“化整为零”———将传统教材归纳后的知识内容结合载体解构到各个项目中实施教学;学生的学习是“零存整取”———将各个项目中学习到的零散知识归纳后提升到系统化认知的高度。

(三)教学团队的优化———建设了一支“上课堂,进厂房”师资队伍

根据专业及课程建设的需要,由企业专家、教学管理专家、专业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依托团队做好专业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技能培训、挂职锻炼、职教能力培训等形式,促使团队成员在理论、技能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在师资配置上,每门课程的主讲教师都有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形成职称、年龄、双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在教学上,可把企业应用的新技术更新到教学内容中来,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每门课程工学结合教学团队的合作教学不是各司其职的简单组合形式,是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学校教师积极参与企业职工培训、技术革新、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身份互兼,将企业教师纳入专业师资建设团队范畴;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开发培训教材、学习包等,进一步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四)实践条件的整合优化———对接生产现场、对接关键技术、对接典型工艺

为实现实践条件体系化建设,在原有实训室基础上整合、新建先进制造实训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实训中心有加工中心、数控铣床、数控车床、普通车床、铣床、钻床、刨床、钳工工作台等大中型实训设备60余台套,配套设施200多种,可实施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车工、铣工、钳工、维修电工、制图员等实训项目和技能鉴定。通过先进制造实训中心的建设,逐步实现实践条件的体系化建设。构建校内教学工厂各分区与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各部门的双实境对应,教学工厂中教学区与生产区的双实境对应。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能力本位、做学教一体化

改革原则:教学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一致;教学行动以学生为主体,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方法要采用项目任务等多种方法。

1.课堂教学以能力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形成学教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整体设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能力训练项目精心设计,实践、知识、理论一体化,课程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学生是课程及其评价的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程中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渗透。在专业核心课教学中全面推行项目化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工作过程和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针对某一工作岗位的某一生产任务中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

2.实施特长生制度,每个班级抽取学习基础好、有特殊兴趣的学生组建特长生小组

由富有教学经验、实践经验和科研特长的老师带领,在师生工作室对他们进行个性化培养,学生作为老师的科研助手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准备科技竞赛,共同开发技术服务项目。特长生是班级的学习骨干,带动更多的学生改善学风。

3.应用信息化手段和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教案、课件、动画、视频等资料

使教学内容生动、丰富、具有立体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4.建设课程群网络学习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还开辟了丰富的第二课堂,成立了创业协会、科技协会等学生社团,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业余活动。每学期邀请企业技术人员与学生一起举办技术竞赛活动,以赛促学。同时,使学生了解到成为一名企业技术人员应有的技术水平和劳动态度。

三、整合优化后的效果

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实现了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教师队伍、实践条件的重组与优化,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课程群课程的整合优化,是一种新的课程设计理念与方法,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与遗漏,课程体系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课程内容的整合与优化,更加注重所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解决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的问题;学生通过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对工作不再迷茫与畏惧,对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更加有信心。

1.符合教学认知规律,学生技能培养得到提升。

遵循了教学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依托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对教学内容进一步的整合,按照不同工作任务的技能需求以及由简单到复杂的能力递进规律,科学设计了基于零件加工过程的课程体系。经过解构和重构之后的课程群课程,总学时下降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课程群课程以典型零件的加工为主线,符合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对所爱好专业的信心。课程群课程教学增强了职业能力培养,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的零件加工技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体现了1+1+1+1+1>5的课程综合优化效果。

2.学生职业能力得到提高。

整合优化后的课程群课程注重知行合一、学思结合,使得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强,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很多毕业生快速成长,经过几年的磨炼,逐步成长为班组长、车间主任或技术骨干。

3.利用专业知识开展社会服务。

数控技术教学团队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和技术服务,增强了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作者:刘倩婧 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行政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技术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xzgl/103426.html

    相关专题:教育教学论文 铀矿地质 编辑部


    上一篇:开创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
    下一篇:农村经济发展意义与对策(7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