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孕产妇手术和输血者传染病感染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孕产妇,术前、输血前患者4种血源性传染病的感染情况,以提醒医护人员注意自我防护,预防和避免医院内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对20356例患者在分娩前、手术前、输血前所抽取的血清标本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与梅毒抗体(抗-TP)4项传染病项目检测。结果三类患者4项传染病项目阳性率分别为HBsAg4.53%,抗-HCV0.77%,抗-HIV0.02%,抗-TP4.23%,HBsAg和抗-TP复合感染率为0.19%,HBsAg和抗-HCV复合感染率为0.04%,抗-HIV和抗-TP复合感染率为0.01%,抗-HCV和抗-TP复合感染率为0.04%。结论孕产妇,术前、输血前患者4种血源性传染病存在着一定的阳性率,4种项目检测既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医疗纠纷,又可提醒医护人员做好自我防护工作,防止医源性感染。

关键词:孕产妇;手术前;输血前;血源性传染病;医院内感染

DOI:10.3969/j.issn.1673-4130.2016.03.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130(2016)03-0389-03

大量事实证明输血和手术已经成为临床抢救和治疗某些疾病的重要手段,在临床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但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又发现输血和一些医源性感染有关,可引起一系列的医疗纠纷,给患者带来不可估量的精神和经济损失。因此,近年来输血的安全性和医源性感染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病毒感染途径有很多,需要获得患者输血和手术前所进行的检查资料进行区分。为了区分患者感染途径,避免医院内感染,防止医疗纠纷,以及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本院将孕产妇、手术和输血前的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等检测项目纳入必检项目。现将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本院住院部及门诊收治的孕产妇、手术和输血前患者的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4183例孕产妇、14451例手术前检查者、1722例输血前患者,年龄0~95岁,其中男8541例,女11815例。1.2仪器与试剂HBsAg、抗-HCV、抗-HIV、抗-TP4种检测项目所用试剂均由北京科美生物有限公司提供。CHEM-CLIC3.0半自动发光仪、雷杜3000洗板机。1.3方法患者均在产前、手术前或输血前采集静脉血5mL,不抗凝,3000r/min离心3min,分离血清后,当日进行检测。HBsAg、抗-HCV、抗-HIV、抗-TP4种项目均使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若抗-HIV初筛阳性,则按《全国HIV检测管理规范》要求送市疾控中心艾滋病确认实验室进行确认试验。4种项目所有检测过程均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1.4室内质控每一个项目每一次检测均带室内质控,而且室内质控均在控,每一个项目都通过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临检中心室间质评。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356例三类患者HBs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结果见表1。

3讨论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感染率较高的国家,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血液HBsAg阳性无症状携带者是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传染源。本研究中有923例(占4.53%)患者单纯感染HBV,HBsAg和抗-TP合并感染有38例(占0.19%),HBsAg和抗-HCV合并感染有8例(占0.04%),HBsAg和抗-HIV合并感染有4例(占0.02%),HBsAg总的感染人数有973例(占4.78%)远远低于我国普通人群HBsAg阳性率(10%)[1-3]。这样的结果可能原因包括:普及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使用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传播等预防措施的有效实施;患者处于感染HBV的早期窗口期,体内虽然有病毒复制,但是HBsAg编码呈低水平表达或X区基因突变影响HBsAg表达;HBV发生变异,使其产生免疫逃避株[4];感染不同亚型HBV;不同试剂厂家使用材料的质量、包被序列的选择等方面因素影响检查结果的阳性率。因此,HBsAg检测阴性血液中仍有一定比例的HBV感染者,所以输血的患者不能单做HBsAg,最好做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经过血液或血制品传播,是目前威胁我国手术和输血安全的最主要病毒之一,感染发病后转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概率较高,且危害大[5]。本研究中抗-HCV阳性例数为157例(占0.77%),HBsAg和抗-HCV合并感染8例(占0.04%),抗-HCV和抗-TP合并感染9例(占0.04%),HCV总的感染人数为174例(占0.85%),与李延伟等[2]报道的0.89%接近,但低于全国整体感染水平3.20%,可能是地域不同导致的差别[3]。有文献报道HCV阳性率与输血次数、输血量、透析时间和次数有关,且HCV感染与医院感染相关[5]。抗-HCV是HCV感染机体后产生的非保护性抗体,有文献报道抗-HCV阴性仍然有0.16%HCV-RNA阳性[6]。在这种情况下,手术、血液透析、输血、各种内窥镜诊断和治疗容易引起医疗纠纷。由此可见,将抗-HCV纳入常规项目进行检测非常必要。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HIV引起的严重疾病,危害大,病死率高。其传染源是病毒携带者或患者,主要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源性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病毒侵入人体后,使细胞免疫功能缺损,破坏人的免疫功能,使人体易发生多种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艾滋病感染者中约8%经血液传播而感染。流动人口数量和流动范围日益扩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促进因素,农民工在流动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90%,已成为我国艾滋病预防控制的重点人群[7]。而本市目前有不少农民工分散在全国各地,随着医保政策改革,农民工患病后回乡看病,使本市抗-HIV阳性率逐年增加。本次检测初筛中有4例单纯抗-HIV感染,4例合并HBV感染,2例合并梅毒感染。初筛阳性后,将其血清送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认实验室,6例确认HIV感染,2例疑似HIV感染,还有2例排除HIV感染。20356例就诊者中,只有极少数因有不良性接触史主动来本院门诊咨询,并要求检测,大多数患者是在手术前、输血前及孕产妇入院后进行检测。目前艾滋病正逐年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且还没彻底治疗方法,因此,开展抗-HIV检测尤为重要。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病原体,能够穿透皮肤和黏膜到达全身各个器官,产生各种症状,人是梅毒螺旋体的唯一传染源。改革开放带来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的同时,吸毒人员也有所增多,梅毒与艾滋病的流行逐年递增,在部分地区已排在8种性病中的第一位,成为仅次于艾滋病对人体危害较大的性传播疾病[8]。胎传梅毒可造成流产、死胎、早产、畸形或分娩先天性梅毒患儿,在流产、死产、死胎中梅毒感染者高达41.67%。有效预防和控制胎传梅毒的关键是孕妇的产前保健,即对妊娠梅毒进行早期诊断及早期正规治疗[9]。本研究中有862例(占4.23%)患者单纯感染梅毒螺旋体,HBsAg和抗-TP合并感染有38例(占0.19%),抗-TP和抗-HCV合并感染9例(占0.04%),抗-TP和抗-HIV合并感染2例(占0.01%),抗-TP总的感染人数为911例(占4.47%),明显高于相关报道[7]。因为化学发光法和ELISA法一样可以检测IgM和IgG2种抗体,而IgG型抗体即使在抗原消失后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可以通过记忆细胞的作用继续产生,甚至终身携带,不能作为疗效观察和判断复发的指标[10-11]。抗-TP阳性只能提示所检测标本中含有抗类脂质抗体或抗-TP抗体存在[12],不能作为感染梅毒螺旋体的绝对依据[13]。因此,抗-TP检测结果阳性,还需进一步做确认实验。血源性疾病不仅可以经血液传播,还可以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及性行为等一系列途径传播,这也可能造成2种以上病毒复合感染。在本研究中就有61例复合感染,其中HBsAg和抗-TP合并感染例数最多(38例)。相关文献报道HBV和HCV复合感染率为25%左右[14],本研究中就有8例患者为HBV和HCV复合感染,说明二者复合感染的比例的确较高。因二者均可导致肝脏受损,复合感染后病情加重,相互影响,肝脏受损比单一感染者更为严重。一旦发现传染患者或是携带病毒者,需及时进行合理治疗,避免患者由于未及时治疗导致病情加重,或是没有及时发现而使病情延误,对于患者来说也是一种有效保护方法[15]。医务人员是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频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特别是在手术、注射、穿刺、抽血等诊疗过程中常有锐器损伤的危险,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16]。本研究显示,HBV、HCV、梅毒螺旋体及HIV总感染率为9.82%。提醒医务人员在实施穿刺手术、配血透析、拔牙等治疗、护理、检验工作中,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减少和避免医疗损伤,对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及其他物品严格消毒灭菌,避免和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医源性传播和院内感染[17-18]。由此可见,对孕产妇、术前和输血前三类患者进行传染性指标检测很有必要。其检测结果不仅可以提醒医护人员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避免发生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和患者医院内感染,一旦发生锐器损伤应及早干预;还可以了解患者在入院前的感染情况,帮助患者及早发现感染性疾病,并进行相关的治疗;还可以将感染资料告知患者且将资料存档,以便减少和预防医疗纠纷发生,为举证倒置提供证据,对患者、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童风琴,宋超.输血前及术前传染病病原检测结果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2):134-135.

[2]李延伟,许东亚,李丹雨,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术前检验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0):1212-1214.

[3]王李洁,刘风华,刘香.输血患者在输血前传染病检测结果分析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8):999-1000.

[4]陆俊忠.3247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与DNA检测结果分析[J].临床检验医学杂志,2008,26(5):385.

[5]罗皓,杨溪霖.患者输血及手术前感染性标志物检测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6):706-707.

[6]雷永良,纪勇平,吴丽雅.抗-HCV检测阴性献血者HCV-RNA流行率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02,15(4):264-265.

[7]周政,毛和香,骆建君.住院输血前血源性感染疾病的检测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5):2093-2094.

[8]李华宁,冯星,羊建.输血前患者血液传染指标调查结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23):3825-3826.

[9]朱巧英,李宁,罗红权,等.三种方法检测潜伏妊娠梅毒的临床评价[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6):929-931.

[10]戚可名.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诊疗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76.

[11]肖春梅,朴桂花,李富荣,等.梅毒血清学实验室检查及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8):1485-1486.[12]陈彬,徐克,林小敏,等.81946例住院患者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3,31(8):479-482.

[13]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650.

[14]张忠源,池细第,胡望平,等.3467例输血前患者血清传染性疾病指标检测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4):306-307.

[15]关瑞.输血前检查血液传染病的必要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1):274-275.

[16]周翠凤,莫庆莉.对输血和手术前患者进行血源性传染病四项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3):263-264.

[17]孙云萍.血清感染性指标在手术前和输血前检测施工管理论文的意义[职称论文发表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6):979-981.

[18]张桂梅.术前及输血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6):2132-2133.

作者:范崇梅 徐静 潘晓捷 单位:淮安市肿瘤医院 淮安医院输血科


    更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孕产妇手术和输血者传染病感染调查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rlzygl/216991.html

    相关专题:金融论文选题 陈小春


    上一篇:社会网络软件自主学习系统的设计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