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企业管理 >

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思考

摘要:大学精神具有思想引领、精神激励、价值导向的功能,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论证了大学精神与文化育人的意义与价值,分析了煤炭行业人才需求的紧迫性和煤炭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提出了将大学精神融入行业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大学精神;行业院校;人才培养;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7508(2016)03-0003-03

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职能,然而人才培养依然是高等教育最首要和最核心的任务,是不同层次的高校共同的办学目标,需要调动学校的一切力量和资源为之服务。大学精神具有思想引领、精神激励、价值导向的功能,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在煤炭工业安全形势严峻、高素质专业人才紧缺的今天,把大学精神融入煤炭行业院校学生的教育中,培养甘于奉献、安于岗位、技术过硬、素质全面的专业煤炭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大学精神与文化育人

文化的核心在于精神。人需要精神,大学需要精神,人才培养更需要大学精神的浇灌。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谈到“人的灵魂教育”时,提出了“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美国著名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所指出:“在保证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有效”。还有人说“,最差的教育是人管人,中间层次是制度约束人,最高境界是文化塑造人”。大学精神育人的优势关键在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根本上讲是激发接受文化熏陶的个体的内在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固化为自觉行为。大学精神是指大学以拟人格化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是在大学传统文化基础上,通过大学文化主体的实践活动并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形成的,是学校精神文化体系中高度成熟并业已被全校师生员工一致认同的主体精神文化。大学的精神文化传统一旦形成,会随着时间和空间不断延续,逐渐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影响着大学人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和行为,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起着导向和规范、凝聚和激励、熏陶和感染的作用。那些在长期办学育人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稳定的、并为大学人所认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必然体现在今人的办学理念中,对学校的指导思想、目标定位、发展思路、价值取向等都具有导向作用,这些精神代代传承,会内化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自觉意识,成为行为习惯。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逐渐化为大学人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并铸造成为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又对全体成员产生了凝聚力和归属感。大学精神的育人过程是一个无形但又实实在在存在的过程,大学精神与人才培养质量互为表里、互相依存。

二、当前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煤炭在我国的能源战略和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煤炭行业的科学发展,关系到国家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近年来,煤矿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矿难的频频发生,安保措施不力、违规违法生产等是主要原因,煤矿企业生产手段落后、煤炭工人专业素质偏低也是重要因素。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铁岗认为,煤矿人才短缺是煤矿安全生产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煤炭行业科技水平的提高、高素质矿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无疑是降低矿难发生率,提高产业效率的根本途径。一直以来,国家和煤炭行业企业十分重视发展煤炭专业人才培养,通过行业院校培养、单考单招、成人教育、安全技术培训等举措,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成为煤炭工业成长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由于煤炭院校数量少,地矿类专业压缩,煤炭院校向行业输送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加之煤炭行业艰苦,煤炭人才存在着大量的人才流失,煤炭专业人才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面,已经不能适应煤炭行业的发展需要,出现了严重的人才短缺现象。据相关数据显示,现今90%的煤炭企业缺乏机电人才,88%的煤炭企业缺乏采矿专业人才。有专家表示,全行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区缺口达30万以上。虽然近年来煤炭主体专业高校毕业生面向煤炭行业就业人数逐年提高,但愿意向西部煤炭企业、煤矿一线就业的毕业生依然很少,煤炭行业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和结构矛盾依然突出。由此,培养在地矿行业上“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迫在眉睫。现代煤炭行业的发展对地矿科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取如课堂教学、实践锻炼、创新设计等“物质化”的培养模式探索,取得一些成效,但这些教育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它往往是解决如何“做事”的问题。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业地矿人才,就必须在专业教育中加以人文教育,用大学精神来养成行业和职业品质,才能既使学生具有人文精神学会“做人”,成为地矿行业“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通过其深厚历史积淀,运用精神层面的校风、校训、学校名人、学校精神等,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和道德教化,才能进一步取得良好的育人成效。特别是通过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固化学生脚踏实地、甘于奉献、乐于创新精神的养成,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

三、大学精神融入煤炭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西安科技大学是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地矿特色鲜明、行业背景突出的地矿类本科高等院校,是西部地区煤炭行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在近60年的办学历程中,西安科技大学始终保持地矿特色,继承和弘扬“励志图存、自强不息”胡杨精神,坚持服务地矿不动摇,把培养高素质行业人才作为重要使命。之所以把胡杨精神确定为西安科技大学精神,是因为胡杨扎根西部大漠、奉献绿色和在恶劣的生长环境中坚韧顽强的精神与西科人的奋斗精神是相通的。这种甘于寂寞、默默奉献的质朴无私;这种海纳百川、同舟共济的包容和谐;这种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图变的精神被凝练为“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胡杨精神”,成为西安科技大学精神的灵魂。多年来,西安科技大学一批批毕业生扎根在祖国的西部、祖国的边疆,为西部的发展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年华,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中坚力量。像西安科技大学的老教授徐文升、还有大家熟悉的当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我国煤矿防灭火专家、因公殉职的原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徐精彩教授等等,他们是胡杨精神的一种体现。他们铭记西安科技大学“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弘扬“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胡杨精神,熏陶和激励了一批又一批的西科学子不畏艰难、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走向广袤的西部,走向艰苦的煤炭行业。据统计,西部各省煤炭系统的主要高层管理和技术人才,大部分是西安科技大学校友。目前,西安科技大学每年有45%的毕业生到西部就业,其中有一大批从事采矿、地质、测量、矿建等艰苦专业。在煤矿工作一线组织大学生采煤班操作全国首套国产自动化综采设备、学校2009届毕业硕士研究生董刚,第二届感动中国十大矿工、中国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大柳塔煤矿总工程师陈苏社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可以说,西安科技大学毕业生献身煤业、扎根基层、干业西部的品质,正是学校精神浇灌在人才培养中具体体现。

1、以“胡杨”精神引领人才培养目标方向

大学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等教育中的体现,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核心和最高境界。大学精神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正确方向,主要回答“为什么办学”、“办什么样的学”、“怎样办学”、“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它主要通过学校发展战略、校训、规章制度等方面体现出来,直接影响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方向。西安科技大学虽历经两次更名,但始终以“胡杨”精神为指引坚持“西部”和“地矿”办学特色和育人特色。学校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以地矿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科为主体,工、理、管、文、法协调发展的、在国内有广泛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在“十二五”规划中,学校提出了建设“地矿及其相关学科特色鲜明、工程技术学科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确立了“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服务地矿相关行业及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中,学校坚持以培养煤炭工业所需的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己任,根据煤炭工业发展的新要求,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调整课程设置,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优良育人传统与特色,切合了煤炭工业和企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2、把“胡杨”精神融入学科专业体系建设

学科和专业是大学精神育人的重要载体。西安科技大学把“胡杨”精神中的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图变精神,融入到学科和课程建设中,构建了“地矿特色学科重点发展、相关学科突出地矿特色发展、新兴学科依托地矿特色发展”的学科发展思路和学科文化。比如像通讯专业,该校的通讯专业结合采矿工艺到井下去研究怎么实现井下通讯和信息传递,这样学校的优势就充分的发挥出来。机械专业要结合矿山机械,这样也体现出独特的优势。比如一些文科的新兴学科,依托地矿特色去发展,像文科的管理学科,注重发展特色是矿山经营与管理,英语专业特色在于以科技英语翻译为主导。在课程体系中,学校开设了校史、校情课,让同学们充分了解学校的历史传统和优势特色;在全校学生中开设金工实习课,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把职业素养纳入人才方案,实施“三对接”育人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加强教学与科研的对接,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对接,专业课教师经常带领学生深入企业、深入工程现场进行参观、考察,并结合工程实际进行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提倡“现场教学”和“真刀真枪”搞设计,对强化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训练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独具西安科技大学特色的“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工作扎实、作风朴实、勇于创新”人才特色,加强了与煤炭工业人才需求的对接。

3、以“胡杨”精神加强教师队伍行业使命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认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温家宝总理讲“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大师是大学精神当之无愧的承载主体,优秀的“名师”、专家学者则是大学精神的实现主体。教师对学生人生发展和职业选择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煤炭行业,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影响更加突出。在煤炭这个特别艰苦、高风险、工作环境极为恶劣的行业中,西安科技大学涌现出了一大批献身煤业学术大师、教学名师。新中国第一位地下采煤女专家———吴绍倩教授。她几乎逢井必下,足迹遍布20多个省区的100多个矿井。当她辛勤耕耘了45年的讲台、矿井时,为了鼓励学生热爱采煤专业,她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及捐款创立了“热爱采煤事业奖学金”。赵嘉荫教授身患癌症仍坚持为学生上课,病逝前一周虚弱得难以走路,仍硬撑着病体为同学考前辅导5天后,溘然长逝。灭火专家徐精彩教授,他苦心钻研煤炭技术,尽心竭力为煤矿服务,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前往为煤矿灭火的路上,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献给了祖国的煤炭事业。正是这些大师、名师们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震撼着每一位师生的心灵,引导着西科学子坚守西部和煤业。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西安科技大学注重发挥团队的作用特别是发挥老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使得优势地矿学科和学术方向能够有效的继承下去。对于新工作的年轻教师,积极开展入校教育和煤矿企业参观,让其了解学校的特色优势、科研方向和地矿服务面向,让教师感受煤炭生产一线艰苦的工作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渗透吃苦奉献精神教育。在教书育人上,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科研指导过程中灌输行业知识背景的便利,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定位,不断强化面向基层就业观念的教育,教育他们要将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从基层做起,培养吃苦耐劳、勇于奉献、高尚品质等矿业人的传统美德。

4、以“胡杨”精神强化学生献身煤业选择

针对煤炭企业用人注重吃苦奉献精神的“第一准则”和学生普遍缺乏这一精神的实际,西安科技大学继承和弘扬“胡杨”精神,以政治思想教育为导向,深化系统认知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服务煤业、奉献基层的志向。一是营造献身煤业的良好文化氛围。校徽、校训、校歌、大学精神的凝练,彰显地矿特点;建立校友风采长廊、校史校情展览馆,宣传优秀校友在一线不畏艰险、吃苦奉献的品质。将“思政课”作为主渠道,将吃苦奉献教育融入课堂教育中。二是加强优秀校友和先进典型示范教育,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深入学习平煤神马集团六矿综采四队大学生采煤班班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学校2009届毕业硕士研究生董刚和第二届感动中国十大矿工、中国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大柳塔煤矿总工程师陈苏社精神等系列活动,以先进模范、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深切体会吃苦奉献、爱岗敬业是干成事业的唯一法宝。积极举办“校友大讲堂”和先进模范报告会。定期邀请事业有成的毕业生回母校介绍他们的奋斗经历,激励学生吃苦奉献、拼搏争先的勇气和信心。邀请先进模范、优秀知识分子来校作报告,让大学生以先进的模范人物为榜样,学习先进,克服自身在人生价值观取向上的错误观念。三是以卓越计划、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为依托,帮助学生树立服务煤矿、奉献基层的志向。以卓越计划为契机,建立联合培养学生机制和定期交流互访机制,深化学校和煤炭企业合作联系;依托科研项目和课题,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开展调研,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深化对煤炭企业的认识;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组织学生深入煤矿一线,通过问卷调查,组织参观,聆听报告等形式探索与学生学习、就业相关的各类问题,完成调研报告。总之通过各种举措,加深学生对煤炭企业的感情,让企业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科研基地和最终选择地。

参考文献:

[1]转引自高润青.教育需要人文精神滋养[N].光明日报,2010-10-28(11).

[2]王革、刘艳艳.凝练大学精神培育创新人才———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发展历程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转引自杨琳.筑巢引凤成就未来———关于煤炭行业人才发展的思考[J].山西煤炭,2012,(2).

[4]常家宁,马辉.煤炭主体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5]陈功江.试析大学精神在当代大学建设中的作用[J].湖北社会科学,2009,(5):167.

作者:刘光林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更多企业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思考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qygl/142523.html

    相关专题:初中数学试题网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上一篇:有关弃婴法律考虑
    下一篇:职业技术学院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