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财政金融 >

庄子美学思想对造型艺术的启示

摘要:庄子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庄子关于人生观、宇宙观、艺术观的论述,以及对审美问题的深入探讨,对我们当下进行审美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从造型艺术研究视角出发,通过对“庖丁解牛”和“梓庆削木为鐻”两篇故事的分析,对庄子美学思想进行基本梳理,以期从中找出庄子美学思想对造型艺术创作的一些重要启示。

关键词:庄子;美学思想;造型艺术

庄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庄子》一书中记录了大量富有想象力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寓意深刻且富有哲学的思辨性。庄子通过这些寓言故事探讨了自由的概念,分析了自由和审美的关系。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指出:“由道家所开创的艺术精神,则是直上直下的,因此,对儒家而言,或可称庄子所成就为纯艺术精神。”庄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了大量对美学问题的探讨,这些论述奠定了道家学派的基本艺术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庄子的这些论述并不是直接从艺术创作和审美接受的角度探讨审美问题,但在这些相关的寓言故事中,他所讨论的如何实现自由人生的方法,在乱世中如何保存自我,如何追求自由人生的价值观,已经上升为对审美态度和审美境界的研究范畴,开始接触到对美和美感的实质问题的分析。这些重要的观点和结论,对我们今天进行造型艺术创作,提升自身的审美修养,丰富作品的审美内涵,都有着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文章从庄子美学思想两个重要的命题——审美的自由之境和“心斋”“坐忘”的审美态度出发,分析庄子美学思想对造型艺术创作的指导意义。

一、追求“技进乎道”的自由境界

庄子在庖丁解牛的故事里,论述了创造的自由之境,其本质就是一种审美的境界。庄子指出庖丁区别于一般屠夫的原因,是庖丁在宰牛的过程中,处于音乐和舞蹈的表演状态之中,他身体动作所呈现的节奏和刀子所发出的声响“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而《桑林》是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经首》是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庖丁宰牛的技艺已经不单单是分解牛的一种能力,这种熟练的技艺已经达到了自由状态,宰牛的动作所产生的节奏感,跟上古时期著名的乐舞一样,具有了一种美的形式,他所处的这种状态其实就是一种审美的状态。从庖丁与文惠君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如下三点:1.技术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庖丁解牛所用的刀,用了“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刀还跟新的一样,而一般的屠夫一年换一把刀,水平更差的屠夫每月换一把刀,足以说明庖丁具有高超的宰牛技巧,这是一般屠夫所不具备的。可以发现,庄子并不排斥技术行为,相反,他还肯定了这种技巧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从造型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创作技巧是构成艺术作品的物质基础,熟练的技巧、高超的工艺、精湛的技法是创造艺术形式美感的重要保证,也是衡量艺术家创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从中外著名的造型艺术作品来看,无论是古希腊时期的雕塑作品《断臂维纳斯》《掷铁饼者》《拉奥孔》,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蒙娜丽莎》《西斯廷圣母》《雅典学派》,还是中国古代著名山水画作品《溪山行旅图》《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有精湛的艺术表现技法和纯熟的形式语言,创作这些艺术作品的艺术家所掌握的高超艺术技能,是远超同时代许多艺术家技术水平的。2.艺术创造要尊重自然的基本规律庖丁之所以能拥有熟练的宰牛技巧,能做到游刃有余,是因为他充分掌握了牛的解剖结构,“彼节者有间”。换而言之,他是在了解对象、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解牛。相比一个月或一年就要换刀的屠夫,庖丁的刀用了19年,可刀刃就像刚用磨刀石磨过一样。这说明庖丁解牛能从行动上做到顺应自然,其核心是他从内心尊重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才做到“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虽然艺术创作离不开艺术技巧、艺术想象、艺术家的生活经验,但从根本上看,艺术创造要尊重自然规律,符合自然之道。3.追求自由的人生境界庖丁并没有止步于技术带给他的实用性的物质满足,相反,他更加看重由宰牛技术所带来的审美心境,这种自由的心境,使他处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的状态。这是一种自我欣赏、自我满足的状态,是一种获得精神享受的过程。值得肯定的是,庖丁的行为超越了对技巧的追求,他更加看重在精神层面上获得一种审美满足,很显然,他已经进入了自由的人生境界。这是一种审美的状态,这种行为其实质就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如庖丁所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种对“道”的追求,就是一种对于自由人生这一价值观的终极追求。这使庖丁的解牛行为区别于一般的宰牛行为,从而上升为一种审美行为。庖丁的艺术行为是解牛,和其他艺术家创作书法、绘画、雕塑在审美追求上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艺术表达的方式有所不同。从这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借庖丁之口,指出造型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即如何从一般技巧学习转为对技术规律、方法的熟练掌握,最后进入艺术创造活动的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第一阶段是学习技巧阶段,是了解、熟悉、掌握对象的基本规律,逐步提升技能的时期,所以庖丁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第二个阶段达到“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的境界,即技术的成熟期。庖丁已经了解对象的自然规律,自身技巧和客体对象之间的对立关系被解除,他已经不被对象所束缚。到第三阶段,不被自我知觉、欲求、思维所束缚,不依靠感官支配自己的行为,技术对自我的限制完全被解除了,他进入了自由的精神游戏状态,自我的心性得到了彻底的解放,达到了“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状态。所以庄子认为,当人真正处于审美活动之中,进入一种自由的生命状态时,这种行为方式就能合乎自然之道,这其实就是生命之道。庄子把庖丁解牛这一故事放在《养生主》篇里,足以证明庄子认识到审美的自由心性和生命之道的内在联系。

二、“心斋”“坐忘”的审美态度

庄子通过庖丁这个人物,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实现了自由的人生,进入一种艺术的审美状态。而在《达生》“梓庆削木为鐻”的故事里,庄子向我们展示了从事雕刻工作的梓庆的审美创作过程。在这个故事里,庄子从具体审美创作活动出发,讲述了梓庆完成一件神化的雕塑作品的全过程,在制作鐻头的过程中,梓庆把一种工匠技艺行为升华为艺术创造活动。庄子认为,梓庆不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雕刻工匠,还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他所雕刻的鐻如鬼斧神工一般,是一般工匠无法制作出来的。庄子借梓庆之口向我们讲述了艺术创作者如何排除各种制约和干扰,进入自由的创造之境,其归纳了以下三点:1.艺术创造活动要排除实用的、功利性的利害计较梓庆在回答鲁候的提问时说:“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庄子认为,要进入空虚的心境,首先要做到的是“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庄子首先提出了审美的态度问题,人只有以无所欲求的态度和净虚的心境观察事物时,才能发现事物给我们带来的纯粹的、形式上的美感。在审美创造活动中,首先要排除的是实用性、功利性的利害计较。实用性是以有用和无用作为价值评判标准,功利性是以利益获取多少作为尺度,艺术活动以追求审美趣味为目的,艺术家如果无法摆脱利害计较观念的束缚,必然会限制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很难获得审美的享受。2.艺术创作的过程要不断创新梓庆讲到的“斋以静心”的第二个阶段就是要“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创作者要敢于放弃自己所掌握的艺术创作的各种技能。从造型艺术角度看,艺术家的创作技能包括艺术家的观察能力、对造型的表现能力、对材料的控制能力和对情绪的表达能力,这既是艺术家创作水平的客观体现,也是对以往艺术创作经验的一种总结。如果艺术家只关注艺术创作技巧,就容易忽略对对象本质的观照,其创作的思想高度和自由性就必然会受到限制。如果艺术家只满足于已掌握的技能,不提升艺术技巧,也很难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所以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艺术表现能力,这就要求他找到符合对象规律的艺术表现语言,那么勇于放弃以往所掌握的技能和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以齐白石的“衰年变法”为例,1917年齐白石定居北京,由于早年擅长工笔,画风细腻,描绘对象精细,虽然学习八大山人冷峻的大写意画风,但他的作品在北京还是无人问津。齐白石开始对自己的绘画创作进行反思,他听从陈师曾先生的建议,变通画法,自创风格,抛弃对于事物“过于形似”的追求,放弃对对象琐碎细节的表现,转而对对象造型进行概括、删减、提炼,突出笔墨的“不似之似”。变法后,其笔墨趋于成熟,用笔凝练、老钝、变化多端,墨色变化丰富,画面风格自然天真,摆脱表面形似的凡俗之气,时人称为“衰年变法”。齐白石之所以能成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在于他勇于放弃之前的绘画技巧和创作方法,并能结合自己的秉性进行绘画创作,不断摸索新的绘画表现语言和技巧,不为绘画技法所限,抛弃笔墨固有的陈规,追求“不似之似”的逸趣,以发现事物自然天真的趣味为乐。经“衰年变法”之后,齐白石的创作进入了庄子所谓的自由之境。3.创作者要进入“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当梓庆进入“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的状态,他已经完全忘记自身的存在,于是他进入山林,选择外形与鐻最契合的木材,这时鐻的形象便呈现在他的眼前,他再用手工把它制作出来。其所做的鐻之所以鬼斧神工,是因为达到了“以天合天”这种设计要求。庄子认为,创作者只有彻底忘掉自己的存在,摆脱肉体感官的束缚,去掉功利的欲念控制,也就是处于《庄子•大宗师》里提到的“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的状态时,才能进入绝对自由的境界。由此可以看出,庄子认识到审美活动是无功利的活动,并把这种无功利的审美态度推向极致。梓庆在创作过程中“必斋以静心”,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心斋”“坐忘”。也正是由于他进入了“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从自己内心排除利害计较的观念,以空虚的心境体悟道的存在,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进入自由创造的境界,从而真正融入纯粹的审美创造活动。

结语

庄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了审美活动和人类一般认识活动的区别,肯定了审美活动在人类的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明确指出追求自由的生命境界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人只有达到自由的生命境界,才能真正进入审美境界。这既揭示了审美的基本规律,也指出了造型艺术创作的重要规律。这是对人类的一种终极人文关怀,也是对人类存在价值的高度肯定。这种美学思想和传统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以“仁”为中心的美学思想互为补充,使中华文艺以极其丰富的面貌传承至今。时至今日,庄子的美学思想依然能为艺术实践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发掘、整理、继承、发扬庄子的美学思想,将其优秀的美学思想运用到当下的造型艺术创作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

[3]李砚祖.“以天合天”:庄子的设计思想评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1).

[4]周占武.庄子与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论之比较.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6).

[5]魏蓉.《庄子》美学思想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意义.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8).

[6]金燕.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7]岳金莲,蒋尚文寝室管理论文.庄子的宁夏职称审美精神对当代设计和艺术创作的影响.中国美术,2012(6).

[8]林木.齐白石衰年变法研究.中华书画家,2014(1).

作者:徐旸


    更多财政金融论文详细信息: 庄子美学思想对造型艺术的启示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czjr/292503.html

    相关专题:发表论文格式要求 课程设计


    上一篇:林业政工干部队伍创新建设路径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