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财政金融 >

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探讨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但也出现了诸如失业率增大、局部环境恶化等问题。为全面有效地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厘清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以及现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本文认为新型城镇化有人力资源流动、产业结构转变、生态环境协调及居民生活稳定四个内涵要求,针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镇化建设趋同、社会问题凸显、价值体系弱化等问题,文章提出差异化发展、稳步推进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等解决策略。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对新型城镇化的解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显著,然而,现实中一系列问题诸如重数量轻质量、忽视环境保护等问题亟需解决。针对传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发展、环境生态、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口号,统筹各方面资源要素,要着重提高城镇化质量水平。为更好地了解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思想误区,有必要厘清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及目标,以对建设过程起到指导意义。

(一)人力资源必要流动

1.促进经济发展。城镇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城镇化进程中,大规模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作为一个非农产业主导的经济社会单元,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人力资源的单向流动,极易产生集聚效应,创造丰富的物质生产要素。随着人口与资源要素的累积,城市在规模与功能作用等方面得到扩张,这种扩张也会吸引人口定向流入,这两者之间存在相应的循环促进关系,但由于资源有限性以及城市相邻区域合作竞争关系,人力资源的定向流动与城镇化规模的扩张只会持续在一定的范围内,但不可否认的是劳动资源流动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资源有效利用。城镇化使劳动人员由局部分散向集中发展,社会层级结构得到精简,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域划分主要为省级、地级、县级、乡级、村级、组级,社会资源要素的丰富程度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情况也随行政区域变化呈现逐级递减趋势,且由于交通、地理等因素限制,最小规模的乡级、村级、组级往往偏于行政中心辐射范围,以致这些区域不能享受同等的社会公共服务与资源。在现实生活中较小的行政区划人口相对较少且分布较为分散,相对于较大的行政区划同等条件的社会公共资源与服务要耗费更多资源,往往得不偿失。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使人口趋于集中,社会行政层级结构相对简化,主要为省级、地级、县级,在人力资源分布上较大的行政区划规模愈发庞大,而较小的行政区划集聚成较大的行政区划,人口有效必要流动使社会资源辐射面更加广泛,经济的集聚效应更加明显,新型城镇化建设也越来越高效。

(二)产业结构调整与支柱产业构建

1.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的推进得益于工业化发展,加之市场化作用,使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在全国范围内劳动力向城镇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城镇化使农村人口外流,农业人口所占人口总量比重下降,农业所占国民经济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所占国民经济比重提升。我国现阶段仍处于工业化增长阶段,且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而农村由于人口的减少,农业的社会吸引力与解决就业能力降低,现代化集约型农业势在必行。因此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重视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有效调整经济产业布局,合理分配生产要素,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动力源泉。2.支柱产业构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发展的上升时期,三种产业所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在动态的调整过程中。工业化时代以工业为主导产业,而在后工业化时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必会增加,以国外经验来看,第三产业将成为支柱性产业。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有必要根据地区差异性条件,在适宜的区域开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例如在农业较发达的地区开展观光农业,在自然与人文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开展传统旅游业。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充分了解地区发展潜力,明确地区未来发展方向,制定合理可行的发展规划与支柱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城镇化的优势,为地区的长久发展提供支持,使其在城镇化进程中取得优先发展机会。

(三)生态协调

1.尊重原始生态进程。自然环境的生态演变是一个缓慢而有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类充当重要的因素。工业社会以前,人们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的手段低效而生态,对周边环境的干扰程度也较低,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各种建设活动频发,人们对自然要素的利用频率较为频繁,这样的建设活动却打破了土地原有的生态过程、破坏了自然环境原有的循环,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在城镇化过程中农业人口由农村流入城镇,农村可利用空间变大,土地的利用流转也带来了经济社会利益,但需注意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各种破坏性行为。其一,在土地利用流转过程中应保持土地利用性质不变,禁止把农业用地改为建设用地,以保持必要的农业用地规模。其二,在城镇建设中大量的土地变为建设性用地,人类行为对场地的土地类型、原有自然群落的演变过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土地原始的演进过程遭到干扰,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尊重场地的自然要素条件,合理进行各种开发建设活动,减少各种破坏性行为。2.恢复破坏的生态环境。工业革命以来,地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与反思,但城镇化进程中的建设性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为保持良好的发展条件,持续有效地推行新型城镇化,应减少破坏性行为,对于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采取有效的手段,恢复其原有的生态群落与生态职能。在恢复的过程中应妥善处理各种场地关系如合理处理各类废弃物;选择乡土性植物进行场地修复等。3.保护自然生态群落。时代发展见证思想观念的进步,对于各类珍稀文物及文化遗产,我们的保护观念经历了从单体保护到整体性保护的变迁,而各种自然生态群落对于人类来说也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更应注意对生态群落的保护。在城乡规划中应合理划分建设区域和非建设区域,对于非建设区域内自然群落保持良好、人为干扰较少的地块应确立一个合理的保护范围。在受保护范围内一些建设性行为应受到遏制,以减少人为因素对地块生态进程的不良影响;为保护区域内原始的生物群落创设一个良好生态环境,可以促进群落的自然演变,同时可以产生更好的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如建设公园、森林游乐园等。

(四)居民生活和谐

1.解决就业问题。农民由乡村往城镇聚集,城镇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农村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得到解放,导致社会闲散人口增多、社会就业压力增大。这些解放的劳动力可能由于住房拆迁、土地租赁等原因而拥有一定的资金,但普遍存在着平均文化水平较低、工作技能不好等问题,在就业上存在一些困境。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解决就业的难题,解决社会劳动力的过度剩余,根据地区的发展需要及居民的差异性表现,对其进行适当的技能培训及合理工作调度,为城镇化的建设提供支持,同时也有益于社会生活的有序稳定。2.丰富精神生活。农民由农村生活转为城镇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开放式的邻里生活转变为城镇较为孤立的个体生活。在城镇里人们的精神生活被空间所局限,造成城镇生活的单调与枯燥。在城镇化建设中要注意解决人们的精神生活问题,合理地开展各种文娱活动,组织社区居民进行交流互动,改善社区生活孤立封闭的现状。3.行为合理规范。新型城镇化中居民由原本独家独院生活变成了现在的社区生活,生活模式也由原来的独立自主变成了互助合作,在彼此的相处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合理行为规范的制定可以保持社区生活有序进行与社区环境的健康安全,而行为规范的实施不仅需要居民自觉遵守,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监管,使人们有意识地遵守各种行为规范与准则,保障邻里之间的和气共生、社区生活的长期稳定与城镇化有效推进。

现阶段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

(一)城镇化建设趋同

走在城市中往往有“千城一面”的感觉,这是由于现代建筑材料、工程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建设出现了趋同的现象,而在城镇化进程中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一个建设模式的成功施行,便会在全国各地效仿流行。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各个地区的现状条件差异性较大,如地区资源的限制导致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差别较大;社会文化条件的不同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等。模式的照搬往往导致地区发展个性与潜力丧失,与地区的发展适应性也较差,也将成为地区未来发展的阻碍。

(二)社会问题凸显

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第一次超过50%,城镇人口首次多于农村人口,城镇化率的快速增长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但同时也在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从各国的发展现象来看,城镇化率超过50%往往是各国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突出展现的时期。过去十年间我国的城镇化率提升了14%左右,在2011年达到了51.27%,对比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城镇化率达到50%前后,社会问题逐渐凸显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等,目前来看我国也面临着相似的挑战,如为有效控制特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北上广深在最新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均提出人口控制的目标。高速的城镇化促进了社会进步,也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需要正确看待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谨防如墨西哥等国家“过度城镇化”现象的出现。

(三)社会价值体系弱化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激发了市场的活力,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及地区发展的差异性表现,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上各种不良行为与现象也显现出来。近年来,国内外均出现了国人行为失当的现象,这些现象也相继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面对这些现象的发生,引发如下思考:人们生活富裕是否会导致价值的丢失;逐利意识是否成为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各种不良行为的发生体现了人们精神文化的缺失,而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精神文明的建设不可或缺。

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差异化发展

由我国人口较多且分布不均、地理条件多样等因素决定,我国城镇化建设较其他国家有较大的复杂性,且各省市地区发展条件也有所不同,因此新型城镇化需要差异化发展。应根据各地区的历史条件与资源要素情况,确定各地区的发展侧重点,建设工业主导型、服务业主导型或农业主导型的新型城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各地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发挥现有优势,发挥地方特色,制定合理的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做到一个地区一个模式。

(二)稳步推进

城镇化率是体现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现阶段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由经济发展规律决定,各国的城镇化率最终将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对比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是各种矛盾集中展现的时期,过于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往往导致经济发展与城镇化之间动态关系的失衡。因此应积极吸取国外的建设经验及教训,审视我国现阶段国情,把握地区发展重点,重视实践与理论结合,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由于历史因素等条件的限制,导致传统价值体系衰落与现代价值体系的建立不成比例,近年来各种不文明现象与行为频发。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应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传统文化中求根溯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保障社会环境和谐稳定,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三胜产业研究中心.2015-2020年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咨询预测报告[R].深圳,2015

2.田静.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四川建筑,2012(4)

3.俞孔坚,李迪华等.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

艺术论文格式 4.李金磊.北上广深划定人口控制目标落户空间还有多大?[N].中国新闻网,2016-6-2

5.李浩.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的国际观察现象——兼论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3(1)

作者:段明明 王金叶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


    更多财政金融论文详细信息: 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探讨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czjr/217396.html

    相关专题:高薪职业 山东行政学院


    上一篇:工程建设标准与法律法规的互动关系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