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财政金融 >

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优化研究

1传统城市设计课程教学分析

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教学、设计实践(校内)、生产实习(校外)等的各个教学环节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传统的城市设计课程教学通常采用的是先理论教学,再制定设计任务书,然后进行方案设计指导,后形成城市设计成果的教学方式。通常这种教学方式到最后的结果是老师们往往自然而然的倾向于注重成果的表达,这在成果评定过程中尤为如此;而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设计理念的引导及思路的形成却被忽视,最后由于评分标准的不完善,变成了设计成果图面表达效果的比拼,导致城市设计的学习“重成果包装、轻成果内容”。事实上,当前的城市设计教学应告诉学生紧跟新型城镇化的时代步伐,真正理解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发展模式,变传统“量”的城镇化到当前“质”的城镇化,城市设计教育也应注重教学过程中思维和理念的培养,而不单单是设计的成果表达。可以说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角色和价值观的培养比结果更为重要。总的来说,传统的城市设计教学结果是设计成果的大同小异,这也显示出教与学的笼统和肤浅,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城市设计课程的封闭性,对相关学科的知识引入相当薄弱。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今天,我们不禁要思考:我们当前需要的是怎样的城市设计人才,以应对这个行业的人才需求,作为教育工作者,针对不同层面城市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在教学中引领学生一起思考,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内容[3]。

2城市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路

2.1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并举

理论学习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前沿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培养其对学科新兴动态的敏锐嗅觉;设计实践在于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与运用理论知识;注重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的相互促进,要求学生除要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功底和正确的价值观外,还更需要学生在“做设计”的过程中来提升,实现老师教学与学生实践的灵活贯穿,通过实践反馈的过程来加深理论学习,进而提高设计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2]。

2.2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

城市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导向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其中的综合能力培养具体包括:设计理论分析能力、实践设计能力、设计创意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五种能力的培养;在城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每一个教学阶段都必须有明确的授课计划,辅之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意能力,而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贯彻在设计课程始终的[2]。

2.3教学互动改革为重点

强调教学互动,改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互动式,这其中的引导和鼓励非常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其积极主动去学习、分析比较的兴趣,具体教学技巧上,可以通过分组讨论、模拟答辩、方案互评等多种教学模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在这个过程中,注重收集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及实际工程项目等,让学生进行多方案讨论对比。而在讲授理论课时,注重教会学生一个观点:设计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对与错之分;要注重做一个成功的设计,就应该尽力协调各方的利益,实现共赢。

3城市设计教学内容优化研究

3.1“价值观与角色”的再定位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设计教学,首先应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关注公众利益,维护弱势群体,节约长效资源是城市设计的出发点及落脚点。而现阶段,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市场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使得许多城市的开发建设都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设计原则,城市设计作为城市开发建设活动中的重要指导手段,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设计师们也难免不“随波逐流”,因此在城市设计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在现阶段显得更为重要[4]。同时,应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角色”的重新定位,这其中“角色”的第一个理解就是设计对象,设计过程中常以“以人为本”作为主要的设计原则,应该让学生明白:“以人为本”并不是仅仅只考虑“人”本身,而应是把“人”置于与人类休戚相关的自然生态系统中;亦或是,“以人为本”的根本就是要为人类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对于“角色”的第二个理解就是设计师本人的角色定位,对于这个的理解就是:个人与团队的协调关系。教学过程中也应让学生了解,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一个城市设计项目,往往不是一个或几个设计师能做好的,而是由多个部门、多个专业的人员组成多元设计团队,其中不仅涉及到包括设计师、城市管理部门等城市建设相关专业人员,还可能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各方面的专业人员。在这个团队协作过程中,多个专业成员都应参与其中,树立对城市设计任务的“协作关系”,充分发挥各专业优势,集各方智慧,协同设计并共同推进项目实施[5]。

3.2“空间与时间”的再认识

城市设计的核心内容是创造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空间,而在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城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其终极目标是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实现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环境的追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注重对“空间”的理解,其核心涵义就是协调好城市形体环境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创造一系列动态空间及静态空间,并以人们在其中的行为和感受作为空间定义的标准。城市的发展历程表明,城市形态永远是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不是终极状态。因此,积极应对并处理好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城市问题是城市设计工作的特点。因此,教学以及设计实践指导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城市设计的重点不是终极蓝图的描绘,或是脑海中特定未来场景的遐想,而是预测并揭示这些终极蓝图的影响要素和作用机理,并在设计成果中建立一个可优化可调整的作用体系,给将来实施者和使用对象以弹性发展的余地。

3.3“观念与技能”的再培养

新的时代背景对学生的“观念与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建立全局观和整体观,协调好设计地块与周边乃至更大范围区域的关系;培养学生“小中见大”的能力,从事物的局部了解其整体与全貌,包括城市设计中对不同尺度序列空间的把控和协调,做到空间起承转合、合理并流畅。培养学生学会洞察人与场所之间关系的能力,同时发掘场所中人的活动和设施之间关系;并培养其学会调动自身的情感,站在业主的角度,去重视使用者的感受[6]。“技能”的再培养核心在于学生的设计创意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设计意识和视觉分析理论、调查分析、观察阅读、设计表达能力、图示交流能力等方面。同时,应培养学生与多样人群进行交流和交往并能通过分析总结提炼出“设计语言”的技能,作为城市设计师,最重要的是要尽量多地去与委托人、使用者、反对者和决策者交换意见。

4结语

国家推进的新型城镇化策略,在城镇化发展方式上对城镇化的发展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并结合“城乡规划”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的学术背景,城市设计的涵义及设计理念、设计内容、工作方法、成果表达等都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从而也增加了城市设计的教学任务量及教学难度,但同时又为这门课程和学科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机遇。因此,作为城市设计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与时俱进调整和优化教学模式,以期培养出更好地能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城市设计人才,为学生能胜任今后的工作岗位打好扎实的基础。

作者:汤慧 宁启蒙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更多财政金融论文详细信息: 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优化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czjr/102268.html

    相关专题:巢湖学院官网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上一篇:游戏理论对家具设计的可行性
    下一篇:道路工程造价及概算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