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财务管理 >

协同创新与高校区域服务能力提升路径

摘要:新形势下,协同创新已成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文章概述了协同创新的概念,地方高校区域服务能力及协同创新对地方高校区域服务能力提升的意义,通过分析地方高校区域服务中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强化政策导向、明确服务职能、拓宽协同领域等提升地方高校区域服务能力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协同创新;地方高校;区域服务能力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最大的知识产业,所提供的人才、信息、智力及技术可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国家“2011计划”工程的推进,为地方高校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加快协同创新力和区域服务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

一、协同创新与地方高校区域服务能力概述

(一)协同创新概念的提出

协同创新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彼得•葛洛提出,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的深度合作[1]。20世纪90年代,我国产学研在技术领域的初步合作,是协同创新研究的发端。至2011年,时任总书记的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多个创新主体开展深度合作,我国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2]。“2011计划”以协同创新为载体,为高校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深度协作搭建了平台,改变了传统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并赋予了它新的时代特质及内涵。

(二)地方高校区域服务能力提升

目前,从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布局和行政体系上看,地方高校一般位于省会外的中小城市,处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最基层,与所在区域具有零距离的优势,更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而更加明确所应关注的重点和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更准确、更快捷的服务。地方高校区域服务能力的提升依赖于协同创新,本质上是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协同力的增强及自身办学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能力的提高。

(三)协同创新对地方高校区域服务能力提升的意义

地方高校是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3],服务区域社会发展已经成为当代大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使命,高校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集中表现在协同创新能力的发挥:协同创新改变了地方高校与外部单位“一对一”单线联系的合作模式,有利于形成高校、政府、企业及科研院所等多个创新主体间互通有无的强大阵营;协同创新坚持问题导向,有利于引导地方高校面向区域难点问题展开科学研究;协同创新打破了地方高校各院系、各专业间的壁垒,有利于校内优势资源的深度融合和充分利用。因此,推进协同创新有利于地方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增强科研创新实力,提升区域服务能力。

二、地方高校区域服务的现状

(一)政策支撑乏力

当前,随着国家《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的颁布,协同创新已经成为高校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指标,各地方高校积极出台政策推进协同创新并取得了初步效果,一大批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被相关部门成功验收。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如国家靠行政手段直接干预高校的正常办学活动,以及法律法规、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多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仍处在相对松散状态,使社会服务的性质、形式、范围等指向不明,政策保障乏力,可操作性不强,阻碍了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开展,协同创新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二)服务职能缺位

地方高校把服务区域社会发展作为主要职能之一,是高校夯实生存基础、增强办学实力、推动内涵式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保证。但受自身发展特点及所处社会环境等影响,普遍存在由于办学定位不当导致服务区域职能的缺位。如部分地方高校长期存在专业口径过窄、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与方法陈旧等问题,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不能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接;科技服务作用不明显,科研成果转化力不强,重学术价值、轻市场需求,重研究、轻转化倾向,科研立项缺乏市场导向;不能按照地方经济社会的产业结构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造成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出现错位,区位优势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三)协同渠道不畅

地方高校服务社会协同创新,需要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相互协同与配合,追求共同目标,形成创新合力。但部分地方高校与当地政府、企业缺乏横向联系机制,产学研合作缺乏各级政府部门及产业管理部门的紧密配合和有效管理,校地互动发展战略及外部保障机制不健全,政府组织和调节作用发挥不够,地方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尚未调动起来,企业主体地位不够突出等,造成教育内容和方法层面上理论脱离实际,导致大学科技园决策和运行效率较低,使有限的高等教育投资效益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形成了科技服务与产业发展“两层皮”的尴尬局面。

三、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高校区域服务能力提升的路径

(一)强化政策导向

政府作为协同创新的调控主体,是协调多方利益关系的纽带与桥梁,首先要切实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逐步转变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简政放权和去行政化,实现国家对高校过细干涉向间接管理和宏观调控转换。其次,以立法形式明确地方高校和各创新主体在协同过程中的权责、知识产权的归属和专利许可等问题,为其有效协同提供法律保障。再次,从财政干预入手,建立奖惩机制,稳固协同关系,增强协同力。最后,由协同创新主体选出一定比例的成员作为代表,通过协商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和风险承担机制,平衡各方利益诉求,提高各主体的协同主动性。

(二)明确服务职能

地方高校首先要转变服务观念,增强对服务区域职能的认识。要走出传统观念认为高校使命就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和人才培养的误区,更加关注知识、技能如何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其次要明确办学定位。随着我国“双一流大学”大学建设目标的提出,需要地方高校不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应紧密结合区域发展需求,立足高校自身优势和特色,合理定位,建设具有特色的、差别化的、支撑区域战略性产业发展的一流学科。再次,地方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高校、政府、行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同对近几年社会用工需求和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情况进行深度调研,得出规律性结论,多方主体参与到课程安排和教学等过程中,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拓宽协同领域

首先,地方高校要主动实施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紧密依托地方主导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充分的市场调查,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合理地规划和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提高服务层次和质量。其次,地方高校要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意识。随着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地方高校有责任有义务积极主动地对接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及社会其他方面的需要,协同各方利益诉求,发挥集聚效应,最大限度地为区域服务。再次,地方高校要科学定位、形成服务特色。即明确服务对象,确立服务范围和服务形式,立足地方需求,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凭借自身办学特色探索新途径,建立相应的服务组织机构,形成特色品牌,以开放的视野谋求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社会机构之间的广泛合作,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在实现高校、企业、社会机构之间的产学研联盟的同时,彰显大学的教育魅丽,在开放、共享、互赢中谋求新的发展。综上所述,协同创新视角下,提升地方高校区域服务能力是中国高等教育迅速走向大众化后所有地方大学面临的共同课题。高校要寻求政策支撑、明检验医学期刊确服务职能、积极推行协同创新战略,实现各个要素最优化整合,以此作为大学的创新资源,不断提升地方大学区域服务能力,满足区域社会进步的需求,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

作者:张家宁 王莉芬 单位: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更多财务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协同创新与高校区域服务能力提升路径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cwgl/291528.html

    相关专题:器官移植论文 水库除险加固意义


    上一篇:小学高段体育教学与体育游戏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