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财务管理 >

基于结构模型的科技创新

1、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1.1结构方程模型的优点结构方程模型最为显著的几个特点是:(1)评价多维的和相互关联的关系;(2)能够处理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3)能够发现变量间没有察觉到的概念关系,并解释测量误差。1.2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原理该模型是应用线性方程来表示观测变量与潜在变量以及潜在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是一种以回归为基础的多变量技术,并结合路径分析与因素分析,属与验证性实证研究资料分析法,其目的是探究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以验证理论,故又可称为因果模式分析技术。1.3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思想与方法结构方程模型是以变量协方差阵为基础来分析变量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包括测量模型与结构模型,这体现了传统路径分析与因素分析的完美结合。与一般的计量经济模型不同,结构方程模型涉及的变量有两种基本形态:观测变量与潜变量,变量数据能够观测得到的为观测变量,不能被观测但可以由观测变量推估出来的变量为潜在变量。结构方程模型主要由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组成,测量模型描述的是潜变量如何被相应的观测变量所测量或概念化[4]。通常用如下测量方程表示:x=λxξ+σ(1)y=λyη+ε(2)其中(1)是外源变量测量方程,外源变量是指在模型当中未受任何其他变量的影响,但却能直接影响别的变量。x是由外源观测指标组成的向量,ξ是由外源潜变量的因子组成的向量,λx是x在ξ上的因子符合矩阵,σ是q个测量误差组成的向量;式(2)是内生变量测量方程,内生变量是指模型当中会受到任何一个其他变量影响的变量,也就是路径图中会受到任何一个其他变量以单箭头指涉的变量。y是由p个内生观测指标组成的向量,η是由内生潜在变量组成的向量,λy是y在η上的因子负荷矩阵,ε是p个测量误差组成的向量,σ和ε表示不能由潜在变量解释的部分。结构模型是描述潜变量间与模型无法被解释的部分之间的关系,结构方程表示如下:η1=β12η2+Γξ+ζ(3)其中η是内生潜在变量,ξ是外源潜在变量,β和Γ都是路径系数矩阵,ζ是结构方程的误差,是模型无法解释的内容。1.4结构方程模型评价的具体步骤1)用路径图进行理论概念模型的建立;2)数据收集与处理。运用LISREL软件进行模型拟合,其目标是最小化样本协方差阵与模型协方差阵之间的“距离”;3)模型评价。该步骤重点考察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包括绝对拟合程度、简约拟合程度和增值拟合程度,主要评价指标包括卡方值、卡方自由度、GFI、AGFI、、NFI、CFI等;通过模型评价可知模型拟合是否良好,如果拟合不佳,需改模型到模型拟合效果良好为止;4)计算各潜在变量得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然后得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1.5变量的确立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综合前人研究结果,论文将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R&D发展活动、经济增长与教育潜力作为五个外源潜在变量,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内生潜在变量。并列出如下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1.6提出假设H1:人力资源投入越高,创新能力越强。H2:财力资源投入越多,创新能力越强。H3:R&D活动越多,创新能力越强。H4:经济增长越快,创新能力越强。H5:教育潜力越高,创新能力越强。

2、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山西省科技创新能力实例分析

2.1数据选择论文数据来源与2004-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山西统计年鉴》、《山西科技统计年鉴》以及《山西省科技论文统计报告》。2.2参数估计论文借助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利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了协方差的求解,运用LISREL8.70对模型进行拟合。得出外源潜在变量对山西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观测变量对各潜在变量的作用,外源测量与内生测量变量的误差值ε与σ,如图1所示。2.3数据拟合结果SEM数据拟合指标主要有自由度、卡方值、NFI、NNFI与RMR等,拟合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该模型的各个指标都基本符合要求,PNFI=0.86,接近0.9,χ2=395.14,df=194,卡方值与自由度之比为2.037介于2:1与3:1之间,表示假设模型与观察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RMSEA=0.076,RMSEA的值小于0.08这个临界值,所有的λx、λy与Γ值都基本上符合标准,上述指标值说明这个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是较理想的。2.4结果分析(1)人力资源对科技创新能力的通径系数为0.52,表明科技人力投入水平是山西省科技创新能力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对科技人力资源的影响系数为0.89,表明足够的科技人员是提高山西省科技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2)财力资源对创新能力影响的通径系数为0.32,表明科技财力资源的投入对该省科技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R&D经费的支出,它对科技财力资源的影响系数为0.78。说明山西省应该加大R&D经费的支出以提高科技经费的投资力度。(3)R&D活动的举办对科技创新能力影响的通径系数为0.48,表明科技研究与发展是影响山西省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等活动上。(4)经济增长对科技创新能力作用的通径系数为0.25,这一变量是所有外源潜在变量中影响比重最小的。因为经济增长并不是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直接原因,山西省经济增长能够带动其经济发展,从而刺激该省科技活动的创新与发展。(5)教育潜力对科技创新能力影响的通径系数为0.45,表明教育潜力对山西省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也说明了一个地区教育水平的重要性。由于多数科技成果直接来自于高校,因此我省应优化对高校在校生的培养,提高高校在校生教育经费尤其是科技经费的投入。以上拟合结果与假设条件一致,这也说明模型拟合是比较理想的。3、提高山西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与建议(1)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由以上分析知,人力投入是山西省科技创新能力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所以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该省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高校作为创新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极力改善素质教育,全面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激情与动力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建立多种类的创新基金,奖励创新人才的创新成果,加强创新型人才间的交流,以培养基础厚、能力强、潜力大、素质高的科技创新人才。(2)加大科技财力资源的投入力度为有效提高山西省科技创新能力,我省应大幅度增加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力度。首先,应加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以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其次,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逐步将企业放在科技投入主体的位置上。另外,进一步开拓融资投资渠道,建立科技投入多元化体系。(3)加强校、企、官的合作力度高校、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产生的主要场所,但缺乏科研成果转化机制,而企业直接面对社会市场,能利用其生产经营机制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因此二者的合作是互补共赢的行为。而政府通过设计重点项目与课题,能很好地引导校、企在共同目标下,联合承担和开展研究工作以提高创新效果[5]。因此,我省应加大高校、企业与政府的合作力度,以加快我省科技成果转化速度。(4)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山西省中、小企业消化吸收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还不够强,缺乏良好的技术交易平台。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我省应建立融资、信息管理咨询以及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相关服务平台,从而提高科技金融市场的服务质量,还应建立商业服务体系与科技服务机构为不同种类的企业提供专门化、个性化服务。

大学学报

作者:梁晓霞 单位: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更多财务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基于结构模型的科技创新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cwgl/190466.html

    相关专题:代写mba论文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上一篇:舞蹈家舞蹈的表现主义倾向
    下一篇:哲学家与秦汉初期思想的建构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