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谈教育电影与卓越教师师德培养

摘要:教育电影是以学校教育活动为内容的故事电影,由于它具有特殊的教育信息传递功能,因此其人物、主题、特殊情节和特写画面等均能在培养卓越小学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使命、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方面起到直观性的辅助教育作用。在选择教育电影时,必须遵循契合、相关、参照三原则。

关键词:教育电影;卓越教师;师德

卓越教师培养是当前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的有力举措。卓越教师之所以不同于普通教师,有研究者认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具有包容进取的教师德性;具有为教师文化所浸染的胸怀教育、坚持理想、从容淡定的教师气质;具有广博的知识素养和深厚的文化涵养;具有过硬的教育实践能力[1]。卓越教师除了专业知识扎实又丰富、教学能力突出、班级管理有招又有效等可以被量化的指标外,其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师德高尚、热爱教育事业,卓越小学教师当然也不例外。可问题是,当前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在培养师德方面显得实效性不足,仍然过于偏重道德理论说教而缺乏直观的情境熏陶,其表现出的后果就是所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理想、职业信仰、职业状态、职业意志等均与培养目标有差距。本文主要结合教育电影的性质和特点,分析其在卓越小学教师师德培养中可以发挥的独特作用,以丰富当前师德教育的内涵与形式,引起相关院校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教师的在教学中的重视并合理运用。

一、教育电影的研究简况

教育电影成为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在我国并没有太长的历史。大概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人们基本上是以科教片和教育纪录片为对象来研究电影的教育功效。至于教育电影的名称,我国早期学者宗亮东在《教育电影概论》中就区分了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电影是指“与社会教育有关系的一切影片”,狭义的教育电影范围则仅限于“学校教材影片”。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何为教育电影”这一问题还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看法。“教育题材电影”“教育片”“教育影像”或“学校电影”等名称,均在不同的视角下出现在相关的研究成果里,即使有人专门使用“教育电影”这一名称,其内涵也是他们在特定的研究视域内自己事先给定的。从研究群体来看,国内外以“教育电影”或类似名称为研究对象的学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电影领域的研究学者。如意大利国立教育电影馆馆长萨尔地在1931年谈及什么是教育电影时就说过:“以余之意见,凡电影片之能增加人民的政治、社会、艺术及技术等知识者,皆得称为教育影片。”[2]1-2国内研究者宗秉新、蒋社村在《教育电影实施指导》一书中则指出:“凡是含有促进人类对于自身、对于世界、或对于自身和世界的改变,以合于人生需要,或公共福利为目的的材料,而用电气电光的机械,将这些材料的形体、关系、动作或声音颜色,表现在银幕上,藉视听的官觉,以灌输于民众,而达到上述目的的,就叫做教育电影。”[3]2-3总体看来,电影领域的研究者所理解的教育电影实际上是从电影传播的社会功能角度去规定其“教育”意义的,即只要是能够对观看者的身心发展、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的电影,均可纳入教育电影的范畴。然而,这样的理解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任何一部电影都会对观众造成或积极或消极的“教育”影响,如果笼统地去界定教育电影的内涵,既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泛化,同时又是对电影复杂性功能的一种掩盖。还有一类是教育领域的研究学者。20世纪初期的国外研究者把电影(主要是科教片)当作实施课程教学的辅助工具,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是教师在二外教学中如何发挥电影的功能,且不约而同地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看法,那就是电影在达到外语学习的5C标准①方面均能发挥作用。国内研究者中较早地将视角转向教育电影领域的当数毛毅静、丁刚、唐一鹏等人,但他们使用的概念不一,如教育影像、视觉影像等。真正以“教育电影”为核心概念和论述对象的研究者当数邓志伟,他的理解是“教育电影是以教育故事为主题,集中反映教育改革、学校风貌、师生关系,塑造教师形象和学生形象的艺术电影。”[4]1且不说这种解释的合理性和完备性如何,最起码它在范围上要比“教育影像”明显缩小了许多。总之,教育电影是一类特殊的电影类型,它融合了文学、艺术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表现视角。我们既可以从电影的主题上去定义教育电影是“有关学校教育主题”的电影,而不是有关战争、爱情等主题的电影,还可以从电影制作的主要目的上去定义教育电影是“用来教育”的电影,而不是主要用来娱乐的电影。本文的理解当然也是狭义上的教育电影,也就是专门以各级、各类学校内发生的故事为题材,以教师或学生为主要人物,以反映教育现实、传递教育理念、展示教师魅力、揭示学生特征等为主要拍摄目的,并以“教育圈”为发行渠道的故事电影。

二、教育电影中的卓越小学教师师德培养要素

以教育的现实去反思“生活艺术化”的电影,不仅可以丰富电影题材的来源、启发电影表现的手法,甚至还可能促进电影制作观念上的根本改革。我们所说的以学校为故事场景、以师生为故事主角的教育电影,艺术化的商业性功能当然体现为即时娱乐和感官刺激,但艺术化的教育性功能则是通过针对性的影像阅读来感受和领悟的,这才是其制作发行的社会价值所在。对在校师范生而言,观看教育电影,有助于教育专业理念的内在渗透与提升,以及教师职业信仰和价值观的勃发与巩固,而这一方式正是我们在卓越小学教师师德培养中的一种探索。教师职业的内在属性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这也是由它特殊的社会伦理价值所决定的。师德是伴随着教师这一职业所承载的社会职责和履行的社会角色的特殊性而出现的“为师”的职业道德,本质上它是教师角色道德和行业道德,但同时又具有自身的行业特殊性。卓越小学教师在职前阶段的师德培养内容可以具体化为教师职业理想的激发、教师职业使命的履行、教师职业偏见的纠正和教师职业情感的深化四个方面。

(一)教师职业理想的激发

教育是最需要理想的职业。因为教育活动的目的是指向一个人的未来,教育劳动的结果也是靠未来是否“成人”来评判的,没有理想的教育活动只能说是“日常的教育劳作”,而不能给人以职业的激情和职业的骄傲。我们要培养卓越教师的崇高师德,教师职业理想必须首先得到价值的澄清和坚定的追求。对于在校的师范生来说,职业理想不仅影响到其未来的职业定位和职业选择,更为关键的是还直接影响到他们在校期间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在中外著名的教育电影中,学校教师的职业活动无不透露着高尚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正是从这些经过艺术加工的鲜活教师们身上,师范生可以直观而深切地感悟到教师职业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和内在意义,并视之为终生效仿的职业楷模。《放牛班的春天》中的“秃头老师”克蒙特•马修这个“过气的艺术家”通过音乐的魔力去润泽“池塘之底”的孩子们纯真的童年乐趣和善良的人性光辉。直到被解雇仍不改初心,终生坚持了自己的教师职业理想而永受学生的怀念。《最后的讲座》中的郭丽华老师从小因受到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中瓦尔瓦拉那句“孩子们,你们要学会念书、写字、算算术。你们将要成为有智慧、有力量的人,我要使你们有理想”这句朴素而直白的话语影响,从此树立了“为教育而生”的职业信念,直到生命的尽头仍坚信教师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职业。此外,《黑板》中的教师赛德和瑞波尔,以及《我的教师生涯》中的教师陈玉等人也都是敬畏人性、善待教育的模范教师人物。使在校师范生能够自觉地从这些不同类型的良师身上或多或少地感受并吸收到一点教育精神、教育情怀和教育魅力,而且在移情于电影故事、认同于电影人物中不断反思自己未来的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态度,是我们培养卓越小学教师的首要目标。

(二)教师职业使命的履行

主题是电影的灵魂,也是一部电影的价值所在。教育电影的主题无疑都是和“学校教育”的内容密不可分的。教师职业能够成为人类社会最古老而又永远充满活力的职业,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又能够由一般的普通职业发展成为今天的专门性职业,归根到底是由这一职业所承担的社会使命决定的。为此,一些教育电影的主题就有助于师范生在欣赏和感悟中去激发教师职业的神圣使命感。《死亡诗社》中,对教育有着不同理解的基廷老师开始鼓励学生们“把握当下”的时候,就把第一堂课的场景搬到了校史楼内的照片前,让学生去聆听那些已经逝去的人物发出的“声音”,后来又鼓励学生们大胆地将课本中古板老套的内容撕掉,并站到讲桌上俯视教室,从而发现自己真实的“视界”,其根本目的是要表达“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目的”这一“主体教育”理念。这部电影的主题就是为了唤醒学生内心所追求的个性自由,打破教育陈规,从而寻求人性救赎和个性解放。国产教育电影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主题。《凤凰琴》就是一部以我国20世纪80年代山村民办教师艰苦办学为主题的教育电影。当三四个穷酸的老师为了一个转正的名额而费尽心机,甚至辛苦了一辈子的明老师最后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新教师张英子最后却靠人情关系得到了这一名额,原因竟然是山里的教师都不愿意离开大山里的那些孩子。因此,任何一部教育电影的深刻主题一旦被“准教师”的观众们所理解、认同并内化的时候,社会所赋予教师职业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就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和乏味的文字了。

(三)教师职业偏见的纠正

电影是由诸多具体的情节组合起来的完整艺术拼图。教育电影也正是在一段段的故事情节中诉说着“教育是什么”和“教育怎么做”,以及教师职业的应然追求和实然状态。在卓越小学教师的师德要素中,往往因社会舆论和父辈陈旧观念的影响,很多师范学生在校期间依然对教师职业的性质和劳动特点存在认知偏见。比如,在一些关于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知调查中,不少人用“无趣、没有挑战性、工作琐碎”等带有偏见的词语来描述教师职业,甚至一些“90后”“00后”的师范生对小学教师职业的认知水平还停留在父辈或祖辈那一代人的层次上。面对这样的偏见,作为培养师范生的高校教师一味地指责和埋怨都无济于事,而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尽量为他们创设身临其境的机会和条件。其中在教育理论学习中,如果能够适当地使用一些教育电影的片段进行教学补充,有效利用某些动人的故事情节,或许能够收到良好的辅助效果。在倪萍主演的《美丽的大脚》中,黄土地上的山村教师张美丽费尽心力劝说中途逃学的王勇敢回校上学的情节就很容易让师范生理解教师劳动的复杂性、长期性等职业特点,从而改变其对小学教师轻松、简单、好玩等浅显的理解。《放牛班的春天》中,才华横溢却没有机会展示的失败音乐家马修老师根据每个孩子的声音特点进行合唱队的排列,当悠扬的歌声在宁静的夜空萦绕开来,孩子的眼神里透射出清澈明净时,这一画面的不断闪回和放大,也很容易让心存疑虑的师范生纠正以前那种“小学教师工作无聊、无趣”的认识偏见,从具体情节中直观地感受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在《霍兰先生的乐章》中,一开始“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霍兰先生根本没有觉得自己是做音乐教师的料,后来雅各布斯校长告诉他,教师的任务有两个:一是传授知识,二是指引知识的运用。也许正是这句告诫,使得霍兰先生从此度过了30年的教育人生。看到这些电影情节,也许师范生们更容易深刻地理解现代教师任务的多样性、丰富性和高尚性。

(四)教师职业情感的深化

电影就是特写画面的组合与拼接。优秀的电影一定是通过特写画面传达出人性中的真善美,批判人性中的假恶丑。优秀的电影一定也是通过特写画面感染观众,使之激动、愤怒、痛苦或迷惑。一般而言,电影特写主要有人物特写和画面特写两种类型。不管是哪一种特写,电影创作者的目的无非是想以此刻画人物、烘托情绪和推进情节。在经典的教育电影中,制作者总会安排一些特写的画面和特定的场景,以起到强化人物情感和引燃观众情绪的效果。当《铁腕校长》中“凶神恶煞”般的黑人校长乔•克拉克为了学生的安全而命令锁上学校的大门,被不明真相的警察因限制学生自由而逮捕时,勇敢的学生们为了回报校长的“教育之爱”,集体涌到监狱门口高呼“释放克拉克先生”。当镜头缓慢地推进至人物的面部特写时,以往那专治而暴虐的“凶恶”校长的眼中竟然流出了感动的眼泪,加上激情音乐的渲染,刹那间会给观众以强有力的情感刺激和心灵震撼。在《放牛班的春天》中,当合唱团为来访者进行表演时,极具音乐天赋的贝比诺却被马修老师冷落一边担任指挥,第一节音乐结束后,马修老师却突然转身用眼神和手势示意贝比诺独唱。这时,画面一直停留在贝比诺明亮清纯的眼神上,并配以他天籁般的童声,这个画面的刺激使师范生很容易在自己心中涌动起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感、满足感和责任感。除了画面的特写之外,色调和镜头的变化同样可以表达特定的意义。在国产教育电影《背起爸爸上学》《麦积山的呼唤》《血脉》《大山里的保尔》等影片中,制作者就频繁地使用了暖色调的光影和色彩,其目的就是让观看者从中深深地体会到“生命性是教育的根本和核心”这一教育哲理。电影中的特写画面犹如点睛之笔,看过电影之后,名字可能很快忘记,情节可能慢慢模糊,但是,有些经典的特写画面却难以抹去,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好的教育电影当然也是如此。

三、卓越小学教师师德培养中的教育电影选择原则

课堂教学仍然是卓越小学教师师德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合理地利用教育电影来渗透师德培养,既是丰富课堂教学手段的一种尝试,也是增强教学内容实效的一种方法。真正的教育电影往往都是一个国家特殊历史时期教育现实的艺术化折射。从已有的中外教育电影作品来看,这类电影的编剧和导演虽然大多都没有教学、教育管理、教育研究或教育实践的工作经历,但从作品内容的选择和人物的表现中,观众还是可以解读出他们所要传递的“教育意义”,只不过每个人解读意义的视域、程度、方向、质量不同而已。因此,教育者在借助教育电影进行卓越小学教师师德强化的过程中,如何在众多的教育电影中选择出合适的影片并合理地使用呢?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以下几点基本原则也许可以参考借鉴。第一,理论教学与电影主题契合的原则。卓越小学教师的师德培养离不开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向师范生传递“何为教育”“为何教育”以及“如何教育”等基本研究成果,至于在自己未来的教师职业生涯中如何运用和体会这些理论知识,教材是无法给学习者以直观感受的,而适当的教育电影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在国内,不同学者编著的教育学教材中,内容的范围、逻辑顺序、章节名称都不太一样,因此,教师假如要考虑使用教育电影进行辅助教学,首先要了解选用教材的内容和本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之后,就要在众多的教育电影中筛选出与教学内容契合度最高的影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相关内容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到“人的发展与教育”这一内容时,《热血教师》《四分钟》《吾爱吾师》《万世师表》等电影都是可以选择的影片。讲到“教育和社会发展”这一内容时,《一个都不能少》《上学路上》等电影的主题也都与此相关。还有有关寄宿教育的《四百击》,有关家庭教育的《跳出我天地》,有关大学教育的《女大学生宿舍》,等等。第二,师德智慧和电影情节相关的原则。教育电影里的每一个情节都是根据拍摄目的而有意安排的,这些情节当然也会传递出一定的教育意义。在电影《热血教师》的开头,当伦•克拉克在走廊里发现有个学生站在垃圾桶里时,他没有视而不见,而是马上走过去了解情况。当学生告诉他“老师说我笨,应该被当作垃圾扔掉”时,克拉克很机智地和这个孩子做了一个小小的测试以表明他并不笨。看似简单的互相介绍名字,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莫大的肯定和鼓舞。透过这一情节,教育者可以让师范生结合有关“教师职业素养”和“交往对话的师生关系”两个内容进行理解和体会,并从中增强教育智慧。第三,师德践行参照电影人物原型的原则。教育电影中的教师大都被刻画成“圣人”或“凡人”两种形象,对还在学习中的准小学教师而言,理想化的师德要求当然是希望他们都能具有凡人之身和圣人之心。但我们要知道,小学教师首先是人,是现实的凡人,而不是圣坛上的教育神人。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和接触的小学教师与经过艺术化加工的教育电影中的教师相比,他们大多是普通人,可能做不出什么轰动的业绩,甚至死后依然默默无闻。在中外众多的教育电影中选择对师德培养有现实作用的影片时,要尽量把现实主义题材和理想主义题材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师范生看完之后觉得“接地气”而不是“可望而不可即”。如《天那边》中支教的师范生许小萌就是一个怀揣教师梦想、立志终生从教的当代准教师,她有目标,有毅力,有爱心,有智慧,但又有任性与好强等新时代独生子女的缺点,这样的人物原型才是可学习、可借鉴、可模仿的真实对象,才具有践行师德的现实价值。总之,卓越小学教师的师德培养是任何一所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必须重视的一项培养目标,也是区别于普通小学教师的一个内在评价指标。在道德说教乏力、理论学习枯燥、实践体验烦琐的情况下,适时、适度地借用一些优秀的教育电影进行辅助师德教育,经验证明是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刘湘溶.高师院校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1):8-11.

[2]史兴庆.民国教育电影研究———以孙明经为个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1-2.

[3]宗秉新,蒋工程经济论文社村.教经济研究期刊号育电影实施指导[M].上海:中华书局,1937:2-3.

[4]邓志伟.教师一定要看的15部电影[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作者:赵振杰 单位:常州工学院


    更多管理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谈教育电影与卓越教师师德培养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217135.html

    相关专题: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 互联网新闻


    上一篇:医疗保障制度比较与启示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